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渤东凹陷古近系沙三段构造-古地貌对沉积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地震、测井及录井资料,采用回剥技术及断失量的趋势分析方法,恢复了古近系沙三段沉积时期渤东凹陷的构造-古地貌,并阐明了构造-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控制.受郯庐断裂及其派生断裂的控制,古近系沙三段沉积时期渤东凹陷呈现整体沉陷,为一结构复杂的断陷,凹中发育1个近东西向的次隆,将渤东凹陷分隔为2个次洼,北部次洼为西断东超结构,南部次洼为东断西超结构.受构造-古地貌控制,沙三段渤东凹陷北部次洼的东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西部和东南部断坡带发育规模较小扇三角洲.南部次洼的东部断坡带发育扇三角洲,三角洲沉积体系的主体发育部位明显受次洼控制.由于东部辽东隆起带物源供应充分,所形成的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规模较大,并不同程度超覆于中部次隆之上.发育于东部断坡带和缓坡带的三角洲砂体具有较好的储集条件和较好的圈闭背景,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2.
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核三段发育有扇三角洲砂体、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和曲流河三角洲砂体3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砂体分布在凹陷中的不同位置,受物源等地质条件的影响,其砂体沉积特征、储集性能和油气分布均具有明显的差异。本文通过岩石组成、层理类型、内部相带的发育情况等方面阐述了这3种类型的沉积砂体特征,并进一步对其储集性能及油气分布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民丰洼陷岩性油气藏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民丰洼陷的油气成藏特点、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处在凹陷东北边缘的特殊位置,成藏条件优越。古近系岩性油藏主要包括砂岩透镜体油藏、砂体上倾尖灭油藏和砂体被断层切穿的岩性油藏三种类型。三角洲前缘砂体、滑塌浊积岩砂体的性质和分布,砂体分布范围内有利的构造位置和有利的沉积储集相带成为控制岩性油藏形成的主要因素。油气勘探方向应围绕不同时期、不同部位两种成因的储集砂体展开。  相似文献   

4.
渤海海域新近系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渤海海域新近系长期被认为属于冲积河流相沉积, 然而近年勘探成果表明, 渤海海域渤中凹陷、黄河口凹陷新近系广泛存在浅水湖泊沉积, 其中还发现了一种优质储集体---浅水三角洲砂体。笔者从古生物组合、泥岩特征、岩电特征、砂岩百分含量、砂岩粒度特征、沉积构造等方面证实了渤海新近纪存在浅水湖泊沉积。在河流入浅湖处则发育浅水三角洲, 可以从沉积层序、沉积微相类型等方面加以识别。浅水三角洲不同于经典的Gilbert 型三角洲, 有其自身的特点, 表现为垂向上相序不连续; 骨架砂体为分流河道砂体; 河口坝厚度较薄; 前缘相带十分宽广; 砂体具条带方向性; 三角洲形态表现为鸟足状等。  相似文献   

5.
渤中凹陷是渤海海域主要的富油气凹陷之一。总结了渤中西洼区(渤中凹陷西部)近年勘探成果,重点剖析了油气分布特征、成藏机制及成藏控制因素。渤中西洼区油气分布不均衡,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平面上集中分布在活动性断裂带;古构造脊的规模和断层的形态共同控制了新近系油气运聚和空间分布,二者的有效配置决定了该区形成大规模油气藏的条件。建立了渤中西洼区"脊-断"联控成藏模式,划分出2类"脊-断"配置关系、3种垂向组合模式。本文研究成果对深化环渤中凹陷油气成藏认识和寻找有利勘探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沙河街组三段岩性油藏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民丰洼陷的油气成藏特点、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进行研究,表明该区处在凹陷东北边缘的特殊位置,成藏条件优越.古近系岩性油藏主要包括砂岩透镜体油藏、砂体上倾尖灭油藏和砂体被断层切穿的岩性油藏3种类型.三角洲前缘砂体、滑塌浊积岩砂体的性质和分布,砂体分布范围内有利的构造位置和有利的沉积储集相带成为控制岩性油藏形成的主要因素.油气勘探方向应围绕不同时期、不同部位两种成因的储集砂体展开.  相似文献   

