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6 毫秒
1.
提出了两种改善碳纤维均匀分散程度的途径,通过试验研究了用纳米碳黑取代不同含量硅粉时对CFRM力学性能和压敏性的影响,试验表明,适量的纳米碳黑能够增强CFRM的力学性能和压敏性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碳纤维含量对水泥砂浆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纤维含量对碳纤维水泥砂浆(CFRM)热膨胀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CFRM受热变形时,碳纤维热缩冷胀的特性约束了水泥砂浆基体的热胀冷缩;CFRM的热膨胀系数随着碳纤维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碳纤维含量小于1.4%(质量分数,下同)时,其降幅较大,当碳纤维含量大于1.4%之后则降幅减小;通过对CFRM热膨胀系数的回归分析,得到了热膨胀系数与碳纤维含量的函数关系,为碳纤维水泥基材料热应力场的分析计算提供了理论基础.理论分析表明,热膨胀系数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碳纤维的分散性在水泥基复合材料中的重要性,阐述了碳纤维的基本性能、生产工艺及碳纤维在水泥基体中的分散方法,探讨了碳纤维分散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碳纤维梯度分布水泥砂浆电热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碳纤维水泥砂浆(CFRM)中,碳纤维沿试件厚度方向梯度分布对水泥砂浆电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纤维总合量(质量分数)为0.4%,0.6%和0.8 %时,碳纤维梯度分布试件总导电率比相应碳纤维均匀分布试件分别提高了68.1%,131.5%和131.8%,而碳纤雏梯度分布试件最大层间温差则比相应碳纤维均匀分布试件分别降低了87.2%,107.2%和166.4%,这必将有利于降低CFRM中导电发热层和非导电发热层之间的热应力.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碳纤维水泥基材料在不同制作工艺下的声发射特性.结果表明,利用声发射可以定性评价碳纤维的分散性;不同掺量的分散剂和硅粉,可以改善碳纤维的分散性及碳纤维水泥基材料体系的均质度,并在单轴压缩下表现出不同的声发射特性.  相似文献   

6.
掺短切碳纤维的水泥基体具有机敏特性,使得与碳纤维相应的结构可用于健康检测与系统监测,真正体现出碳纤维混凝土既是结构材料、又是智能材料的优点。碳纤维在水泥基体中的分散性是决定水泥基体机敏特性的关键点,本文着重讨论短切碳纤维在水泥浆体中的分散特性。  相似文献   

7.
CFRC机敏混凝土中碳纤维的分散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和硅灰等分散剂对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CFRC)中碳纤维分散性的影响。由分离出来的碳纤维质量变动系数和试件电阻率变动系数来评价碳纤维在CFRC中的分散性。结果表明,在各种CMC掺量下,硅灰均能显著改善碳纤维的分散性。随着CMC掺量的增加,碳纤维的分散性提高。当CMC掺量为0.8%、硅灰掺量为15%时,CMC和硅灰的共同作用使碳纤维质量变动系数最小,此时碳纤维在水泥基体中分散性最佳,且当CMC掺量为0.8%时,CFRC的电阻率变动系数也最小。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分散剂的种类(HPMC、MC、HEC)和掺量(0、0.2%、0.4%)对碳纤维水泥砂浆(CFRM)力学性能和压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分散剂掺量为0.2%时,掺HPMC和MC的CFRM试件抗压、抗折强度均高于基准组,其中,HPMC对力学性能的提升效果最好;各组试件的电阻变化率均随着应力的增大而减小,其中,HPMC掺量为0.2%的试件灵敏度最高。综合考虑,采用0.2%的HPMC时,CFRM的力学性能和压敏性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9.
试验研究了碳纤维在净浆中的分散性和增强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采用合适的工艺和设计合适的净浆基体,可以有效改善碳纤维的分散性和充分发挥碳纤维的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利用直流双电极法研究了碳纤维砂浆(CFRM)和碳纤维混凝土(CFRC)的导电性能与其龄期之间的关系.为了模拟材料受载产生裂缝的情况,在材料内部设置了绝缘片,研究了在不同龄期碳纤维砂浆和碳纤维混凝土试件导电性能受其内部绝缘位置和数量影响的程度.结果表明:碳纤维砂浆的导电性能随龄期显著变化,且呈sigmoidal曲线关系,绝缘片的数量对其导电性能无显著影响,但绝缘片位置越靠近电极其导电性能越强;碳纤维混凝土的导电性能随龄期显著变化,且呈高斯曲线关系,在同一截面、龄期和绝缘面积下绝缘片的数量越多其导电性能越强,当绝缘片在最佳截面上时其导电性能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1.
煤沥青碳纤维的表面改性及其在水泥砂浆中的握裹力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雾化流纤维静态涂覆法"对煤沥青碳纤维表面进行改性,在碳纤维表面涂覆各种不同的聚合物乳液.用荧光显微镜和SEM对改性的纤维表面进行分析,并对其在水泥砂浆中的握裹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种聚合物乳液均可涂覆在碳纤维表面,形成一定厚度致密或骨节突起状涂层.且改性后沥青碳纤维在水泥砂浆中分散性较好,握裹力均提高,最大可以达到61%.  相似文献   

