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城镇化困境本质上是一场治理危机。研究基于行政性分权、市场化分权和社会化分权的三个维度,建立城镇化发展的综合分析框架,深入分析传统城镇化危机的生成机理及新型城镇化驱动机制。研究认为,传统城镇化困境主要源自分权不足,只有通过持续分权和相关体制、机制的创新,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才是走出当前中国城镇化困境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
试图通过长时段、演化的视角,系统考察江苏省域城镇化加速期行政区划调整的发生机制、阶段特征及其对城镇化进程、模式的影响。江苏省在城镇化加速期的行政区划调整是中国从高速增长走向科学发展的政治经济背景下政府主导的城镇化的产物。其中,撤县(市)设区和撒乡并镇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区划调整类型,它们的推进过程存在清晰的时空阶段特征,符合江苏省域的经济梯度和城镇化阶段。行政区划调整通过土地扩容、城镇空间整合、资源集聚等手段加速了江苏大城市引领的省域城镇化进程,对于陆续进入城镇化加速期的省份具有借鉴价值;当然,这一公共行为存在诸多问题,行政区划调整在未来的生命力、推行形式以及区划调整背后的制度创新等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历程,被称为“三个春天”,现在又迎来了第四个春天,迈进新阶段、踏上新征程。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期的30年历程,中国特色构成了城镇化演化过程的主题,与世界城镇化历程既有共性,同时各种表现形式也反映了中国国情、中国文化和中国特点。30年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规划建设卓有功绩,但经验教训也很深刻。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持续推进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转型,在全球化、分权化、市场化等政策和发展环境的嬗变中,中国地方政府的角色日趋向更加企业化的利益主体转变,即“地方政府企业化”.与此同时,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城建设大量涌现,地方政府作为新城建设的实施主体,其企业化转型必然会影响到新城的空间开发,并反映在新城空间的形成上.现以地方政府作为新城公共物品供给方作为出发点,分析地方政府企业化对新城空间开发的影响机制,并以武进新城区为实证案例,从极具政府企业化色彩的板块开发模式入手,探讨地方政府企业化主导下的新城空间效应.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的国际规划历史研究必须服务于新时期中国城乡规划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求。一方面,基于对国际城市发展与规划学科互动演进机制与规律的研究,预判中国城市与规划制度发展的可能趋势;另一方面,通过全球视野的比较和分析,探索城乡规划的普世真知,通过学科知识的中国化,实现中国知识的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已经经历较为完整的城镇化历程,其不同城镇化阶段所面对的挑战、产生的问题以及规划和公共政策的应对机制,对于中国的规划转型日益显现出巨大的价值,是国际规划历史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在界定“战略地区”概念的基础上,应用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空间的生产”理论,将珠三角战略地区的发展划分为“工业化主导(改革开放至1990年代末)”、“城镇化主导(2000年代以来)”和“创新驱动主导(新时期)”三个阶段,并对各阶段战略地区“空间的生产”的背景、过程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战略地区是全球化和市场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城市经营的重要手段,是资本与权力联盟下“空间的生产”的典型代表.不同发展阶段和政策导向下,社会资本在不同领域的积累和循环则造就了不同类型的战略地区.战略地区的发展必须顺应客观市场规律,只有政府权力引导、市场资本投入和社会大众消费需求协调一致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战略地区的发展,从而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在传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遭遇瓶颈的背景下,各类“创新空间”或许是今后一段时期战略地区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对新中国城镇化发展进行历史分期既是从整体上结构性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城镇化发展基本历程的需要,也是深入认识中国模式城镇化道路形成机制及判断其未来趋向的内在要求.以相关研究综述为基础,从历史分期的指导思想、分期标准和依据、历史时期(阶段)的划分数量等方面对新中国城镇化发展历史分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进而提出“248”的历史分期方案,即划分为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两个时期,1949-1957年、1958-1977年、1978-1994年、1995年至今共四个主要发展阶段,以及进一步再细分产生的8个亚阶段.  相似文献   

8.
2014年3月16日,新华社发布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这是我国第一次颁布与城镇化相关的完整规划。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规划》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规划》提出了关于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城镇化格局、城市发展模式、城市生活方式和体制机制完善五个方面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时代建筑》2013,(6):1-1
近30年来,中国一直在经历城市(镇)化的过程,可以说这一过程喜忧参半,目前国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新型城镇化,既关乎国家的政策研究,更是涉及经济发展、土地制度、人口制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多方面内容的、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毫无疑问,目前中国的城市发展面临转型,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即在如何转型。  相似文献   

