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酒泉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沉积充填特征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酒泉盆地晚中生代处于伸展裂开环境,新生代处于挤压聚敛环境,它是经历了早白垩世伸展断陷期和第三纪挤压增陷期两期构造旋回,即早白垩世断陷盆地演化阶段和新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中,新生界沉积盖层具断坳叠竖的双层结构。酒泉盆地在早白垩世经历了箕头断陷形成期,凹陷扩展期,碟状坳陷3个主要演化阶段,新近纪以来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以及剪切作用肢解,改造了晚中生代断陷盆地,图2参7  相似文献   

2.
南华北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南华北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方法:对盆对基底特征及造盆阶段进行划分。结果:探讨了盆地形成机制及盆地演化。结论:南华北盆地晚三叠世及早、中侏罗世因秦岭大别造山带的挤压形成两期压陷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形成两斯产张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3.
黄海海域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扬子板块俯冲在华北板块之下,于三叠纪末完成陆-陆碰撞,进入陆内俯冲阶段,在造山带的侧翼形成陆内前陆盆地。此时在苏鲁造山带南侧形成的南黄海盆地即属于陆内前陆盆地(J1-J2),而苏鲁造山带北侧的北黄海盆地和胶莱盆地则缺失这套地层(J1-J2),可能处于隆起状态。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J3-K1),中国东部发生广泛火山喷发、岩浆侵位,反映了中国东部构造应力场发生明显的变化。大别-苏鲁造山带南北两侧构造背景有明显的差异。北侧的火山岩特征表明其北侧为裂谷环境,包括北黄海盆地和胶莱盆地,表现为地堑和半地堑形式,高角度平面正断层和犁式正断层发育。晚白垩世-早第三纪,中国东部构造背景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生大规模的断陷作用。大别-苏鲁造山带晚白垩世发育A型花岗岩,表明造山作用结束,进入造山带崩塌和后造山期,与中国东部总体的伸展期是吻合的。南黄海盆地断陷作用强烈,接受了厚度较大的下第三系;北黄海盆地断陷作用较弱,只在北部小范围内接受了厚度较小的早第三纪沉积。晚第三纪,南黄海盆地和北黄海盆地由于热沉降由断陷变为坳陷。  相似文献   

4.
万安盆地为新生代发育于减薄陆壳之上的走滑拉张盆地,基底主要由中生代花岗岩类与变质岩组成,经历了早第三纪张裂与晚第三纪裂后两个发育阶段,张裂阶段断陷期沉积了厚达6100m的河湖相—海陆交互相与半封闭浅海相沉积,裂后期为大规模海进期,沉积了厚达4000m的浅海—半深海相沉积,巨厚的新生代沉积奠定了形成大型含油气盆地的基础。盆地内大规模的基底块断活动形成了三隆四坳的构造格局,控制了各类圈闭的发育,以与基岩有关的继承性圈闭最为重要,具有极为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5.
济阳坳陷是一个在中生代构造背景上发展而成的新生代断坳盆地。受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济阳坳陷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和盆地演化过程。新生代早期,坳陷继承了中生代的断陷发展,形成了巨厚的早第三纪湖相碎屑岩为主夹碳酸岩沉积,以及大规模钙碱性为主的火山岩的发育;晚第三纪时期,整个渤海湾盆地连通成为统一的坳陷盆地,形成了以河流相夹海相沉积为主的沉积地层,该  相似文献   

6.
济源凹陷盆地结构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济源盆地基底为太古代到早元古代的结晶岩系和中上元古代的古生代沉积岩,盆地盖层主要由三叠纪,早中侏罗世,晚侏罗-早白垩世和早第三纪沉积构成,前三者呈构造改造后的盆地,后者为张性断陷盆地,总体呈叠加盆地。盆地经历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山运动的改造。  相似文献   

