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基于对国内外传统村落生态营建理论及实践的总结分析,结合实地考察,从人地和谐角度对传统村落空间营建的生态思想及智慧内涵进行思考,以期以其核心智慧应对多元时代的变化和发展需求。传统村落选址布局、资源利用与保护、防灾减灾等空间营建活动反映了古人"相地而生"的自然适应思想、"人境共融"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避险防灾"的生态安全思想,文章进一步揭示了其生态思想背后所蕴藏的智慧内涵:以协同思维指导村落空间建设;以自然过程支撑村落生命系统;以伦理秩序维持村落自然格局。同时结合我国当前城乡建设实践,提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生态可持续营建行为准则、生态范式及价值向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宁夏隆德县红崖村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结合环境等因素,从村落选址规划、单体建筑设计以及民居建构智慧三个层面从出发,对民居绿色营建模式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取其中蕴涵的绿色营建智慧,以期为现代建筑与传统民居绿色营建提供相应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宁夏隆德县红崖村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结合环境等因素,从村落选址规划、单体建筑设计以及民居建构智慧三个层面从出发,对民居绿色营建模式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取其中蕴涵的绿色营建智慧,以期为现代建筑与传统民居绿色营建提供相应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村落外部空间、内部空间、院落空间三个层面,探究闽西客家传统村的营建模式。首先,分析外部空间要素与山水环境的分布特征,总结"围林补山与建塔阁补形"的外部空间的营建手法与改造技术;其次,以"向心"集聚与"对称"组合的模式为对象,研究村落内部空间秩序,进而论证"对称"与礼法的融合模式;最后,通过聚族而居、防御需求、风水理念等机制,阐明院落空间的营建技法。研究表明,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营建模式与山水关系、价值体系、礼制秩序、防御需求相关,其营建模式体现了最优经济原则和生态环境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库"和"活化石",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传统智慧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为揭示"道法自然"思想对传统村落营建的方法论意义,以渝东南农耕型传统村落为实证,通过对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背景的分析,从传统村落的选址格局、要素梳理及择居形态等方面解释其营建手法中所蕴含的顺应天道的世界观与万物平等的关系论等传统智慧。  相似文献   

6.
藏族地区的传统村落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居民运用当地材料及建造方法营建出具有百年历史的藏式碉楼景观,体现了其民族特色。由于地震、建筑结构不稳定及村中年轻居民外出务工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该地区传统村落空废化的情况非常严重,本文选取吾云达村为典型案例,深入分析造成村落空废化现象的原因,在村落背景现状、建筑结构不稳定、传统建筑风格保护的基础上,从生态、产业、安全及民居更新等多维度视角看待山地村落的规划。总结出如何运用构建山地生态格局、产业更新、打造平灾结合空间、居住空间提升,营建适应现代村落生活的设计策略,对吾云达村的规划提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频发,生态水治理在近几年逐渐成为研究和关注的热点。而如今的传统村落大多已形成了较完备的生态水治理体系,因此对于传统村落水治理体系所蕴含的生态智慧的探究尤为重要。以广西北流市的降雨量变化为研究背景,生态智慧为理论基础,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究广西北流市鸭埌村的生态治水智慧:(1)因地制宜的村落选址智慧;(2)逐水而居的村落营建智慧;(3)护水而安的排蓄体系智慧。同时总结出鸭埌村生态治水原则:(1)因山就势,导蓄兼顾;(2)户户朝塘,化线为面;(3)化污为净,物尽其用,为今后传统村落应对洪涝灾害防范、生态环境修复和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建设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古代村镇人居环境之一的下沉式窑洞聚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人文基因和智慧结晶,其既是具有绿色生态特点的地域生土建筑,也是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范例。本文以陕西省三原县柏社村古村落为例,从空间、历史、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系统研究下沉式"地坑窑"生土聚落,总结选址择地、空间营建、空间塑造以及生态建造等方面的人居智慧;针对柏社村地坑窑面临的衰退问题与发展困境,探索下沉式窑居村落保护与更新发展的措施与路径,为当前古代特色村镇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9.
