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长沙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利克 《规划师》1998,14(4):106-108
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化的空间地域系统。马克思曾精辟指出,“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人类活动所需要的要素”。城市作为人和活动聚集的场所.也必然是以此作为凭借和依托的,没有城市空间的支持,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动便无以展开。  相似文献   

2.
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体系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晓燕 《城市规划》2000,24(2):56-58,61
城市夜空间环境形成的目的和作用是为市民夜生活提供场所。正确把握夜空间环境意义 ,有的放矢地进行夜空间环境设计 ,直接关系到城市夜空间环境的质量。另外 ,城市夜景观也是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者从 80年代初开始对城市夜景观进行研究 ,但研究重点侧重于景观照明领域。本文根据近几年来不同城市夜景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力图把城市设计理论与照明技术结合起来 ,在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领域提出初步的理论构想 ,以促进我国城市夜景观质量的提高及市民夜生活的方便、舒适与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3.
张媛  位欣  刘晨阳  吴思 《华中建筑》2023,(8):138-142
文化城市是新时期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以文化为核心要素的城市发展驱动模式对城市空间组织产生了深刻影响。该文聚焦文化博览区——这一城市文化空间的特定核心功能区类型,辨析文化博览区与文化空间、文化集群、文化区等相关内涵差异,以文化博览空间特征与聚集机制为研究切入点,选取国内外城市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空间构成模式层面进行分类研究,探索城市核心文化要素支撑、城市更新影响、政策管理模式驱动下的文化博览空间聚集模式与机制,为我国文化城市建设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4.
秦煜  赵巍  康健 《室内设计》2020,(4):43-49
情绪感知研究是声环境研究中的重 要内容。已有研究表明了不同声源与情绪感 知之间的关系,但在目前国内养老设施声环 境研究中,尚未将声源类型与情绪进行关联。 本文以呼和浩特及哈尔滨8处养老设施为对 象,在其活动空间播放鸟鸣声、流水声、钢 琴曲和中国民歌4种背景声源,收集有效问卷 177份,同时测量声压级,在此基础上分析不 同背景声源类型对于情绪及活动影响的差异 性。研究发现鸟鸣声具有最佳的提升愉悦情 绪和安静感受的效果,钢琴曲对觉醒情绪提 升最大,中国民歌对抵抗烦扰情绪最有效; 棋牌活动空间不适合增加背景声源,乒乓球活动空间更适合中国民歌,台球活动空间与鸟鸣声和钢琴曲的组合都对情绪具有积极影响,多 种声源都对改善静坐活动空间声环境有帮助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以引导公众积极情绪,进而提升蓝色空间心理健康服务水平的研究成为风景园林领域的热点内容,其中科学测量空间的公众情绪一直是难题。针对公众情绪在蓝色空间中的分布特征,探讨滨水空间组织、形态、界面与公众情绪类型和强度偏好的关联机制。以社交媒体照片作为大众情绪响应的数据来源,引介面部表情读取技术形成公众情绪映射地图,并进行积极、唤醒、幸福、惊喜、平和5个层次的强度量化;通过相关性和中介效应分析提取影响公众情绪的城市蓝色空间特征,并提出调控公共情绪的空间优化导则,精准推进城市蓝色空间的潜在健康效益转化。结果表明:亲水程度、高宽比和面积最能显著调动情绪愉悦度和共鸣度;岸线弯曲的高度亲水界面最有利于情绪积极唤醒;桥上空间最有利于舒缓脆弱情绪;便捷开放的滨水空间通过行为活动的中介效应引导积极情绪。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向快节奏、机动化发展,体力 活动缺乏引发的慢性病对公共健康造成巨大威 胁。科学选择运动类型和运动量是改善慢性病 的重要途径,绿色空间和体育空间是城市中重 要的体力活动空间,其供需关系直接影响着体力 活动水平。基于“慢性病—体力活动—空间供 需均衡”的内在逻辑,以杭州市拱墅区为例,本 研究量化评估了两类体力活动空间的供需特征 及差异,并针对特定群体需求偏好,探究不同空 间类型供给与老年人、青少年需求的格局特征。 研究表明:第一,体力活动空间的供需分布不均 衡,总体呈现“南北高,东西低”的态势;第二, 绿色空间和体育空间供需均衡度较高的社区分 别聚集在北部和南部,存在明显的空间极化;第 三,体力活动空间供需均衡并不代表空间类型 供给和群体偏好相互匹配,部分高均衡度的社区也难以满足老年人绿色锻炼或青少年中高强度的活动需求。建议从人与空间精细化匹配、绿色 空间运动化、绿体空间耦合、完善空间共享模式等方面进行空间优化,为城市规划的公共健康促 进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詹创轩 《广东建材》2011,27(8):40-43
