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基于当前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面向红色文化密集区域的景观资源系统识别、协同演进与提质增效,深入开展长征沿线景观微域研判及其空间演进研究,已经成为当前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空间建设发展的现实基础,相关方法与技术亟待挖掘。【方法】通过构建红色景观微域“识别-涵化”研究框架,以红25军长征沿线为例,建立红色景观微域解析要素体系,探析景观微域识别及微域涵化的关联方法与基础技术,并结合红25军长征典型区段分析研讨长征线路微域涵化效应与建设策略。【结果】研究发现在微域要素系统识别基础上,结合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加权因子叠加法、微域涵化评估体系与三维矩阵模型可有效开展长征沿线红色景观微域识别与分类评估。【结论】研究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中红色景观的资源管控与传承发展提供分析途径,助力景观资源有序演进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京杭大运河是荟萃众多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线性廊道。近年来,运河沿线各城市相继开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的基本建设思路指导下,迫切需要系统化的运河规划设计方法和运河文化内涵阐释表达方法作为支撑。【方法】以叙事空间为切入视角,通过对相关叙事要素进行筛选与量化,利用地图叠加法和核密度分析法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运河叙事空间进行分析。【结果】获得各历史阶段、各叙事主题下的大运河叙事空间结构演变特征。【结论】为基于文化遗产价值叙事性阐释表达下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空间范围确定、“一带两核八区多点”的核心区空间布局结构、游览线路规划、数字技术应用等提供了参考,为国家文化公园规划设计提供依据和支撑。  相似文献   

