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LGOR中的三维块体线弹性单元 ,对两条墙肢并排被支承在同一条柱上的梁式转换进行了实例分析。计算模式中考虑了竖向压力、剪力和弯矩三种外力的共同作用 ,并将ALGOR的应力结果积分为内力 (扭矩、轴力、剪力和弯矩 ) ,绘制成转换梁的内力图。通过对转换梁的内力进行分析 ,得出了这种转换梁的受力特点 ,包括梁上剪力墙对转换梁扭转的约束 ,转换梁的轴力对弯矩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2.
高层箱形转换结构上、下楼板和转换梁共同工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合有限元分析高层建筑箱形转换结构中转换梁与上、下楼板的共同工作,指出下盖板的设置能有效地分担转换梁的弯矩和轴力,而分担剪力的能力有限,同时,对转换梁抗扭并不存在一致有利的影响。并给出箱形转换层结构设计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偏心转换梁受力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托换的剪力墙 (或柱 )不在转换梁的中轴线上 ,这时的转换梁就是偏心转换梁。利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LGOR中的三维块体线弹性单元 ,对三种类型的偏心转换梁分别进行实例分析 ;并将ALGOR的应力结果积分为内力 (扭矩、轴力、剪力和弯矩 ) ,绘制成内力图。通过分析偏心转换梁的内力 ,得出了一些转换梁的特点 ,包括偏心转换梁的扭矩变化规律、轴力对转换梁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4.
针对转换梁上不同的剪力墙墙肢截面高度,采用ANSYS软件对框支剪力墙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了转换梁截面弯矩与轴力的分布规律以及墙梁共同作用对转换梁受力性能的影响,并对考虑墙梁共同作用与不考虑墙梁共同作用的转换梁截面配筋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
从工程实例和理论分析入手,对型钢混凝土托墙,托柱转换梁的受力特点、截面设计方法、整体计算软件及其相关参数的选取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以一幢32层托墙转换梁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SATWE软件(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对型钢混凝土转换梁进行设计,分析了转换梁弯矩与跨高比关系、转换梁剪力与跨高比的关系。给出了型钢混凝土转换梁的构造要求和设计建议,可供工程设计时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6.
袁成科 《工业建筑》2007,37(1):118-120
1 问题提出 xfeng5157 目前正在做一个高层住宅,地上30层,地下1层,底下两层大空间,上部剪力墙结构,转换层设在第3层,做的时候思路是这样的:先把上部剪力墙结构单独建模分析,在其结构刚度、抗扭指标、周期、轴压比均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后,在下面布置转换层,进行调试计算,其他方面的指标都还可以,但转换层上一层的很多剪力墙超筋严重,查看构件信息,剪力很大,弯矩也特别大,有的剪力墙墙肢剪力到数千千牛,而弯矩甚至达到上万千牛·米,同时轴压比超得也比较多,我想主要是因为剪力墙与转换梁协同工作,转换梁向下的位移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请教各位,这种情况怎么解决?  相似文献   

7.
岳洪滔  陈斌 《山西建筑》2014,(36):20-21
以一高位转换的框支剪力墙结构为实例,用Satwe和Midas Gen两种有限元软件对转换梁的内力和变形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了两者的内力值有较大差别,而位移值则差别不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不同高位转换层对高层建筑动力特性和地震作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算例分析比较 ,对高位转换层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受力特点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当转换层位置逐渐上移时 ,由于转换层质量较大 ,结构的振型地震作用在转换层处有明显增大 ,但结构周期及振型仅有一些量的变化 ,楼层的地震剪力和弯矩在转换层以下楼层也有所增大 ,结构抗震计算时 ,振型数应适当增加  相似文献   

9.
文中对带梁式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进行了整体分析,利用ANSYS结构分析软件对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和型钢混凝土转换梁进行截面设计,并分别对带普通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及型钢混凝土转换梁的结构进行了动力分析与比较。分析表明,在材料的用量和抗震性能方面,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都优于其它2种型式的转换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应用PKPM2008版本和PKPM2010版本结构计算软件,对一栋转换层结构在新旧不同规范下弯矩、剪力、位移角、位移比的计算分析。从而得出它们由于地震作用下,在计算结果方面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黄艳明 《国外建材科技》2010,31(5):46-48,56
对转换结构中的框支转换与框架转换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共同与不同之处;并着重介绍了框架转换结构的一些设计做法。  相似文献   

