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时代建筑》计划在2012—2013年这两年时间的3期杂志里,以10年为剖切面,对"50后"、"60后"和"70后"3个中国当代建筑师群体(以下简称"50、60、70年代生建筑师")进行系统且整体的梳理与研究。这批建筑师经历了中国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参与了中国30年城市快速扩张背景下的大规模建设,成就了无数的新城新区和高楼大厦,也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无疑,这是一群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正在发生影响的一线建筑师。我们不仅会对这批建筑师进行群体研究,而且会对其中的优秀代表进行个体分析,关注他们30多年来的成长,关注他们对当代中国建筑问题的思索,关注他们的建筑实践。  相似文献   

2.
范诚  王群 《建筑学报》2005,(11):78-81
本文旨在通过考察和分析当代中国实验建筑师们的市场应对策略,找出他们现行策略的建筑学立场及其对于建筑发展的影响.并试图通过分析他们的市场行为,讨论当代中国建筑市场的发展状况,以及建筑师们市场策略的演进.  相似文献   

3.
冯果川 《现代装饰》2011,(5):130-131
中国的建筑师是一群骄傲的人。因为在他们受的科班教育里就洋溢着精英的幻觉。可以说我国建筑学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催眠术,既要学习各种与建筑相关的工程学科又要学习素描和色彩等美术课程。在建筑史课堂上他们了解到历代建筑师如何深刻而大肆地在陈腐的旧城中或空旷的原野上建立起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  相似文献   

4.
正开题人黄元炤,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学者,专栏作家,ADA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所主持人。作为一位从事建筑历史研究的人,关注建筑师一直是我长期研究工作的主要方向之一,不只关注老一辈建筑师们对于建筑学领域各方面的贡献,也关注新一代建筑师他们对于建筑的追求与渴望。老一辈建筑师们也曾年轻过、初出茅庐的办学与实践,并受到各界的瞩目,比如:1893年生的柳士英先生,在他  相似文献   

5.
周琦 《建筑与文化》2012,(12):13-13
真正意义上西方概念下的中国建筑设计师群体出现不过百年,这一百年中的成长历程是曲折的。但目前为止中国建筑设计师的地位与同时代的外国建筑师相比,不论在劳动强度、设计质量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有较大的距离,原因何在?当下的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新建筑舞台。但在其中能够有多少中国建筑师真正参与我国自有建设项目的原创设计,受到应有的尊重并得到公平的待遇?中国建筑师群体应该如何认识自身优势和缺失?为何已经走入正轨的建筑学教育没有持续的培养出世界水平的建筑人才?外国建筑设计在中国还能走多远?  相似文献   

6.
60年代出生的建筑师因其时代背景、建筑实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现如今这一批人已成为当下中国建筑界的主力军,文章将这一代建筑师分为大学教授型建筑师、民营事务所建筑师与国营大院建筑师三个类别,尝试从他们对传统回归思考的视角探讨60年代生建筑师的建筑实践观,从而对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有更为系统的梳理,以期从中窥探出未来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住宅设施》2014,(2):12-13
编者按在当今的建筑事业大潮中,成长起来的女性建筑师越来越多的显示出她们的创作激情和想象力,从她们的业绩中,不仅看到具有丰富的工程设计经验,而且令人欣喜地看到她们蓬勃向上的朝气和创新的精神。她们作为中国女性建筑师的代表,突破性别对自身的束缚,并从女性独特的视角审视建筑,运用女性独特的手法重构建筑,成为现代建筑风潮中独特的个群体。通过本杂志"女建筑师"这个专栏,这次我们诚邀了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副总建筑师林琳、  相似文献   

8.
在2012年第4期中,我们从多个角度讨论了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建筑师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中的建筑实践与探索。在这一期中,我们关注同样深度介入中国快速奔向现代化建设的60年代生建筑师。如今这批建筑师正值建筑实践的成熟期,亦在当今中国建筑实践的探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所受的教育没有因"文革"而断裂,具有天然的整体性:他们以一种亦旁观亦参与的姿态经历了80年代的思想启蒙:以一种尝试自我重塑的状态,或介入实践、或批判性地旁观、或游离于快速变革的90年代;以一种找寻到自我定位的状态,积极介入近十几年依然快速发  相似文献   