城市夜空间环境形成的目的和作用是为市民夜生活提供场所。正确把握夜空间环境意义,有的放矢地进行夜空间环境设计,直接关系到城市夜空间环境的质量。所以对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领域提出的理论构想,以促进城市夜景观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夜景观的营造可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夜生活环境空间,也丰富了人们日渐苍白的感官世界。从城市公共园林夜景观的营造要素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为更好地满足人们夜生活环境增添色彩。  相似文献   

9.
边缘空间为交往空间中最重要的,最易发生交流、融合的空间类型,属于需求的最高层次。该文以城市生活街区的边缘空间为研究对象,以边缘空间景观单元为主要研究手法,以人的行为模式与空间需求为出发点,对生活街区边缘空间进行分类,分析了空间要素、空间尺度及使用者行为与空间类型的相互关系。综合考虑人的心理和使用需求以及人的行为活动的倾向与特点,从而提供适宜尺度,要素丰富,功能复合的空间来满足行为的需求,积极寻求边缘空间带来的具有积极性与可交往性的空间环境的营造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中心镇培育为小城市的途径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小城市与中心镇的概念与内涵 (一)小城市与中心镇的基本概念 城市(城镇)是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小城市是特指人口在20万人以下的城市.  相似文献   

11.
吴祎  孙梅霞  郭苏明 《园林》2023,(8):92-98
城市户外微气候研究在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生态节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基于文献计量统计与内容分析,结合Cite SpaceⅢ软件对中国城市户外环境领域的微气候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可知城市微气候研究的主题聚集在数值模拟、气候适应性、舒适度等方面,梳理文献来源概况、研究历程、空间概况、研究热点等内容进一步评析。基于文献综述,按照研究对象在城市中的空间类型分为城市公园、城市广场、步行街道、居住区空间、高校校园以及古典园林6种进行分析研究内容的异同与趋势。最后结合当前研究的特点与不足提出以人为核心提升公众认知与行为研究、以多尺度视角拓展研究的时空范围、以乡村振兴理念推动乡村微气候发展的三项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城市生活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数据,其中以微博签到数据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数据为规划师探寻人群活动与城市建成环境的动态关系提供了可能。文章以苏州市微博签到数据为载体,探寻了新兴大数据在解读城市结构与活力度方面的应用方法。研究还就理解城市居民社会活动与城市空间的动态相互作用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城市空间的土地利用与组织方式决定了城市居民活动的聚集程度以及时间长短。以上研究尝试在新兴数据载体下重新理解城市结构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及规划实践提供了一次新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3.
城市活力是优质城市空间需求的根本,从居民实时活动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城市活力空间的变化规律与影响机制,对城市设计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多元大数据,尝试利用数据的实时优势建立基于空间使用强度的城市空间研究方法,以杭州中心城区为例,分析居民活动的时空间特征及相对动态变化,通过构建评价指标界定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活力空间,结合业态POI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提出城市活力空间的变化规律及关联因素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4.
