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房山区水峪村进行调研和测绘,分析水峪村的自然地理、社会文化,原创性地分析其人口构成、聚落空间关系及建筑庭院。无论是对于村落资料整理收集还是古村落保护开发,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文章结合传统乡村聚落更新中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以"小美再生"为目标的乡村聚落更新改造的基本策略:村落场地的梳理、建筑风貌的延续及聚落空间的活化。以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为实例,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策略来激活村落的内在活力,从而实现山居大美的"小美再生",并希望以水峪村这个典型案例探索一种具有普适意义的传统乡村聚落更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各地动态     
《小城镇建设》2014,(7):8-17
北京 五处传统村落启动修缮 6月14日,四季有水的房山区水峪村瓮桥启动修缮,拉开了本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工程的序幕。包括水峪村在内,此次启动保护修缮计划的共有5处传统村落。 当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市文物局特意将庆祝活动的主场搬到了水峪村。  相似文献   

4.
<正>6月14日,四季有水的房山区水峪村瓮桥启动修缮,拉开了本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工程的序幕。包括水峪村在内,此次启动保护修缮计划的共有5处传统村落。当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市文物局特意将庆祝活动的主场搬到了水峪村。与大部分新农村相比,水峪村仿佛留住了时光。一条"S"形的青  相似文献   

5.
各地动态     
《小城镇建设》2015,(2):7-10
<正>北京传统村落"人走屋空"600年古村民居空置率95%现存传统村落大多位于偏远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薄弱。一些传统村落中的人口不断"外流",造成常住人口减少,出现"人走屋空"的现象。建村于明朝初期的房山区水峪村,因为"空心化"严重,甚至当年主要由男子表演的古中幡,如今也由村中留守的妇女接替了。"如今在北京,不到水峪村也许很难看到这样原汁原味的明清古宅  相似文献   

6.
南窖村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是农耕文化与商贸文化交融发展的传统村落。村落发展与煤炭的开采和运输紧密联系。本文在调研和查阅史料的基础上,梳理南窖村的历史沿革,探究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地处山区的传统民居营建特色,揭示自然及人文因素对商贸型古村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是聚落居民长期生产生活下人地关系的外在表征,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生产收入依然是传统农区山地乡村居民的重要生计来源。对于耕地的强"依附"决定了传统农区山地乡村聚落基本单元形态。以往的乡村居民点迁并规划往往忽视了传统农区山地乡村聚落的这种强"依附"作用。国土空间背景下的山地乡村村庄规划中居民点面临着大量的撤村并点需求。而基于村民生计出发的聚落空间形态的认知是传统农区山地乡村规划的前提和基础。笔者从聚落自组织的内在动力——生产生活视角切入,认为传统农区山地聚落空间形态认知的核心是"人地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空间形态认知的一般逻辑和层次:"宏观格局—人地平衡单元""中观村落—农业生产单元""微观宅院—日常生活单元",并以若干典型案例阐释说明,以期为国土空间背景下传统农区山地聚落所面临的居民点整合提供自下而上的认知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山地聚落是传统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和人居环境科学交叉与融合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该文阐述了山地传统聚落的选址与空间格局的基本构成和相应特点。聚落的选址与空间格局是实际的社会行为,主要依靠社会行为理论指导实现。在此基础上,以河北省山地聚落没口峪村为例,借助"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理念,将影响因素分为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推导出其深层次蕴含的"生存理性"原则,进而分析选址与空间格局之间的联系,并构建相应的概念模型。通过上述研究,总结没口峪村聚落特点,以便村落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好地传承和体现当地地域文化,为没口峪村的传统延续和日常生活运转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正地处浙江南端的温州市,东临东海,南接福建,境内有洞宫、括苍和雁荡等诸多山脉,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而位于温州市的西南部的泰顺县,更为重峦叠嶂的山区,海拔最高的县城罗阳镇东望棋盘岩、西倚羊脑山,山间丘陵盆地规模不大而相对平坦,上交垟村就坐落其中。村落历史悠久,居民沿袭着温州地区的传统文化,聚落建筑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在聚落中央的田野间筑起护族堡垒。地区生境上交垟村隶属泰顺县洛阳镇,离泰顺  相似文献   

10.
篇首语     
<正>聚落,"聚"乃集聚而居的行为方式,"落"则为聚居组织的基本单元。"稍筑室宅,遂成聚落"(《汉书·沟恤志》),这不仅说明了聚落的生成过程,也暗示了一种聚落研究的线索。叠加是聚落建造的基本方式,在不同事物、形态的叠加,构建聚落的多重结构的同时逐渐形成了聚落的意识。《广府村落田野调查个案:塱头》通过详尽地讨论塱头村典型的梳式布局以及该村祠堂建设与重建的两次过程,阐述了祠堂建设与村落发展在空间形态、公共生活、历史书写和村民价值观念上的密切联系。因而聚落研究除应按照"田野工作手册"的方式关注聚落的组成要素外,更应细密地梳理其历史演进和社会机制。冯江、阮思勤关于塱头村的案例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广府地区的村落中各种潜流在宗族的整合、弱化甚至分裂的过程中发挥的影响,反映出宗族  相似文献   

