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对建筑装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通过分析及研究,我们发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的差异,让建筑装饰领域呈现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建筑装饰一直以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因素又是动态变化的。通过对不同时期建筑装饰的了解,可以让我们在建筑设计上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丰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殷珊 《云南建材》2011,(19):2-3
装饰作为建筑的审美符号已经深入到建筑艺术的每个角落,成为与之相互依赖、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故对建筑装饰的起源、功能进行分析,回顾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装饰理论及发展。然后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出发,讨论目前建筑装饰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门窗》2013,(9)
不同时代、文化、民族的建筑师对建筑都有着不用的理解,他们采用风格各异的表现手法,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建筑群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建筑装饰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不同时期的不同建筑装饰能够使我们更为细致、直观的了解历史,长春在14年的伪满洲国殖民统治期间形成了一批装饰风格独特的公共建筑。因此本文从装饰的角度对长春伪满时期公共建筑进行了探讨和阐释。  相似文献   

4.
闵晶 《四川建筑》2010,30(1):64-65,68
装饰作为建筑的审美符号已经深入到建筑艺术的每个角落,成为与之相互依赖、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故对建筑装饰的起源、功能进行分析,回顾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装饰理论及发展。然后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出发,讨论目前建筑装饰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李绪洪 《建筑科学》2005,21(1):14-18
从斗拱的二重性,即结构和装饰性,在各个历史时期所产生的变化,体现了不同时期人们审美趣味的转化。特别是在近现代,斗拱演变成各种不同的面貌,虽然有“虚假”、“冒充”之嫌,也存在着承重和装饰的作用,是置于装饰而隐于结构之中,与唐宋之风相反,人们审美趣味产生了转变。当今随着建筑的机器大生产,装饰与结构被赶到两个极端,结构与装饰相脱离,中国建筑特色的不为装饰的装饰之道也随之送尽。只有恢复中国建筑文化的思想,保持本土建筑文化并维护其原有特质,中国建筑才有民族性;只有建筑的民族性,才有国际性。并以此来探讨当代中国建筑的新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传统建筑及其装饰艺术,无论在建筑结构还是艺术特色上都展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精湛技艺。在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装饰图案都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这些对于研究现代装饰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国劳有不我国传统建筑及其装饰艺术,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财富。无论单体建筑还是组群建筑,大至宫殿、庙宇小至商店、民居,尽管规模不同,质量有差,但是延续几千年发展的木结构、雕梁画栋、琉璃装饰以及各种装饰图案等,都呈现出别具格调的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民居装饰的艺术表现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通过分析传统建筑和装饰的共同发展从历史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民居中装饰与建筑的共生关系以及共生意义,装饰是建筑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其中装饰材料和各种纹样图案是建筑艺术性表现的重要元素之一。针对不同的建筑部位,充分利用材料的质盛和工艺特点,同时结合传统的绘画、雕刻、书法、色彩、图案、纹样等多种元素进行加工.从而达到建筑和装饰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8.
《砖瓦》2020,(10)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不仅是古代优秀历史文化的延续,更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且不同时期优秀的历史文化都具有独特性。如果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元素,不仅能满足当代人们建设需求,还增添建筑文化优美色彩。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运用,使得现代建筑的技术性和艺术性更加凸显,建筑装饰在不同时期发挥多样化的功能,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如何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融入传统元素,并且还能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建筑墙体是建筑物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商业建筑也是社会中存在最广泛的一种载体,建筑内外墙体的装饰能相应的反应出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文化与经济状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风貌。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人们对建筑内外墙的装饰要求也在趋向多元化。将传统图案中的元素进行提炼、分析、重组、创新之后将其融入到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这样一种设计理念将是城市建筑墙体装饰设计的一种创新。将中国传统图案造型语言的质朴、率真和随意这种以和谐为美设计原则,运用到现代商业建筑墙体装饰设计中,为传承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提供更广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郭志斌  徐泽林 《华中建筑》2014,(10):163-165
长子县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是在房屋适用功能的基础上对建筑构件的雕刻艺术,同时也是一种建筑构件空间形体组合的艺术,这种外显的传统民居装饰艺术融入了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特色。该文从建筑的空间尺度、装饰艺术表现途径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长子县传统民居装饰艺术以凸雕与阴雕相接合的雕饰手法,以凹凸不平的三维空间尺度和历史时期组成四维坐标,表达民间乡民对生活的一种吉祥寓意和对美好生活地追求,并形成当地独特的民俗审美艺术。这种传统民居装饰艺术成为今天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种独特文化资源,也是当地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1.
顾中华 《山西建筑》2007,33(32):39-41
介绍了绿色建筑的基本理念,探讨了绿色建筑的国际发展进程,并结合国内外绿色建筑设计实例进行了说明,对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吴宁  王恩茂  李建明 《山西建筑》2011,37(36):168-170
从概念、内涵等方面对低碳建筑、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低碳建筑与其他四种建筑的区别及这五种建筑的关系,最后说明发展低碳建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浅论太阳能建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了在建筑中利用太阳能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指出太阳能建筑的应用应符合今后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太阳能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主动式太阳房、被动式太阳房以及零能房屋三个阶段,阐述了太阳能建筑在国外的发展概况以及在我国对于主动式太阳房和被动式太阳房的研究和已取得的成就,指出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宅的要求经历了一个注重数量——数量与质量并重——质量第一——个性化、多样化——优良环境质量的发展阶段,住宅建设也朝着集成化、装配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这一趋势对建材工业,尤其是新型建材工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加快发展新型建材,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国外住宅产业的发展状况  住宅产业化是由建筑工业化逐步发展而成的。20世纪50年代,由于刚刚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重破坏,欧洲一些国家对住宅的需求量非常大…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绿色建材的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什么是绿色建材绿色建材,指健康型、环保型、安全型的建筑材料,在国际上也称为“健康建材”或“环保建材”,绿色建材不是指单独的建材产品,而是对建材“健康、环保、安全”品性的评价。它注重建材对人体健康和环保所造成的影响。在国外,绿色建材早已在建筑、装饰施工中广泛应用,在国内它只是刚刚开始,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2002年11月,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在北京共同举办了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绿色建材展览会”,首次提出了“绿色建材产品”的定义,并在2003年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绿色建材展览会”期间成功的…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建筑工业化的概念,提出了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从经济和技术方面对建筑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推进建筑工业化的措施,以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世界金融危机再一次敲响了我们可持续发展的警钟,信用是不能透支的,资源更不能透支利用。人们常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要为子孙后代多留一块青山绿水。中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建筑节能要真正成长为产业也还亟待时日,我们任重而道远。为了绿色的明天我和我的团队将不懈努力。——叶倩  相似文献   

18.
智能化建筑的发展进步神速,智能化住宅更是生活质量的提高的重要标志。目前楼宇自动化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应用广泛,并且在建筑技术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世界各地智能化工程技术正不断走向新阶段。本文对智能建筑及楼宇自动化技术进行介绍,同时结合我国智能建筑和楼宇自动化技术现状进行阐述、分析及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朱存兵 《山西建筑》2009,35(13):47-48
介绍了智能建筑的概念,说明了智能建筑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并论述了智能建筑在我国发展的潜力,指出进入21世纪中国的智能建筑将走向良性循环和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浙江省制定了一系列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标准,开展了大量的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工程试点示范,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机制,绿色建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面推进我省绿色建筑发展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