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遗址公园     
成玉宁 《风景园林》2012,(2):148-149
遗址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具有存在价值,值得保留及彰显。遗址中的"遗"意为"遗存"、"遗留",由于历史原因,遗址通常与其历史原貌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遗物与原物之间存在残缺与不完形,遗址空间往往具有沧桑感,凡此种种成为遗址公园空间属性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1990年代末,唐城绿带的建设随着周边城市开发以及唐城考古工作的推进而逐渐展开,现已完成建设的唐城绿带(明德门社区)、唐城墙遗址公园(高新区段)、唐城墙遗址公园(曲江新区段)和西安牡丹苑。通过对不同设计理念指导下的唐城绿带建设的比较分析,提出遗址公园应坚持遗址保护与展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遗址应准确反隋唐长安城遗址考古信息,提升城市开放空间品质,将遗址风貌与城市景观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遗址博物馆——遗址展示空间意象创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乔  梁华 《四川建筑》2002,22(2):46-48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遗址广布华夏大地。人们凭借着这些遗址研究先人产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成就,寻找着文明的源头,建立遗址博物馆是保护遗址,向人们展示遗址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须注意遗址博物馆与一般类型的博物馆的不同之处在于遗址展示空间的意向设计在时间与空间上有所界定,它表达的是遗址自身特定的主题文化。  相似文献   

4.
遗址文物保护的观念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地下遗址的不可移动性使得遗址博物馆在展出这类遗址时,必须开挖已被添没的地下空间,恢复原有的地下空间以展示遗址。文章以遗址博物馆建筑特点为依据,阐述了地下空间开发在遗址博物馆建筑中的优势,并通过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遗址博物馆实例分析,提出了遗址博物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模式。我国文物古迹众多,从保护历史文物和历史地段风貌的角度,历史文物遗址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我国历史悠久,前人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其中如秦始皇陵一样在规模和文化价值上异常突出为数不少,以遗址公园形式实行大遗址保护是多种保护形式中的一种。遗址公园有别于一般公园,具有遗址保护、历史文化教育、生态环境保护的特殊职能,因此在景观规划上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本项目通过对景观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提出遗址公园的景观空间规划应尊重遗址景观动态的发展过程、尊重遗址的空间格局、尊重遗址的历史环境、尊重遗址原貌、尊重遗址所形成的文化斑块的景观规划理念,使秦始皇陵这一人类的共同财富,更好地、更长久地伴随着我们,成为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永恒记忆。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介绍了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概念设计国际竞赛一等奖作品"纪念之路"的设计过程和设计理念,并对如何对待遗址,如何在特定的基地环境中通过景观设计体现纪念性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段婷  刘伟  吕琳 《华中建筑》2022,40(1):126-130
大遗址的利用与城市生活如何融合的课题,对深化遗址的展示阐释、提升文物所处环境、民生改善等有着重要意义.该文以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大遗址日常利用为例,分析了杜陵大遗址面对的主要问题,基于杜陵大遗址的历史空间认知,提出了置入日常生活的规划策略,以达成遗址空间与当代生活空间的和谐相处,实现大遗址公共空间日常生活之活力重塑.  相似文献   

8.
杨静  成玉宁 《中国园林》2022,38(2):26-30
由于时间的单向性与空间的重叠性,在建成环境发展过程中,遗址作为曾经的历史存在,二者在空间关系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矛盾与对立而有待协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既关乎历史遗存的保护与延续,也影响城市文化建设的内涵与质量.遗址公园是实现遗址本体保护、展示,以及协同遗址与城市空间发展的有效方式.破碎化是遗址的空间共性特征,其空间表征...  相似文献   

