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酒泉盆地窟窿山地区撕裂断层与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窟窿山逆掩推覆带位于酒泉盆地祁连山北缘西部,中生代为断陷盆地,新生代为前陆盆地,已在窟窿山构造发现青西裂缝性油藏。为了搞清油气富集特征,以断裂构造剖析为主线,对本区逆掩推覆带内的撕裂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剖析了窟窿山地区油气分布的独特特征,指出北东向撕裂断层控制着开启性裂缝带的分布,是油田的高产区块。  相似文献   

2.
Oriente盆地油气勘探发现目前主要集中在盆地北部地区,而从构造单元划分来看主要集中在中部裂陷反转带上。系统剖析了盆地中部地区油气成藏特征,认为优势油气运移通道、沉积环境以及古构造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在沉积体系与构造隆起带的良好耦合匹配关系的条件下形成的构造岩性复合油气成藏模式是盆地中部地区油气成藏的主要类型,而南Oriente盆地作为有利油气运移通道的构造隆起带同样是该油气成藏模式的有利发育区,且多数具备古构造背景,油气资源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3.
输导体系对三塘湖盆地侏罗系油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三塘湖盆地沉积充填和构造演化特征,从油气成藏角度综合运用输导体系研究方法,分析了盆地输导体系的构成,重点剖析了输导体系对侏罗系油藏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该盆地侏罗系油藏输导体系主要为断裂、不整合面和连通砂体,断裂控制了油藏的纵向分布,不整合面和砂体的输导性能控制了油藏的平面展布。不同输导要素相互组合形成了断层—不整合—砂体型和断层—砂体型复合输导体系,它们控制了逆冲褶皱带、斜坡带两种成藏模式。进一步揭示了油气成藏规律,为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含油气盆地中 ,断裂构造是决定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在详细研究垦利断裂带构造演化及断裂构造特征的基础上 ,探讨了该地区断裂构造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并根据在垦利断裂带已发现的油田 (藏 )总结出了同层成藏、潜山成藏、跨断层成藏和沿断层成藏 4种成藏模式 ,认为该地区的油气分布受构造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5.
亚诺斯盆地Cabiona 区块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biona区块位于哥伦比亚境内亚诺斯盆地的前隆斜坡构造带上,是前陆盆地油气运移和聚集的重要场所,具有较为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在地层和构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层序地层划分和沉积相研究,确定研究区主要目的层卡沃内拉组主要为三角洲沉积,以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沉积亚相为主,可进一步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和水下分流河道间4种沉积微相。应用现代石油地质学理论,从输导体系、圈闭特征和油气分布等方面开展研究,总结出远源复合输导,断层控制油气分布,构造位置控制油气聚集,储层物性影响油气富集的油气成藏模式,主要发育断背斜或背斜、岩性-断鼻、岩性-断层和断层-岩性4种类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6.
在含油气盆地中,断裂构造是决定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在详细研究垦 利断裂带构造演化及断裂构造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断裂构造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并根据在垦利断裂带已发现的油田(藏总出了同层成藏、潜山成藏、跨断层成藏和沿断层成藏4种成藏模式,认为该地区的油气分布受构造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7.
刘强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26(6):40-43,48,145,146
在对榆树林东部地区扶杨油层层序地层、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储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该区成藏条件、油藏类型、成藏模式和油水分布规律。充足的油源、良好的砂体、丰富的圈闭、良好的输导体系和稳定的区域性盖层为研究区创造了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断层和岩性组合形成的圈闭类型是本区最有利的成藏圈闭;源内垂向运移成藏和源外侧向运移成藏是本区主要的两种成藏模式。考虑了砂体分布、构造特征、油气分布规律、油源方向等因素,将研究区划分为两个有利油气富集区和一个风险区。  相似文献   

8.
邵伯油田位于高邮凹陷深凹带邵伯次凹南侧,紧邻邵伯次凹,为邵伯次凹向南过渡的陡坡带,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区域内主要发育真②断层及其分支断层,戴南组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形成构造-岩性复合作用油藏。在现有认识的基础上,围绕该区戴南组油藏,通过对生油岩特征、有效烃源岩分布、盖层特征、油气疏导体系、成藏模式及控藏因素等进行研究,形成该区戴南组油藏成藏的系统认识。  相似文献   

9.