12.
建筑物的耗能与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传湿密切相关,了解建筑墙体内部的热湿传递对建筑节能有重要影响。以相对湿度和温度梯度为驱动势建立墙体一维非稳态热、湿和空气耦合传递模型(HAM模型),并利用有限元法进行了数值求解,重点关注了湿传递对传热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考虑传湿时墙体内部温度波动小,墙体进行热湿传递会产生湿积累,降低墙体使用年限;考虑传湿时通过墙体总传热量比不考虑传湿时多7.5%;考虑传湿时内壁面最大平均数比不考虑传湿时大0.78。  相似文献   

13.
轨道交通在现在城市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地铁站作为轨道交通中的"点"与乘客的关系最为密切,其建筑设计要满足乘客使用需求.文章以M17天通苑东站建筑初步设计为例,阐述3线换乘地铁站,L型换乘建筑设计方法;分析车站自身特点,结合周边现状及规划条件,选择合适的建筑设计方案,满足乘客使用的舒适性及换乘的便捷性.  相似文献   

14.
重叠式换乘站换乘方式及客流组织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广州沙园站广佛线与8号线换乘的地铁车站工程设计实例,研究和分析了重叠式换乘站车站客流量、客流组织中的换乘方式选择。在选定平行换乘方式时,对公共区扶梯的5种布置方式进行了分析探讨。最后提出了一种直达地下三层的扶梯设于沿8号线侧的两端部方案。这是一种较合理、经济、适用的布置方式。  相似文献   

15.
研究水平管外降膜蒸发传热时,涉及到管外液膜流动状态以及液体与管内蒸汽的传热、传质等问题.通过对FLUENT进行二次开发,建立水平管降膜蒸发的数学物理模型,模拟考察传热管外液膜流动状态及液膜状态对传热的影响,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试验与模拟结果趋势一致,误差<10%,说明模拟计算方法是可行的.模拟及试验研究表明,传热管外液膜及其汽液界面对传热性能有重要影响,是过程控制热阻之一,对管外液膜及界面的研究是今后水平管降膜蒸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转换梁因钢筋密集、混凝土量大、模板及支撑体系要求高,造成施工难度大。合理的采取施工措施,对保证结构转换层的质量及整个主体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介绍了转换梁规范要求及施工难点,通过工程实例阐述了转换梁的施工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加热冷却设备呈现出向微型化方向发展的态势.微加工工艺的发展给微通道内换热的研究提供了可能.基于对我国家用空调器产品现状的分析,探讨了执行新能效标准后空调换热器采用新型强化传热技术的潜在需求.制冷剂在微细管内凝结和沸腾传热已有研究成果显示,家用空调器采用微细尺度强化传热技术,可以使换热器趋于紧凑、高效,从而使空调器满足新能效标准的要求.主要讨论蒸发器空气侧表面物件对冷凝液的影响,从而得到不同物性下的对流换热系数,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陈超云  傅学怡 《建筑科学》2004,20(1):35-39,71
应用SAP2 0 0 0对柱支剪力墙梁式转换高层建筑进行了基本模型壳系有限元计算 ,通过变化结构层数、转换层层位、转换梁刚度 ,总结了转换梁刚度对柱支剪力墙梁式转换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 ,供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斜柱转换作为一种新型的转换形式,在高层混凝土结构中已有初步应用,并获得了良好的结构性能和明显的经济效益。以某高层钢结构大楼为工程背景,对比分析了斜柱转换和桁架转换对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了斜柱转换层内主要构件的受力特点。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转换形式的结构基本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基本一致,均可满足规范要求;转换斜柱可按直立柱进行设计计算;对转换梁除要进行强度计算外还须重点验算其稳定性;斜柱转换综合经济效益更好。斜柱转换应用于高层钢结构是可行的、经济的,可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阿纳姆中转区包括一个站区的相关规划.扩张包括80 000平方米的办公区域、11000平方米商店、150个住宅单元、一个新车站大厅、第四个车站月台、一个车站地下通道、一个汽车隧道、5 000辆自行车的储存空间和1 000辆车的车库. 公车总站占和火车站组合成一个新型的综合中心——一个集成的公共运输区域.这个区域是一个有顶的、气候可控的广场,连接并通往火车、出租车、公车、自行车、停车场、办公区域和市中心的空调广场.车站区的新特征确认了阿纳姆的区域重要性.每天都有超过65 000的人流经过阿纳姆;很多来这里的游客都要从这个车站开始他们的行程.车站区域有短途汽车和长途汽车站以及停车设施,构成了进入城市的主要入口.这一点强调了与旧的市中心连接的需求.同样重要的,还有车站区域本身对于每天在这里工作、候车、转乘、聚会和购物的人们营造的城市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