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5 毫秒
1.
“弱建筑”是对抗现代主义建筑一家独大的产物,它强调现象本身而非现象之间的先验关系,模糊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充斥其中。本文以信息时代与瓦蒂莫的“弱思想”为背景,从功能与关系两方面分析“强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在信息时代中的违和感及“弱建筑”产生的原因,继而以日本著名建筑师藤本壮介和隈研吾为例来阐述“弱建筑”的诞生及其典型的特征,并分析“弱建筑”在当代的必要性以及对未来建筑发展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2.
纪念性建筑环境的生态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华 《规划师》1999,15(4):65-68
作者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规划设计思想出发,充分考虑人的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对纪念性建筑环境的性质、功能的变化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设计实例,对纪念性建筑环境的生态规划从自然环境性、高品位性及可持续性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张旸 《室内设计》2008,(1):18-29
在我国现阶段,人们了解建筑文化的需求越来越明确,但对于什么是建筑文化、什么是健康的建筑文化、怎样营造健康的建筑文化等一系列问题却还没有相对统一的认识,因而使我国的建筑文化在强势的西方建筑文化面前显得很混乱。作者在论文中从探讨建筑文化的定义开始提出了自己对建筑文化的认识,认为建筑文化是与建筑有关的意识形态,专门研究人们对建筑的认识.情感、意志、观念等方面内容,并由此提出建筑文化应该具有的本质特征——“人的主观意志性”及五个表现特性:现时性、传承性、多样性、互动性和无差别性。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具根源性的一个观念,其在思想史上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传统建筑影响很大。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基本单元问题的分析及中国人环境心态的形成原因的探讨,同时通过论述中国古代工匠的地位,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始终逃避在自然之外,“天”与“人”并没有达到“合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王喜华 《广东建材》2006,(7):146-147
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应该是刚柔相济的。“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等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本文就如何设计“强柱弱梁”“强剪弱弯”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王绍森 《新建筑》2014,(3):78-81
针对建筑设计的真实存在及内心世界两种不同的环境,对应采取谦恭的态度和自由的方式,形成真实环境下的“弱建筑”和抽象环境下的“若建筑”,其中“弱建筑”可以在元素、关系、结构、系统多层次区别体现对环境的关照,强调客观理性,立足现实;“若建筑”则是以建筑的原理感悟城市与建筑,并抽象表达环境存在,强调过程与结果的自我抽象性,自由畅想。并结合设计说明之。  相似文献   

7.
李家泉  张军 《门窗》2011,(12):3-7
以温和地区气候特征为基础,人的热舒适性指标为目的,通过海埂会堂建筑遮阳设计,展示了遮阳的社会属性和自然科学属性,分析了建筑遮阳是温和地区尊重、顺应自然,利用、享受自然的重要节能措施,揭示了遮阳设计时建筑师应用建筑修养激活遮阳的“建筑化”、“一体化”和“专业化”。  相似文献   

