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丁勇春  钱玉林  姜景 《工业建筑》2004,34(10):6-9,23
在全面分析和比较目前结构抗震试验方法的基础上 ,重点论述了拟动力试验方法。针对大刚度多自由度钢筋混凝土结构 ,提出了以力控制方式为基础的力 -位移混合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
徐宜和  丁勇春 《建筑科学》2005,21(5):11-15,20
在全面分析和比较目前结构抗震试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拟动力试验方法.针对大刚度多自由度钢筋混凝土结构,提出了以力控制方式为基础的力-位移混合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传统的三种抗震试验方法的利与弊进行了分析,重点进行了抗震试验新方法——混合试验研究,从数值积分方法、加载控制方法和试验时滞及补偿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了混合试验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8根型钢-混凝土组合柱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加载试验,研究配钢形式、加载路径对该类组合柱破坏过程、滞回性能、刚度退化、延性性能及累积耗能的影响,分析纵筋及型钢的应变发展。结果表明:在相同含钢率下,配置方钢管的型钢混凝土柱的变形能力比十字形截面型钢的型钢混凝土柱的大,破坏位移角增大了约24%;加载路径对组合柱滞回特性影响显著,在非对称路径加载下,滞回特性亦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与单向循环加载组合柱相比,双向循环加载组合柱的峰值荷载小、刚度退化快、屈服位移小、延性差、破坏位移角小,但其累积滞回耗能明显大于单向循环加载时的情况;纵筋屈服发生在峰值荷载前,而型钢一般在达到峰值荷载时才屈服;在位移加载后期,双向循环加载组合柱纵筋及型钢应变增长明显较单向加载组合柱的快。因此,双向加载路径对型钢-混凝土组合柱承载能力、变形性能及累积耗能等抗震性能的影响显著,在设计时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5.
文章选取一栋钢筋混凝土框架医院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叠层分析法对该建筑进行隔震-减震混合控制的设计。选取7条地震波,采用Perform-3D软件分别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下对隔震结构和隔震-减震结构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对比其抗震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相较于隔震结构,隔震-减震结构能有效减小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和顶点位移,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规范及规程对于黏弹性阻尼器抗震疲劳性能的试验要求未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其性能特点,笔者曾提出一种改进的加载制度,本文对该加载制度进行了试验研究与验证.基于现行和改进的黏弹性阻尼器疲劳试验加载制度,在相同加载频率和环境温度下,对相同的两个黏弹性阻尼器试件进行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并对试件第3圈和第30圈的力学性能参数进行...  相似文献   

7.
通过3榀型钢混凝土柱的拟静力试验,研究不同加载制度下型钢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1)远场加载制度下,随着同级位移循环次数的增加,试件的损伤程度加深、承载力降低幅度加大、耗能能力增强;位移角不超过1/50时,循环次数对试件的抗震性能影响较小,位移角1/40时,循环次数对试件的抗震性能影响显著;试件的极限变形和达到极限位移时的单周滞回耗能、等效黏滞阻尼比小,延性和极限耗能能力差。2)近场加载制度下,试件的裂缝数量少、混凝土压碎区域大,初始极限位移加载后试件的承载力大大降低,耗能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试件的极限变形和达到极限位移时的单周滞回耗能、等效黏滞阻尼比大,延性和极限耗能能力强;再次增大位移加载,位移角不超过1/50时,试件的承载力和耗能能力变化很小,位移角1/40时,试件的承载力急剧降低、耗能能力快速增强。  相似文献   

8.
水平双向加载条件下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多维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抗震性能,对2个尺寸配筋相同的钢筋混凝土核心筒试件分别进行了水平单向加载和水平双向加载条件下的拟静力试验。重点比较了双向加载对核心筒的破坏形态、破坏机理、承载能力、耗能能力、延性等方面的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双向加载对核心筒抗震性能有显著影响,水平双向荷载作用使得核心筒的承载力较单向荷载作用明显下降,同时严重削弱了筒体变形和延性性能。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仅考虑单向地震动作用分析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抗震能力可能严重偏于不安全,应引起学术和工程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对某4×50 m单向预应力混凝土桥进行了主动及混合控制抗震性能测试,通过MATLAB编程搭建了元模型,利用地震仿真平台进行施力与数据监测,并采用滤波器搭建模型,分析了墩底弯矩和支座的剪力—位移曲线,研究发现,主动控制抗震法明显降低了墩底弯矩,混合控制抗震法则不能减小连续体系桥梁的墩底弯矩。  相似文献   

