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葛子彦 《建筑学报》2023,(3):100-107
以《最后的晚餐》主题下的壁画为例,探讨图像空间与所处空间的关系。以巫鸿和瓦尔特·本雅明等人关于图像、空间和艺术作品的真实性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分析两者之间关联的必然性及其关联的意图、途径和特征,阐释两者相互作用和相互呈现的方法,证实图像和所处空间是一种真实和想象的并置关系,进而阐释何为真实且有意义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5)
"动态想象"就是指想象出空间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语言描述或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等,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进行"动态想象",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本文从学生、教师和课堂入手,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情境、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为载体,来实施动态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3.
龙宏 《室内设计》2013,28(5):23-28
人居环境空间艺术涉及建筑学和美术学两大学科领域,因此,“空间环境”与“空间艺术”是理解城市空间艺术的关键,而“空间”则是概念的起点或元概念。本文有意强调以往空间概念所忽略的虚拟想象空间,即“意象”或“意境”空间,通过对“空间”概念的界定以及在不同语境下对空间构成的阐释,力图建立起山地人居环境这一特定空间艺术的基本构成。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一个没有城市史的空间中开始了对城市的改造,断裂与非连续性的空间.使我们对此时失去了想象的依据,所有改造都是从局部开始的,一栋大楼、一个商场、一条马路、一个小区……当这些局部逐渐被放大,新的轮廓被塑造出来,既不能与昨天重合,也不能为明天提供可能性。边缘与边缘之间互相对峙,城市被各种想象与愿望瓜分了,一个由不同动机、理由、想象、目的、手段、材料建立起来的城市  相似文献   

5.
在"空间生产"理论背景下,虚拟文学景观实体化构建了文学与旅游结合的文学旅游地空间,即通过文学作品相关作者和读者的想象实现对物质地理空间的重构。桂林"世外桃源"景区一方面通过开发者再现《桃花源记》中的空间环境、气质,利用陶渊明及其作品的关涉性赋予景区诗性的内涵;另一方面通过作为《桃花源记》及陶渊明"读者"的游客多样的诗性阅读、想象和解构,共同构建了景区的"诗性空间"。  相似文献   

6.
空间的非功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应鹏 《建筑师》2013,(5):77-84
在功能理性与空间理性的背景下,通过6个工程实践对日常功能空间进行追问与反思,从非功能属性出发讨论空间的另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7.
生成设计是在尊重空间本体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将人们的需求融入这种自然的生命现象,产生丰富的、有自身特色的空间形态的一种设计方法。办公空间的生成设计通过在一定前提下电脑的随机生成,打破了现代办公空间的单调和制约,还原空间自身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8.
建筑是人类对秩序深切领悟的一种表达,不同秩序体系的建立对建筑空间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影响。从限定性空间模式到现象透明性空间体系,空间设计得以解放,空间秩序得以改写,瑞士先锐建筑师瓦勒里欧·奥加提也试图寻求新的秩序结构,探索一种"想法空间"——不以实现建筑传统价值为目标,它的存在就是激发想象,引起思考。  相似文献   

9.
延续列斐伏尔、布迪厄等学者的现代空间理论探讨,重审空间能动性在聚落和住屋研究中的角色。基于对空间-社会互动建构的观察,探索空间能动者如何作为一种跨越主体与客体、个体与集体、想象与实体的桥梁,承载和推动社会变迁。提出建筑人类学视角的"空间志"方法,并以一个福建茶村的165座厂宅为载体,在家庭、生产、经营层面探讨空间与社会的互构机制,展现一幅具身化、平民化、动态化的当代乡村图景。  相似文献   

10.
摆脱二元思维定势,运用三元辩证思维重新认识景观空间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景观空间生产的现象、过程以及内在原因。首先介绍了空间三元辩证法的理论缘起、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以及再现的空间的具体内容,论述了空间三元辩证法下三种空间之间的关系及其思维方式和空间三元辩证法对景观的作用。通过阐述空间生产的概念来解析其内在机制。运用空间三元辩证法对景观空间生产进行三元解构,结合景观专业理论详细论述了景观空间实践、景观空间的再现以及再现的景观空间的具体内容,并且强调在当下中国城镇发展转型期中,必须通过对景观解构的研究来更有效地将景观作为一种空间政策。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6):95-96
汤亭亭的四部小说创造了不同类型的家园空间,作者通过文学想象构建了虚拟的家园空间;通过中国佬在美国的迁徙地图和华裔青年阿新在美国的漫游,构建了现实中的美国家园;通过融合中国的梨园传统与美国的戏剧文化,构建了西方梨园等。汤亭亭一向以善于讲故事著称,她善于借用中西文学经典,杂糅东西方神话,重新创设情境,寄寓作家的创作理想。本文着眼汤亭亭的文学想象,将通过文学想象构建的家园空间分为四类,以花木兰和蔡琰为代表的孤独与迷失的家园;以唐敖与屈原为代表的在追寻与放逐中寻找的家园;以鬼伴、杜子春、莫伊的故事为代表的理想家园的落幕;以及鲁滨逊在开辟中创建的家园空间等。通过对这几类家园空间形态的分析,进而探讨作家的家园建构理想。  相似文献   