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两个主要的二级构造单元,是海拉尔盆地勘探主要领域。从构造演化各个阶段的沉积充填特征分析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生储盖的配置关系,探讨了构造沉积充填演化对不同构造带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分析了油气成藏模式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表明: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演化控制着沉积充填特征,进而控制着生储盖的配置关系;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沉积充填特征决定了不同构造带具有不同的油藏类型及油气成藏模式,构建了构造沉积耦合控制油气成藏的3种模式,即复式箕状断陷凹中隆起带成藏模式、大型缓坡断阶带成藏模式和深小稳定洼槽型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某区位于天环坳陷与西缘断褶带之间,区内断层和裂缝发育,构造多变,多呈现多层系复合含油的特点,涉及23个含油层系从直罗~长10层。该区油藏成藏类型复杂多样,油藏隐蔽性强,规模小等对油藏寻找有利区和油藏产能建设都带来很大困难。本论文重点研究该区构造归属期次、构造背景继承特征、断层分布特征、断裂对油气运移控制、断层对油藏形成二次成藏圈闭的破坏影响和多层系油藏成藏控制因素及富集进行研究。依据控制因素及富集规律认识,同时利用评价技术手段针对后期寻找纵向多层系复合含油增储有利区评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对四川盆地西北部古生界海相油气成藏的复杂性和平面分带性,研究梳理了古生界油气成藏特征,探讨了不同构造背景下油气聚集的差异化特征,揭示了前陆盆地构造演化对古生界海相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认为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前陆盆地构造运动在纵向上促进了古生界烃源岩的热演化进入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在横向上对逆冲推覆带—坳陷带烃源岩热演化具有一定的延迟效应。前陆盆地构造深埋作用造成储层具有低孔低渗特征,挤压运动使储层孔隙度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逆冲断裂破坏了前陆冲断带地区盖层的封盖能力,降低了圈闭的有效性,前缘隐伏带和坳陷带发育断块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保存条件较好。综合分析认为逆冲推覆带受不整合面—断层疏导体系影响,古生界油气藏具有“早油晚气、后期调整、保存控藏”的特征,前缘隐伏带受渗透层—断层组合的阶梯状疏导体系控制,具有“多源充注、多期运聚、通源断裂控藏”成藏特征,而坳陷带主要受层间断裂垂向疏导体系控制,气藏具有“近源充注、持续供烃、层间断裂控藏”成藏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前缘隐伏带是川西海相深层油气突破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2.
春光探区为源外成藏区,油源为东部昌吉凹陷和南部四棵树凹陷的二叠系和侏罗系,白垩系油藏主要为地层不整合油藏,包括重质稠油和中质油油藏。通过油源条件研究,确定了白垩系油藏的油源特征;通过输导体系研究,确定了不整合和断层组成的白垩系输导格架;通过沉积储层特征研究,确定了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滩坝砂体为有利储集相带;通过成藏期次研究,确定了白垩系油藏两期成藏,后期被断层破坏稠化的成藏期次。综合研究认为,高效的输导体系、各砂组地层尖灭线展布范围和优质储层是白垩系地层油气藏成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3.
