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克拉通盆地微古地貌恢复的构造趋势面转换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算克拉通盆地弱构造变形区海相沉积期微幅度古地貌,提出了一种基于构造趋势面转换的沉积期微幅度古地貌推算方法。方法假设克拉通盆地的多阶段升降或扭转构造运动表现为构造趋势面的变动,但该变动并没有改变局部古高地与其周围地形的拟构造幅度。该方法的技术流程为,首先利用现今构造图及其趋势面求得拟构造幅度;然后将地层剥蚀线的平均走向近似于沉积期构造趋势面的走向,求得沉积期构造趋势面倾向;利用将今论古的思想借用现今潮坪相平均坡度作为沉积期构造趋势面的倾角;最后将沉积期构造趋势面与拟构造幅度相加即得沉积期古地形图。在此基础上,结合取心井的岩石学、白云石化类型,可以更好地确定海相沉积体系中各亚相或微相的分布范围。将此方法应用于苏里格气田东区下奥陶统马家沟组五段5亚段潮坪相碳酸盐岩地层的应用效果表明,研究区构造趋势面由NW—SE倾向变动到NE—SW倾向,其并没有改变沉积期局部古地貌与其周围地形的相对高低关系,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刻画出潮坪相沉积期微幅度古地貌。沉积期水下微幅度古地貌隆起部位是控制该区潮坪相碳酸盐岩颗粒滩分布的关键因素,颗粒滩又是后期白云石化并发育为优质储层最有利的微相。因此,在准确刻画沉积期微幅度古地貌的基础上可以发现高产气井。该方法可以为其他克拉通盆地弱构造变形区沉积期古地貌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环江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恢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侏罗纪古地貌控制着中下侏罗统沉积发育及油气的富集规律,精确恢复刻画古地貌形态对于侏罗系油气勘探至关重要。以鄂尔多斯盆地环江地区为例,通过大量的古地质、岩相古地理、古水流方向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明确了研究区在侏罗纪沉积前的沉积背景、构造格局及物源方向,并结合大量的测井资料及岩心资料,对研究区延10+富县组地层沉积厚度进行研究,采用沉积厚度印模法对前侏罗纪的古地貌进行了恢复。环江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呈现西高东低的形态,分为高地剥蚀区、坡地与残丘、古河谷和河间丘。研究区前侏罗纪古地貌是控制富县期、延安早期沉积相分布及油藏分布的主要因素。古地貌斜坡地带最有利于油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对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二叠系梧桐沟组沉积体系的认识存在分歧,其中古地貌未能准确确定是关键问题所在。基于印模法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确定了基准面旋回的转换界面,利用残余地层厚度和古水深校正恢复了台北凹陷二叠纪梧桐沟组沉积期古地貌。研究表明,梧桐沟组一段沉积期顶部发育的深灰色泥岩可以作为标志性的最大湖泛面和古地貌恢复的上标志层;梧桐沟组一段沉积期古地貌具有低凸—沟槽相间的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两大凹槽和多个次级沟槽发育区,梧桐沟组二段和梧桐沟组三段沉积充填后,古地貌变得较缓;继承性的古凸起和同沉积断层共同控制扇体的发育,隆中沟控制古水流方向及砂体展布,台北凹陷南部的同沉积断层七深断层和火深断层加剧了隆起与洼陷的坡折程度,构造脊限制了扇体向前推进的距离;低凸—沟槽相间控制扇体的展布;砂体主要沿着古沟槽向前推进,并充填沟槽。梧桐沟组沉积期,研究区总体上呈由早期坡陡水深断陷转向晚期坡缓水浅拗陷的古地貌和沉积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岩溶古地貌是含油气盆地沉积微相类型、分布范围及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恢复岩溶古地貌对指导油气勘探至关重要。基于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采用沉积速率法和地层厚度对比法对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不整合界面的剥蚀厚度进行了精确计算,并根据剥蚀厚度的地区差异及古地貌指示,对岩溶古地貌单元进行了进一步划分。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主要发育平行不整合,仅在局部地区形成角度不整合。早中二叠世,上扬子地台内部沉积稳定,构造运动较弱,沉积速率法与地层厚度对比法相对更适用于研究区的岩溶古地貌恢复。(2)研究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剥蚀厚度为0~120 m,其中北部剥蚀最强烈,如LG1井区、W4井区代表了岩溶古地貌地势的最高位置,向东南方向剥蚀强度逐渐减弱,地势逐渐降低;剥蚀最薄弱地区位于LS1井东北部,代表了岩溶古地貌地势的最低位置,整体呈现北部高,南部低,东北部最低的地貌格局。(3)研究区茅口组古地貌特征控制了岩溶作用的发育强度,可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岩溶盆地等3个二级岩溶古地貌单元以及溶峰盆地、溶丘洼地、丘丛谷地、丘丛洼地、丘丛沟谷、峰林平原、残丘平原等7个三级古地...  相似文献   

5.
浅谈我国油气勘探中的古地貌恢复技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古地貌对层序的形成与发育以及储层的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古地貌的恢复可以有助于识别储层发育与分布特点、判断古地理环境、古生物分布以及构造演化特征等。对沉积学古地貌恢复法和层序地层学古地貌恢复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以实例说明了油气勘探中古地貌恢复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绥靖油田延长组顶部侵蚀古地貌与侏罗系油藏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沉积厚度印模法对延长组沉积末期的古地貌进行了恢复,认为延长组顶部侵蚀古地貌格局为“两下切河谷、两斜坡、中间一残丘”。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这种格局对侏罗系油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侵蚀斜坡和残丘对上覆地层沉积环境、沉积相、砂体展布的控制;下切河谷不但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而且控制着油气运移方向;古地貌高地控制着差异压实小幅度背斜或者鼻状构造的相对高点。  相似文献   

7.
