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城市和乡村作为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同属于人居环境,但长期以来这两类人居环境的建设发展存在巨大差异。为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应将两者纳入统一的规划体系,做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本文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的视角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从规划理念、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产业及生态环境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浅析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延川 《山西建筑》2010,36(7):36-37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发展战略,联系目前农村规划的背景,探讨了目前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阐述了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的内容,分析了城乡统筹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关系,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3.
谭敏 《小城镇建设》2007,(10):73-76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建设任务,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文章以珠三角发达地区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为切入点,以特定的经济发展和地域发展条件为背景,以珠三角典型城市中山市为代表,探讨了珠三角发达地区农村建设的现状情况和地域特征,并从村庄整治规划编制、规范农村建设行为、加强农村规划建设管理三个方面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支撑,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美丽家园的塑造有重要意义。经过"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浙江省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着村庄规划的系统性实用性不足、乡村生态环境的整治保护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统筹发展水平不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不高、缺乏长效管护等问题,文章提出以民生问题为导向,以城乡统筹为方法,以特色挖掘为手段,兼顾重点与普惠,强调从建设到维护,构建"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乡镇域乡村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村居设计"的规划设计层级体系,保护与治理共同提升乡村生态环境品质,城乡统筹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全域美丽"范式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创建传统村落与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新模式,建立起乡村人居环境投入、管护、监督长效机制,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和改善。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作为核心方面,所以,按照科学规划的方式开展新农村建设,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农村面貌。要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应先进行科学规划,规划可以具有适度超前的特点,按照城乡统筹性质,科学的进行布局,依照规划按步骤进行建设工作,改进农村人居环境,助力新农村建设发展。本文针对农村建筑具体凸显出的问题入手,将新农村居住建筑设计特点进行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6.
罗敏 《四川建筑》2006,26(Z1):53-5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城镇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建设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主要承担了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而达到村容整洁的历史重任。新农村规划、建设要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与城市、镇乡域总体规划、县(乡)域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相协调,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通过抓城市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优化生态人居环境,保持当地民居风格,传承历史文脉,双轮驱动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过去三年里,清华大学在吴良镛教授领导下,相继承担了中国工程院的两个咨询研究项目——《城乡统筹与人居环境科学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宜居环境》。项目研究提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在人居环境建设与发展中,城市与乡村相辅相成,是互为存在的前提,不能人为割裂相互之间的联系。城乡统筹是指城镇与乡村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  相似文献   

8.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但是由于农村底子薄、起点低,目前还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短缺、产业发展滞后等突出问题。本文以问题为导向,分析认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应以城镇居住社区建设为参照坐标,因地制宜建立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标准体系,着力从硬环境和软服务两方面完善农村基础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并从规划、制度、政策、资金等多方面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多方力量参与到农村公共服务完善中,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相似文献   

9.
对于中国来说,新农村建设是否取得成效,一个关键的检验标准就是农村人居环境是否得到改善,所以,要对新农村建设进行合理规划,逐步的调整农村人居环境。为了发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要求重视事前的规划,必须做到适当超前、城乡统筹、合理布局以及按步骤落实,这样才有利于实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目的,进而加快新农村建设。本文分析了农村建筑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论述了新农村居住建筑设计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背景,聚焦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主要问题,介绍了"明确规划时序、重塑空间结构、界定编制层级"的时空统筹战略;阐述"经济—生态—社会"三位一体下的城乡统筹空间规划模式理论研究;并进一步探索人居环境科学实践论指导下的农村社区空间统筹模块化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云南山地区域乡村人居环境状况落后,已影响城乡均衡发展,加快其建设是山地乡村发展的迫切要求。阐述了云南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传统模式的特点及现实影响,并从山地自然环境特点和当前山地乡村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变革与人居环境建设模式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以小城镇为依托的人居环境建设模式。最后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中国当前城市建设面临许多非人性化的人居环境忧患。对20世纪下半叶美国的边缘城市主义和其后的新城市主义思想从理论上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表明了城市设计理念从科技理性向自然和人性的转变,阐述了新城市主义本质内涵是人居环境思想。启迪人们应从人本主义角度探讨城市建设,用人本思想来提升城市人居环境,保持人、自然和人居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城市环境才能走上真正健康之路,对城市开发区建设具有学术价值和深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居是指包括乡村、集镇、城市、区域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落及其环境,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载体。城镇化是人居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我国城镇化速度快、规模大,城乡人居建设面临复杂的资源环境局面。针对人居建设综合协同的特点,人居科学提出融贯综合的技术路线,发展了组织科学共同体、形成整体合力的人居研究科学方法,以协调空间开发秩序,统筹解决有限资源和人居建设之间的矛盾。北京2049是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北京城市发展前景的多学科研究。北京2049运用了人居科学方法,探讨了2049年北京区域空间秩序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八景”是中国古代城市人居环境营建中约定俗成 的一种组景现象。如何更为深入地对“八景”起源、形成、发 展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纳和再认识,更具现实意义。从人居环 境角度入手,通过对历史材料进一步梳理和研判,对“八景” 的历史进行了溯源,归纳总结了城市人居环境“八景”模式从 虚到实的嬗变路径与特点。我国古代城市人居环境“八景”模 式嬗变可分为起源、萌芽、形成、发展、衰落5个历史阶段, 贯穿我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始终,具有人居内涵上的一脉相 承、生成模式的多源汇聚和传播方式相互融合的特点。结论可 为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生态建筑发展模式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日益加深之矛盾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系统分析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提出必须从主体意识和客体对象统一的角度出发并深入到最广大的物质范围(宇宙整体物质能量运动)来审视这一问题,并建立符合建筑本质要求的生态建筑发展模式才能得到适宜人居的理想定居环境,而这也是我国未来城乡规划和建筑发展的趋势所在。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释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内涵,阐述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人居环境的意义,指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最后提出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人居环境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匡寻  丁桑岚  刘星 《山西建筑》2007,33(1):11-12
从成都建设CBD的意义入手,对成都CBD的规划进行了分析,阐述了CBD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探讨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对策,对城市人居环境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周达  张亚萍 《山西建筑》2012,38(4):234-235
通过三方面的论述揭示了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我国城市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特点,结合国内城市森林建设现状,提出了发展城市森林,改善人居环境的思路,以促进城市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申静书  沈一 《山西建筑》2010,36(33):21-22
以成都市城北区为背景,对人居环境中的自然条件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对城北区人居环境的影响,提出应合理利用城北的优良自然条件,把握成都新城北的建设,改善基础设施,从而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20.
简述了聚宝湾美丽乡村建设过程,运用使用后评价方法对建成后聚宝湾乡村人居环境进行评价,选取与使用者相关的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进行调查分析整理,对嘉兴市聚宝湾乡村人居环境进行评估,从使用者角度印证聚宝湾乡村规划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