9.
场所是有意义的空间,而人的行为赋予了空间意义,这种意义即是场所精神。遗址本身是有意义的存在,所以遗址展示空间从设计之初就是一个完整的场所。文章通过与环境融合、创造归属感以及停留节点三个层面论述了如何通过空间设计来塑造遗址展示空间的场所感。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的工业遗址舞台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演出活动选择工业遗址做舞台的内在美学机制,并通过考察演出活动与工业遗址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工业遗址舞台的5种基本模式:工业遗址前舞台、工业遗址上舞台、大跨工业遗址内舞台、工业遗址群实景演出舞台和工业遗址区组群演出舞台,然后从舞台空间"体—场"双结构的角度分别举例阐释每种模式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1.
对遗址文化的凝、炼、升、识,是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薛家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通过对遗址本体的保护、遗址文化的提炼和剖析,从文化展示、延续、拓展等方面对公园进行总体规划布局,将遗址文化要素附于公园的实体景观空间,展示薛家岗文化、皖国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传统魅力,对承传与发扬遗址文化、保护与利用考古遗址,做出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目的:将城市的两大元素——文化与空间结合起来,实现城市空间发展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与座谈获取一手数据,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当前城市空间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性进行评价。结果:城市不同区位大遗址在文物保护、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环境方面面临不同的发展境遇。结论:通过促进大遗址区空间“再生”、构建大遗址区多元特色开放空间、建设大遗址区和谐社会空间、发展大遗址特色文化产业空间等路径实现城市空间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遗址区域内建设空间的布局和调整是关系到遗址保护与遗址区良性发展的重要问题。实际上建设用地的布局调整是客观条件同遗址自身情况的综合权衡。一方面“城市--遗址--叠压建设”三者间用地关联紧密:遗址所在的中心城市为大遗址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经济、政策的支撑,并决定了总体发展潜力,另一方面遗址区内建设用地本身的价值也需要充分考虑。本文以可乐遗址为例,总结了偏远地区乡镇建设空间的布局策略,强调了乡镇利用遗址公园建设实现就地城市化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工业建筑》2021,51(3):22-29,109
在古墓冢遗址保护、空间建构的背景下,探索城市公共空间、公共建筑景观的设计路径,优化古代墓冢遗址的保护模式;依据智慧城市的理念,通过开放空间导向、光伏发电系、发光二极管夜景照明、立体绿化的应用,营造人性化的园区景观。从理念创新上,围绕对古代墓冢独有历史价值的保护、场地适应性改造以及与科技手段融合的理念,建立墓冢遗址建筑景观设计中遗址保护、景观更新、空间营造的设计路径。从实际效果上,达到古墓冢遗址保护满足城市生态化、提升空间使用率,并通过植入现代保护手段,"节点干预"的体系化和多样化,构建一个基于地域独有文化价值的遗址保护多层次设计体系。  相似文献   

15.
《园林》2018,(10)
正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遗址公园融合遗址保护、休闲旅游、科学普及等多种功能,既是遗址保护、地方文化展示的重要载体,更是有效管理遗址遗迹的主要形式。遗址公园顺应遗址保护的大势,具有包容性、共享性、开放性等特征。在中国,遗址公园的建设实践先于理论研究。2010年,国家文物局根据  相似文献   

16.
国家文物局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定义是“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1]。新概念的提出揭示了遗址保护的新思路,即在确保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通过公园这一载体充分展示其内在价值,使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共生共荣、和谐发展[2]。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及第二批24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中[3],古窑遗址也成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包括景德镇御窑厂遗址、铜官窑遗址、吉州窑遗址等。  相似文献   

17.
强永 《山西建筑》2010,36(3):19-20
通过对河流域出土的仰韶文化遗址的研究与保护,以一种更为现代、微妙和激情的方式对其概念进行诠释,在研究遗址空间的文化内涵和地域辨识的基础上,提出恢复遗址公共空间的社会活力,需要营造积极的社会网络关系,促进信息、知识和理解在利益群体间相互传递。  相似文献   

18.
战争遗址纪念碑作为城市雕塑的一种,是创伤记忆的载体,聚焦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作为战争遗址纪念碑最基本的价值——历史价值和景观价值却未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诸多纪念碑沦为简单的"标志牌"。以南京大屠杀遗址纪念碑作为典例,对其从历史价值与景观价值结合的视角构建战争遗址纪念碑评价体系的雷达模型,基于雷达模型的评价结果,将其划分为3个类别,并针对各类别的不同特性及现状问题,从空间标志性的增强、空间参与度的提高、空间融合度的加深等方面提出保护彰显建议,通过不同价值结合的视角对战争遗址纪念碑的价值彰显进行探索,以期营造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9.
张楠  张阳生 《山西建筑》2011,37(2):13-15
通过对秦直道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考察价值和旅游价值的研究,结合富县秦直道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提出了如何对秦直道遗址进行开发,以及在遗址保护方面应采取的措施,为科学考察秦直道道路结构和相关建筑遗址的保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有着丰厚的文化遗产,以丝绸之路甘肃段两汉到元时期的221个遗址点为研究对象,对丝绸之路沿线遗址形成的背景进行梳理,同时利用最邻近分析、不平衡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丝绸之路甘肃段遗址主要分布于陇东和河西走廊地区。分析了丝绸之路甘肃沿线遗址保护与展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利用遗址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点-线-面的保护体系及遗址主题阐释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