7.
莱州湾凹陷是渤海海域重要的富烃凹陷,但其深洼带浅层一不生烃、二无油源断层、三无汇烃构造,是传统地质认识中的“勘探禁区”。近年来,随着对渤海浅层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认识的深入,尤其是油气运移“汇聚脊”控藏认识的提出,为深洼带新近系找油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在此认识指导下开展了莱州湾凹陷深洼带石油地质条件再分析与成藏规律攻关研究。创新提出了基于陡坡砂体型汇聚脊控制的浅层规模性岩性砂体“迂回式”成藏模式,为寻找深洼带浅层有利勘探目标指明了方向;形成了砂体整体解剖技术,实现了浅层多期大型连片复合型砂体的精细刻画,为新近系规模性油气成藏寻找到有效储集空间。2021年,在莱州湾凹陷深洼带新近系成功发现并高效评价了垦利10-2亿吨级岩性油田,不仅在渤海深洼带发现了首个亿吨级岩性油田,更为类似盆地的凹陷区浅层勘探开辟了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黄河口凹陷的油气主要分布于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从层序—构造角度对其油气分布及成藏进行分析。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表明,明下段可划分为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8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早期和下降半旋回中、晚期是储集砂体发育的有利部位,也是油气分布的主要部位;构造背景控制了油气的运移指向,正向构造带是油气长期运移、聚集成藏的有利地区,纵贯深、浅层的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至新近系的主要通道,晚期断裂主要对油气起到调整和再分配的作用。层序—构造耦合控制了油气的聚集层位和富集程度,断裂(尤其是油源断裂)与储盖组合的良好匹配关系是油气在明下段富集成藏的主要原因,层序—构造决定了新近系圈闭的有效性,并控制了岩性-构造、构造-岩性和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基于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野外露头、钻井岩心、铸体薄片、测井解释、钻井油气显示及试油气成果等资料分析,结合青海湖现代盐湖沉积,对柴西南地区新近系咸化湖相滩坝沉积特征、发育规律、控砂因素及油气成藏特征等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新近系咸化湖盆广泛发育滩坝砂体,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发育波状层理、低角度交错层理、透镜状-脉状层理等;滩坝砂体具有纵向上多期叠置、侧向上迁移、平面上呈北西—南东向广覆式连片的时空分布特征,预测新近系滩坝砂岩叠合面积达3 000 km2;水体盐度影响滩坝砂岩的沉积速率与滩坝的离岸距离,物源区碎屑输入量影响滩坝砂岩的规模与富集,古地貌控制着滩坝砂体的形态及叠加样式,西北季风驱动效应控制滩坝砂岩的长轴延伸方向;滩坝具有“一砂一藏”的成藏特征,厚层滩坝砂体控制有效储集层分布,油源断裂控制油气运聚主要方向。通过成藏要素分析,提出扎哈泉南、英东—乌南东和花土沟东等3个有利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基底特征、构造特点、盆地形态及沉积充填特点的分析,首次提出了"碟状"盆地的概念,并初步分析了该类型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和油气聚集规律。认为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沉积时期,"碟状"盆地的性质决定了当时盆地的沉积充填以河流、三角洲及滨浅湖发育,而缺少深湖和半深湖沉积,平面上以河流、三角洲和滨浅湖组成的水网体系;油气聚集特征上表现为,烃源岩为煤岩和煤系泥岩,储集砂体类型为河道砂体、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砂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及滨浅湖砂坝砂体等,油气盖层分布广泛且厚度分布稳定。  相似文献   