通过综合地质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为典型复式油气聚集带,油气主要来源于二叠系佳木河组、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三次油气充注形成了三期油气藏;油气藏类型复杂多样,具有多种储盖组合;断裂、不整合面及连通性砂体构筑了油气运移的立体输导体系;烃源岩和生排烃中心、构造和沉积相带、断裂和不整合以及有利储层是乌夏断裂带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乌夏断裂带复式油气成藏特征及油气分布主控因素的研究成果,对本区油气勘探及滚动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储层地质学、测井地质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等相关原理为指导,对鄂尔多斯盆地LF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地层进行了小层精细划分,对长6油藏的烃源岩、沉积相、砂体特征、构造特征、储层特征等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巨厚的烃源岩是油气成藏的基础;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是该区长6段有利的含油相带;隆起高部位是含油的有利构造部位;高闭合度的鼻状隆起对油气藏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良好盖层是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在此基础上优选出有利含油区带,为LF地区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沉积厚度大、油气资源丰富,是该盆地油气勘探重要的目的层之 一。 通过对红井子地区长 9 油藏地质背景和油藏特征的研究,综合分析了沉积相、砂体展布、油气输导通 道及运移路径等。 结果表明:该地区长 9 油层组为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整体以长 7 油层组生烃 有机质油源为主;长 7 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以流体过剩压力为主要驱动力,从孔隙和裂缝运移至长 9 油层 组顶部构造并成藏;油源、通道和压差是控制该油层组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油藏总体大规模发育,但油藏特征复杂、区块差异大、单个油藏内部变化大,为此重点研究了砂体结构、储层物性及其非均质性对油藏的影响:姬塬地区长6成藏受多因素控制,烃源岩分布范围、输导体系的配置和成藏动力控制了油藏平面上区域性的宏观分布,而砂体结构、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则控制了大型复合岩性油藏内油藏分布的不均匀性。姬塬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油气成藏以近源充注、隐形输导、快速聚集的成藏模式为主。与优质储集空间等时发育的生烃高强度区、异常高压带及微裂缝发育带的叠置区域,应该是姬塬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岩性油藏富集和勘探部署的有利区带,而在有利区带,储层物性、平面及垂向的非均质性又在微观上控制了油藏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上三叠统长7油层组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威  文志刚 《岩性油气藏》2012,(6):101-105,120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7油层组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但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其勘探难度越来越大。致密砂岩型岩性油气藏的成藏富集机理是制约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深入勘探的核心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油气勘探工作,从烃源岩、沉积相、储集层及构造特征等方面入手,总结了该区长7油层组油气藏分布特征和规律,并分析了油气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马岭地区长7油层组主要为岩性油气藏,深湖浊积岩为主要沉积类型,油气富集主要受烃源岩、沉积相及储层等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史大海  陈清棠  邱微  郭展  吴小琴 《断块油气田》2013,20(3):321-323,328
近年来在查干凹陷乌力吉构造带获得了勘探突破,发现了火山岩之上的浅层普通稠油油藏,油源分析表明,该油藏原油主要来自于深层巴音戈壁组的暗色泥岩。对浅层油藏成藏因素的综合分析认为,毛西断层晚期构造反转,形成了良好的油气输导条件,早期形成于构造带深层原生油藏中的原油向上运移至浅层,是浅层成藏的主控因素。同时,构造浅层沉积相类型主要为扇三角洲相和辫状河流相,储层较为发育,为油气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条件;上覆的乌兰苏海组发育大套泥岩,形成了区域性盖层,为浅层油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封堵条件,从而形成了下生上储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9.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are jointly controlled by"stratigraphic facies"and"fluid potential",which can be abbreviated in"control of facies/potential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Facies and potential control the time-space 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acroscopically and the petroliferous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icroscopically.Tectonic facies and sedimentary facies control the time-space distribution.Lithofacies and petrophysical facies control the petroliferous characteristics.Favorable facies and high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control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lacustrine rift basins in China.Fluid potential is represented by the work required,which comprises the work against gravity,pressure,interfacial energy and kinetic energy.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are controlled by the joint action of multiple driving forces,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accumulation in the area of low potential.At the structural high,low geopotential energy caused by buoyancy control anticlinal reservoir.The formation of lithological oil pool is controlled by low interfacial energy caused by capillary force.Low compressive energy caused by overpressure and faulting activity control the formation of the faulted block reservoir.Low geopotential energy of the basin margin caused by buoyancy control stratigraphic reservoir.The statistics of a large number of oil reservoirs show that favorable facies and low potential control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rift basin.where over 85% of the discovere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trap with favorable facies and lOW potentials.The case study showed that the prediction of favorable areas by application of the near source-favorable facies-low potential accumulation model correlated well with over 90% of the discovered oil pools' distribution of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Dongying Depression,Bohai Bay Bas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