7.
万安盆地地质构造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万安盆地为新生代发育于减薄陆壳之上的走滑拉张盆地,基底主要由中生代花岗岩类与变质岩组成,经历了早第三纪张裂与晚第三纪裂后两个发育阶段,张裂阶段断陷期沉积了厚达6100m的河湖相-海陆交互相与半封闭浅海相沉积,裂后期为大规模海进期,沉积了厚达4000m的浅海-半深海相沉积,巨厚的新生代沉积奠定了形成大型含油气盆地的基础。盆地内大规模的基底块断活动形成了三隆四坳的构造格局,控制了各类圈闭的发育,以与基岩有关的继承性圈闭最为重要,具有极为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8.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藏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合肥盆地是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带共同作用产生的中新生代残留盆地。其经历了印支期盆地基底形成期,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坳陷盆地发育期,晚侏罗世前陆盆地发育期,早白垩世走滑盆地发育期,晚白垩世一早第三纪断陷盆地发育期,晚第三纪-第四纪盆地消亡期等六个阶段。在盆地发育过程中,大别造山带的影响占主导地位,而郯庐断裂带的影响仅仅局限于盆地的东部地区。该区发育了两套潜在烃源岩,且以煤成气为主,生储盖匹配较好,构造发育,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
南襄盆地构造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这是一个位于中国板块薄弱带上的中新生代断陷型陆相含油气盆地。晚白垩世-早第三纪时,形成了三个分割的断陷型凹陷,晚第三纪时,它们演化成为一个统一的盆地。盆地中主要凹陷——扇状断陷的形成是由于北西向的边界断裂左行平移活动、北东向边界断裂右行平移活动,使其挟持的块体作离散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江汉盆地下第三系潜江组和新沟咀组包裹体可划分为8期7种类型,主要为液体包裹体,包裹体一般大小10~30μm,均一温度35~120℃,含盐度10~35wt%,烃类包体占30%。通过有机包裹体研究表明,区内烃源岩演化程度低,有机质处于未成熟-成熟阶段。通过不同产状(期次)孔隙充填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表明,石油生成和初次运移发生于早第三纪末及其以后,石油大规模运移聚集发生于晚第三纪中晚期。  相似文献   

11.
准南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晚古生代以来,准噶尔盆地先后经历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多期构造运动,伸展、挤压、剪切等构造作用交替进行,多旋回构造发展造成多期活动、类型多样的构造组合,形成了众多不同级次的断裂,发育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褶皱构造,特别是准噶尔盆地南缘,受天山造山带及邻区构造演化控制,多期不同类型盆地和构造变形叠加,使得准南前陆冲断带断裂发育、构造复杂。指出受新近系以来的强烈冲断构造变形作用,准南前陆冲断带具有自南向北扩展的复杂多变的新生代逆冲挤压构造和埋藏式的冲断楔前缘,发育台阶状逆断层及各类断层相关褶皱,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排”的特征;造山带隆升时产生的力源在释放过程中克服的阻挡对象不同,导致冲断带东段、中段、西段不同的构造具有相似的构造变形特征的同时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中国各个地质时期的地壳运动和沉积古地理出发,综合分析了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特点提出了二叠纪湖盆发育于新疆北部,晚三叠世湖盆主要发育于鄂尔多斯地区,侏罗纪中国中、西部大面积沉降,发育众多的大型湖盆,水域面积大,烃源岩发育。中、西部湖盆较东部发育是寻找大油气田的有利地地区。早白垩世晚期以后,中国西部上升而东部开始沉陷,早白垩世晚期发育了东北松辽大湖盆。早第三纪中国西部急剧抬升,东部、海上进一步沉陷,发育了渤海湾、苏北、江汉和海上陆棚诸多湖盆,是新生代寻找大油气田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应力场特征与油气运聚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柴达木盆地早侏罗世以来经历了喜马拉雅运动晚期(中更新世末)、喜马拉雅运动中期(上油砂山期末)、燕山运动晚期(白垩纪末)和燕山运动早期(中侏罗世末)4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通过声发射法测得相应的最大主应力值分别为35.6~41.4,54.8~62.8,73.8和58.3 MPa。现今最大主压应力有效值为15.6~112.3 MPa,第三系油气主要成藏期古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有效值为54.8~62.8 MPa。通过柴西地区主要成藏期应力场数值模拟和典型油气藏解剖,对柴西地区北西西断裂封闭史进行了分析,发现中新世晚期北西西向逆断裂对油气运移聚集具有双重性,断裂活动期主要起运移通道作用,而断裂静止期则相对封闭,主要起封堵油气的作用,使油气在断层上下盘都可以聚集成藏;油气主要在剪切应力值中等区域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4.
万安盆地是南海西南部陆架上的大型新生代沉积盆地。晚始新世以来,受盆地东界断裂——万安断裂的多期活动及全球海平面控制,盆地经历了从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的内陆湖泊到晚渐新世的海湾及早中新世以来的滨、浅海—半深海环境的发育历程。盆地内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气的生成、运移与聚集都受沉积特征的强烈控制。内陆湖泊环境中的湖相泥岩段和海湾环境的海湾相泥岩段有机质含量高,是重要的烃源岩。三角洲砂体,浊积砂体,扇三角洲砂体,深切河谷内的河道砂体,碳酸盐台地及其斜坡脚的塌积岩是有利的储集岩体。上新世早期的海进和高水位期间形成的凝缩段是区域稳定的盖层,其各阶段发育的凝缩段多为局部性盖层。  相似文献   

