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宋硕  戴伟  朱警  穆玮 《石油化工》2004,33(3):197-201
通过氢吸附、程序升温还原、程序升温脱附、X射线衍射、X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手段,对以活性Al2O3为载体的Pd基碳二馏分选择加氢催化剂及以La改性Al2O3为载体的Pd基碳二馏分选择加氢催化剂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由于载体中的La与活性组分Pd发生了相互作用,对Pd起到了间隔作用,因而以La改性Al2O3为载体的催化剂具有Pd分散度高、热稳定性强、对反应物种的选择吸附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Pd-CeO_2/Al_2O_3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勋  罗来涛  程新孙 《石油化工》2007,36(5):461-466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Pd/Al2O3和Pd-CeO2/Al2O3催化剂,以噻吩加氢脱硫为探针反应,考察了CeO2对Pd/Al2O3催化剂的改性作用及制备方法对Pd-CeO2/Al2O3催化剂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程序升温还原、程序升温脱附和噻吩吸附等方法表征了催化剂的吸附性能和酸性。实验结果表明,与Pd/Al2O3催化剂相比,分浸法制备的Pd-CeO2/Al2O3催化剂的H2吸附量下降了25%,但噻吩吸附能力增加了35%,加氢脱硫活性得到提高。Pd-CeO2/Al2O3催化剂中的Pd-Ce相互作用使Ce主要以近似于+3的价态存在,Ce3+可能是不同于B酸的另一种噻吩吸附中心。与共浸法制备的Pd-CeO2/Al2O3催化剂相比,分浸法制备的Pd-CeO2/Al2O3催化剂的Pd-Ce结合作用较强,导致Ce3+含量较高,从而具有较高的加氢脱硫活性。  相似文献   

3.
鲁佳  马磊  江大好  卢春山  张群峰  李小年 《石油化工》2011,40(10):1105-1109
选择了3种不同的工业化γ-Al2O3载体,其中W203型和W217型是典型的中孔γ-Al2O3载体,而W251型是特殊的大孔γ-Al2O3载体,考察了它们负载的Pd/γ-Al2O3催化剂催化C9石油树脂加氢的性能;采用N2吸附-脱附、CO化学吸附、SEM、TEM、XRD等表征手段对γ-Al2O3载体及Pd/γ-Al2O3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加氢催化剂载体的孔性质对其催化C9石油树脂加氢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存在大量大孔的载体制备的Pd/γ-Al2 O3催化剂在大分子催化加氢反应中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3种工业化γ-Al2O3载体的平均孔径及其负载的Pd/γ-Al2O3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高低均遵循同样的顺序:W203相似文献   

4.
纳米Pd/Al2O3催化剂的表征及其选择性加氢反应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氢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的纳米钯粉制备了纳米Pd/Al2O3催化剂,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光电子能谱(XPS)和程序升温还原(TPR)等物理化学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在裂解汽油一段加氢反应中考察了其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结果表明,纳米Pd/Al2O3催化剂表面的Pd原子排列有序,表面呈蜂窝状,其载体的内部没有Pd元素,而浸渍法所得的Pd/Al2O3催化剂载体内部有Pd元素;纳米Pd/Al2O3的Pd3d5/2结合能比壳型Pd/Al2O3的Pd3d5/2结合能高;前者XRD谱图中未发现Pd和PdO的特征峰。两种样品的程序升温还原研究表明纳米Pd和载体Al2O3发生了强相互作用。在裂解汽油一段加氢选择性反应中,纳米Pd/Al2O3催化剂显示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优异的选择加氢性能。  相似文献   

5.
采用氢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的纳米钯粉制备了纳米Pd/Al2O3催化剂,并在重整后加氢反应中研究了其催化活性和选择性。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显示,纳米Pd/Al2O3催化剂的其表面排列有序、呈蜂窝状,其载体的内部没有钯存在,而浸渍法所得的壳型Pd/Al2O3催化剂载体内部有钯的存在。在重整后加氢反应中,纳米Pd/Al2O3催化剂显示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优异的选择性能。  相似文献   

6.
催化加氢可以有效去除乙烯原料气中微量的乙炔。通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以Pd基催化剂为主的关于调控乙炔选择性加氢催化剂结构及反应性能方面的相关研究和进展,探讨了活性组分粒径、形貌对催化剂吸/脱附乙烯性能的影响;评述了添加助剂形成的合金或者金属间化合物,利用其几何效应提高活性中心分散度,利用电子效应优化电子性质使反应关键步骤的吸脱附行为发生改变;阐述了通过调控载体对金属原子锚定,使金属的分散度提高进而获得优异的催化性能;叙述了不同制备方法对催化剂结构及催化性能的影响。指出提高催化剂性能是当今研究的重中之重,未来负载型催化剂的研究方向依旧是构建高乙烯选择性和良好稳定性的高分散乃至单原子催化剂。  相似文献   

