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了公共空间的基本概念,总结了民宿区改造过程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本文结合自贡龙凤社区的现状和设计改造,对该社区公共空间的人情化元素、地域特色文化表现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2.
罗德胤  唐文 《新建筑》2022,(4):130-135
以平田村的建筑改造为线索,探讨三角地如何从村中小路发展成平田村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三角地的出现和发展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爷爷家青旅的建成使得三角地第一次成为公共空间,云海间民宿的落地进一步加强了三角地的公共性,翎芳魔境餐厅的入驻为三角地带来更多活力。作为公共空间的三角地有着丰富的空间体验,各种各样的活动为这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三角地周边目前仍旧在不断地改造,逐步成为村内最具人气的公共空间,这种积极的变化证明了小型空间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开放共享是当代建筑教育空间的重要特征。本文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为例,阐述在建筑系馆"微改造"过程中公共教学空间转换所体现的开放性特征,以及学院将开放空间作为训练素材充分融入设计教学和建造实验的积极探索,指出设计教学与教育空间的紧密互动在当代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贵州省三穗县龙湾村民宿区的规划设计为例,提出既有民居改造民宿的设计策略,通过对该设计中规划层面上契合区位发展条件、融入区域规划布局、道路系统的梳理、节点空间的打造;建筑层面上,功能的重组、立面的重构、因地制宜的景观环境营造、情感导向的陈设设计,探讨既有民居改造民宿区的规划设计中新旧形式转换、空间转换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面貌得以进一步改善,如何发挥村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提上了日程。与此同时,乡村特有的地域文化价值日益被重视,如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公共空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黔西南州岜院村公共空间改造实例为切入点,在2019年"立村共生"乡村振兴探索计划的推动下,围绕"希望借点光,让村落变样",以"人—空间—社会"为出发点,对岜院村村委会前院、赵家湾篮球场两处公共空间进行改造,通过实践与当地村民共同探究了村民参与设计建造过程的合理性及必要性,提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公共空间的改造方案,为更好地激活乡村优势和改造乡村公共空间提供了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以民生码头与筒仓建筑改造为契机,以"连接thisCONNECTION:共享未来的公共空间"作为展览主题。文章通过对展览主题及展览结构的阐释,借机讨论城市空间中断裂消极空间的提升与转变,以此来探讨未来公共空间的形态。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不断面临着更新与改造。文章以山东省济南市芙蓉街及周边地段日益凸显的问题和原因为出发点,运用空间句法软件对芙蓉街及周边地段的公共空间进行分析和模拟计算。针对模拟计算得出的空间特征数据,提出空间更新改造方法的三个具体措施:调整功能组织、优化空间结构和改善空间形态。这一方法有助于将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更新与改造的关注点从"建筑实体"转向"空间脉络",推进历史城市公共空间中街区空间保护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学界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和探讨从未间断.近年来,高质量人居环境营造成为我国城市建设领域的重要议题,绿地、街道、广场、滨水等传统的公共空间划分方式已经不足以支撑当下微更新、微改造中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需要.基于"公共性"这一本质属性思考如何真正地发挥城市公共空间"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价值,应当是顺应当下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城市微空间的核心价值导向.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双修、城市设计、城市更新等工作的开展,我国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和实践逐步转向日常化、小型化,微观层次的小尺度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宏观中观层面的大中型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效补充,成为构建多层次城市公共空间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空间规划与治理领域的专家们就"微空间治理""微空间利用"等论题也展开了深入探讨.从近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发文内容上来看,关于微空间的探讨和研究2015年之后大量涌现,体现了微空间这一命题在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民宿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后来逐渐传入我国。室内空间主题内容是民宿的灵魂,也是凸显民宿特征的元素之一。而在民宿的室内空间主题设计过程中,遵循"结构完整、环境依托、凸显特色"原则,将民宿打造成富有地方性特色的现代化居住地。北方地区的传统建筑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打造民宿的过程中也广泛反映出一种独特的室内空间主题内容。本文通过对我国北方地区传统的民宿进行研究,以沂蒙山舍为例,分析北方传统建筑民宿空间主题内容的原则、特点、地域特色等。  相似文献   