15.
南八仙构造是柴北缘一个三级构造。经历了早、中侏罗世裂陷,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古新世—中新世伸展沉陷,上新世(油砂山期)区域挤压坳陷,上新世晚期(狮子沟期)—第四纪挤压、推覆与局部走滑5个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受喜山运动一幕、喜山运动三幕所控制,从而形成了仙南(基底卷入型)和仙北(盖层滑脱型)两种为代表的不同构造样式的断层。仙南断层的活动导致古近系原生油气藏的生成,同时起到油源通道的作用;仙北断层的活动则对古近系原生油气藏起改造作用,并导致新近系次生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西伯利亚地台拜基特盆地的尤鲁布钦─托霍莫油气聚集带的油气藏是迄今在地球沉积圈层内已发现的最古老的特大型油气藏。简要介绍了该油气聚集带的地层特征、构造特征和里菲系含油气特征;通过地层埋藏史分析,恢复了烃源岩的生烃史,论证了该油气聚集带的成藏条件和成藏期次。里菲系烃源岩第一次大量生、排烃发生于晚里菲世的中期,里菲纪末的褶皱运动及伴随的上升运动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遭到改造和破坏;里菲系烃源岩的二次生烃发生在文德纪、寒武纪─二叠纪,这一时期该区虽然也发生过差异升降运动,并且形成了许多大型局部构造,但抬升规模较小,烃源岩的生烃作用基本没有终止,形成了大量油气藏;二叠纪末─三叠纪的基性岩浆作用加强了烃源岩的生烃、排烃作用;新构造运动期间该地区的整体抬升使地层温度和压力降低,大量烃类从地层水中游离出来,成为已形成油气藏的非常客观的烃类补充来源。  相似文献   

17.
博乐盆地具有较好的含油气远景,但地质研究程度较低,需要对其形成的构造应力场进行分析。选取构造条件复杂的博乐隆起为主要研究区,采用古构造分析方法进行构造应力场解析。通过统计分析节理、断层发育特征,确定了博乐隆起主要发育三组断裂、四期节理。利用共轭X剪节理求取最大主应力方位,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识,确定博乐盆地石炭纪以来主要经历了早二叠世NNW-SS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早二叠世末-中二叠世NWW-SE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晚二叠世末-三叠世NEE-SWW向挤压构造应力场和晚侏罗世至白垩世NNE-SSW向挤压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及其控油气作用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柴达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经历了4个不同的阶段,即早、中侏罗世裂陷阶段;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阶段;早第三纪(路乐河期)-上新世晚期(上油砂山期)区域挤压坳陷与局部走滑、逃逸阶段;上新世晚期(狮子沟期)-第四纪挤压、推覆阶段。裂陷阶段,在柴北缘形成中、下侏罗统烃源岩;挤压坳陷阶段,伴随盆地西部整体坳陷,在盆地西部形成第三系烃源岩层;挤压、推覆阶段,随着盆地西部的隆升,东部地区的强烈沉降,在盆地东部第四纪坳陷中沉积了第四系烃源岩。柴达木盆地断裂、褶皱构造十分发育,油气藏类型以构造油气藏为主,其中背斜、断鼻油气藏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茫崖凹陷,而与断层有关的断鼻、断块油气藏主要分布于柴北缘断陷区。柴达木盆地第三系油气储层中沸腾包裹体的发现,表明柴达木盆地的油气有过脉动式运移。  相似文献   

19.
三江盆地石油地质条件与勘探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江盆地作为我国东部中生界唯一的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盆地,受早白垩世末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其原型盆地与现今残留盆地存在较大差异,有机质热演化已达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发育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和第三系三套烃源岩,油气源较丰富;多期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形成的两组断裂以及不整合面,为油气运移提供良好的通道和运移动力;圈闭类型较多,定型早,与油气生排烃期形成良好的匹配关系;存在西部、东部两类不同成藏组合的勘探领域,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20.
以准噶尔盆地腹部陆西地区三个泉凸起的陆15井区油藏为例,通过分析断层封闭性,结合地质背景,分析了不同性质和规模断裂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区内陆2井北断裂现今封闭性较好,陆15井南断裂现今封闭性较差,前者早期输导、现今封闭是油气成藏的关键控制因素;断距较大的生长型断层决定油气的空间分布,而油藏内部断距较小的幕式活动断层对油气保存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