7.
对含有微米级孔道γ-Al 2O 3载体进行碳酸氢铵水热改性处理,制备双重孔分布氧化铝载体,并以该氧化铝为载体制备加氢脱金属催化剂,应用SEM、N 2吸附-脱附、TPR、Raman、原位CO吸附等技术表征氧化铝载体及加氢脱金属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质。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处理后,γ-Al 2O 3载体表面及微米级孔道中交织生长微米级棒状结构γ-Al 2O 3粒子,使氧化铝载体具有集中的10~15 nm孔道分布和适宜的1~2μm孔道含量。与未改性氧化铝载体相比,以改性处理后的氧化铝为载体制备的加氢脱金属催化剂的程序还原峰温降低,催化剂中八面体钼的相对含量和Ni-Mo-S活性位数量增加,加氢脱金属活性和加氢脱氮活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Ni系碳二馏分选择加氢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浸渍法和微乳液法制备了Ni含量相同的Ni/Al2O3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评价了Ni/Al2O3催化剂在碳二馏分选择加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采用低温N2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原料气组成和反应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微乳液法制备的Ni/Al2O3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明显高于浸渍法制备的Ni/Al2O3催化剂;微乳液法制备的Ni/Al2O3催化剂在75℃下乙炔转化率和乙烯选择性分别为96.95%和49.54%。表征结果显示,与浸渍法制备的Ni/Al2O3催化剂相比,微乳液法制备的Ni/Al2O3催化剂的活性组分粒径更小、在载体上分散更均匀,且活性组分与载体之间有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Y/Al2O3复合材料,并通过XRD,NH3-TPD,Py-IR,BET和激光粒度分析等手段表征复合材料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纳米Y/Al2O3复合材料主要以弱酸为主,中强酸很少;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孔径,微孔主要分布在0.55 nm附近,介孔为双孔分布,孔径主要分布在4 nm和7 nm附近。考察以复合材料为载体的负载型Ni-Mo-P催化剂在FCC柴油加氢改质中的加氢性能。结果表明,与微米分子筛基负载型Ni-Mo-P催化剂相比,在加氢脱氮率、密度和十六烷值相当的情况下,以纳米Y/Al2O3复合材料为载体的负载型Ni-Mo-P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效果较好,柴油收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Co/Al2O3、Pt-Co/Al2O3(Pt含量为0.1%(w))等高效低廉的加氢脱氯催化剂,考察了它们在四氯化碳气相催化加氢脱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通过HCl预处理、金属V掺杂修饰等方法对Pt-Co/Al2O3催化剂活性、稳定性进行了优化。研究发现,HCl预处理、金属V掺杂均可提高Pt-Co/Al2O3在四氯化碳气相催化加氢脱氯反应的稳定性。同时本文采用TPR、TGA表征对催化剂催化性能差异及失活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杨桦  杨涛 《天然气工业》2006,26(4):99-101
我国是拥有含酸气气藏最多的国家之一,天然气含酸气浓度是酸气治理、酸气气藏分类以及安全、合理、高效开发的重要技术决策资料。文章在介绍了不同国家(地区)有关含酸气浓度的不同术语和表示方法的基础上,指出了因术语表示方法多、应用不当所容易导致出现的主要问题;还从气体状态方程出发,首次系统、全面地推导了天然气含酸气质量浓度(g/m3)、体积百浓度(%,体积分数)、10-6浓度(体积分数)、ppm之间的单位换算数学模型,给出了相应的单位换算应用实例;所推导出的不同浓度单位换算数学模型,不仅适用于酸气,也适用于其它气体,特别对含酸气气藏的安全、合理、高效地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2-甲基-2-戊烯酸的合成新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丙醛为原料,经自缩合合成了中间体2-甲基-2-戊烯醛,再经NaClO2氧化合成了2-甲基-2-戊烯酸。较佳反应条件为:第一步,NaOH/丙醛(摩尔比)=0.09:1,w(NaOH)=2%,40℃反应45min,收率为93%;第二步,NaClO2/醛(摩尔比)=1.6:1,H2O2/醛(摩尔比)=1.2:1,反应时间3h,乙腈用量50mL,反式2-甲基-2-戊烯酸摩尔收率约85%,产物经IR和1HNMR确证了结构。  相似文献   

13.
利用正硅酸乙酯水解缩合反应,制备了直径为23~293 nm的单分散SiO2球形颗粒.通过SiO2颗粒的有序堆积,在800℃煅烧后,得到直径为4 mm的球形模型催化剂和10~20目筛分(粒径0.85~1.68 mm)的模型催化剂.建立了球形模型催化剂巾的扩散数学模型,通过Laplace变换求得解析解.采用大港减压渣油超临界流体萃取7#(DG-7)抽提油和制备的SiO2模型催化剂进行扩散实验,得到DG-7抽提油在模型催化剂中的有效扩散系数的数量级在10-11~1010m2/s范围,且有效扩散系数随模型催化剂的孔径增加而增大.当模型催化剂孔径由8 nm增加到15 nm时,有效扩散系数增加了1个数量级,说明DG-7抽提油在孔径小于8 nm的模型催化剂孔道中的扩散受到孔径的限制.  相似文献   

