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氚光源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氚制成的自发光装置,其使用寿命长、光强稳定、无需电源,是黑暗条件下小视野照明的优良光源,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传统的玻璃管型氚灯是应用广泛的氚光源。由于氚气体对β射线的能量自吸收、荧光粉蔽光性和玻璃管有破裂可能等缺点,限制了氚灯性能的进一步提高。本文介绍了氚发光装置的发光机理、发展历史、安全评价以及国内外应用现状;讨论了传统玻璃管型氚灯亮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目前氚灯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国内外氚光源研究改进工作,并展望了国内氚光源研究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种可甄别空气中惰性气体氡的高灵敏度氚实时连续监测仪,其一体化的平行板型丝壁测氚电离室和镀铝聚酯膜窗平行板型测氡密闭电离室,实现了空气中氚监测过程中氡干扰的实时、同步测量与补偿。该氡甄别型氚监测仪不仅在一般使用环境条件下减少了环境氡的影响.提高了氚监测仪的探测灵敏度,而且可在氡浓度比环境高100倍的场所探测到100Bq/L的氚浓度。对于监测环境中其他8放射性惰性气体.这种新型的氚监测仪预期将会有更好的甄别补偿性能。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氚在Purex流程中的行为,测量了氚和HNO3在30%TBP-煤油和水相之间的分配比,研究了γ辐照和铀浓度对氚分配的影响及辐照对氚在有机相中保留的影响,萃取有有机相中氚的洗涤实验表明,洗涤是一种氚在两相间重新分配的简单过程,对氚在一循环中的行为进行了台架实验,结果表明1A混合-澄清槽(6级萃取,9级洗涤)中对氚的去污系数在10^4以上,并且氚主要集中1A的萃取段,残留在1AP中的氚易在附加的  相似文献   

4.
核聚变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未来的理想能源,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氘氚聚变反应具有反应截面大、反应速率高、点火温度低及释放能量大等优点,是目前聚变研究的主要目标,而高效的氘氚燃料循环工艺与技术是实现聚变能源商业应用的基础。本文主要介绍氘氚燃料循环所涉及的等离子体排灰气中氚的快速回收、氚的增殖与提取、大规模氢同位素分离、氚测量等相关氚化学与氚工艺的研究进展及展望,以期对未来聚变能源氚工厂相关技术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叙述了一种用于中微子静止质量测量的大面积高活度氚源的离子注入制备过程。氚注入在微晶玻璃基板上的碳膜中,由此获得窄条形(0.2mm宽)、大面积(40×30mm2)、高活度(约20MBq/cm2)、氚分布均匀(95%)、氖注入厚度为2μg/cm2、氚的逃逸速度≤4×102Bq/h的氚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一种先进的氚离子束标记技术,用于蛋白质、肽和非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氚标记。在该技术中,加速受激发的氚离子束,去轰击固体样品,发生氢-氚交换反应。氚化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核糖核酸酶A、弹性蛋白和茯苓聚糖等十一种化合物已用此法输备。氚化粗产物经透析、离子交换色层和凝胶过滤等方法纯化后,蛋白质和聚糖的比活性一般可达37GBq/mmol以上,没有放射性副产物和具有与天然物质相同的生物活性。氚化蛋白质的氨基酸分析表明,在蛋白质中,His、Tyr和Phe残基具有较高的比活性而Val、Ile和Ser残基的比活性较低。  相似文献   

7.
氚是聚变堆的重要燃料,氚的问题是制约聚变能源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氚化学中的科学技术问题是解决涉氚工艺的基础,氚分析测量是氚操作中获取氚信息的主要途径。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氚化学与氚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从氚与材料相互作用、涉氚材料中的氦行为、氚的氢同位素效应、氚的辐射生物效应,以及氚的分析测量方法五个方面对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并对聚变堆中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含氚硅胶中氚回收率的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加热解吸结合催化氧化及吸附法对含氚硅胶中的氚回收率进行了精确量化.结果显示,含氚硅胶中的氚主要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含氚硅胶中氚回收率随样品的加热解吸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相同的解吸温度下,含氚硅胶中氚回收率随载气流速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在解吸温度为500℃及载气流速为60 mL/min下仍有5%以下的氚滞留在硅胶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氚气具有很强渗透性能及其在不同材料中渗透性能的差异,用正比计数测量技术对氚气在各种材料中的渗透性能进行测量、比较,从中选出最佳复合形式,提供生产制造防氚手套。  相似文献   

10.
我国部分地区食品氚的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国英  王伟华 《核技术》1996,19(7):445-448
调查了我国北京、兰州、上海和成都四个城市的食品氚浓度,其中食品的游离水氚(TFWT)和有机结合氚(OBT)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4.56Bq·L^-1和29.51Bq·L^-1,食品OBT与TFWT含量的比值(SAR)为6.47。食品OBT浓度由北往南逐渐下降(P〈0.05),与纬度呈高度线性关系。植物类食品的OBT浓度较动物类食品高,且地面生长食品的OBT浓度最高,灌溉类食品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