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任永超 《江西建材》2014,(13):284-284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土木工程领域取得了巨大的飞跃,各级领域既得到了质的进步也有了量的突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凸显出了很多问题,更加激烈了社会了各阶级的矛盾层次.本文就从土木工程发展和展望这两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2.
虚拟工程与土木工程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土木工程教学改革中应用虚拟工程这一跨专业和跨行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结合虚拟工程软件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和实验软件,可以拓宽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在虚拟世界中看到更多更为复杂的工程结构类型,学习更多的复杂结构分析,力学计算机和施工原理,以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掌握复杂建筑结构的力学计算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具备实际工程设计和施工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未来的土木工程师。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我国土木工程活动与预应力技术的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吕志涛 《建筑技术》2000,31(12):808-809
21世纪,我国土木工程建设将继续增长。建筑工程方面,预应力技术在解决设计和建造难题方面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并推动结构创新。在桥梁和隧道工程中和电视塔等特种结构以及海洋工程和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将更为广阔。  相似文献   

4.
5.
黄禹 《江西建材》2010,(2):28-29
现代土木工程不断地为人类社会创造崭新的物质环境,成为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土木工程的涵义、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土木工程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最基础的环节,会影响建筑工程的后期服务职能及安全质量.因此以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管理领域作为研究对象,在四川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库首跨库大桥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实际分析,以期为当前的桥梁土木工程建设提供相关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7.
危白 《江西建材》2014,(7):295+300-295,300
文章分析了我国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分析了土木工程未来发展趋势,供同行指导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用于土木工程的智能监测传感材料性能及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周智  欧进萍 《建筑技术》2002,33(4):270-272
将光导纤维、形状记忆合金、压电材料、电阻应变丝、疲劳寿命丝、碳纤维、半导体材料等进行定性比较,结果表明使用这些智能材料对土木工程结构进行短期短期检测是可行的。光纤是用于长期监测的最理想材料;疲劳寿命丝是寿命预测、评估用最理想的材料;若将几种材料在制作传感器时相融合会得到更好的效果;右想在结构的监测过程中还需对其施加作用力,形状记忆合金与压电材料则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9.
土木工程中锚杆支护机理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锚杆作用机理研究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各种锚杆支护机理主要观点的本质和不足,结合锚杆支护机理研究的发展,对其进行了展望。认为应加强锚杆横向作用、大跨度地下工程中锚杆支护机理以及锚杆作用的现场监测技术的研究,进一步发展锚杆支护机理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0.
笔者首先介绍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和特点,而后阐述三种传统的施工方法和两种新型施工方法,指出新型施工方法的创新点,并分析其特点,最后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为土木工程学科和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土木工程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与智能材料、3D打印、大数据、物联网、智能计算、机器人、元宇宙等数学、计算机科学和新兴产业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将深刻变革土木工程全寿期,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工程建造、服役运维、防灾减灾等阶段。为此,从智能材料、智能设计、智能建造、智能运维、智能防灾等多个维度,总结当前土木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现状,提出物理机器学习(基于数据范式与物理定律有机融合)的土木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特征;同时,探讨虚拟科学家在创造崭新土木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前景。最后,展望了土木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发展目标,即从基于现有知识体系建立纯数据驱动和物理机器学习土木工程智能理论,到发展出具有自学习能力的智能体及其理论体系,最终创造出具有自我进化能力的虚拟科学家,发现新的数学方法与物理定律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数字孪生等数字化转型理念的推广,土木工程传统计算分析方法逐渐无法满足高效仿真、实时交互等新时代需求。