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住区停车与景观之间矛盾激化的背景下,针对山地城市住区生态环境敏感度高的特点,论证了将生态视角引入山地城市住区停车景观研究的必要性,并从生态视角研究了山地城市住区停车景观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而通过调研,总结目前山地城市住区停车景观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研究与现状问题,从宏观城市住区层面和微观景观要素层面提出了山地城市住区停车景观的营造策略,以期为山地城市住区停车景观营造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健康城市环境建设促进步行行为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已展开相关研究,并陆续推出了相应的设计导则。但这些要素与原则对我国现阶段城市环境的适用性还有待探讨;尤其是这些导则一般是基于平原城市慢行系统的研究,未能涵盖我国山地城市中特有的阶梯步道体系,也未能针对一些特殊需要人群如老年群体进行专项研究。首先,阐述了阶梯步道作为山地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健身功用;其次,具体分析了环境设计促进行为方面的要素研究及相关设计导则,尤其针对老年人的需求建立研究框架;最后,结合对重庆山城步道案例的实证研究,归纳与总结在促进健身行为方面,山地城市阶梯步道的适老性设计要素及其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3.
重塑山地滨水城市的景观要素--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峰  徐煜辉 《中国园林》2006,22(6):61-64
分析了山地滨水城市景观中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构成特征,并从自然要素保护、恢复滨江水岸活力、重构垂直步行系统、提高空间使用效率4个方面,提出了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创造山地滨水城市景观新地域性特征的相应策略。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积极探索了新形势下山地滨水城市景观塑造的新思维、新方法,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涵义,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其他类似的山地城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存量更新背景下基于绿色城市设计方法对山地城市进行更新探索,对实现城市与自然协同共生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方法】针对自然要素在山地城市复杂条件下呈现的动态特征,引入渗流力学理论,数字化识别地形、水体、生物3类流要素,解析其内在关联和影响机制,顺应渗流规律提出“织脉”设计路径。【结果】以重庆万州区为证,研究发现水体流与城市界面高密粘连,地形流、水体流在城市颗粒中渗透率低,水体流的孔隙阻力存在季相变化,通过扩大蓝绿空间孔隙度、增加滨水空间浸润区等措施可以提升城市渗透率。【结论】基于渗流力学理论,解释山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互动规律,顺应规律发掘设计路径,为山地城市生态空间因地制宜规划提供绿色城市设计方法的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5.
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 论述了山地城市美学的建立与研究 背景,中篇阐述了现代山地城市美 学的思想与方法,下篇则着重探讨 了山地城市美的创造。 论文上篇从山地城市、山地城 市学和美学等概念出发,强调了进 行山地城市美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山地城市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并通过对现代山地城市美学研究背景的分析,提出了现代山地城市美学的研究体系和方法。论文详细剖析了中国山地城市思想的渊源,通过对中西方传统山地城市美学思想的历史演进、审美心理.哲学根基、表现形态与手法等方面的回顾,总结了中西方传统山地城…  相似文献   

6.
城市形态设计应建立在对自然环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酉阳县城峡谷沟壑的山地地形及衍生的线性城市形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该文以瞰城高速路为主要视廊,按景观要素及视野层次从背景群山意象、规模化地产意象、当代乡土城市意象分类解析城市意象构成,并从可见视阈角度下,建立前景-中景-远景的山地城市形态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黄欣  颜文涛 《室内设计》2015,(1):100-105
基于山地环境下住区特征分析,采取部门走访、实地踏勘、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收集典型样本住区碳排放相关数据,构建山地住区碳排放测算模型,分析测算所得样本住区碳排放量与规划要素的相关关系,包括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建筑要素、路网格局和绿地碳汇等技术性要素,以及居民收入、文化程度、住区低碳宣传等社会性要素,结合住区碳排放结构分析结果,探寻山地住区低碳规划的关键控制要素及其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8.
现代山地建筑接地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借鉴传统山地建筑接地手法研究的成果,总结分析了结合现代城市和建筑特点的现代山地建筑接地设计策略。在我国许多“平原城市”已经开始向山区扩充的发展背景下,本文的研究对我国现代山地地域性建筑的创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山地城市社区特有的复杂多维的空间形态与生活于其中的人共同滋生出丰富的社会文化形态,二者密不可分。通过厘清山地城市社区中的空间文化要素、文化单元乃至整体文化结构价值,因地制宜地进行社区微更新,能够有效地提升城市日常空间文化品质。运用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理论,以重庆市渝中区张家花园社区为实证研究对象,梳理山地城市社区中的空间文化要素(山地城市社区地形条件与现存人工空间文化要素)、文化单元(及隐含的人物与历史事件)及其呈现的空间文化结构。通过对社区内历史与当代空间文化单元的文化价值适度计量研究,解析和评价社区空间文化结构,并从节点、路径和区域3个层次提出山地城市社区的微更新策略,透过特征曲线的图示方式对社区空间文化品质提升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在景观都市化设计的大背景下,在原有山地城市阳台设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概念在普遍性城市中与建筑结合所带来的优势及设计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基于制高性原则和可观景性原则,提取视线控制、公共属性、功能分流和空间层次四个关键性设计要素,并通过实际案例推演了如何实现城市阳台概念并彰显其空间特质,为类似的建筑环境一体化设计提供具有高度可识别性且能激发各层次公共空间活力的设计方向。  相似文献   