12.
针孔、碎块、双密度计、孔隙水可溶性阳离子和交换性钠离子百分比等现有评价细粒土分散性的5种常规试验方法,操作过程繁琐,耗时耗力。基于细粒土分散机理,通过人工配制不同黏粒含量、不同碳酸钠质量分数的土样,研究细粒土分散性常规判别试验方法的适用性,提出快速准确评价细粒土分散性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分散土可分为物理性分散土(可称之为低凝聚性土)、化学性分散土、物理-化学复合型分散土,其中黏粒含量10%是细粒土产生物理性分散的界限。泥球、孔隙水可溶性阳离子和交换性钠离子百分比试验适用于所有细粒土,针孔和双密度计试验适用于黏粒含量不低于10%的细粒土。当黏粒含量低于10%时,采用泥球试验的判别结果作为判别依据;当黏粒含量不低于10%时,以泥球和针孔试验的判别结果作为综合判别依据,并且以最强的分散性判别结果为准。双密度计、孔隙水可溶性阳离子、交换性钠离子百分比和酸碱度试验仅作为细粒土分散机理的解释性试验,不参与综合判别。  相似文献   

13.
碳纤维在水泥浆体中的分散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碳纤维均匀分散是决定碳纤维水泥石及混凝土压敏稳定性的关键问题之一。从表面活性剂的加入、碳纤维的表面处理以及搅拌工艺等方面,研究了促进碳纤维在水泥浆体中均匀分散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超细粉体在液体中分散的机理以及分散方法,对各种分散方法进行了比较。总结了超细粉体分散性的评定原则,展望了提高分散性的途径和前景。  相似文献   

15.
采用经波形整形技术改进后的100分离式Hopkinson压杆试验装置,开展了碳纤维增强地聚物混凝土(carbon fiber reinforced geopolymeric concrete, CFRGC)的冲击压缩试验,基于峰值韧度和比能量吸收2种评价指标研究了CFRGC的冲击韧性,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机理探究.结果表明:从峰值韧度的评价指标来看,CFRGC在碳纤维体积分数为03%时能发挥出明显的冲击增韧优势;从比能量吸收的评价指标来看,CFRGC的增韧特性在碳纤维体积分数为02%和03%时相对较优异;2种表征冲击韧性的方法所反映的发展趋势存在一致性,一是冲击韧性指标存在明显的应变率效应,二是碳纤维对于地聚物混凝土而言具有一定的增韧效果;在评价碳纤维增强地聚物混凝土的冲击韧性时,采用比能量吸收指标更加有效、合理.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分散剂对碳纤维水泥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甲基纤维素分散碳纤维,分散效果最好,能够显著提高碳纤维水泥砂浆的抗折强度,抗压强度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7.
在三个温度(5℃、20℃、30℃)条件下,采用净浆流动度和总有机碳分析仪测量有机碳的方法评价了两种具有不同接枝方式的聚羧酸减水剂(P-酯减水剂和P-醚减水剂)在水泥体系中的分散性能和吸附性能,并系统讨论了吸附量与分散性能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P-酯减水剂的初始分散性能受温度的影响较大,P-醚减水剂的持续分散能力与温...  相似文献   

18.
硅灰对机敏水泥砂浆抗压强度及压敏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纤维的分散性是影响机敏水泥砂浆电阻率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在碳纤维长度分别为5 mm和10 mm、掺量分别为0.5%和0.9%的不同机敏水泥砂浆体系中,掺加不同量的硅灰,通过对体系抗压强度与压敏性研究表明,单掺硅灰没有提高纤维砂浆的抗压强度,反而使材料强度降低,掺量越多,抗压强度降低越多;细小的硅灰颗粒,可以填充在纤维间,提高碳纤维分散性,但它并不一定能改善材料的压敏性;提出有效间距的概念,指出只有当硅灰的掺入使得碳纤维间距在其有效间距内时,硅灰才能提高机敏水泥基材料的压敏性.  相似文献   

19.
张英  尹青亚  邢书冉 《河南建材》2011,(5):62-63,66
研究了不同的碳纤维分散对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恒温水浴预分散后的碳纤维能够显著提高碳纤维水泥基材料的抗折强度和拉压比性能,但对抗压强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柯开展 《福建建筑》2009,(12):101-102,143
本文针对南平闽江大桥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对配合比进行了设计调整,检测TW—NA外加剂对水下浇注混凝土的抗分散性、流动性、自密实度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应用结果表明,TW—NA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外加剂的作用效果明显,制备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各项指标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