8.
用"当代性"来思考和制造"中国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对“中国式”建筑实践的最新进展进行批判性解析。提出中国当代建筑实践应转而关注中国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中“当代性”的问题,以产生出真正意义上代表我们所处的时代的“中国式”的居住建筑。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生长性建筑”的概念,并通过对几个典型案例的图解分析,归纳总结出“生长性建筑”的三种主要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了深圳大学科技楼的设计过程,通过对项目背景、设计主题、设计构思、技术措施等方面的介绍,阐述了设计对于建筑“标志性”、“中心性”与“均质性”塑造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1.
一起来讨论建筑的前卫性,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至少有人愿意向媚俗宣战了。60年代的美国先锋电影主张“形式的破坏”、“内容的破坏”、“手段的破坏”、“朝向新的意识”。不难发现这些信息出现在包括建筑在内的艺术领域之中。但我不主张“先锋建筑”的定义,那似乎有形而上学之嫌,况且建筑无论从功能和概念上,都不可能如其它前卫艺术一样以“破坏”为原点。但“朝向新的意识”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对抗商业社会平庸的盾牌。“走向新意识”我概括为以下几点: 对建筑终极意义的执着追求。 严格追寻空间艺术的定律:平面(功能)、体…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关于“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基本方针和“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文艺工作者要学习社会”的根本方法以及邓小平同志关于文艺在新的历史时期内的准则如“精神生产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标准”等著名论断出发,阐述了建筑设计具有“发现性”和“发明性”——双层精神生产性质这一基本特征;建筑特色则具有非艺术性和艺术性的双重内涵。以及“特色”在创造我国新型建筑文化中的意义和建筑师应如何从历史的、地理的、美学的方面去全面地把握,以创作出更多具有特色的为人民大众喜爱的建筑作品来。文章还强调了荆楚地区的建筑就应当多一点荆楚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借助对古典文献与考古材料的深入挖掘,尝试厘清先秦时期的宗庙格局与制度:夏代宫室(宗庙)建筑呈现廊院围合单体的院落式;商代宗庙呈数个院落的群组式; 周代则是按庙制等级昭穆秩序数庙并置的集群式。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先秦时期宗庙形制的集群式与同构性特征, 包括庙、庙寝与宫室(居寝)建筑空间的同构性,集群式宗庙内各独立庙院的同构性,以及从“士一庙”到“天子七庙”所反映的宗庙制度与社会制度系统的同构性等。进而揭示先秦宗庙建筑遗址与经史典籍文献二者之间的平行信息与持续性关联,认为“集群式”“同构性”的宗庙形制体现了先秦时期基于数理逻辑的等级观念,彰显了“以礼联宗家天下”的庙制思想。  相似文献   

14.
多数建筑设计偏重以型体求新 ,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建筑外观细部设计 ,从而造成建筑外观缺乏耐人寻味的精致品质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 ,试图通过在实际项目设计过程中 ,尝试注重立面材料、构件及其构造的设计探索 ,分析并讨论以建筑立面细部设计体现建筑外观“精致性”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5.
魏春雨  张光  沈昕 《新建筑》2014,(3):100-103
天心阁文物交易中心位于长沙天心阁及古城墙脚下,毗邻长沙简牍博物馆,并与白沙古井隔路相望,周围环境敏感而复杂。项目设计的起点始于对场地自身关系的梳理与平衡,并将关注点从建筑转向城市。“弱建筑”理念贯穿于该项目始终,建筑师尝试用“筑台”“凿井”“垒石”等设计方式来表达对历史建筑的尊重之情,“弱”化自身以修补城市。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近代“中庭”的兴起、发展及其优越性。提出了“中庭”在我国北方大量性民用和工业建筑中的适用性,并结合个人的创作实践说明推广“中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张轲  张弘  侯正华 《时代建筑》2009,(1):142-147
文章是“标准营造”对其近作“西藏林芝南迦巴瓦接待站”的简要介绍与回顾,同时标准营造以新一代中国建筑师的视角,讨论了在西藏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文化背景的地区进行建筑创作的“文化平视”态度和地方建筑的“当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是建筑节能理念和各种技术产品的集大成者,除了具有低碳、节能、绿色的优点外,还拥有高质量的室内空气环境,极具舒适性.河北省建筑科技研发中心中德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作为我国首个被动式公共建筑,按照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和德国被动式低能耗标准进行设计,采用了保温、新风预冷(热)、无热桥处理等多项绿色节能技术.文中以在建的“中德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为例,介绍了“被动房”的国际、国内现状及建筑概念等基本情况,深入分析了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的典型优势以及此工程所采用的多项绿色节能技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美术史的视角出发,探究“正面性”这个词的确切含义。通过对两本艺术类辞书中“正面性”定义的比较并上探古埃及艺术,对“正面性”与“平行透视”做出了区分。进而指出建筑中“正面性”是科林·罗与罗伯特·斯卢茨基所谓“现象透明性”的重要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闫超  李特  袁烽 《建筑师》2023,(5):4-11
文章从建筑形式的具身性本质出发,分析了多重身体维度下行为规律与建筑空间几何的关联性。文章进一步聚焦计算性几何的范畴,通过对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行为研究进行综述,对行为规律的“几何化”路径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一系列研究和实践案例,总结出从行为规律逆向推导建筑空间几何的计算性设计方法,并讨论了基于“行为几何”的设计应用场景,拓展了基于建筑与身体关系的形态认知和操作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