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蓁 《中外建筑》2000,(6):12-13
本文作者指出传统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它不仅具有文物和审美价值,而且保留了建筑艺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它的存在、延续和发展取决于它所依存的文化 在现代建筑的冲击下,传统建筑正面临着“神”与“形”分离的尴尬局面。因此我们必须摆脱传统建筑特有的单纯性和朴素性,以一种开创性的、多元化的建筑形式体现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前 言60年代初我在《中国建设》(ChinaReconstuction)上发表了一篇介绍中国建筑屋顶的文章,收到一位法国建筑师的信,希望交流与合作。由于当时中、法尚未建交,未能实现,十分遗憾。1997年我到巴黎时,3A学会主席单黛娜女士组织了一次与法国建筑师及留法建筑系学生的座谈,有人问我对“蓬皮杜中心”的看法,以及中国建筑设计市场是否开放等问题,我对“蓬皮杜中心”不想评论,也不知道法国公众的意见为何?我认为没有把它建在香谢里舍大街旁,而是置于市衢小巷中,所以对巴黎这一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无伤大雅”!中国的建筑文化虽然…  相似文献   

3.
给朱剑飞的回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你的文章我看了好几遍,我觉得是重要时刻的重要文章。我试写了几次回应.但由于我平时多是对自己的具体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并不真正擅长理论概括.所以至今没能如期完成作业。时间这么紧了,干脆就写封回信作为回应吧。  相似文献   

4.
萧默 《建筑师》2007,(3):99-101
本文系作者在近著《世界建筑艺术史》(丛书)“结语”的基础上略作修改而成,阐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建设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汇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重建精神家园,迎接中国建筑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5.
重构建筑学与国家的关系:中国建筑现代转型问题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国家与建筑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这一关联的现代转变及其影响至今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中还鲜有讨论。本文考察19世纪中叶以来,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国家性质的变化对中国现代建筑专业的影响。文章论证,在近代中国,伴随着外来势力和文化在中国影响的扩大,多元的公民社会出现并成为建筑商品化和多元化建筑价值取向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建筑的话语权的把持者,即建筑职业标准和审美评判的主体也发生了变化,建筑师职业在中国社会分工中的独立。传统国家与建筑业的主宰与被主宰关系被以租界为代表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取代,建筑形式从传统等级社会的制约下获得了发展的自由。20世纪20年代之后新的民族国家的建立不仅延续了外国租界对于建筑活动的法制化管理方式,还出于国家认同和改造国民的需要,推动了建筑中关于民族风格的探索以及对于政府行政建筑、纪念物和国民教育空间等特殊类型建筑的建造。国家与建筑学形成一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以后,限于当时的建设条件,国家与建筑再次经历了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多元化格局为中国建筑业的繁荣提供了新的条件,国家正在重建与建筑之间管理与被管理、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邓焱 《华中建筑》1993,11(2):14-15,19
如何基于国情走中国建筑文化的创造之路,作者建议应抽象继承、迁想妙得;意象引进、得意忘形;自由创作、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7.
刘源 《安徽建筑》2006,13(2):35-36,54
探索地域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重要课题。合肥文博苑建立在新城区,作者在其建筑与环境的创作中,既保持合肥地域文化传统,又体现现代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8.
《建筑电气》2011,30(12):8-9
2011年11月24日、25日,由全国建筑电气设计技术协作及情报交流网(以下简称全国建筑电气情报网)和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西北院)共同主办的“全国建筑电气设计技术协作及情报交流网第八届二次理事会”在浙江三立开元名都大酒店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9.
季度荐书榜     
《建筑创作》2010,(5):232-233
<正>第三居中国建筑图书奖获奖图书《中山纪念建筑》作者:建筑文化考察组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9年5月获奖:最佳建筑史学图书本书系"中国近现代建筑经典业书"的第一册,是一部集建筑历史研究、文献记录和摄影资料于一体的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同时也是一部高水准的建筑艺术赏析图籍。  相似文献   

10.
1986年过后,当全国优秀建筑设计评选结果一俟公布,立即在建筑界引起强烈反响。获得一等奖的三项:拉萨饭店、国际展览中心和阙里宾舍,被看作是现代建筑在民族化、现代化几个不同方面探索而获得的成绩、“样板”,使中国建筑界激动。随之,复兴建筑文化的呼声高涨。这中间既有探索中的欢欣,也有表面繁荣的假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