10.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大量具有资源优势的乡村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改造设计.但现存案例中许多乡村公共空间一味地照搬城市模式导致了"千村一面"的情形,使得乡村失去了原本的地域特色.文章以祝家甸村砖厂改造设计为例,从地域文化、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建筑材料与色彩、空间尺度等方面提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公共空间改造策略,来解决乡村公共空间地域特色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我国社会转型的本质就是社会经济和物质空间的秩序重构,转型时期公共空间的矛盾来源于社会.又反作用于社会.针对社会与空间之间这种循环往复.彼此影响的问题,提出了"社会--空间"互动的工作思路和"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公共空间"逐层引导的策略路径.明确了修正公共空间建设的价值观、建立空间和社会良性互动的机制、把空间规划上升为公共政策的策略性主张.并提出对公共空间进行系统整合、内部完善、外部耦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结合苏州河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的案例,分析滨河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在目前国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外滨河改造的案例,提出了宏观上区域统筹、更新驱动,中观上文脉传承、腹地联动;微观上精细设计、智慧互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以与人互动的城市空间为规划理念,结合系统论和环境行为理论,探讨了与人互动的城市空间在公共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尝试从人的需求角度进行公共空间布局,引导城市公共空间积极有活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安徽建筑》2020,(1):72-74
针对山区村落现存公共空间无法满足,村民对公共生活日渐增长的需求。文章试图结合地域特色,从功能与秩序角度研究山地村落公共空间重构问题,分析公共空间分布特征基础上,结合景观廊道-斑块-景观基质理论,分析村落提出相应的重构策略。继而以庐江县鲍店中心村为例,按照"秩序优化和功能延伸"的思路,分析村落聚落空间布局特征与影响因素、空间布局优化、转型与重构。力求在保护村庄传统空间特征的基础上,提升公共空间价值,从而激活山区村落重新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5.
关注当下乡村公共空间的重塑,在"显性"和"隐性"公共空间分类的判定标准下,探讨鄣吴村的公共空间构成。隐性公共空间作为村庄自我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活力点,成为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营建部分。以鄣吴村老顾家宅院改造为实例,探讨私人宅院向隐性公共空间演化的具体解决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社区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场所,社区层面的微更新项目往往涉及小规模的零散空间,通常采用小规模拆迁和局部建设的模式来创造大规模效应。本文通过对微更新实践案例分析,讨论了在社区微更新视角下,如何进行社区公共空间的重构,总结更新经验,并提出重构参与模式、重构多元功能、重构空间设计、重构记忆文脉、重构社群关系5项重构策略,希望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实践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内部的旧居住区逐渐成为城市的问题地区,但拆除旧居住区的成本过高,因而需要探寻如何通过改善公共空间的品质来提高旧居住区的宜居性。有经济能力的人群逐渐搬离了城市旧居住区,这些区域逐渐成为了老龄人口的聚居地。在这一背景之下,对旧居住区的公共空间进行适老化改造,以期能够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娱乐和交往等功能。以昆明市西华小区为例,通过对道路空间、出入口空间、活动空间及公共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创造身心健康的公共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18.
通过空间正义理论,分析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缺席的现象表征:空间分配不均、空间私有化、空间情感缺失和空间商业化。以东京公共空间公共性复兴经验为例,提出公共空间可观性、可达性、可参与性、情感性和复合性设计的复兴策略,为当代城市空间公共性的重构提供有效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杭州富阳东梓关村是明清时期的古村落,有部分"文革"时期建造的建筑经过重新设计,改造为符合古村风貌的民宿.文章从东梓关"梓缘"民宿经营使用的角度出发,探讨民宿建筑设计、改造建设和后期使用等序列化问题.该项目的设计,是先解决民宿不同功能的应用需求,再来谈该类型建筑设计和建设的技术问题,是以打造未来建筑的应用而给建筑设计提供指导方向,从而作为以后的设计目标,同时解决原老结构建筑、老功能建筑改造为现代结构及新功能建筑的问题.通过对梓缘民宿的精心设计,并介入到实际运营中,较好地满足了建筑的各项功能要求,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后建筑设计空间.  相似文献   

20.
《新建筑》2018,(6)
从土地权属的角度看村落公共空间的演替与形成,其空间形态、组织秩序、边界效应及服务范围与土地权属性质和变更息息相关。桂峰村的景观空间、邻里空间、精神空间三类公共空间,是居民为适应自然环境、人文生活和社会伦理以自组织的方式营建形成。而土地"三权分置"政策为盘活闲置宅基地和房屋提供契机,为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重构创造了条件。同时,为乡村振兴确立空间布局导向,以适应新时期城乡统筹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