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琛 《城市建筑》2014,(14):21-21
本文以武星宽教授的形态建筑设计为主线,详细研究了其于草原文化及藏传文化之背景下形成的设计审美理念,综合阐述了建筑构思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2.
汪笑楠  张槿 《城市建筑》2014,(6):341-341
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市的武星宽教授,有着真切的草原情节和开阔的艺术思路,既是画家又是设计师的他通过将蒙元文化中“伊克伊”思想一以贯之地融入作品,用绘画去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用设计去实践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7)
对于表现技法来说,浓墨重彩只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手法。唐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较早的重彩画,主要是以工笔的形式表现出来。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星宽教授的浓墨重彩画,在用色用墨、画面构成、物象造型等特征上与传统的中国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风格可以说是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形成独特的面貌,为水墨重彩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积极且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拥有奇异的大漠风光、雄浑的戈壁奇观、神秘的西夏古韵、古老的居延文化,这些具有特色的蒙古风情和民族气势构成了阿拉善盟独特的旅游资源。武星宽老师针对阿拉善盟独特的地域形式和民族特征进行了独特的蒙古包艺术造型创作,作品均为原创。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11月24日上午,广州大学城乡规划与城市大数据专业"博士后合作导师"曹伟教授来到湖南农业大学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一场主题为"美学视野下的中国园林与建筑艺术"的讲座。曹教授精心准备了两个讲座的内容:一是面向教师的"近13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建筑规划类中标的统计分析与技术探讨",二是面向师生的报告"美学视野下的中国园林与建筑艺术"。讲座一"建筑城规风景类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课题"的统计分析及规律探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获批在一定程度上  相似文献   

6.
正常规尺寸的混凝土路面砖,由于块型较路面板要小,其长与宽的比值一般不超过2:1。这也是美学上"黄金分割线"的规则。图1却是一种公称尺寸长30cm、宽10cm、厚8cm的路面砖,长宽比达3:1。厚度也可增加至10cm。这种规格的路面砖除可铺设庭院、园林小径外,也可用于人行道、行车道的路面。8cm的每块约5.2公斤,一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5)
德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在其《重构美学》一书中对西方美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给予了学术图绘与构想。韦尔施认为,在当今西方后现代社会,"审美化"(感性化)已广泛地渗透到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而其根源在于"认识论的审美化"。因此,韦尔施主张回到鲍姆加登感性学的基础上重构美学,建构一个公正对待人类生活全部感知领域的超级感性学,或曰超越狭隘艺术领域的"超越美学的美学"。韦尔施的后现代美学重构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存在严重偏颇,应代之以感兴学,以感兴学重构中国当代美学,从感性学美学走向感兴学美学。中华"感兴学"之"感"包含了韦尔施感性学对感性活动的重视,而中华"感兴学"之"兴"更具有韦尔施感性学所不具备的审美升华和审美超越。创新和发展中华感兴学美学是一条极有希望的中国当代美学重构之路。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4)
"超美学"的概念由鲍德里亚于1989年正式提出,他对于传统的美学思想发出了自己不同的声音,由于他的改写,西方美学得以完成"后现代转向"。笔者首先阐释了"超美学"思想和"超真实"概念,进而阐述其"仿像先行、符号至上"的理念,并通过分析当代大众传媒语境下的后现代虚拟,进一步揭示了鲍德里亚的后现代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9.
该文收录了赵冰教授2000年撰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相关条目纲要或全文的原稿,包括环境哲学、环境美学、环境连续体、生活世界、场域精神、精神场所、景观美学等条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美学自身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与革新,美学领域形成了人文主义美学和科学主义美学两大思潮。运用两大思潮中在建筑美学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理论(黑格尔和罗杰·斯克鲁顿的理论),对基督教建筑的光影空间进行了建筑美学解析,认为神圣空间中光影的"建筑美"是客观存在的,且由于宗教想象力的原因使其具有了真实运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曹波宁 《中外建筑》2009,(1):113-117
生态规划似乎正成为破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最佳选择。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城市规划工作实践并结合工程项目实例,运用城市规划的一般原理方法,分析阐述了武广铁路新衡山站的规划背景及规划理念与构思,并从其总体空间结构布置、景观规划、城市设计、道路交通规划等方面详细探讨了武广铁路新衡山站区规划设计要点,从而诠释其“生态宜居,建筑唯美”的规划建设总体特点和要求,以实现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系统价值论形式美学的学术视野,提出"形式系统的四种哲学存在"及其"形式审美循环与秩序探索递进"的形式审美嬗变规律。进而具体探讨建筑设计"基于外在形式审美嬗变的复杂性教学转型"、"基于内在秩序审美嬗变的跨学科教学转型"。  相似文献   

