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概述了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事件中医学应急的重要性和主要任务,探讨了核与辐射事故医学应急对辐射防护、放射医学、重症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的需求,提出了只有开展多学科沟通交流和多单位合作互补,才能真正提高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救援水平。  相似文献   

2.
分析新形势下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监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索并实践了一系列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监管工作的新模式。通过开展某核电厂应急管理调研走访,指导东北某省创新开展了地市级辐射事故应急演习评估体系构建,适用于地市级辐射事故应急演习的情景库开发等活动;建立区域核应急监管信息系统,完善了区域核与辐射应急监管能力,总结并形成了这些新模式的良好实践和有益经验,研究提出了后续深入开展相关工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核临界事故的特征与后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新华  吴德强  刘华  李冰 《辐射防护》2001,21(6):369-375
本文主要介绍了核临界事故的有关概念、临界事故的释能过程及释能大小、以及临界事故的破坏力等事故特征,并分三方面:瞬发辐射、工作场所的污染和裂变产物向环境的释放,详细介绍了临界事故的辐射后果。文中指出,核燃料加工或处理工厂发生的核临界事故的放射性释放对环境和公众的影响较小,核临界事故的主要危险来自瞬发射线的外照射。本文可以使我们对核临界事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助于对可能发生的核临界事故作出恰当的应急响应。  相似文献   

4.
核与辐射事故不仅能严重威胁公众生命财产,同时还会引起一系列与应激有关的心理危机。本文简要介绍了核电史上数起重大核与辐射事故及其危害,以及人们在核与辐射事故中的心理变化,总结并提出核事故心理应激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社会接受度已经成为我国核能、核技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瓶颈。公众对核与辐射安全的接受度与其对核与辐射安全的认知、态度、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通过对公众沟通内容及必要性的了解,以及三大核事故中公众沟通工作的经验反馈来看,在核与辐射事故下,开展有效的公众沟通,有助于缓解公众恐慌,减轻事故造成的负面后果,提升事故应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铀浓缩厂核与辐射安全方面的因素,判断铀浓缩厂发生核事件或事故的危险等级,以便于在核安全监管中做出合适的监督.对UF6泄漏事故的分类、对UF6泄漏量的分析计算、人为介入和环境影响情况等方面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了浅析,进而从核安全监管的角度提出了预防铀浓缩厂核事故的意见建议.分析发现,铀浓缩厂存在的可能事故中最主要...  相似文献   

7.
为了应对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环境保护部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将建立一套完整的核与辐射突发事件评价及决策系统。该系统根据环境保护部在应对核与辐射突发事件中的职能,依托环境保护部反恐应急信息平台,利用环境保护部信息平台共享的基础数据,为环境保护部反恐应急事故后果评价及决策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本文介绍了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突发事件评价及决策系统的设计特点和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8.
正【世界核新闻网站2014年4月2日报道】联合国原子能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于2014年4月2日公布了一份题为《电离辐射源、效应与风险》的报告。这份报告是该委员会向联合国大会提交的2013年度报告,其中的一份附件介绍了该委员会对2011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厂事故造成的辐射照射及相关风险水平开展的全面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对于福岛事故,这份报  相似文献   

