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受最大有效加固深度的限制,强夯置换在软弱土层深厚的大型油罐地基中的应用受到了制约。结合云南某炼油项目地基处理工程,通过多种检测手段对强夯置换试验区地基加固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确定了强夯置换墩长度、墩底软弱土层和墩间土加固效果,并根据试验区检测结果,确定10万m~3油罐地基分层强夯置换的设计施工参数。分层强夯置换方案中,底层采用柱锤强夯置换,以形成较长的置换墩来穿透软弱土层;顶层回填土层采用平锤强夯置换,使松散回填土得到立体全方位的挤密加固。大面积施工检测结果和油罐充水预压监测结果表明,油罐地基承载力和变形均能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分层强夯置换在该项目中具有较好的地基加固效果,可在类似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碎石桩复合地基液化判别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通过一系列现场原位试验,指出碎石桩对可液化软弱地基具有三方面的加固作用,即对可液化土层的挤密和振密作用、减震作用及排水作用,文中最后提出了碎石桩复合地基液化判别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利用碎石桩加强夯法处理上部软弱、粘性含量高的软土地基,现场载荷试验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结果表明:该特殊工艺可充分发挥碎石桩对地基土体的挤密、预振、置换等作用和桩后强夯加强表层土体强度,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减少沉降。该方法经济有效、简单可行,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任振甲 《建筑工人》2012,33(7):30-32
干振碎石桩加固软弱地基,使碎石桩与被挤密的土体共同组成复合地基,按变形一致的原则,由压缩性小的碎石桩承受大部分上部竖向荷载,桩间土承受部分荷载.复合地基土体在水平力作用下,产生径向位移,使碎石桩周围形成非常密实的挤密区,土反过来对桩起约束作用,由于桩体的变形模量大,应力集中,被挤密的土承载力也高于天然地基.复合地基可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建筑物的变形.  相似文献   

5.
挤密桩复合地基是以生石灰为主要原料,掺加砂子、碎石等骨料后形成的一种复合地基。它的作用机理是,生石灰块吸水分解后膨胀,桩间土脱水、被挤密后强度得到提高。复合地基的桩体是随地基土层的软硬程度而变化的。土层较软时,桩体直径较大;土层较硬时,桩体直径较小,桩体是变直径的。所以从整体上看,它比天然地基还均匀。挤密桩复合地基主要用于处理软弱地基,使处理后的地基变成由桩和桩间土共同受力的复合地基,以  相似文献   

6.
挤密碎石桩适用于软土、人工填土和松散砂土的挤密加固地基,它可以加速饱和软粘土的排水固结,挤密周围软弱或松散土层,使碎石桩与挤密后的土共同组成持力层,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地基的变形,还可以增加砂土地基抗液化能力。  相似文献   

7.
邢台市挤密桩复合地基的应用已有较长的历史,从处理建筑物局部软弱地基,发展到建筑物软弱地基的整片处理或作全部地基处理。结合当地工程地质情况、施工条件以及材料来源等,作为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桩体可采用灰土挤密桩、灰砂挤密桩、灰砂碎石挤密桩、灰砂粉煤灰挤密桩,以及石  相似文献   

8.
1 概述 由人工完成的桩体和被挤密的桩间土或自然状态的桩和土组成的共同工作的地基称为复合地基。目前,我国采用的复合地基,常用的分为挤密桩复合地基、碎石桩复合地基、水泥系固化桩复合地基等。以生石灰为主要原料,掺加砂、碎石等骨料的挤密桩复合地基,其机理是:生石灰块吸水分解、膨胀、桩间土被挤密、脱水,强度提高。由于复合地基的桩体是变直径的,根据地基硬软而变化,所以从整体看,它比天然地基还均匀,挤密桩复合地基的研究应用,主要是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建筑物沉降,从而节省基础材料,并确保建筑物安全。  相似文献   

