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商梦琦  时匡 《华中建筑》2014,(11):28-32
作为当今中国建筑界的"中流砥柱",无论是从社会时代的大背景,还是从个人知识结构、精神向度上,60年代生建筑师呈现出与50年代生、70年代生不同的特征。该文选取两位有诸多共性和个性的60年代生建筑师——马清运、刘克成作为研究对象,将个体放入共同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西部,通过剖析两位建筑师在西部的代表作品,尝试从个人发展轨迹、文化层面和教育背景,分析出两位建筑师面对地域建筑不同策略的成因。同时,试图从个人化的视角,来总结和归纳两位建筑师在面对城市空间文脉和本土实践探索上的共性和个性,梳理60年代生海归与本土建筑师在地域建筑实践的不同策略,进而探讨60年代生建筑师的一些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2.
<正>在2012年第4期和2013年第1期中,我们分别讨论了出生于20世纪50和60年代的中国建筑师的建筑实践与探索。在这期中,我们关注70年代生建筑师。理想主义和理性化是社会结构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带给70年代生建筑师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整体转型令适应快速变化的新生活成为他们的常态;其成长道路相对平坦.对现实持开放与接受的态度,他们更为敏锐、也更为积极地拥抱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的种种变化;他们  相似文献   

3.
60年代出生的建筑师因其时代背景、建筑实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现如今这一批人已成为当下中国建筑界的主力军,文章将这一代建筑师分为大学教授型建筑师、民营事务所建筑师与国营大院建筑师三个类别,尝试从他们对传统回归思考的视角探讨60年代生建筑师的建筑实践观,从而对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有更为系统的梳理,以期从中窥探出未来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4.
《时代建筑》计划在2012—2013年这两年时间的3期杂志里,以10年为剖切面,对"50后"、"60后"和"70后"3个中国当代建筑师群体(以下简称"50、60、70年代生建筑师")进行系统且整体的梳理与研究。这批建筑师经历了中国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参与了中国30年城市快速扩张背景下的大规模建设,成就了无数的新城新区和高楼大厦,也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无疑,这是一群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正在发生影响的一线建筑师。我们不仅会对这批建筑师进行群体研究,而且会对其中的优秀代表进行个体分析,关注他们30多年来的成长,关注他们对当代中国建筑问题的思索,关注他们的建筑实践。  相似文献   

5.
文章试图从代际研究视角来审视60年代生建筑师群体,认为代际关系的转变与更替深受时代变迁的影响,同时还与建筑师群体的知识与思想转型有着紧密联系.新中国成立后60年间,时代变迁和建筑思潮的频繁更替,导致建筑师群体呈现明显的代际差异.文章采取代际研究的视角,认为60年代生的建筑师群体具有其独特的代际特征,并从其成长背景、代际意识的形成、代际与传统的关系等方面,对这一群体的代际特征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试图为现代中国建筑思想史研究提供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6.
朱剑飞 《建筑师》2024,(1):11-15
如何在一个大的历史和世界的背景下研究一位建筑师?如何在此大背景下研究现当代中国建筑?个体建筑师与整体建筑设计文化呈何种关系?建筑师自身的话语和历史地理大背景下的整体建筑学术判断,又是什么关系?在众多关于张永和的研究的当下,我们又有什么新的视角?本文试图在方法论上思考这些问题。本文以远观和近看的不同焦距,考察并提出研究张永和建筑实践的几个切入点:个体履历在世界地理上的穿梭;路径中的关键节点;1990年代后期关于“基本建筑”的提出的突破和意义;“基本建筑”与“叙事建筑”的内在关联性;三十年来“基本建筑”在实践中的扩充和渐变;张永和建筑实践的“话语”活动及其多重形式;建筑文化和建筑媒体的重要性;以及中美关系和中外关系在研究个体建筑师和整体中国建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在2012年第4期中,我们从多个角度讨论了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建筑师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中的建筑实践与探索。在这一期中,我们关注同样深度介入中国快速奔向现代化建设的60年代生建筑师。如今这批建筑师正值建筑实践的成熟期,亦在当今中国建筑实践的探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所受的教育没有因"文革"而断裂,具有天然的整体性:他们以一种亦旁观亦参与的姿态经历了80年代的思想启蒙:以一种尝试自我重塑的状态,或介入实践、或批判性地旁观、或游离于快速变革的90年代;以一种找寻到自我定位的状态,积极介入近十几年依然快速发  相似文献   

8.
裴钊 《时代建筑》2012,(4):32-35
从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筑学被引入中国后,老一辈中国建筑师在20世纪30年代所致力的实践和构建的体系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当今中国建筑实践的中坚力量,50年代出生的建筑师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群体,他们接受的建筑学教育来自老一辈建筑师所建立的建筑知识体系。由于历史原因,这个体系与外部和现实存在差距,这使得他们所继承的必然只是这个体系的一部分。反映在建筑实践上,80年代的中国建筑实践呈现出一种既有传承又有分裂的状态。文章试图将这两个建筑师群体放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进行讨论,从而分析两个群体的思想及实践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安徽建筑》2019,(7):27-28
青年建筑师作为中国建筑界的主要群体,他们的设计实践对我国建筑设计理论和中国建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一定标准选取部分青年建筑师,系统性的分析青年建筑师的社会背景和他们的教育背景,归纳了其社会特征。并且进一步阐述他们的实践职业形态及跨界整合的创作特质。为我国今后建筑设计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继续观察中国近代建筑师的现代建筑实践。这一实践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在20世纪30年代后达到了发展的高峰。从中,可发现中国近代建筑师并不落伍,而是积极地面向国际,与世界接轨,但其追求现代建筑的态度是谨慎的,一步一趋地探究尝试着这一新建筑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