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城市历史街区肌理往往通过其空间界面形态得到某种反映;而影响街区肌理及其界面形态的重要因素,即转型下的社会形态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街区空间肌理产生、界面形态形成、场所识别的内在隐含动因,故而对近代汉口住居街区肌理与界面的物质历时形态进行考察,以1890~1930年代的汉口社会发展时期为时间切片,通过对当时的市政建设、管理、以及住居开发模式等相关因素的文献与案例分析,试图解析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对历史街区空间肌理模式及其界面的作用与影响,这对于当下同样处于急剧社会转型历史进程中的城市住居规划与建设、历史街区复兴与更新,以及探索地域社会形态与住居形式的互适性等人居环境创新思维的构建,均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其空间形态与行为表达均具有特殊性。文章首先分析了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的三种类型及其区别于一般城市空间形态的关键要素——界面、尺度与色彩。其次,通过心理行为活动表达与活动行为表达的阐述,解析历史文化街区中的行为表达。最后找到了两者相互影响的互动关联机制,从更深刻的角度认识了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与行为表达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55处上海近代集合住宅实例为基础,探讨上海近代集合住宅转角空间的设计原则和规律,总结其适应城市肌理的空间机制。首先,统筹多源数据并建立关联数据库,通过矢量化转角空间几何要素,统计上海近代集合住宅转角空间的基本信息及所处城市肌理情况,通过统计学方法对转角空间与城市肌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假设;其次,从街道尺度、街角形态、街区业态3个方面,对转角空间与城市肌理之间的规律和机制进行分析;最后,综合量化统计假设及实例分析验证,总结转角空间适应城市肌理并与城市肌理融合且各具特色的空间节点,以期为后续城市更新中的转角空间节点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2017,(11)
快速城镇化导致城市街区空间形态得以快速重塑,对于这一结果有必要进行评价。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文章从社会生态视角对街区空间形态进行评价,确定物质属性、功能定位、空间形式、空间行为和场所精神5项评价因子,构建社会生态指数SE-B,最终划分强社会生态、中社会生态和弱社会生态3种街区空间形态类型,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5.
杨宇振 《华中建筑》2004,22(3):87-89
十年同重庆近代城市住宅群的三种不同演变类型,“完全覆盖”、“传统建筑式样模仿+现代功能”、“街区渐进更+旧建筑再利用”代表了现代城市空间演化的3种典型模式。通过对这三种模式的观察与分析,认为当前城市更新中缺乏实际可行的技术方法。文中同时检讨了当代乡村地区的民间建筑演化,指出缺乏对民间建筑的关注是文化策略上的严重失误。  相似文献   

6.
城市的建成环境,尤其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无论是街区结构还是街道空间,均随着城市职能的演变而不断更新形成。就城市中的街区而言,所承载的商业、交通、人群生活等功能,以及产业功能的类型和规模等,均对应构成了物质空间不断更新发展的影响要素。不同的城市功能类型和规模,对应着不同的物质空间要素,从而使得街道空间呈现出不同的样貌。地处首都核心区西南,有着“中国茶叶第一街”之誉的马连道街区,在茶产业上有着清晰的功能发展脉络,也在街区的物质空间上投下了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首都核心区“四个中心”的发展战略建设,马连道街区由承担茶产业区域集聚和贸易的功能,向承担茶文化国际交流功能的方面进行提升转型。基于街区“产业转型— 空间更新”相对应连贯的建设逻辑,研究空间更新的价值取向就成为了规划设计的前导,由此构成贯穿规划设计工作的主线,并形成空间更新的要素组合规则。  相似文献   

7.
楚童  左琰 《建筑与文化》2021,(11):18-21
近代上海社会兼容并蓄,文化多元交叠.产业型里弄街区因产业高度聚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在此汇聚,由一条产业链串联起了多元的社会结构、物质空间和思想观念,这在住宅室内得以体现.文章以上海市北京东路五金街的一组里弄为例,根据街区内五金产业链的四个环节区分出不同类型的从业人群,从功能、空间和居住观念上分别对其住宅室内进行分析,并探讨导致其差异性背后的深层原因.正是这种差异促进了街区社会结构的稳定和产业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对武汉历史的解读,以及对武汉各时期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对比,阐述原汉口租界之形成对武汉城市空间的影响。基于汉口原租界区现状,该文建议即原汉口租界历史街区的保护应从更高的层面考虑,应是有选择地保护与改建,整体上缓解历史街区保护和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使历史街区空间和新兴城市空间更好地融合。  相似文献   

9.
方言分区是地域文化及自然环境纵横向时空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乡村住居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其形态与方言分区密切关联.以环渤海地区为研究地域,打破行政区划,结合文化地理和方言分区探讨乡村住居形态.基于建筑类型学,从平面、立面、材料、装饰4个层面识别、提取住居形态类型;通过叠合、类比、图解分析,发掘住居基型和形态演变关联的动因...  相似文献   

10.
武汉里份是一类典型的中国近代里式住宅,它立足于中国传统住宅"院落式"的基础,兼收并蓄西方文化,呈现出现代居民的居住特征。里份住宅的空间形态变化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居住文化及特征的转变,是近代居民居住观念变化下的物质载体。文章通过对武汉里份住宅的诞生、发展及其类型分布综合归纳,探讨近代里份住宅的居住形态及建筑空间的特征演变,追溯其价值内涵,希望能够在当代语境下提供一种住宅保护、更新及改造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