9.
自"2007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成功举办以来,海内外建筑界反应强烈。该评奖促进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国际性传播,提高了华人建筑师的知名度,为华人建筑师与国际间的合作提供更广泛的机会和交流平台。如果说青年一代是一个国家的希望,那么一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则需要一批批优秀青年建筑师的不断涌现。中国羽翼渐丰的青年建筑师们需要有人为他们搭建平台,需要有一个奖项提携他们中的佼佼者,为人们推荐出代表华人青年建筑师群体力量和水平的建筑师和建筑作品,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的成长,还将为他们今后在行业内脱颖而出创造机会。这是青年建筑师们的憧憬,更是所有关心和热爱中国建筑事业的人们所期望的。作为一名建筑师,也许每个人心中都向往着一座奖杯,这座奖杯带给建筑师的不仅是个一认可、一个激励,更是一种希望。有鉴于此,主办单位决定举行"第二届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的评选。  相似文献   

10.
《安徽建筑》2019,(7):27-28
青年建筑师作为中国建筑界的主要群体,他们的设计实践对我国建筑设计理论和中国建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一定标准选取部分青年建筑师,系统性的分析青年建筑师的社会背景和他们的教育背景,归纳了其社会特征。并且进一步阐述他们的实践职业形态及跨界整合的创作特质。为我国今后建筑设计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在中国大陆年轻建筑师中曾经出现过参加日本《新建筑》杂志设计竞赛的热潮。这是中国建筑师学习和参与国际建筑讨论的一个渠道,也是中外建筑交流的特殊形式。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建筑状况的历史性变化以及中国社会和建筑实践与国际越来越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1977年至今的中国建筑教育作为分析对象,以专业教育对建筑师在代际变化中的影响为切入点,重点考察了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出生的建筑师在校所受教育与从业表现之间的关系,借助关键词,分析了中国当代建筑教育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其中的缺失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缪朴  齐欣  徐希 《时代建筑》2012,(4):74-79
文章记录和整理了两位生于50年代的的建筑师缪朴和齐欣的对谈,这两位建筑师是文革后受大学教育的建筑师中,较早到西方学习建筑学的建筑师。通过两位建筑师围绕成长经历、建筑教育,特别就共同关注的建筑的本土化和公共性等问题展开谈论,反映了建筑师个人的思想与实践发展变化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权宜建筑--青年建筑师与中国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试图在杨永生先生关于四代建筑师划分的基础上分出第五代青年建筑师,分析他们所受的影响,以及应对当代中国特定问题时的独特策略。并将这种中国特殊条件下发展出的“权宜建筑”的策略看作中国创造性地接受并改造西方建筑模式而发展出的具有当代中国特征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建筑设计市场是巨大的,但又是极不规范的。中国建筑师的工作标准和行业规范也较模糊,职业素质和意识有待提高。为了建立完善规范的行业标准,推动中国建筑市场的良性运作,建筑师的职业化成为当今建筑设计市场的一大需求。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记录和整理了两位生于50年代的建筑师梅洪元和刘谞的对谈,两位建筑师围绕时代烙印、建筑教育、建筑思想等话题,特别就共同关注的建筑的地域性、他们长期实践所在的地域文化等问题展开谈论,反映了建筑师个人的思想与实践发展变化脉络。  相似文献   

17.
In about 1949, there was a large-scale migration of architects from the mainland to Hong Kong, China. Among them were those important figures in the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such as Robert Fan, Su Gin-Djih, and Chu Pin. Their arrival at this colony had changed its architectural practice substantially from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 to actually built environment. Their unique contributions to Hong Kong’s modern architecture have been a new research interest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tells a story about Robert Fan and his design of the Chung Chi College campus in the 1950s with an intention to reveal the multiaspects of the so called “migrant architects” through a single architectural event. The author tries to capture the intertwin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grant architects and educators through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recruitment process for a campus architect by Chung Chi College and to identify Mr. Robert Fan’s concept of campus planning with reference to his early design experience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后的头几批大学生中,诞生了不少深刻影响当今中国各个实践领域的人物。汤桦和孟建民就是"文革"后中国本土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目前都是在建筑教学和创作一线工作的建筑师。在《时代建筑》杂志编辑部的策划、组织下,他们在深圳展开对话,探讨5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的成长经历、创作历程和教育经验,以及对深圳这个城市的独特历史与现状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东张西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东部的崛起, 边缘化是西部建筑师所面临的共同挑战。西部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建筑师的反应和追求也不同。既有弃西就东的随从,也有不论东西只分良莠的选择,还有向文化中心地努力的企图。在本质上西部建筑学与东部一样,属于全球化语境下的地域建筑学探索。但东张西望是西部建筑师的总体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筑设计行业从管理体制到市场主体——设计机构的市场化转型过程,分析建筑设计行业的全面市场化对设计机构以及建筑师个人产生的重大影响,列举了部分50、60、7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分析他们的执业状态与体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