11.
通过井震联合层序及构造解释,在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古近系识别出断裂坡折带、挠曲坡折带、沉积坡折带以及沟谷和凹陷中央的局部低隆区等多种地貌单元。把在特定的、具有相似构造成因机制条件下的多个坡折带的组合称为坡折体系,据此将黄河口凹陷古近系划分为北部陡坡断裂坡折体系、南部缓坡断裂-挠曲坡折体系、渤中33构造转换坡折体系和走滑构造坡折体系。断陷湖盆坡折体系与剥蚀沉积响应关系非常密切,坡折体系控制了剥蚀和物源边界、沟谷等物源通道、沉积物卸载场所以及沉积类型。黄河口凹陷北部断裂坡折体系控制了扇三角洲-湖泊-湖底扇沉积,南部缓坡坡折体系控制了辫状河三角洲-浅湖-湖底扇沉积,中部渤中33构造坡折体系控制了浅湖滩坝砂沉积。断陷湖盆坡折体系的存在是研究砂体发育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在坡折处形成有效的储集砂体必须具备有效的物源、必备的坡折带组合样式、足够的卸载场所和一定的可容空间等条件的有机耦合。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渤中凹陷西斜坡沙河街组、东营组的锆石形态特征分析,识别出岩浆成因和变质成因2 类锆石,分别反映了母岩为岩浆岩和变质岩的物源。在锆石成因分析基础上,采用锆石U-Pb 定年技术,结合区域沉积演化,定量示踪了沙一段、东二下段和东二上段的物源位置及不同的岩性组合。该物源示踪结果对渤中凹陷西斜坡古近系沉积相带的展布以及有利砂体的预测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油气成藏定量研究是油气勘探研究的难点。文章基于三维地震、测井以及录井等资料,对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条件、富集模式和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黄河口凹陷新近系油气主要富集在走滑反转带和断隆带两类构造单元,具有两种不同的成藏模式。其中,走滑反转带新近系的油气运移能力受油源断层的活动强度和古近系区域盖层厚度共同控制;断隆带新近系油气运移的能力受仓储层的输导脊和切仓断裂共同控制。并建立了两类不同成藏模式下表征油气输导能力的定量模型和公式。进一步指出,新近系构造-岩性圈闭在具备供烃条件时,其成藏规模仍受到“断-砂”接触程度的控制。砂体与油源断层的总接触面积越大,其内部油气充满度一般越高。  相似文献   

14.
根据大量的岩性、物性、岩石薄片等资料,从沉积微相、成岩作用、含油气性3个方面分析了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认为,高邮凹陷阜三段发育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储层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受成岩作用影响储层主要具有中-低孔、低-特低渗的特征;沉积微相控制砂体的形成与演化,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分布区是物性条件相对较好的有利砂体分布区;有利砂体储层受油气早期充注影响,孔隙在深层得以较好保存。  相似文献   

15.
东营凹陷新近系馆陶组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26(3):28-31,137
胜利油区新近系河流相广泛发育,储藏了丰富的油气资源。通过对比分析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馆陶组地层的沉积、构造背景、油气生成和运聚条件,探讨了两个凹陷馆陶组油气成藏潜力的差异,认为受盆地构造沉降影响,沾化凹陷可容空间变化较东营凹陷大,从而造成沾化凹陷馆陶组水体较深、地层较厚,砂体非均质性强。由于古近系时期沾化凹陷断裂系统发育较东营凹陷弱,成藏圈闭相对较少,大部分的油气通过砂体、不整合面、断层以网毯的方式运聚到馆陶组地层中,从而形成了凹陷内馆陶组大型油气藏。最后预测了东营凹陷馆陶组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6.
塔南断陷陡坡带南屯组岩性油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地震、钻井、录井、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陡坡带南屯组岩性油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分析表明,塔南凹陷主裂陷幕发育的南屯组湖进体系域优质烃源岩控制了岩性油气藏的发育层段,烃源岩之下发育的低位体系域砂岩及与烃源岩同期发育的湖进体系域砂体最有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塔南凹陷陡坡带表现出了明显的“沟谷控源、断坡控砂”的成盆特点,即同沉积断裂体系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多方向沟谷控制了沉积物源和扇体走向,而不同类型同沉积断裂组合形成的断裂坡折系统控制了扇体的展布和砂体的分布;陡坡带发育的近岸水下扇扇中亚相为最利于油气储集的亚相相带,最有利于油气储集的微相类型是辫状沟道;储层中含有的凝灰质成分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发育,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砂岩的储集能力。  相似文献   