9.
针对广西的核工业与核技术应用现状,就目前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建设广西辐射源安全动态管理系统、规范涉源单位许可管理、加强对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放射性污染防治、建设广西辐射监测网络和事故应急响应体系等,加强和完善广西辐射安全监管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风险沟通的定义、目的和风险沟通研究的发展过程。重点论述了如何建立与公众的信任关系,与公众建立信任关系中必须做好的8个方面的工作。在公众对核与辐射风险的认知及其影响的分析中指出影响公众对核与辐射风险的认知的影响因素。详细解释了如何更有效地开展风险沟通所遵循的原则以及在风险沟通各阶段具体工作内容。最后,提出了我国开展核与辐射风险信息沟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我国核与辐射事件医学应急管理体系的构成,并将之与日本、美国、法国、俄罗斯和加拿大的核与辐射事件医学应急管理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其优缺点,同时介绍了WHO和IAEA在核与辐射事件医学应急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健全我国核与辐射应急医学管理体系、提升医学应急救援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风险的基本概念与风险控制方法,并根据风险控制方法,对福岛第一核电厂核事故中控制公众受照剂量和职业照射剂量的措施进行分析和评价,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并对风险控制方法在核事故剂量控制中的应用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崔浩  陈鹏  杨端节  李冰 《辐射防护》2022,42(5):467-472
放射性废物近地表处置设施是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的一种。根据核安全法,该类设施内发生的放射性事故属于核事故范畴,考虑到该类事故具有辐射事故特征,建议其场内应急预案参照核设施核事故应急预案进行编制,其中应急体系按照核设施核事故进行管理,如应急组织体系、应急报告制度、应急设施等,但在事故分级上采用辐射事故分级原则。  相似文献   

14.
从总风险控制的角度,提出了事故工况下场内工作人员剂量与辐射风险接受准则,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估方法。以典型压水堆核电厂为例,采用概率安全分析(PSA)的全范围事故序列进行验证评价,评估了典型压水堆核电厂事故后场内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与辐射致死风险。通过验证结果可知,事故后场内工作人员总的辐射致死风险远低于公众由于自然灾害、疾病、交通事故及不同行业的总死亡风险值;事故后工作人员在燃料厂房进行操作时的辐射致死风险占比最高,故工作人员在燃料厂房进行相关操作时,可提前制定相应的辐射防护措施来降低辐射风险;工作群组中其他人员和意外受照人员事故后辐射致死风险占比较高,可通过采用气面罩等方式对气载放射性进行防护以降低其辐射风险。相应的分析结果可为后续核电厂事故后处理方案的制定和事故后场内工作人员辐射防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辐射监测对于核事故医学救援至关重要。做好核事故医学救援辐射监测工作应重点掌握辐射防护相关知识,熟练掌握辐射监测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对辐射监测结果进行正确分析。本文通过分析辐射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就如何做好核事故医学救援辐射监测工作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6.
根据核事故辐射损伤的特点,分析核应急防护的行动要点和医学应急救援处置要求,提出部队核事故/件早期、中后期的防护措施及应急能力建设路径,为部队官兵科学应对核安全威胁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根据核电厂核安全和辐射安全的设计防御准则,对核电史上三次重大事件进行分析,挖掘出核电事故主要因素:人因因素和超过设计值的自然灾害。同时结合国内核电厂的设计参数和运行参数,对发生类似事故进行研究比较,提出必要的预防方案。国内现役核电厂在运行安全技术上,已经可以充分预防人因事故的发生,对于超过设计值的自然灾害及外在因素引起的事故,还应重新考虑安全标准。核电厂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在极端环境下,如何将核辐射和泄漏的危害程度降低至政府以及公众能够接受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Like all activities in our civilised world the transport of radioactive waste on public routes or routes to which the public has access (e.g. rail/road) entails some elements of risk — nuclear and nonnuclear — for man and his environment. The risks involved in waste transport comprise the radiation exposure of the population and transport personnel from normal, accident-free transport, as well as from possible transport or handling accidents with the potential of causing radiation exposure of people and contamination in the surrounding area.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分析AP1000核电厂各种潜在的严重事故对周围公众的影响,采用MACCS程序模拟释入大气中气载放射性物质的弥散过程,对6种代表性释放类别进行剂量风险定量化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事故后24 h内厂址边界附近公众的急性红骨髓剂量风险为1.96×10-7 Sv/(堆•年),该风险大部分来自安全壳旁通释放(BP);早期健康效应风险在10-10~10-9 Sv/(堆•年),且随着与反应堆距离的增大降幅明显;集体全身有效剂量风险为6.94×10-4 人•Sv/(堆•年),引发的癌症致死风险非常低。研究结果还表明,核事故后及时撤离将显著降低公众剂量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