9.
复合地基从局部看,它是桩和土组成的,是不均匀的,但从整体看,它比天然地基均匀。通过用生石灰为主要原料的挤密桩复合地基加固处理软弱地基,可提高持力层地基承载力,减少建筑物沉降。为确保复合地基的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加强试验及检测工作,以利于推广应用。1概述挤密桩复合地基在处理建筑场地局部或全部软弱地基,由于少开挖土方,施工进度快,造价低廉等优点,特别是提高地基承载力充分显示其优势,因而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挤密桩成孔简单,一般用简单工具,或人工成孔。我市杂填土、软弱土层埋深从地表以下一般为4~5m,如按一…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高真空击密联合强夯置换处理油罐软土地基的方法,用建筑垃圾作为强夯置换料,形成置换墩,置换墩达到下部硬土层,用高真空击密加固墩间土.通过对地基处理过程中墩间土的静力触探试验和标贯试验等检测分析,以及地基处理后的静载荷试验检测、充水预压效果检测等,发现在该地质情况下采用该方法复合地基能满足230kPa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1.
王清秋  王海燕 《山西建筑》2006,32(1):115-116
依据工程实例,分析了人工成孔夯实碎石桩加固天然地基的P—s,s—lgt曲线,得出了不同桩间距对加固天然地基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效果,总结了人工成孔夯实碎石桩的应用优点。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灰土挤密桩在处理地基过程中的成孔、夯填工艺等施工环节 ,指出它是处理地基简便而有效的好方法 ,能达到消除地基土湿陷性 ,提高承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工程建设中经常会遇到软弱地基土,它们必须经过处理才能满足强度和变形的要求.结合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对三种地基处理方法下(碎石振动碾压法、振动碾压法和振捣法)基桩的受力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单桩水平静载荷试验得出结论,三种方法对桩水平承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碎石振动碾压法和振动碾压法的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4.
赵亮 《工程勘察》2013,(10):29-32
强夯置换法作为一项地基处理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通常情况下,强夯置换复合地基所采用的置换材料均为散体材料(如碎石、片石等),相比采用干硬性混凝土作为置换材料,散体材料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提高不大,地基变形也比较大。本次试验以工程实例为依托,采用低强度的干硬性混凝土与碎石桩作为强夯置换材料进行强夯试验,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和动力触探试验表明,干硬性混凝土强夯置换单墩相比碎石桩,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地基承载力,也能减小地基变形。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外海筑港,海上人工岛等工程建设向深水区的推进,地基加固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很多情况下成为必不可少的施工手段.挤密砂桩这种地基处理方法在外海筑港及人工岛建设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目前由于国内工程界对挤密砂桩承载力计算的认识和掌握的不够透彻,使其在国内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制约.为研究挤密砂桩的承载特性,根据国内外相关资料,总结挤密砂桩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并以上海洋山深水港区挤密砂桩复合地基为例对计算方法进行验证,对比承载力的各种计算方法,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填海造地过程形成的冲填土地基,其地下水位较高,承载力低,采用降水联合强夯法施工工艺,有效地解决了大面积地基处理的问题。通过对两种常用降水方法的理论及试夯效果的分析,从技术、经济及施工适宜性各方面进行了阐述,为降水联合强夯法中科学合理选用降水工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某填海工程吹填砂地基进行强夯处理的现场试验,对夯坑沉降及夯点周围地表变形、场地平均沉降量、孔压的增长和消散、强夯振动等进行监测,然后采用载荷试验,重型动力触探(N63.5)、标准贯入、瑞利波波速测试等原位测试方法对地基的加固效果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地基强夯参数,以供指导施工。通过试验研究可以了解强夯对提高吹填砂地基承载力的效果、孔隙水的响应规律、地基的振动影响等,有利于揭示强夯加固砂地基的特性,为我国沿海地区的"填海造地"工程提供了经济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黄泛区软弱夹层地层条件下强夯加固效果,采用4种不同的夯击能在鲁西黄泛平原区进行现场试验,研究了强夯过程中软弱夹层的夯沉量、超孔隙水压力以及强夯前后地基承载力、土质力学性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超孔隙水压力消散速率非常快,24 h后超孔隙水压力消散90%;强夯加固效果显著,地基承载力最大可提高80%;选择单夯1 800 kN·m夯击能加固经济合理,夯后土体物理性质明显提高;对于黄泛区含有软弱夹层地层结构,可用超孔隙水压力为自重应力10%估算强夯有效加固深度,有效加固深度约为7 m;对比不同夯击能下Menard加固深度公式,在一般夯击能条件下,实际加固深度与Menard加固深度较为接近,在较大夯击能下,Menard公式并不适用;所得结论对该区域地基加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健 《山西建筑》2008,34(16):106-107
结合某地基强夯工程,采用重型动力触探,平板载荷试验与室内土工试验等方法,测试了夯击能,夯后时间对强夯强度和加固深度的影响,初步解释了有效加固深度的概念,提出了目前设计承载力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0.
通过比较墩式基础和一般独立刚性基础与挖孔扩底桩的力学性质,分析与扁宽地梁组合的墩式基础的工作机理、地基破坏模式和承载力等问题,讨论持力层土质、墩底直径、墩基埋深和土的密实度对地基承载力提高系数的影响,得到了墩式基础比同样条件的挖孔桩承载力大的结论,求得了墩式基础和人工挖孔桩基础的地基承载力提高系数的经验公式。同时,从人工挖孔桩基础和墩式基础的地基承载力提高系数的对比中还发现,按现行规范设计相对埋深较小的挖孔桩时,其单桩承载力偏大,这在实际工程中是偏于不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