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分析当今小城镇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现状与不足,提出解决办法,希望从住区公共空间环境的构建、绿地系统的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小区的建设管理等方面加以提高,以期改善人们的生活居住质量。  相似文献   

2.
住宅区室外公共空间在居民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热舒适性则是公共空间品质和使用者评价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在住宅区规划设计中,对室外环境热舒适性的关注却较为缺失。从人体热舒适性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大中型住区为调研对象,以热舒适性数值模拟为主要手段,从建筑布局和绿化形态两个方面分析探讨住宅区空间形态与热舒适性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基于人体热舒适性的空间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老旧居住建筑存量巨大且建造年代较早,基础设施落后、生活环境恶化、室内外热舒适性达不到标准,因而提高老旧住区居住品质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大连市老旧住区夏季室外及室内热舒适性进行调研实测,分析影响人们居住的室内外热舒适区间及其变化规律,探索影响室内外热舒适性的原因,并提出外墙、外窗等外围护结构改造策略以提高夏季室内热舒适性,为今后我国老旧居住建筑热舒适性提升改造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高校住区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的背景下,如何加强老年人与其他代际人群的交往,促进其积极老化,是当前既有社区居住生活品质提升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本文基于居民时空行为视角,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住区为例,运用时间地理学的方法对不同代际人群的活动规律和空间需求进行梳理,剖析当前高校住区公共空间代际共享方面的问题,以居民时空行为为研究路径,从构建完善公共空间体系、植入多元化户外活动场地、配建代际共享公共服务设施三个方面提出高校住区公共空间代际共享优化策略,实现高校住区代际共享空间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5.
金荣美 《工业建筑》2022,(2):256-257
<正>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促进城市人口逐渐增多,政府部门在规划城市发展方案时,应该注重对公共空间的优化处理,尤其是对于老旧住区来说,由于过去受到设计理念的限制,导致很多老旧住区的公共空间规缺乏合理性、不够人性化,无法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据此,基于新时代背景下,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老旧住区公共空间优化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改善老旧住区居民的居住条件。  相似文献   

6.
在当下的城市发展背景中,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城乡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高速与大面积的建设也带来了若干问题,住区建设在满足底层次的居住需求后,还没有在居住品质上满足较高层次的生活需求,所以与社会和经济密切相关的住区建设已步入由注重数量向关注居住品质转变的时代。文章通过对徐州市沛县曙光路改造工程实践项目为例对如何优化住区空间居住品质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其他住区空间在居住品质的提升方面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关注城市中心区既有住区普遍存在的物质形态与社会形态双重隔离现象,重点分析了住区公共空间异化与社会隔离问题;在明确公共空间社会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城市既有住区更新居住融合的社会目标,指出了通过公共空间重构促进居住融合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最后,以公共空间重构为切入点,探讨了居住融合导向下的城市中心区既有住区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小镇建设意义重大,但当前千城一面的现象又非常严重,这个问题不仅仅呈现在立面形式上,空间形式上更加雷同,小镇住区传统消失殆尽,因此传统居住院落研究备受期待。本文以皖北地区小镇低层住区居住空间为研究对象,试图探寻小镇居住空间形式传承的密码。本文梳理这种传承的内在关系,为小镇住区设计提供更加关心人性、尊重传统的设计方法,让小镇住区居住空间设计不仅关注场所,更加关注"精神"。  相似文献   

9.
严寒地区住宅适老化改造的初衷点是为普通住区老年人提供可共享公共环境和人文需求的载体,寒地既有居住住宅外部空间的缺点较多,诸如活动设施单一、活动区域与居住区域距离较远及无障碍设计匮乏等等。文中重点研究住宅外部空间适老化的改造,从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角度对"适老化"改造进行反思与研究,多方面提高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环境空间。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居住建设用地面积的紧缩,居住区建设的发展模式将由过去的拆建扩张转变为既有居住建筑更新与户外环境品质的提升。既有居住建筑改造已有一定政策实施并取得一定成效,而作为与建筑息息相关的住区户外环境却因较少受到关注,缺乏系统的改造方法与理论研究,日渐无法满足人民对居住环境质量和性能的需求。居住品质的差异带来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而空间分异又进一步加剧了居住空间品质的劣化。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实地调研,对既有住区户外环境品质劣化现象及本质进行研究,探索户外环境劣化与居住空间分异的关系,探讨户外环境品质劣化的本质原因、动力机制,分析既有住区外环境有价值的保留点,提出相应策略、展望,推动和促进既有住区户外环境改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传统封闭式住区与城市界面隔离,公共空间内向,公众参与缺乏等弊端逐渐显露,街区型住区模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国家提倡推广街区型住区建设的政策背景下,对街区型住区的相关设计研究更显迫切。街区型住区相对于传统封闭式住区较易形成具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经过一段时期的使用,对这些住区现有建成环境的评估十分必要。文章通过对使用后评估方法的研究,结合街区型住区设计理论,对上海五角场地区的典型案例"创智坊"住区的公共空间进行评估,建立量化的评估因素体系并就其中重要因素提出设计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高容积率的高层住宅在满足城市居民的住房要求,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的同时,也存在着公共交往空间设计不合理的诸多问题,造成了居民人际交往淡漠、认同感缺失,本文结合徐州汉邦广场住区项目实践,分别从入户大堂,架空式底层,生态车库,三级物业管理等方面探讨了了改善高层住宅公共交往空间的设计策略。一方面改善住区的居住环境品质和公共设施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力求增强住区居民邻里感和归属感,改善邻里淡漠的社区现状。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北方住区建筑大多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建,其品质问题亟待改善。住区建筑及其营建问题涵盖范围广泛,不仅涉及居住环境硬件条件的改善,而且包含住区生活场景和空间特质的传承以及多要素的整体性提升。文章聚焦住区建筑品质内涵的核心问题,一方面梳理我国既有住区更新概况以明晰存量时代的住区建筑发展和品质问题,指出我国住宅存量更新由单一走向多元、由节能走向低碳的趋势,科学演绎品质定义、内涵,明确品质功能性、舒适性、场所性的多维属性;另一方面系统整理以往的研究及技术实践成果,归纳建筑学最新科学问题,并提出促进品质提升的更新模式等内容。希望引起各界对我国既有住区更新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4.
健康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健康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是综合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学科,如生态、人文、社会、经济、心理、行为、环境等领域,并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和研究。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是住区的主要内涵,居住空间是城市空间的延续,人是住区的主体,健康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应建立"以人为本"的观点,保证住区环境舒适,绿色生态丰富,居民身心健康,人际亲情融洽,居住生活便捷,视觉景观优美,文化  相似文献   