10.
基于农村城镇化的概念界定,提出美国农村城镇化历程以1945年为界,分为前期的"大迁移,小集中"和后期的"大逆流,广集聚"两大发展阶段。其发展的动力机制可以从资源禀赋潜力、工业化双向动力,以及政策制度牵引力三层动力合成并协同共轭推进;最后,总结美国城镇化发展模式,并讨论其对中国城镇化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苏南村域城镇化演进过程中显化特征,对演进过程中3个阶段的动力的推进为主线,对演进过程中不同动力机制下苏南村域城镇化的村域运作机制、经济、人口、空间演变特征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村域城镇化主要有两大主导模式,其一为工业主导型村域城镇化,其二为信息技术依托型村域城镇化。在工业主导模式下村域城镇化以社队工业和乡镇企业为动力,在信息技术依托型下,以电商为载体。不同动力主导下,村域经济结构、人口集聚、空间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村域城镇化演变特征。目前电商作为推进村域城镇化的一种新兴动力,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最后对苏南村域城镇化做全面总结。  相似文献   

12.
2008年是一个历史节点,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建筑业不断发展壮大取得辉煌成就。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日益显现;人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国内外两个市场开拓发展迅速。建筑业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总结建筑业改革开放成就是为了面向未来,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加坚定地走科学发展之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好发挥支柱产业作用。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看,建筑业的改革开放历经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关注人的城镇化及其在城镇化过程中利益格局的转变是城镇化研究的新领域.现选择城镇化先行地区和国家级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苏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空间视角,对苏州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和社会空间特征解析,并据此分析城镇化过程中空间发展、人的转变、利益格局演变的历程、特征及内在逻辑.研究表明,苏州的城镇化空间发展具有“分散式村镇发展-集中外延式城市扩展-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演变特征;人的城镇化出现了由“就地非农化-被动城镇化-渐进市民化”的历程转变.在空间和社会变化过程中,城镇化利益的来源实现了“空间与产业结合-空间与资本结合-空间与权力结合”的过渡,城镇化利益分配格局历经“农民为主,政府很少-外资业主为主,农民很少-政府反哺农民,趋于均衡”的阶段变化.  相似文献   

14.
徐漫辰  李烨 《城乡建设》2021,(11):46-49
一、西藏城镇化现状特征 西藏城镇化发展特征呈现不同于一般城镇发展规律的特殊性:2019年全区城镇化率为31.5%,正处于从城镇化初期向城镇化中期的转变阶段,然而城镇化率增速放缓,与国际城镇化率达到30%后增速加快、超过50%后才逐步放缓的一般趋势具有较大差别.而这是源于西藏城镇特殊的发展历程、特殊的自然本底、特殊的动力因素导致城镇体系缺乏系统性、城镇空间格局分散、城镇化动力不足.因此,探索一条适应西藏城镇特殊性的特色城镇化道路,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发展要求、推进具有西藏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序言     
<正>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建设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就,城镇化水平快速增长,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回顾30多年的城镇化历程,城乡规划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需要,进一步解  相似文献   

16.
王涌彬 《城乡建设》2009,(10):73-74
一、时代的背景 我国现在正经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城乡建设面临许多新问题,而城镇化则最有特色,这个特色在于城镇化伴随着信息化高速发展。改革开放30年以来,城市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发展到2008年的667个,城市化水平从15.82%上升到44.9%。  相似文献   

17.
制度创新:苏南城镇化的“第三次突围”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回顾苏南模式变迁和城镇化历史阶段的基础上,提出苏南城镇化进入"第三次突围"的发展新阶段,即制度引领的城镇化阶段。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苏南的小城镇发展实现了质的提升,一些小城镇正在向中、小城市转变,城乡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新的发展阶段,苏南城镇在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和城市化相关政策和制度等诸多方面已经不适应苏南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些制度瓶颈亟待"突围"。最后,论文结合地方制度创新的探索,提出一些完善和改进制度和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梳理近200年来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城镇化发展的得与失,以此作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基于我国多民族的、大国的基本国情和政府主导公共事务的管理架构等特征,提出了符合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内涵,包括以人文本、“四化”互动、生态文明、布局合理、弘扬文化5个方面。最后,基于未来全国层面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提出了沿海城镇发展带布局格局下上海及浦东的发展定位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9.
<正>城市水业改革历程回顾中国城市水业的改革经历了水价改革启动、企业化改造、自2002年开始的以特许经营和产权非国有化为特征的市场化改革等几个阶段。虽然各个阶段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以山东张村为研究对象,以乡村社会中的微观个体为研究视角,借鉴社会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张村乡村城镇化的不同侧面展开研究。首先,以张村村民个人评价的总结为主导,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张村的发展历程,观察不同阶段国家与乡村关系的变化,提炼不同阶段农业和农村生活的关键词;其次,分析张村存在的"上大学"和"打工"两种城镇化方式在影响范围、发生时间、城市选择、城镇化程度以及村民感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概括不同年龄段的乡村人对城镇化意愿的迥异态度;第三,对城镇化引发的乡村社会和空间变化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展望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发展前景和面临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