14.
15.
分别采用共沉淀法和浸渍法将TiO2引入到非负载的磷化镍(Ni2P)催化剂中,并以喹啉(Q)作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2种方法制备的Ti-Ni2P催化剂对喹啉加氢脱氮(HDN)反应性能的影响.同时,采用XRD、N2吸附和XPS手段表征了所制备的催化剂.结果表明,采用共沉淀法和浸渍法引入的TiO2均对Ni2P催化剂HDN反应活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用浸渍法制备的Ni2P催化剂活性更高.存在于Ni2P表面的TiO2与Ni2P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是促进Ni2P HDN活性的主要原因.浸渍法制备的Ni2P催化剂表面的TiO2含量更高,因此对HDN反应活性的促进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6.
制备方法对B2O3/TiO2-ZrO2催化环己酮肟制己内酰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了载体TiO2-ZrO2的制备方法对B2O3/TiO2-ZrO2催化环己酮肟气相Beckmann重排制己内酰胺反应性能的影响。孔径分布和NH3-TPD的测定结果表明,以共沉淀法制备的TiO2-ZrO2为载体所制备的催化剂具有较适宜的孔径分布和酸性,从而对环己酮肟气相Beckmann重排反应制己内酰胺表现出最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实验结果还表明,TiO2-ZrO2比其它二元复合氧化物更适宜于作为环己酮肟气相V重排反应B2O3催化剂的载体。  相似文献   

17.
相转移剂对光催化TiO2氧化苯并噻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光催化TiO2氧化脱硫技术,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聚乙二醇-400为相转移催化剂,冰乙酸为溶剂,对含苯并噻吩的油品进行光催化氧化脱硫反应,考察了光催化反应时间、相转移剂和TiO2用量及冰乙酸/油品体积比对油品脱硫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类相转移剂的加入,都能显著提高油品的光催化TiO2氧化脱硫率;在冰乙酸/油品体积比为1、TiO2用量1%和光催化反应时间为3h的条件下,最大脱硫率达50%以上,此时,相转移剂ABS的用量最少(0.25%),明显低于CTAB(0.50%)和PEG-400(1.1%)的用量;光催化反应时间越长,脱硫率越高。  相似文献   

18.
实验以苯为原料、氨水为胺化剂、双氧水为氧化剂、TS-1分子筛为催化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相转移催化剂,苯直接制硝基苯.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氧化剂用量对苯直接硝基化反应的影响,确定了反应的最佳条件:反应时间2 h,应温度343 K,n(氨水):n(催化剂):n(双氧水):n(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n(苯)=2...  相似文献   

19.
TiO2-SiO2载体的酸性对催化剂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了TiO2-SiO2复合氧化物,分析表征了其酸性,以复合氧化物为载体制备了重油催化裂化(RFCC)柴油加氢精制催化剂。结果表明,TiO2-SiO2复合氧化物的酸性与Ti/Si摩尔比有关。酸的类型对催化剂的脱硫性能有显著的影响,以TiO2-SiO2复合氧化物载体制得的Brosted酸(B酸)较高的催化剂,对分子结构相对简单的苯并噻吩类硫化物有较好的脱除性能;Lewis酸(L酸)较高的催化剂则有利于芳烃的加氢饱和与取代二苯并噻吩的脱除。采用F改性的方法可以提高载体的强L酸量和催化剂初始阶段的加氢脱硫性能及对二苯并噻吩的脱除性能,但RFCC柴油中存在的烯烃及碱性氮化物易使催化剂的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20.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TiO2改性的Ni2P催化剂(Tix-Ni2P,x为Ti/Ni摩尔比),并以质量分数1.5%的庚烯-1的甲苯溶液作为原料,考察了TiO2改性对Ni2P催化剂加氢活性的影响。XRD和XPS结果表明,TiO2物种主要位于催化剂表面,没有与Ni2P形成固溶体或发生反应生成NiP5Ti2,但促进了Ni2P的生成,并与催化剂表面物种存在较强的电子相互作用,使得催化剂表面处于"富电子"状态。引入TiO2显著提高了Ni2P催化剂的加氢活性,并且在实验考察的体相Ti/Ni摩尔比范围内(0~0.1),Tix-Ni2P催化剂加氢活性随TiO2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Ti/Ni摩尔比为0.01时,催化剂对庚烯-1表现出良好的选择加氢性能,甲苯基本没有损失。而当体相Ti/Ni摩尔比大于0.01时,催化剂能够同时催化庚烯-1和甲苯的加氢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