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信息时代人与建成环境交互过程巨变所带来的问题,初探数字化生存中人与建成环境传统交互特征的变化、经典理论面临的挑战以及数字技术究竟应以怎样的方式介入人与建成环境交互的研究与设计中;同时,通过梳理人与建成环境交互特征的本质、交互研究的理论发展以及数字技术的应用趋势,找寻其基于"情感关联"的共有价值取向,引入"场所依恋"理论,初构研究的逻辑框架与着眼点。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大数据(big data)"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推动了数字时代的到来与全面铺开,与信息时代相比,其实现了从一维到多维的全面"数字化(digitalization)"。其中,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相伴相生是"数字化生存"的典型特征,情感因而成为数字时代建成环境设计研究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梳理了人与建成环境交互过程中情感关联方式及其数字时代不变、变化与新增的特征,探讨数字时代建成环境典型的情感关联要素及凸显情感导向的两个设计相关议题,以期为数字时代建成环境设计与研究提供方法参考与价值导引。  相似文献   

3.
城市蔓延以及"以车为本"的城市建设模式与场所设计,使得儿童通学出行距离加大,私家车通学出行比率不断增加,不仅增加了城市交通压力,也影响了儿童体力活动以及家庭生活品质等。国外在1980年代开始研究通学出行与建成环境之间的影响关系,国内近年开始关注并展开相关研究。本文梳理了目前基于通学出行的建成环境研究成果,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研究基础。首先,社会生态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建成环境与通学出行的相互影响关系;其次,影响通学出行的建成环境研究空间单元是社区尺度的,建成环境因子测度可以分为主观感知与客观要素两方面;然后,结合我国规划体系,对影响通学出行的建成环境影响因子从土地、交通、设计、学校四方面进行了梳理;最后介绍了该研究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本从杭州博物馆的建设状况和西湖风景区的特征分析为基础,从杭州博物馆的选址出发,分析了西湖风景区博物馆的建成环境特征以及其与周边环境关系,从而对其建成环境效果进行综合评述,试图为未来的博物馆建设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介绍南京体育学院网球学院的规划及建筑设计,阐述了项目从历史建成环境及其现状环境着手,在遵循"尊重历史,结合地形"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对历史建成环境中的标志性要素进行提取、整合,把新建筑融入到既存环境中,并初步探讨了历史建成环境中的建筑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际前沿的城市热岛现象以及光污染和城市噪声的影响等环境综合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基于环境效能的"预判断,深化研究,效能评估"的思路对深圳技术大学建设理想校区以及楼房排布设置减少各种环境综合问题,并通过模拟分析建成的结果来改善校区的环境效能进行提取预判,分析结果表明校区在日照模拟,室内外噪声,眩光问题产生改善热环境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人对城市的第一印象来自于对城市环境的感性认识,要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城市就必须抓好城市环境建设。大庆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从1998年起,3年建成国家卫生城市,4年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5年建成全国文明城市,8年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到2010年基本建成高科技现代化城市"的奋斗目标,明确了"不办企业建环境"的工作思路,将政府的首要职能定位在城市环境建设上,并决定利用3到5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清洁优美城市环境。以城市百础设施建设为突破D,80快城市环境建设步伐,完善城市载体功能。城市化是对世纪城市发…  相似文献   

8.
在建成环境研究中,"游荡者"被看作平民化的研究载体及回应大数据特征的人性化方法;它在以人为本背景下对理解人之空间需求具有重要价值。以环境行为学为入手点,探索"游荡者"理论在产生及发展过程中与环境行为学科的关联,旨在说明"游荡者"结合相关研究发展成为建筑学理论方法的可行性。其一梳理本雅明时代"游荡者"理论的产生背景、导向问题、研究视角及与环境行为学根源之缘;其二分析后本雅明时代对"游荡者"理论的发展应用,及其与环境行为学在研究目标、价值取向、理论方法等层面的关联互补。  相似文献   

9.
沈志联 《山西建筑》2010,36(11):23-24
基于对中国知网、维普以及万方三大数据库中对环境与犯罪预防设计研究的相关文献的归纳,首先对建成环境与犯罪之间的基础理论——CPTED的发展历程进行阐述,其次依照CPTED对建成环境的影响分三个不同策略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杜威作为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他的评价理论具备一种综合的特性,比较系统地反映了他对待价值问题的思路。文章将评价理论的思想应用在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中,以阐述其在建筑设计环节中的重要性,并通过评价理论中关键问题的解释来对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内涵进行探讨,以哲学的思辨着重对评价方法、评价内容以及评价的主体作出解读。  相似文献   