11.
云南地区因山地地形造就了丰富的聚落形态,又因茶马古道的联通形成了中原儒家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独特聚居形态。因长期处于山区、交通闭塞而导致经济落后,这些地区较好地保留了传统村落形态和风貌。文章通过对云南滇南地区代表性传统村落建水县团山村进行详细调研与分析,系统研究山地汉文化与彝文化交融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析聚落历史演变过程,总结和归纳山地多民族文化村落空间总体特征和普遍规律,为后续保护规划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闽南山地聚落呈现出极具特色的蔓藤式生长的空间格局,传承着农耕文明与宗族文化。该文通过对闽南乡村聚落变迁的过程考察,以漳州长泰县山重村为例,探讨山、水、田等农业生产要素及宗法制度等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格局的变迁过程影响,提出物质文化保护与非物质文化传承并重,政府主导与村民主体并重的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以沟谷型的水峪村山水格局为研究对象,对其微气候环境进行基础调查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风、湿、热等微气候要素与村落山水格局间的耦合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安装移动气象站进行24h数据采集并在3个季节对风速、风向、相对湿度、空气温度及太阳辐射等小气候要素进行实测,结合数值模拟进行舒适度分析。总结山水空间布局、形态、坡度、坡向、海拔等山水格局特征类型,并将进一步研究其与微气候因子之间的量化关系与规律。  相似文献   

14.
王化沟村位于我国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区,山区寒冷多风、地表径流纵横,覆盖植被茂盛且在垂直方向划分层带。由于其所处自然条件,悬空村形成了依环境而立足独特的村落建构样式,其独特性体现于势、形、质三个层面。因用地浅狭村落立于山腰陡坡上,沿等高线依势展开,形态屈曲,建造村落所用土、木、石源于管涔山区。但乡土村落与民居的建造从不以风格样式为追求目标,为适应所在环境、实现实用安居的建造目的。  相似文献   

15.
四明山区村落是浙江地区的典型传统丘陵聚落,因地处山区,保持仍较完好,对于江南传统村居在环境适应性研究方面有较高价值。其典型村落是依山傍水的晓云村,晓云村的村落格局因借山形水势,带有典型的江南村落的文人情怀。村落的主要居住建筑形成长屋聚落,代表了浙江山区的典型居住形式。长屋作为一种建筑单体原型造型简单,但该形式和山水相结合产生丰富的变化,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和山水一体营造的建筑观,为当下的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藏族地区的传统村落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居民运用当地材料及建造方法营建出具有百年历史的藏式碉楼景观,体现了其民族特色。由于地震、建筑结构不稳定及村中年轻居民外出务工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该地区传统村落空废化的情况非常严重,本文选取吾云达村为典型案例,深入分析造成村落空废化现象的原因,在村落背景现状、建筑结构不稳定、传统建筑风格保护的基础上,从生态、产业、安全及民居更新等多维度视角看待山地村落的规划。总结出如何运用构建山地生态格局、产业更新、打造平灾结合空间、居住空间提升,营建适应现代村落生活的设计策略,对吾云达村的规划提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刘阳  杨宇亮  角媛梅 《风景园林》2019,26(12):34-40
针对村落人居环境研究过于注重村落本体的现状,以GIS的技术方法结合实地调研,选取梯田聚落所处的元江流域及典型样本大瓦遮河子流域为研究范围,探讨流域视野下人居环境空间的宏观与微观特征。结论如下:1)哀牢山区的崎岖山脉与密集水系造就了元江流域的格局,以水平、垂直特征奠定子流域尺度中梯田聚落的人居环境基础;2)大瓦遮河子流域的人居环境以"典型山地本底、帚状水系关联"为共性,在中低山区形成"面状森林核心、村落散布周边、旱地梯田混合"的彝族聚落区,在中山区形成"面状梯田核心、村落环绕周边、带状森林围合"的哈尼族聚落区,二者差异源自不同民族适应垂直分异效应的差异化农作策略;3)流域是人居环境研究的基本单元,超越村落本体之外的流域视野对复杂地理环境中的人居环境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与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东源曾家村位于琉璃乡与陈坊积乡的交界地带,距县城29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古村选址于丘岗地带,远处村庄峻岭交错,聚落形态清晰,村落布局有序,周边风貌秀丽,建筑形态丰富。村中民居建筑沿地势依次展开,村落建造就地取材,形成独具特色的村落空间形态和民居建筑单体,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的传统古村落。  相似文献   

19.
大梁江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南障城镇,是太行山区传统民居聚落的典型代表。特殊的环境气候和地形特征使得村落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平面形态;落后的经济条件和生产技术导致院落形制、民居类型和组合样式也呈现出与其他地区民居不同的特点;在建筑建造上,大梁江村民居体现了传统民居聚落建造中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的特点,从而使得大梁江村成为我国奠西地区传统聚落的典型。  相似文献   

20.
博峪村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木耳镇,属半农半牧型经济,于2019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聚落背山面水、布局紧凑,受特殊的地理气候和文化环境影响,孕育出独树一帜的藏族聚落形态和苫子房民居建筑。文章结合文献与实地调研测绘,通过分析博峪村的聚落选址布局、街巷空间,以及苫子房民居建筑建造技术等方面的特色,进一步探讨甘南地区藏族聚落和民居对特殊地理环境的适应性特征和营建智慧,以期对其今后的保护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