12.
刘志辉  胡翔 《山西建筑》2010,36(11):59-60
针对如何在设计中满足消费者需求,创造良好的意境空间这一问题,分别阐述了酒店意境的几种表现形式:直觉美,文化主题美,个性美,想象之美,物性美,指出酒店意境空间的创造需从不同的角度与多种美的因素与之相适用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3.
电影为理解空间的感知、运动、想象、记忆等维度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媒介。它大大地延伸了建筑学对真实空间的操作范畴,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思考建筑基本问题的起点。《电影建筑学》课程将运动影像的拍摄与建筑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一系列任务引导学生从对空间本身的认识到对空间经验的分析再到对复杂空间问题的思辨性的表达,以实现对空间知觉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10)
在古代山水画中,有一种创作手法叫"留白"。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也有相应的创作方法,称为"空白空间"。空白空间的处理体现出设计师的水平。在平面设计中,空白空间可以起到表达一定的图形概念,给观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增强图形的美感,让设计者充分利用空间的作用。但是在平面设计中应用空白空间,要设计好空白空间的位置,将空白空间和图形元素完美融合,才能将空白空间的效果发挥到最好。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7,(9)
<正>在造建筑工作室以推己及人的体验作为出发点和落脚处,希望在工作里保持一种慢工出细活的状态,保有对传统的感情,将人们生活的愿望进行细致而耐心的梳理,使之成为扎实的创造,成为指向美的建筑语言。设计做到深处,自觉头顶有一双眼睛。它能看到更好的空间,有更好的想象,手却接触不到。这样的空间里,兼具反思建筑学基本问题,不仰赖技术的表现,内省、节制,空间浑然成为整体,细微之处透出感染力。若不是一场白日梦,便是可能企及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创造空间     
正展监时间:2017.04.16-2017.07.16展览地点:麓湖·A4美术馆"创造空间"是A4美术馆的首展,共展出13位(组)艺术家的12组大型艺术项目。展览源于A4美术馆之想象,分为诗性空间、运动空间、声响空间、超视象空间、扩延空间、内在经验空间,以及后来补充的悬置在麓湖的小岛。展览超越静态观看形式,通过强烈的身体感知,更加直接地感受互动。在面对"创造空间"希望扩展的理念而展开的行动中,语言和静态观看之  相似文献   

17.
创造空间     
《Planning》2017,(7)
<正>展监时间:2017.04.16-2017.07.16展览地点:麓湖·A4美术馆"创造空间"是A4美术馆的首展,共展出13位(组)艺术家的12组大型艺术项目。展览源于A4美术馆之想象,分为诗性空间、运动空间、声响空间、超视象空间、扩延空间、内在经验空间,以及后来补充的悬置在麓湖的小岛。展览超越静态观看形式,通过强烈的身体感知,更加直接地感受互动。在面对"创造空间"希望扩展的理念而展开的行动中,语言和静态观看之  相似文献   

18.
笔者首先简要说明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列斐伏尔批评苏联城市规划师未能生产出社会主义的空间,而仅再生产现代主义模式的都市设计。通过这一批判,作者进一步反思都市中国的现代性移植,以及专业技术层面的形式化移植。最后,面对百年变局东风劲吹的历史形势,通过理论反思规划与设计的话语空间,认识长三角都会区域和南京的社会与空间,鼓励新的专业者致力于社会空间生产的创新,生产新的社会关系和空间形式。处在全球领导权建构与新范式转移的门槛之上,笔者想象了南京学派话语空间的建构,以争夺社会生产中的空间再现。  相似文献   

19.
谢天 《华中建筑》2010,28(3):15-17
城市的"第三空间"是充满想象与真实的社会空间,它通过对话实现认同的目标。对话产生于两个平等主体之间的交往。在通往"第三空间"的旅程中,主体身份的建构诉求于对话,从而使主体由边缘走向多元化的中心。开放的对话将充满现代性想象的公共空间祛魅,因此,"第三空间"充满"狂欢"。  相似文献   

20.
正在造建筑工作室以推己及人的体验作为出发点和落脚处,希望在工作里保持一种慢工出细活的状态,保有对传统的感情,将人们生活的愿望进行细致而耐心的梳理,使之成为扎实的创造,成为指向美的建筑语言。设计做到深处,自觉头顶有一双眼睛。它能看到更好的空间,有更好的想象,手却接触不到。这样的空间里,兼具反思建筑学基本问题,不仰赖技术的表现,内省、节制,空间浑然成为整体,细微之处透出感染力。若不是一场白日梦,便是可能企及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