而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拟合能力、卓越的计算效率以及优异的开放拓展性,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成为传统方法极具前景的更替选择,并发展出了土木工程智能计算分析这一新的研究方向。为系统梳理并展示相关前沿进展,针对土木工程智能计算分析研究进行全面综述,根据处理的问题输入属于静态、动态或是复合特征对现有研究进行分类,归纳各类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统计常用智能算法,并概述在材料、构件、体系三层次场景的典型应用,进而分析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为克服这些局限性,重点介绍完全基于深度学习的土木工程端到端智能计算框架DeepSNA,展示其相较于传统计算方法的高准确性与高效性。并提出四个开放性问题,为土木工程智能计算分析的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数字孪生等数字化转型理念的推广,土木工程传统计算分析方法逐渐无法满足高效仿真、实时交互等新时代需求。而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拟合能力、卓越的计算效率以及优异的开放拓展性,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成为传统方法极具前景的更替选择,并发展出了土木工程智能计算分析这一新的研究方向。为系统梳理并展示相关前沿进展,针对土木工程智能计算分析研究进行全面综述,根据处理的问题输入属于静态、动态或是复合特征对现有研究进行分类,归纳各类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统计常用智能算法,并概述在材料、构件、体系三层次场景的典型应用,进而分析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为克服这些局限性,重点介绍完全基于深度学习的土木工程端到端智能计算框架DeepSNA,展示其相较于传统计算方法的高准确性与高效性。并提出四个开放性问题,为土木工程智能计算分析的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工程结构的准确、高效模拟,提出了完全基于深度学习的结构全过程响应智能计算框架,从数据侧到模型侧综合考虑了结构自身构造信息以及任意加载制度,能够适用于材料、构件甚至是结构体系等多层次力学响应预测问题。并根据结构计算场景特点制定了结构静态特征统一数据接口模式,保真结构原始信息输入,有效减少人工干预。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注意力机制与深度交叉网络,提出了结构静态特征表示学习模型PADCN(注意力机制预处理的深度交叉网络,pre-attention deep&cross network),能够兼顾结构静态特征的记忆性与泛化性,挖掘不同构造信息的耦合关系。将PADCN模型与动态特征预测模型Mechformer相集成,并与设计的通用数据接口衔接,形成了端到端数据驱动的结构响应智能计算框架。为验证框架的有效性,以钢板剪力墙结构为载体开展数值试验,其中提出了适用于结构计算领域的数据增广算法,以缓解结构工程数据量匮乏的问题。结果表明:基于该框架的智能模型成功预测了不同构造的钢板剪力墙试件的全过程非线性响应,模拟精度优于精细有限元模型。同时,计算效率为传统数值方法1 000倍以上,证明该智能计...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智能结构的概念和设计思想,从智能材料的构成出发,介绍了它们在土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现状及相关研究,并归纳了土木工程智能结构实现的方法,以推广土木工程智能结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主要论述了形状记忆合金、压电和光纤等几种智能材料结构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力学特性 ,简要介绍了它们在土木工程结构中的一些应用及相关研究 ,同时还提出了在研究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展望了今后的发展前景 ,并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为主动应对工科产业多元化发展需求,顺应“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等国家战略,基于同济大学“共性基础+个性培养”的人才培养总体框架,深入阐述了土木工程智能结构微课程的培养内涵以及实施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以复合型、国际化培养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基于多学科交叉培养理念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考核机制,以期为智能结构课程知识体系的建立和讲授新模式、新方法的提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就智能建筑而言,无论是从布线控制、楼宇交流还是集成管理,人工智能极大提升了智能建筑的技术内涵。本文主要对人工智能在构建及完善智能建筑方面进行了讨论,介绍了智能建筑的主要组成,人工智能在智能建筑中的主要表现特征和相关的技术优势,以期新兴技术在城市建设中更普及、更深入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新型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建造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土木工程行业的转型升级不断加快,行业特征呈现出工业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新特点,从业人才特点和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也发生着巨大转变。东南大学土木工程施工研究所结合时代发展特点,提出“三维六度”的土木工程施工教学理念。同时,创新施工教学体系,通过“接触认知—夯实基础—拓展延伸—综合精通—提升创新—前沿引领”模块化教学链覆盖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各阶段,并通过多年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总结了在高校面向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地下工程防水课程的意义,并从教学理念、授课目标及要求、授课方式与手段、学生考核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介绍了西南交通大学开设地下工程防水课程的做法和取得的成功经验,以期为国内其他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和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