15.
刊首语     
住区园林作为与居民居住行为密切相关的空间,对居民的日常居住行为及其社会心理的影响日趋重要,本期"住区园林"专题关注当代居住区园林设计的类型学方法研究,并以"滟澜山"、泪珠公园项目为例,阐述不同的设计理念及不一样的城市住区景观,探索城市住区景观设计的新方法。同时,住区环境空间中公共艺术的创作,区别于传统雕塑的社会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6.
作为市民生活的空间载体,居住街区肌理反映了住区中各物质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组织,直接影响着住区的物质、经济和文化价值。基于对我国居住街区发展的认识,以杭州城西片区为例,通过城市道路网、土地利用现状、功能结构、道路组织、公共空间与建筑肌理六个方面对城市级结构肌理与街区级空间肌理进行剖析。针对不同类型居住街区肌理的优势与缺陷,提出以营造半开放型社区为目标,分成"强化中心、解放道路与公共空间、重组结构、制度创新"四个阶段对城西居住街区进行渐进式改造。  相似文献   

17.
李荣彬  张波 《南方建筑》2020,(6):111-117
住区公共中心是城市住区公共服务供给的核心。规划实施中存在住区公共服务供给分散失序、公共中心不易成形的现象。通过辨析宜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念及其公共中心“诱导”机制,基于设施集中配置的社会学意义,提出须重视环境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围绕集约优化住区公共中心的场地和环境布局,弹性整合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因势利导多样化的建设条件,因地制宜践行高品质供给的理想范式。在江门滨江新区的实践中,为确保城市新区住区公共服务适时适当和可持续供给,采用“两级集中、三级协同”的层级调适策略,形成“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学校和公园绿地”的住区公共中心规划设计特色模式,在地探索了兼顾便利性和舒适性的住区服务设施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8.
依据"社会凝聚力"理论,通过对两个具有一定活力的住区——上海创智坊和曹杨一村主要公共空间户外性活动的类型和强度进行考察,分析住区公共空间特性与住区公共空间吸引力之间的关联性,进而提出具有社会凝聚力导向的住区公共空间理论模型,即住区公共空间的可达性越高、满足日常性生活需求的功能配置越综合、环境品质越好、场所的氛围越具有特质,住区公共空间的社会凝聚力导向就越强  相似文献   

19.
周微 《建筑与文化》2014,(9):164-165
在生活方式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人们对人居环境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居住区的公共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住环境的品质。随着居住建筑的集约化发展,功能建设成为影响公共空间品质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基础设施的协调性和全面性、功能建设的适应性、无障碍设施以及多功能空间四个方面提出了人性化设计的原则,旨在营造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城市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住区建设也已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即封闭式门禁小区模式,然而在居住者安于小区环境的优美和安全保障之外,大型社区缺乏街道生活、缺乏公共空间活力、交通拥堵、公共环境品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也越发受到广泛诟病。究竟住宅小区应不应该开放?未来理想居住模式应该怎样?本文从城市活力街道网络步行体系建设的角度,分析当代机动车主导的城市格局下的步行环境现状、针对城市道路的基础设施属性和社会属性分化等现象,阐述合理街区尺度、连续的城市肌理、公共空间节点网络、道路的步行友好性等要素对当代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重要作用,指出开放住区的建设不在于住宅小区是否有围墙,关键问题在于规划具有合理步行尺度的街道网络、创造具有连续性和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以此为支撑形成小街区、密路网的开放住区,建立街道界面与步行路径的耦合关系,同时保留住宅街区内部的私密、半私密空间,展现未来以公交为导向的、低碳生态的、人性化的宜居住区规划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