3.
于淼  许冬  丁康  李运远 《风景园林》2023,30(5):108-116
【目的】开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游憩服务评价并提出优化指引策略,对保护传承长城文化资源、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带动周边旅游发展均具有突出意义和重要影响,可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多源数据,运用ENVI 4.8和ArcGIS 10.5软件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现有游憩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评判,并依据评估结果提出优化发展指引。【结果】根据国家文化公园的内涵和特质丰富了文化性指标,构建了适用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游憩服务评价体系,有效评估了现有游憩资源的游憩服务潜力和已有开发水平。结果表明:1)游憩潜力和游憩机会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度,区域开发基本依托游憩资源现状,整体较为合理,但局部地区不匹配,特别是居庸路、黄花路、古北口和马兰路4个重点区域周边多为低潜力-高机会地区;2)游憩服务评价结果被量化到各乡镇后,呈现出与量化前不同的分析结果,游憩潜力与游憩机会较为匹配的乡镇仅11个,游憩潜力大于游憩机会的乡镇共12个,可考虑优先开发建设,剩余19个乡镇存在现有资源利用趋于饱和的现象;3)80%的现有游憩景点具备高游憩机会,景点周边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但仅有67.15%的现有游憩景点位于高潜力地区,存在游憩机会浪费现象。【结论】游憩服务评价结果可以揭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现有70个景点、22个自然保护区和42个乡镇的游憩服务现状,帮助政府等建设主体了解区域整体发展状况,识别优先开发建设区域,合理制定优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作为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依托资源,长城等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需要实现整体统筹、提高文化传承力和旅游吸引力的阐释目标。【方法】通过案例研究法解析英国哈德良长城阐释框架的规划过程,提出构建遗产地阐释体系的工作方法。【结果】总结了构建阐释框架的总体流程,包括前期调研、拟写草案、测试修改、发布实施、评估优化5个步骤,详述其内容与做法,辅以案例实践策略说明。【结论】从构建阐释体系、提升阐释实践、转变从业者观念3个方面讨论了对中国长城遗产地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沿海地区的受灾风险,探索海岸带韧性景观建设对保障沿海地区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方法】通过文献计量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2002—2022年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实践案例进行梳理,分别对海岸带韧性景观的概念、研究趋势、理论及实践研究概况4个部分展开述评。【结果】近20年来,国内外海岸带韧性景观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均呈增长趋势。其中,基于灾害适应性管理的海岸带风险管控、基于景观生态系统动态修复的海岸带韧性重塑、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景观资源开发与利用3个方面是当前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实践热点则主要包括海岸带政策性韧性规划防灾、硬性及软性防御性基础设施建设和适应性漂浮工程技术措施应用3个方面。【结论】可为未来海岸带韧性景观理论体系完善及规划建设推进方面提供一定启示和参考,但是未来还需在加强海岸带景观系统动态机制和过程研究、促进多学科团队合作、完善相关法规制定及适应性景观技术探索等方面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植物园是园林专用绿地的一种类型,其植物多样性对维持城市生态平衡意义重大。【方法】采用数理统计与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已加入中国植物园联盟的229个植物园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植物多样性保护特征展开研究,为植物园体系的构建提供基础支撑。 【结果】 1)中国植物物种保护率为41.2%,存在南低北高的地区差异性;2)中国植物园数量稳步增加,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数量上西疏东密,面积规模上西阔东微;3)中国植物园已收集保存植物2.3万余种,初步形成了迁地保护格局,是城镇开发边界内植物多样性保护的主阵地。【结论】中国植物园空间布局与植物多样性保护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应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植物园建设,在青藏高原、新疆等西部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增加植物园数量,健全植物就地和迁地协同保护体系,强化科学研究,以完善国家种质资源库信息,推进植物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目的】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于生物多样性提出了严峻考验,梳理动物生境营建的策略与方法,可为城市生物多样性和绿地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提供借鉴。【方法】通过综述国内外城市动物生境研究现状,以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升为导向,探讨动物的生境偏好特征,总结城市动物生境营建的策略和方法。【结果】提出了“要素调查—营建内容—生境管理”的城市动物生境营建基本内容。1)要素调查:以鸟类、小型哺乳类和两栖类动物作为目标类群,调查物种资源和生境资源以明确生态本底信息,并根据动物的生境偏好分析,总结食源地、水源地和庇护地的环境特征。2)营建内容:从植被营建、水体营造和设施构建3个方面,提出城市动物生境的营建方法。3)生境管理:指出持续开展生态监测与游憩管理,有助于设计者或管理者更好地改进优化动物生境。【结论】上述基本内容可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升提供理论支撑,也可作为风景园林与生态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指导依据。对于城市动物栖息环境的优化建设、城市绿色空间生态功能的发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有理论借鉴及规划参考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双碳”背景下,风电已成为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主力电源。科学、系统地认识中国风电景观立地布局特征和类型,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2020年中国陆上风电景观为研究对象,提出“风电景观布局要素”体系,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多环缓冲分析等方法,从自然、功能设备、人地实践3类要素分析风电景观立地布局特征;并选取地形地貌特征、周边景观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环境条件4个景观特征因子作为分类依据,遵循自上而下的多等级分类思路,系统划分中国风电景观类型。【结果】结果显示:1)风电景观立地布局呈多元化、区域性分布,部分区域存在与生态环境敏感区交叠等问题;2)风电景观可划分为山地、滨海等七大类,山地耕地、滨海林地等26子类。【结论】基于此,提出基于风电景观布局要素的机理与影响、基于风电景观类型的评估与对比、风电景观评价标准及技术规范3个拟开展的研究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阶段中国风电景观立地条件及类型等基础研究的空白,同时也拓宽了风电景观作为文化景观的研究边界,以期为未来风电快速发展背景下的自然景观资源保护和利用、风电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目的】福建西部(简称闽西)因客家的聚居而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区,福建客家传统村落是在客家文化和闽西地理环境的双重影响下所形成的物质空间,对其进行研究可填补福建传统村落区域群体类型的研究空白,并促进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的区域保护与利用。【方法】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空间分维值和边界形状指数2种空间形态分析方法,通过民居类型、地形坡度、海拔高度、河流特征、村落空间、村落形态等村落特征信息,对闽西138个客家传统村落进行群体性研究。【结果】发现闽西客家传统村落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呈现地理空间分异状态。并从3个方面进一步揭示客家文化与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关联性:村落对自然环境空间的被动适应体现了迁徙属性;村落空间的高致密化体现了移垦属性;村落形态的强凝聚性体现了宗族属性。【结论】揭示了客家文化影响下的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和形成逻辑,为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有利于推动福建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从单一保护向区域群体保护的发展,并构建一个均衡的闽西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国家植物园相关规划方法的研究在中国尚属空白。以位于首都的国家植物园为例,探索可行的规划方法,为后续国家植物园规划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首先,对照国家代表性,识别国家植物园的主要任务。其次,对照行业引领性,分析植物园现状差距,提出国家植物园的发展目标和分项建设措施。针对由现状综合性植物园升级建设的国家植物园,采取有机更新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弘扬中国植物文化,打造中国特色的国家植物园。【结果】从3个方面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家植物园规划策略。1)实现国家植物园核心功能,包括打造3个植物收集展示区的28个特色专类园,满足植物迁地保护和展示功能;建设四大重点项目和两大科研设施,保障植物科学研究功能;形成“一馆、八室、一廊、多点”的科普设施布局,策划8类科普活动,满足植物科学传播功能;构建智慧植物园系统,为国家植物园形成国际综合交流分享合作平台提供保障。2)在充分尊重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家植物园南北园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功能设置3个方面的优化调整,实现两园整体统一。3)借助国家植物园位于三山五园地区的优势,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禀赋和中国传统植物文化内涵,形成8条叙事脉络和6项文化策略,将中国植物知识和园林文化融合展示。【结论】国家植物园应综合实力突出,兼具艺术的外貌和科学的内涵。国家植物园还应考虑和国家植物园体系的关系,重点承担所在区域植物的收集和保护责任。在现状综合植物园升级到国家植物园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尊重原有建设基础,做到科学发展。同时,中国国家植物园应具有鲜明的中国植物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文化地理学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文化地理学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历史文化名城是地域文化的集中表现,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系统和文化生态进行了分 析。在此基础上,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进行了探索性思考,提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化景观是基础,文化系统是核心,文 化生态是关键,并构建了名城综合保护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2.
赵艳君 《山西建筑》2006,32(23):62-63
探讨了体育建筑多层面的文化内涵,阐释了中国传统体育建筑独特的文化基因,提出了文化的力量与支持是体育建筑发展和创新的内在动因,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化需要载体,赛博空间的诞生促使赛博文化出现。赛博空间的时空塌陷、资源共享等特点决定了文化范式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中心文化向赛博空间多元文化转变。范式转变过程中文化整合的唯一具体途径是张扬各民族文化中的文化共性,以期最后形成共性文化,以解决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14.
高缘 《中外建筑》2012,(4):37-39
摘 要:本文在文化集群理论的基础上,界定了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的基本概念,解读了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的三个基本特征,并且从功能的角度将其分为展示型、演艺型和混合型三类,最后指出了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在城市中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5.
熊国平  郑璐琳 《风景园林》2020,27(3):113-117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中国实践整体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如何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等级、分布密度和传承传播路径,合理确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格局,划定保护核心区、文化线路、文化节点是保护规划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乡镇为单元,运用GIS技术建立空间数据库,构建三大基准层、12个指标层的价值评估模型,确定权重,加权得到综合价值,将价值分值录入空间插值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划定核心保护区和文化节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路径进行分析,确定文化线路,叠加得到保护格局,构建划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格局的技术方法,运用于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实践,有利于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和景观的整体保护。  相似文献   

