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Planning》2014,(21)
本文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在国家出台《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大环境下,笔者研究了青岛幼儿师范学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和学校老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上的探索和努力,提出全面推进幼师生人文素质教育应与科学文化教育、艺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包含的哲学思想、教化思想为医学人文素养培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之中,将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培养出既有扎实学识,又有仁心之心的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7)
<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于人的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进行融合,在人文关怀的理念之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才能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境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指导》一书由朱剑昌、王继辉、蒋福春所著,中国言实出版社在2008年出版发行。本书作者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本文深入分析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探讨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明确教育内容,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构建意义入手,遵循当下思政教育发展规律与原则,提出新时代思政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36):182-18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关系大学生的成长,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对的形势更加复杂,由此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首先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相关概念,然后分别从能够、需要以及作用三个层面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一体化实施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具体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新的时期,在社会主义事业中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研究的基本面是如何借助现代网络传播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工作,那么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筑一个健康的、以人为本的网络思想教育体系,以实现网络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融合就成为了必要。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6)
"以人为本"是我国教育近几年一直贯彻实施的教学思想,它体现了对人的尊重、肯定,而思想政治又是一门培养人的人格、尊严的学科,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的思想是非常必要的,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理念体现的还不是很完善,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滞后,对我国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起到了不利的影响。本文就针对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现状,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上存在共性,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两者融合具有必要性;针对现有的问题,提出从创新教育理念、加强师资建设、营造校园氛围和建设实践平台等四个方面进行融合。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6)
台湾通识教育有其自身的突出特点,其教育实践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比如,对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进行顶层设计是最关键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先进理念的融合是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成功的保证,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课程与活动项目要相互结合等等。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20)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人文关怀的缺失,没有更好地体现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具有的核心价值。因此,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可以有效促进其教育理论以及实践工作效率的提升,从而让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文教育与理工科大学的人才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培养创新能力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教育的融合,现代科技工程也需要人知识与科学技术的融合。章分析了人教育发展的时代意义和人素质与科学素养的关系,并结合国外一流大学人教育的特色,就理工科大学如何加强人教育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分析目前工程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渗透、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工程事故案例分析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了工程力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为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需求和挑战,MIT实施了第四次工程教育改革(MIT4.0)——新工程教育转型(NEET),卓越联盟高校开展了面向新工业革命的工程教育体系研究,提出了工程教育融合创新(EEII)。其中,新工程教育转型的主要内容包括实施项目中心课程、增加教学多样性、提高项目灵活性、转变学生思维方式、强调系的领导作用以及引领未来的工程教育。工程教育融合创新的核心内容包括面向新工业革命的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战略、重构中国工程教育的治理体系、从“回归工程”走向“融合创新”的工程教育范式、实施基于工业价值链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面向工程过程的课程体系、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策略等。基于工程教育八要素视角,对新工程教育转型和工程教育融合创新进行比较可知,MIT通过转型成为新的工程教育,是连续性的动作;我国高校需要在充分融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实现工程教育转型的成功,完成变轨超车。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工科”理念的提出,我国研究生教育迎来了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然而,当前土木与水利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因为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质量下降的问题。立足于农林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基础条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福建农林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发展现状,引入灰度预测模型预测问卷数据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土木水利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质量系数与实践水平质量系数均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外语能力也未得到有效提升。为此,从学校和教师层面出发,详细阐述了提升创新能力、实践水平及外语能力的改进措施和建议。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今土木与水利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符合“新工科”理念和农林院校特点的研究生质量提升方法,这将有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未来发展格局的高素质土木与水利工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5.
英国高等工程教育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综述了英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特点、英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专业评估认证制度和注册工程师制度,并在中国积极探索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大背景下,结合高等教育现状,提出工学结合,全面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学术自给,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体系;政策支持,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弱化政府作用,建立专业化的高等教育认证体系;注重高校自评,建立有效的内部保证体系;提高专业认证积极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高校近年来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并不断探索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推动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开展。将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实现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三创教育取得了较大进展并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阐述了高校三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内涵及两者间的联系,着重分析了高校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若干对策,以期为更好落实三创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大学公民教育与专门人才教育的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我国现阶段的大学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专门人才教育,与之相关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在大学教学中占绝对优势。而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基础工程的公民教育则处在大学教育的边缘,致使当前大学生的公民素质不容乐观。基于这一认识,章从公民教育与专门人才教育的内涵及其内在联系出发,分析了我国大学公民教育与专门人才教育的现状,并对如何使二达到一种平衡状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从工程伦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出发,以土木工程专业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课程为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专业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从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提出工程伦理教育融入策略。实践表明,工程伦理和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协同促进,可有效达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育人目标,育人质量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9.
根据社会需求,按照建筑学专业特点,结合河南大学的具体情况,建立了"以需求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和"以特色求发展、以创新求特色、以质量求生存"的工程教育理念,强化了"数量与质量相统一,知识与能力相匹配,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工程教育思想,构建了KAQ(Knowledge Ability Quality)工程教育模型,建立了具有本专业特点与学校特色的产学研合作工程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建筑业的发展规模和人员素质结构之间存在的问题出发,阐明了创新教育的必要性,明确高职创新教育的定位,从而构建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模式,并提出建立三个"课堂",实现创新教育常态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