11.
卢峰 《室内设计》2012,93(6):3-6
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山地城市发展、影响山地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基于山地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本文对当前山地城市设计的研究背景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要性的阐述,并借鉴生态城市理论与紧凑城市理论,提出未来山地城市设计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涵。  相似文献   

12.
山地住区设计中的生态思维——以重庆住区设计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脆弱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山景和江景景观、复杂的室外空间条件等种种环境特征,促使设计者寻求适应山地自然环境特征的思路和方法。通过生态思维在山地住区的设计与建设实践中的运用,探讨了山地背景下住区规划建设与山地自然环境保护之间协调发展的现实途径;提出山地环境特征在设计者尊重、解读和利用下成为住区设计逻辑起点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3.
鲍小莉  张小星 《华中建筑》2009,27(11):87-90
以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规划与建筑设计竞赛方案为例,在对山地校园的构成要素——山地脉络与校园建筑规划进行组织、建构的过程中,探讨了如何结合山地创造特色校园。  相似文献   

14.
园林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部分,是物质与文化的双重载体,但现代山地公园的建设仍存在未能合理利用和保护山地景观资源的现象,且景观的城市化、现代化、同质化较为严重。文章基于地域视角分析了自然环境和人文要素对巴蜀传统山地园林的影响,总结了巴蜀传统山地园林的艺术特征和造园要素特征,希望能为当代川渝山地园林在地性设计提供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15.
赵万民  冯矛  李云燕  邓宇 《城市规划》2021,45(7):91-103
在高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山地城市因其复杂的自然环境特征面临着生态系统衰退、人居环境恶化等危机.绿色基础设施具有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保障区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适应性、自组织性、可持续性,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本文通过梳理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发展历程,借鉴欧美战略规划案例,结合山地绿色生态空间的特征,构建包括风险评估、绿色空间网络构建、优先级评价、弹性管理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框架,并以重庆市九龙坡区新城绿色基础设施战略规划作为实践应用,构建"山-水-绿-文"复合要素的全域绿网,实现山地城市绿色生态空间的风险把控、要素测控、空间管控,为探索生态文明导向下的城镇化路径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6.
龙宏 《室内设计》2014,(5):99-104
山地城市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应在理 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包括地形地貌在内的 形象思维,融会生活经验与感性认识,于想象 中充分协调和调动已有的和将有的自然景观 和人文景观的各种要素,安排新的设计元素 来支持、平衡与完善头脑中的一系列待重新 组织的构图,从而酝酿、创造出新的、富于意 境的空间艺术形象。城市雕塑的构思、设计 和创作一般遵循立意—成象—构形的过程, 山地城市雕塑的建构则是在一般过程之上结 合山地的特殊地形再进行。研究山地城市雕 塑的建构主要通过对典型的山地雕塑案例的 分析,总结经验,形成山地城市雕塑的建构方 法,同时也为城市雕塑设计教学增加山地要素 及其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当前山地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面临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丧失的困境。在贫困和人才缺乏的现实状况下,这一问题愈加复杂。从山地传统公共建筑的文化内涵分析入手,阐释了"儒、释、道"的代表性建筑类型与山地传统聚居文化内涵形成与传播的脉络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历史时期山地资源利用对山地聚居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当代对山地资源的消费与文化利用特征。结论认为在山地资源利用方式改变和山区居民不断向外迁移的背景下,应从表层的物质消费导向传统聚居文化的滋养,集成山地传统聚居文化的精髓,并重塑适应山地传统的聚居文化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随着西南地区山地传统民居保护与集约化建设的推进,探讨山地传统民居特色文化资源与空间关系的必要性逐渐凸显,文章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协同共生的关系。文章围绕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两种特色文化资源展开讨论,以生物学的协同共生关系为切入点,通过案例调研、理论总结,对协同共生模式进行研究,以期为西南地区山地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双碳”背景下,风电已成为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主力电源。科学、系统地认识中国风电景观立地布局特征和类型,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2020年中国陆上风电景观为研究对象,提出“风电景观布局要素”体系,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多环缓冲分析等方法,从自然、功能设备、人地实践3类要素分析风电景观立地布局特征;并选取地形地貌特征、周边景观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环境条件4个景观特征因子作为分类依据,遵循自上而下的多等级分类思路,系统划分中国风电景观类型。【结果】结果显示:1)风电景观立地布局呈多元化、区域性分布,部分区域存在与生态环境敏感区交叠等问题;2)风电景观可划分为山地、滨海等七大类,山地耕地、滨海林地等26子类。【结论】基于此,提出基于风电景观布局要素的机理与影响、基于风电景观类型的评估与对比、风电景观评价标准及技术规范3个拟开展的研究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阶段中国风电景观立地条件及类型等基础研究的空白,同时也拓宽了风电景观作为文化景观的研究边界,以期为未来风电快速发展背景下的自然景观资源保护和利用、风电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0.
我国长期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急需寻找一种新方法来更有效地保护、利用社会经济快速变迁背景下相对落后的山地地区的传统空间与文化资源。研究从先期保护和动态保护的角度出发,将预警的理论方法与村镇保护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学方法建立体系化的山地传统村镇空间格局安全预警机制,从而构建一种更加全面、长效的山地传统村镇先期保护模式,推动山地传统村镇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引导山地传统村镇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