10.
为了从不同视角下分析结构的抗震性能,将多尺度的思想应用到结构的抗震分析中,形成集宏观计算单元、微观计算单元和试验单元为一体的多尺度抗震混合试验方法。以三层四跨Benchmark模型为研究对象,AOM(ABAQUS、OpenFresco、MTS)混合试验系统为平台,建立多尺度混合试验模型进行抗震试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AOM混合试验系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较高的试验控制精度。并从试验结果中对结构进行宏观、微观层面进行分析,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有效地减少地震灾害,结构控制理论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步得到应用。本文提出,包括控制结构在内的各种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可分为三类,对于不同的抗震设防目标,结构的抗震设计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另外本文介绍了计算结构地震反应的多反应谱方法,还进一步提出了结构设计的一些要点。  相似文献   

12.
基于性能的抗震思想是以结构的非线性静力推覆分析为基础,以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抗震性能评估方法为核心的抗震设计方法。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中:对混合结构进行弹塑性静力推覆分析,根据地震设防水准的不同,确定不同水准地震情况下的弹塑性需求谱曲线,运用能力谱分析方法,得到混合结构在不同等级地震作用下的性能目标,对比规范的性能指标,对混合结构的抗震能力做出评估。  相似文献   

13.
在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中,增量动力分析(IDA)常被用于计算结构的动力反应、损伤性能及可能的经济损失。这种定量的危险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选择一组地震波并完成结构非线性模型的IDA,总结得到各种分位值对应的IDA曲线及相关状态性能限值,将IDA结果与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结合起来形成结构地震危害性评估的计算格式。本文介绍了IDA的基本原理与过程,提出了改进IDA曲线统计的方法。通过对一栋25层高层混合结构进行IDA分析,得到该结构概率分位值为16%,50%和84%的IDA曲线及其对应的极限状态值,结合上海市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曲线,对该高层混合结构的地震危害性进行评估,同时对这种评估方法在高层混合结构中应用的可靠性与可行性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4.
结构抗震混合试验技术初探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基于子结构模态综合法对结构抗震混合试验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将整体结构划分为试验子结构和计算子结构,采用对接加载主模态修正方法对试验子结构进行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局部修正,并给出了连接边界的加载模式。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动力学算法中阻尼条件施加方法,并针对具体实际问题采用速度阈值控制的复合阻尼方法提高了计算效率。以某水电工程地下主厂房为例,采用改进后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对汶川地震载荷作用下节理围岩和洞室开挖过程中锚杆的锚固作用及对边墙稳定性的影响进行研究,重点对比分析了地震载荷下洞室围岩在有无锚固条件对于拱顶、边墙和节理位移变形位移的影响。研究表明,锚杆的锚固作用对地震载荷和高应力条件下地下厂房开挖过程中洞室围岩的变形和稳定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中的快速加载试验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快速加载试验方法的误差.通过实例说明,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快速加载试验方法的检测精度可达到或超过慢速维持荷载法.并提出了工程桩检测中采用快速加载方法的要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碳纤维布和外包钢两种加固方法,对6个混合装配无粘结预应力梁进行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考虑了初始预应力度、后穿非预应力筋的强度、面积和不同加固方法等参数变化。试验表明: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混合装配的梁,在耗能和承载能力等方面比全预应力装配构件有所提高,加固后构件自恢复能力仍然较强(残余变形小),在较大非线性位移下试件破坏较少。文中分析了加固与未加固试件的恢复力特性、延性、耗能等抗震性能与试验参数的关系,为其今后在地震地区的施工和设计提出一个经济、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巨–子型有控结构进行建模,利用SAP2000中的动力时程分析法,分别选用实测的地震动记录和通过HHT方法合成的El-Centro人工波,对巨–子型有控结构及巨型框架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利用SAP2000与MATLAB接口程序将SAP2000的分析结果在MATLAB软件中做进一步的计算分析,进行结构随机地震响应的概率密度演化分析,采用首次超越破坏机制,定义结构层间位移为极限状态控制指标,确定了基于概率密度演化方法的结构抗震动力可靠度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巨-子型有控结构比巨型框架结构具有更好的振动控制性能,抗震动力可靠度远大于巨型框架结构的抗震动力可靠度,具有更高的结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预制拼装桥墩与整体现浇桥墩抗震性能方面的差异,以常见城市高架桥为工程背景,制作完成了3个缩尺比为1∶3.5的试件模型,进行了整体现浇桥墩和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预制拼装桥墩拟静力循环加载试验。通过给墩顶施加强迫往复位移,从5个方面研究了预制拼装桥墩与整体现浇桥墩抗震性能的差别,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纤维模型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无粘结预应力预制拼装混凝土桥墩混凝土破坏轻微,耗能能力较弱,残余位移小,适合低烈度地区;无粘结预应力带耗能钢筋预制拼装混凝土桥墩墩底混凝土有明显压碎,耗能能力强,残余位移相对于钢筋混凝土现浇桥墩较小,适合中高烈度地区。  相似文献   

20.
杜烨 《重庆建筑》2006,(1):56-59
通过对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进口的用于研究大跨径桥梁模拟地震力作用破坏机理的关键设备之主、副轨道安装,重点介绍主副轨安装的设计控制、安装调试控制、焊接工艺、测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