16.
张焱焱 《福建建筑》2007,(12):17-19
目前,我国各大学的校门设计风格各异,性格迥然。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校门在文化表达的层面上进行分类,并结合华侨大学新校区主校门设计方案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应把校门的文化表达放在重要的位置予以考虑并对一些具体的手法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17.
浅议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文化地理学的定义以及主要研究方向,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阐述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揭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景观与文化生态,通过深入研究名城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影响与作用,保证了名城保护的整体性、逻辑性和连续性。  相似文献   

18.
Color relates to people very close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cultur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color is not confided to the visual characteristics of color itself, besides, people give co...  相似文献   

19.
丁政 《高等建筑教育》2013,22(1):177-183
随着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进一步发展,文化经济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经济形态,文化贸易在国际贸易格局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际文化贸易中,一些国家基于各种诉求,对文化贸易设置歧视性条款,使“文化例外”成为处理文化贸易摩擦的准则.显然,这些国家夸大了文化贸易的特殊性,“文化例外”原则面临理论和现实的双重困境.因此,文章按照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顺序,首先分析WTO框架下“文化例外”原则的理论困境;其次,运用福利分析法研究常见文化贸易保护政策造成的福利损失;最后,探讨如何在WTO框架下解决文化贸易摩擦.  相似文献   

20.
历史文化名城物种多样性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环境。建立了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文化基因、文化物种、文化生态学的概念 ,确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中有价值的文化物种 ,分析了物种在系统中的数量和变化状况。明确了城市保护应该重视城市中的各类文化物种 ,特别是稀有物种和处于衰败期的物种 ,维护城市中文化物种的多样性 ,实现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