张健  陈明敏 《规划师》2017,(1):65-72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基于手机客户端的大数据应用技术不断地为城市规划研究提供空间决策信息和海量数据支持,随着手机打车软件的广泛应用,智能出行的大数据获取变得快速和便捷。文章着重以出租车在城市内部空间的动态分布信息为数据源,从空间布局的角度出发,探究城市空间内部的活跃区域与城市商业用地在空间上的聚集特点和相互关系,并依据智能出行大数据平台提供的数据基础,提取城市空间活跃区,将此作为空间多准则决策的重要因子进行城市商业用地评价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5.
《规划师》2017,(1)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基于手机客户端的大数据应用技术不断地为城市规划研究提供空间决策信息和海量数据支持,随着手机打车软件的广泛应用,智能出行的大数据获取变得快速和便捷。文章着重以出租车在城市内部空间的动态分布信息为数据源,从空间布局的角度出发,探究城市空间内部的活跃区域与城市商业用地在空间上的聚集特点和相互关系,并依据智能出行大数据平台提供的数据基础,提取城市空间活跃区,将此作为空间多准则决策的重要因子进行城市商业用地评价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新建筑》2021,(1)
城市中心区因其高密度、高容积率、高聚集、高风险因素叠加的特点,成为致灾、孕灾的高危区域。捷径空间具有高效、短距和认知安全的特点,这些特征符合使用者对时间、效率的追求,更可提供特殊情况下的空间避险疏散,有助于提高城市空间的防灾弹性,满足空间使用者在灾时疏散、转移、自救的需求。文章以郑州城市中心区为空间对象,统筹城市环境设计、空间句法分析和疏散模拟仿真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捷径优化前后的防灾疏散能力变化进行研究;发现捷径空间的建立和完善能够有效缩短疏散时间、提高疏散效率,为提升城市中心区的防灾、抗灾能力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聚焦传统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以武汉这一典型滨水城市为例,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三种滨水公共活动空间类型:滨水街道、堤岸和水面,逐一分析空间特征,考证滨水活动,探索滨水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的互动关系,为当前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探究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的分布关系及其演变 特征,是促进二者高效协同发展的基础。基于POI及土地利用 数据,借助核密度分析、双变量Ripley''s K函数等方法,以 南京为例揭示了2012、2016、2020年公园绿地、各城市功 能空间的时空关联关系及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公园绿 地、各城市功能空间分布呈现古城聚集并向主城外围扩散趋 势;2)主城区范围内,分别以公园绿地视角观察功能空间、 以功能空间视角观察公园绿地,均呈现逐年减弱的聚集趋势, 且距离阈值、变化趋势双向趋同;3)古城区范围内,城市功 能空间在公园绿地周边聚集,除商业、居住空间聚集强度先增 加后降低外,其余均持续增强,而公园绿地在各城市功能空间 周边呈现逐年减弱的离散模式。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公园绿地 与城市空间演化理论,为二者高效协同和高品质人居环境营造 提供科学支撑和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上海曾经历了近100年的地方自治与殖民统治共存、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共存、华人与西方各国侨民共存的历史发展时期.此期间,上海不仅成为金融业和对外贸易的窗口、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也成为了娱乐业发展的中心.以1843年上海开埠为始,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终,研究各种娱乐空间类型在城市中的产生、衍化和空间分布,还原它们在城市空间中聚集、扩散、结构化、层级化、并最终形成娱乐空间总体结构的过程.并通过对此空间过程的分析,探索娱乐空间的分布和迁移与各类城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得出近代上海城市娱乐空间结构形成的内在驱动力和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0.
基于创新活动分布的视角,并借鉴国内外有关城市空间结构的划分方法,从首位度和集中度这两个维度提出城市创新空间结构的4种类型。以发明专利申请数据表征城市创新活动分布,构建基于DBSCAN空间聚类分析与发明专利电子地图集的城市创新活动集聚区识别方法与创新空间结构测度方法,并基于此分析全国94个城市的创新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的创新空间结构整体呈现出向低首位度和高集中度演变的趋势,但创新能力处于不同阶段的城市又表现出不同的创新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这主要与城市创新活动集聚与扩散过程的阶段性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