11.
朱小雷  吴硕贤 《规划师》2002,18(9):71-74
从设计决策内在特征以及我国目前设计前期研究状况看,建成环境主观评价对设计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建筑设计质量都有重要意义。作者结合珠海莲花路步行街环境评价个案,详细讨论了建成环境主观评价运用于设计决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缺少体力活动是世界范围内健康面临的主要挑战,如何鼓励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吸引了研究者、实践者以及政策制定者共同的关注。已有的研究存在主观建成环境VS客观建成环境、交通体力活动VS休闲体力活动、社区尺度VS街道尺度3大二元对立。基于"南京市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尝试部分回应以上3大二元对立问题。研究发现,休闲体力活动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比交通体力活动更难拟合和预测,但建成环境对休闲体力活动的影响更大。客观建成环境中,与公共交通的连接性对两类体力活动均有显著影响。可达性则显示了不同的影响效果:休闲娱乐设施对休闲体力活动的影响较大,而一般设施的可达性对交通体力活动影响更为显著。路径环境相关的因素以及主观建成环境对休闲性体力活动的影响更甚。研究以期为对老年人体力活动和健康的主动干预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传播学的视角来研究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可以为我们带来新的研究方法,开拓新的视野,便于理解大学校园作为传播媒介的某些特质。引入并借鉴传播学中的信息理论,建立设计理论框架,并且基于决策者、设计师、受众、信息符号、校园建成环境15个核心要素来分析它们与大学校园规划的内在关系,然后提出建构"五元设计环"概念模型,分别从基于传播学的"传播者—校园媒介—受众"设计流程、基于符号学的"传播者—符号信息—建成环境"设计流程、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建成环境—符号信息—受众"流程对设计机制进行深度分析。  相似文献   

14.
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是对人造环境的规划设计进行评价的有效方法,它以环境投入使用后的各方面性能为评价对象,以环境当中的使用者为主要评价主体,采集评价主体对环境各性能的意见以及使用者与环境的互动状态,从而评估环境的规划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与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结合,形成了一套适应当时技术能力的评价方法并长期使用,这套方法有其优势但不免存在一些缺陷。进入大数据时代,科技的进步为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评价方法的缺陷,并提供新的评价思路。文章分为两部分,首先总结传统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方法,总结其优缺点;其次,讨论大数据的相关技术如何为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带来更新,从采集、分析和管理三个方面来着重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新建筑》2018,(5)
选取"单位"大院、人民公社和"三线建设"的厂矿院所等建国后30年最具特点的城乡聚落等建成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探析形态、空间及其意义等建筑的基本问题。这些传统社会主义时期明显受行政意志影响的集体形制多是按照公平主义原则和严格计划而建设,其建成环境与空间具有物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重属性。这些逐渐远去的集体形制是国家和时代的重要记忆,其遗产化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集体形制古今中外均有表现,文章探讨了其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研究:进展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成环境是促进人群体力活动,特别是步行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城市规划主动干预人群健康的重要切入点。虽然在公共健康、交通、城乡规划等相关领域关于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者采用的方法、数据等的差异,关于建成环境能否影响居民体力活动以及如何影响体力活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对近年来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要素、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进行梳理和总结,阐明了该领域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同时为构建主动式健康干预人居环境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着眼于人与建成环境情感层面的交互。以中国文化思维对“情感”的研究为开端,剖析中国建成环境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情感导向设计特征及这些特征在数字技术介入后的更新与发展,以期提供信息时代建成环境设计表达以及未来中国建筑文化研究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基于"游荡者"理论,结合大数据平台工具及统计方法,通过探究"游荡者"内涵、哲学特性及其认知城市的方式,从基本特性、研究程序与操作手段3方面初步构建基于平民视角、结合意识经验与自然科学理论的研究建成环境的方法,并以此探索北京望京SOHO与银河SOHO室外空间的平民化特征,借以重新理解此类非线性、超尺度综合体创造的城市公共空间;最后,再次强调"游荡者"作为研究载体对于建成环境设计与更新的意义,以及新常态下改善当前中国城市顽疾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状态以及审美精神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以前所谓的"艺术"也全面的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因此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性也要面向多大普通民众.满足其审美要求.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始终将人本精神放在首位.本文就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人文性现状,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人本精神做了比较深刻的探讨.以便在同仁具体实践中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杨扬  高峰 《南方建筑》2024,(2):53-63
大学校园作为城市中观尺度的基本单元,因其使用人群和能源消耗的特殊性导致其在碳减排道路上进展缓慢。通过梳理国内外两大主流数据库CNKI和WOSCC中2002年1月-2022年12月发表的342篇有效文献资料,结合相关标准与规范,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汇总和可视化分析,基于大学校园建成环境空间规划、建筑运营、交通出行、景观营造、固废回流五个系统归纳了碳排放的基本特征,从理论层面和应用层面分析了现有大学校园建成环境低碳规划设计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归纳了校园建成环境要素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大学校园未来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模式,主要从校园建成环境不同系统之间的关联性碳减排来构建绿色低碳的校园建成环境规划途径,以期提高校园建成环境更新过程的低碳导控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