13.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有着多种意蕴。引发了人们的不同理解,并促成了郭华教授和郭元祥教授即“两郭”关于教学能不能回归“生活世界”之争。郭华教授偏重从“基底”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而提出教学不能回归“生活世界”;郭元祥教授则偏重从“生成性”来理解它而认为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在对胡塞尔“生活世界”出场语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阐述了“生活世界”的提出有两个语境,即科学或知识的危机与人性的危机。就教学而言,能回归的是旨在解决人性危机中的“生活世界”,而不能回归的是旨在为科学寻找明证性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4.
我读吴良镛     
洪铁城 《华中建筑》2008,26(5):21-25
吴良镛先生是闻名海内外的建筑学教授。他在60多年专业生涯中,从建筑走向城市规划、走向区域、走向人居环境研究,以《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两部巨著,赢得了非常的荣誉。然而荣誉后面的重要意义是他的导师伊利尔·沙里宁早在60多年前给他的评价:他的工作中,有着一种“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标志“人类文化进步”,可以标志“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是朝着“宜人的、可持续发展居住环境”目标前进当中,极为难能可贵的、不可缺少的精神。这就是吴良镛教授存在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吕晶 《建筑与环境》2009,3(6):112-114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反映着中华民族一种渊源久远的审美心理。古代的文人匠师们通过对建筑、环境的形象塑造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从意、象关系入手组织文章结构,对与谁同坐轩的意境营造进行了论述。小轩以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的词之意境立意,并通过具体的建筑空间环境表达出“与谁同坐?”此等孤独浪漫的意境。分别从实体的物质景观环境和虚体的风月营造两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述,最终证明了“象生于意”、“意以象尽”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之后,人们开始怀疑功能主义对人性的湮灭,建筑史上展开了一场对美、情感与文化的"复兴",在众多建筑师对所谓"情感本位空间"的追求中,"光"这一元素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图从美学中"审美注意"的角度分析建筑的用光之道,揭示建筑用光妙趣横生的奥秘。  相似文献   

17.
丁垚  刘东洋 《建筑师》2014,(6):73-83
2013年5期的《建筑学报》发表了天津大学建筑史研究者丁垚老师的"发现独乐寺"一文。该文围绕着关野贞与梁思成等人"发现"独乐寺这个辽代建筑的过程,编织起一段颇具场景感的中建研究史来。文本以对谈的方式。再度回放了一次该文的思考、积累、打磨和写作的过程,并针对建筑史的意义以及书写命题。给出了作者的回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藉理查德·桑奈特于1976年著作《再会吧!公共人》书中关于"公共地理"的观点,论述形成台湾都市主要公共生活领域的"街道"、"公园"及其与建筑所共同形成的空间及其使用文化,呈现都市公共生活的内涵在不同历史背景及都市涵构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人类认识、欣赏、塑造夜景观之美的历史由来己久。城市夜景观(又称谓泛光建筑照明、亮化工程)是日景观的由实到虚的转换,也就是由建筑个体、群体、可视图像的写实美而转换成电泛光塑造虚幻图像的光幻美,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认知体验的新境界。也是建筑规划设计艺术的二度创作。它借用电泛光照明的五光十彩在夜幕中书写、塑造一个梦幻美妙的审美夜光世界。夜景观设计应是城市人文历史底蕴与现实社会经济生活语境的精彩写照,并且从深度去构筑具有文化地理特点与城市独有个性的夜景观,突出成为是浓缩人文历史绽放的彩虹。同时应根据夜景观设计泛光建筑的背景本体的功能、体量、环境和可能构筑的光域场所,因地制宜的选择夜景观的表现形式与艺术处理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