17.
渤中坳陷存在多套烃源岩,烃源岩与油气分布关系的研究对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演化史分析、盆地模拟及地化分析技术对渤中坳陷活跃烃源岩的分布作了研究。渤中坳陷沙河街组活跃烃源岩主要分布于黄河口凹陷、庙西凹陷和渤东凹陷,而渤中凹陷主体区域沙河街组烃源岩已经达到了高过成熟阶段,仅在边缘分布少许活跃的烃源岩。东下段活跃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庙西凹陷的北段、渤东凹陷以及渤中凹陷的东部边缘。活跃烃源岩的分布控制了油气来源,PL19-3油源及油气成熟度研究表明其油气主要来源于周边活跃烃源岩,渤中坳陷周边沉降中心高成熟度地区对其贡献有限。  相似文献   

18.
以沧东凹陷古近系孔店组一段为目的层段,利用岩心识别了沉积构造、岩性组合特征和沉积微相,借助轻矿物资料开展了物源体系分析,利用钻井砂岩厚度分析砂体空间分布规律。综合分析表明,沧东凹陷孔一段主要发育块状构造、交错层理等辫状河道砂坝沉积,受四大物源体系的控制即东部徐杨桥物源和孟村物源、西部舍女寺物源、北部孔店物源,在沧东凹陷的西部,主要发育冲积扇沉积体系,而在凹陷的其他区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断面精细刻画,并利用断层活动性、砂体的展布特征以及成藏综合分析等技术手段,厘清了石臼坨凸起东南斜坡带油气来源,刻画了油气优势运移路径,确定了油气的优势输导体系,最终建立了石臼坨凸起东南斜坡带油气运聚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油气主要来自渤中凹陷沙一二段烃源岩为低成熟—成熟原油,且表现出良好的运移效应。2)油气成藏期为2.1 Ma,与生烃高峰时间5.2 Ma相匹配,具有晚期、快速、高效生烃的特征。3)石南一号边界断层规模大、活动性强、断面形态起伏,控制油气从渤中凹陷深层到石臼坨凸起浅层的垂向运移,凸起上晚期断裂控制浅层油气的垂向运移和聚集。4)古近系近源扇体沿着边界断层呈裙边状发育,与烃源岩大面积接触,具有中转油气的作用。馆陶组砂砾岩是新近系油气横向输导层,油气趋于沿着构造脊向高部位运移。明下段极浅水三角洲砂体发育,与断层组合构成构造-岩性圈闭,保存油气。5)在凸起斜坡带形成"断控源仓型"和"断裂直控型"油气运聚模式。  相似文献   

20.
Bongor盆地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及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Bongor盆地位于西非裂谷系和中非裂谷系交汇部位,是受中西非裂谷系(WCARS)影响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Bongor盆地下白垩统发育多套良好烃源岩、多套储集性能良好的砂体、有效的圈闭和3套封盖性能良好的区域性盖层及优越的生储盖组合配置,构成其油气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构造、构造-岩性复合型是主要的油气藏类型;生油凹陷和成熟烃源岩分布范围、区域性盖层、储集砂体和二级构造带控制着油气分布;北部斜坡带中段的深挖细找,前中生界基岩、北部斜坡带东、西两侧以及南部陡坡带是今后油气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