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船舶余热用于海水淡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蒸馏法制取淡水是目前海水淡化装置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对利用船舶余热制取海水的工艺流程进行了分析探讨,并进行相关参数计算.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海上平台反渗透膜式海水淡化装置系统选型设计,介绍了反渗透膜工作原理,分析了影响反渗膜工作的关键参数,结合装置工艺流程给出了系统设计时应考虑的事项及关键设备选取原则,对海上平台反渗透膜式海水淡化装置系统设计和应用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淡化海水补水管道的腐蚀与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淡化海水碳钢补水管道的严重腐蚀,对补水管道源头的淡化海水进行了水质分析,通过计算朗格利尔饱和指数、雷兹纳稳定指数,对旋转挂片腐蚀实验进行了淡化海水的腐蚀性评价,分析了淡化海水输送管道的腐蚀原因,针对腐蚀原因通过实验提出了减少淡化海水补水管道腐蚀的有效防护方法,并通过现场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并分析了当前国内海水淡化技术,并对我国海上平台海水淡化技术分类及适用性进行了研究探讨,给出了海上平台海水淡化技术及设备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天然气中CO2的利用率非常低,净化过程中脱出的CO2主要是排放,不仅会污染大气,也在无形中损失了巨额的经济效益,因而我国陆地和海上酸性气田开发中加强对CO2的综合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CO2水合物法海水淡化是一种新型的海水淡化技术,主要是利用较易生成水合物的小分子物质与海水生成水合物晶体,固液分离后,分解水合物即可得到淡水,该技术目前在我国尚处于室内实验研究阶段。为了提高CO2水合物法海水淡化效率,在海水中添加R141b促进剂以加快CO2水合物的生成速度,利用研制的双釜海水淡化实验装置,探讨了R141b促进剂的添加比例及其对CO2水合物法海水淡化效率的影响,确定了该法的技术参数;通过测定水合物生成前后溶液的盐度及离子变化,探讨了CO2水合物法海水淡化的程度。结果表明:①R141b促进剂与海水的最佳体积比为1∶70,添加R141b后CO2水合物法海水淡化效率可提高3倍;②在一级和二级淡化水中,离子去除率平均分别可达58.7%和81.0%,而三级和四级淡化水的平均离子去除率则分别达到了94.8%和98.4%;③四级淡化水的各项离子浓度指标都优于饮用水标准。  相似文献   

6.
刘明远 《中国石油》2009,(18):80-80
9月6日,随着源源不断的淡化海水进入中国石化天津乙烯项目化学处理水站,天津100万吨/年乙烯及配套项目拉开了接收、使用淡化海水的序幕。  相似文献   

7.
《宁夏石油化工》2014,(11):126-127
国内首个采用正渗透技术的工业废水零排放和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实验室,于10月22日在京揭牌。该实验室可以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以及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的全流程的模拟实验研究及各个环节的独立实验。  相似文献   

8.
芬兰阿尔托大学研究人员日前研发出一种新型海水淡化系统,该系统直接利用潮汐能,实现了使用新能源低成本淡化海水的目标。据介绍,该系统主要包括一个潮汐能量转换器和一个反渗透设备。其工作原理是:安装在海水中的能量转换器对海水加压,使海水通过管道输送到陆地上的反渗透设备中,反渗透作用将盐分从海水中去除,进一步后续处理则确保生产的淡水适于饮  相似文献   

9.
海水淡化处理装置在海上油田热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油田热采对水质要求严格,海水不能直接作为热采用水;海水资源丰富,取材方便,但常规水处理设备无法处理,陆地用海水淡化装置又由于体积大无法安装在海洋平台上。文章介绍了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专门研制的海水淡化处理装置的主要设备、工艺流程、运行参数及处理效果,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该装置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适合在海洋平台上安装使用;产水量达到20 m3/h;处理后的产出水总硬度为0.2 mg/L,总碱度为20.80 mg/L,悬浮物含量小于1 mg/L,产出水水质满足多元热流体热采对水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海水淡化是一个涉及传热传质等诸多因素的复杂的非线性过程。为了克服传统数学建模方法在模拟仿真精度和实时性方面的不足,对大样本空间的神经网络构造及网络学习加速方法进行了大量探索及尝试,成功地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海水淡化产水过程中构造新的产水模型,建立了以空气入口干球温度、预冷器进口冷却水温度、海水喷淋温度和海水喷淋量作为输入参数的海水淡化系统神经网络模型。分析表明,该模型不仅具有较高的仿真精度,而且保持了系统原有的光滑性,能满足系统实时仿真模拟预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