《新建筑》2019,(6)
研究选取闽北下梅、城村两个自然形态传统村落作为样本,利用VR技术搭建空间认知实验平台,实现了对人在传统村落环境中的运动、头部方向及视点的跟踪与可视化分析,进而探究了村落环境中人的空间认知与行为机制。该研究从认知视角进一步阐释了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规律,揭示了传统村落中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空间要素认知特性与重要价值,为村落保护乃至当代城市与建筑空间营建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经济、风俗习惯等因素存在密切联系,有依山傍水自给自足的“桃花源”式村落,亦有建立在宗族制度下互帮互助的血缘村落,而洛阳甘泉村则是因瓷土而聚、瓷业而续的地域性特色村落。随着社会发展,古村中传统瓷业已成历史,但村落本身仍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载体,值得研究探讨。通过实地测绘、村民访谈、文献研究等方式获取村落资料,并以此为支撑从村落与瓷业的关系着手,对村落基因、建筑特色、构造做法、旧材新用的营建智慧等进行剖析,挖掘并阐述村落的特色与价值,以期展现甘泉村可持续发展的营建思维,为其自然资源、社会价值及历史文化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研究价值在近年来迅速得到广泛认可,其传统营建方式是中国本土人居智慧的重要体现;但在现代化、城镇化背景下,快速建设形成"千村一面"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因此探讨其建造的"适宜性"很有价值。浙西地区传统村落众多,地域特色显著,本文以桐庐县深澳村为例,从村落的发展与保护两个阶段中建设的适宜性展开论述,分析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的营造法则,并探讨其保护利用过程中的适度性与适宜性,以期对浙西地区传统村落发展中地域性的维持提出有价值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通过挖掘三门峡市陕州区地坑院型村落的空间形态特色与文化内涵,对刘寺村的村落形成发展、村落格局及形成因素、公共空间、建筑空间四个方面分析其空间形态特征与构成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刘寺村选址变迁与营建思想、人口增长、地坑院营造技艺的发展等关系密切;村落形态呈现"大分散、小聚居"格局,受地形地势、姓氏血缘、街巷格局、景观布局等影响较大;刘寺村特色公共空间为寺庙、窑皮、泊池等,就建筑空间而言,其建筑群体布局呈现出"相交""并排"两种特殊形式,其形成归因于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3.
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生活、聚居、繁衍的空间单元,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对太湖西山历史风貌、遗存保留较好的村落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它们多位于山坞地形之中,形成山坞村落。采用田野调查法,结合遥感卫星影像与文献查阅,详细阐述了西山山坞村落的空间构成要素、典型地形剖面及村落平面空间特征。西山山坞村落空间构成要素可分为外部非生产性空间、外部生产性空间与村落内部空间3个层次;按地形特征可分为深坞村和浅坞村两大类;按平面空间特征可分为鱼骨型、扇形型及团网型三大类。旨在更加科学地解读西山山坞村落营建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今后可在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与活化中发挥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作为中国少有的古代规划与营建知识体系的鲜活载体和典范工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面对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恶化、资源趋紧、特色缺失、文化断层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归纳提炼其所蕴含的三大生态智慧核心,包括"遵循自然的形制格局""功能融合的空间形态"和"物尽其用的营造法则"。针对其当代发展困境,基于生态智慧理念分别从"消减胁迫因子,提升生态韧性""精明管理土地,优化产业结构""传承空间要素,更新场所环境""关注人文感知,回归设计本原"4个层面提出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保护策略,以期为山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南窖村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是农耕文化与商贸文化交融发展的传统村落。村落发展与煤炭的开采和运输紧密联系。本文在调研和查阅史料的基础上,梳理南窖村的历史沿革,探究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地处山区的传统民居营建特色,揭示自然及人文因素对商贸型古村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传统村落见证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对于研究我国的历史及文化具有重要的科研和文学价值。本文以豫南大别山区毛铺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及文献查阅的方式,从空间格局、民居建筑等方面展开研究,揭示出村落空间格局及民居建筑的营建智慧,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乡村景观视角下传统村落现代营建监测数据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实困境,拟解决在传统村落现代营建监管工作中,缺乏动态监测数据库平台的问题;通过建立乡村景观研究视角,进行传统村落的再认知;从实践出发,明确数据库构建的目标与原则;开展比对分析,确定空间数据库类型;构建“村域环境”监测内容;按照“人工景观”、“经营景观”、“自然景观”的景观分类,与“土地斑块”、“群体组合”、“单体要素”尺度层级,制定传统村落乡村景观的动态监测数据内容体系;最终完成传统村落现代营建动态监测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库可用于比对传统村落“新”、“老”乡村景观的特征,为传统村落现代营建的动态智能监管、档案资料存储、保护规划编制、乡村景观研究等工作,提供数字平台与虚拟模型。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作为历史的见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黄土高原传统村落如何保护与发展的问题,选取13个典型样本进行田野调查,并结合方志等历史资料,以村落典型三生空间特征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归纳法与空间分析法等,总结黄土高原(陕西)传统聚落的6种典型三生空间模式,分别是沿塬望河式、背山面河式、卧塬望山式、沉坑藏林式、临水拥塬式及靠山面水式。进一步总结人地互动过程中前人遵循的“藏隐”“巧借”“活用”3条内在规律,并从防灾避险、便宜生活、利于生产、俯仰风景及人地关系的角度提出了5条传统村落选址营建的内在法则与智慧。对继承与发展传统乡村文化遗产、探索与挖掘黄土高原地域风景营建传统和生态人居智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规划师》2017,(4)
文章以"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发展变迁为主线,在解析"互联网+"与传统村落互动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空间形态重塑、文态传承塑新、生态维育保护、业态融合提升和组织动态架构的传统村落复兴路径,并结合陕西省礼泉县官厅村的实践,对互联网优势在智慧村落、产业培育、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水环境是传统村落营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水环境也极易遭受破坏。本文以河北省邯郸市大贺庄村为例,从山水环境、空间格局、微观要素三个层次总结其水环境营建智慧,并针对河道损毁、生态污染、传统工艺缺失、水文化衰落等现状危机,从保护传承、活力再生的角度提出系统的复兴策略,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