为了落实古地貌形态、研究古地貌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提出一种利用双界面地震层拉平技术恢复生烃关键期的古地貌的新方法,主要步骤有:①判断地震层拉平技术的适用性,确定生烃关键期和填平补齐结束期对应的地震拉平层位;②先拉平生烃关键期对应的地震反射层位,去除后期构造变形对古地貌形态的影响,计算拉平层至古地貌填平补齐结束期对应的层位之间的地层厚度;③再拉平填平补齐结束期对应的地震反射层位,恢复该时期的古地貌形态,计算该拉平层与不整合面(古地貌)之间的地层厚度;④将以上两次计算的地层厚度值相加,即为生烃关键期时的古地貌形态。应用该方法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中部前侏罗纪的古地貌形态,提高了古地貌恢复的精度;同时,指明了该区侏罗系成藏规律,即古地貌填平补齐结束期层位相对宽缓的构造形态控制了石油运移的方向,古地貌的局部隆起是石油成藏的有利部位。该方法将对类似区古地貌研究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塔中西部中下奥陶统鹰山组广泛分布,已探明了大型岩溶凝析气田,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建产区之一。为了分析古地貌对下奥陶统鹰山组风化壳岩溶储层分布的影响与控制规律,有必要精细恢复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潜山古地貌。分析了比较常用的地球物理法、印模法、残厚法、沉积学方法、层序地层法、层拉平法、计算机模拟法七种古地貌恢复方法优点和缺点,提出了等时层序厚度比较法新的古地貌恢复方法。该方法首先对鹰山组顶部不整合面的上伏地层进行精细等时层序对比,然后通过比较不整合面之上等时层序的厚度变化,确定相应的古高程控制点,以地震精细构造解释不整合层面作为约束条件,恢复了塔中西部奥陶系鹰山组潜山的古地貌。鹰山组顶面不整合的古地貌特征总体表现为北西高南东低,但较为平缓,是一个顶部具有准平原化特征的碳酸盐岩岛屿,古地貌格局与现今构造具有一定的形态继承性,新的古地貌恢复方法克服了其它方法常会歪曲微地貌形态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加里东期风化壳发育的程度直接影响了相关储层的发育,而古地貌对次生孔隙的发育起决定作用。针对加里东期古风化面的重要性,文中把古地貌分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洼地3个古地貌单元,并分析了原有古地貌恢复方法(残余厚度法、标准法等)存在的4个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具有等时性的区域性不整合面为核心内容的层序地层学恢复古地貌方法。作者应用该方法对济阳坳陷沾化地区加里东期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并分析了该地区处于岩溶高地的991潜山和处于岩溶洼地的孤岛潜山两个不同古地貌单元的岩溶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层序地层学方法能准确地恢复加里东期古地貌,进而能准确地预测次生孔隙发育带,并最终指导与岩溶有关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0.
综合运用钻井岩心、测井及测试分析等资料,采用地层厚度印模法,恢复了鄂尔多斯镇北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在此基础上,对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与中下侏罗统砂体展布特征及油气成藏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镇北地区前侏罗纪发育高地、古河谷、斜坡、河间丘、古阶地等5种古地貌单元;下侏罗统富县组—延10段辫状河沉积沿古河谷发育,深切河谷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和储集空间,为古地貌控制明显的斜坡-河流相成藏模式;经过早期的填平补齐,延9期发育三角洲沉积,油气多在有效储盖配置的构造高部位聚集成藏,为河间丘-三角洲前缘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多数主要含油气盆地已进入成熟勘探期,非主力物源区的剩余油气资源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目标。非主力物源区的剩余油气藏隐蔽性强、难识别,严重制约着该类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基于"风场-物源-盆地"系统("风-源-盆"三元耦合)沉积学的新理论,总结了一整套隐蔽型优质储集体的精准识别和预测方法。方法核心是"风-源-盆"三元耦合的"六古恢复"技术,即古风向恢复、古风力恢复、古波况恢复、古地貌恢复、古水深恢复和古物源恢复。在古水深、古地貌、古物源等常规古地理分析的基础上,增加古风场和古波浪场的恢复,能够准确划分湖泊的水动力分带,如浪基面、破浪带、碎浪带和冲浪回流带的分布范围。通过将水动力分带古水深、古地貌与古物源恢复图叠合分析,可准确划分沉积体系的成因类型,进而解决储集体平面定位与规模预测的难题。"风-源-盆"三元耦合优质储集体预测方法解决了传统方法在非主力物源区、非大型构造区难以指导油气勘探的难题,实现了隐蔽型优质储集体的精准预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多数主要含油气盆地已进入成熟勘探期,非主力物源区的剩余油气资源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目标。非主力物源区的剩余油气藏隐蔽性强、难识别,严重制约着该类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基于"风场-物源-盆地"系统("风-源-盆"三元耦合)沉积学的新理论,总结了一整套隐蔽型优质储集体的精准识别和预测方法。方法核心是"风-源-盆"三元耦合的"六古恢复"技术,即古风向恢复、古风力恢复、古波况恢复、古地貌恢复、古水深恢复和古物源恢复。在古水深、古地貌、古物源等常规古地理分析的基础上,增加古风场和古波浪场的恢复,能够准确划分湖泊的水动力分带,如浪基面、破浪带、碎浪带和冲浪回流带的分布范围。通过将水动力分带古水深、古地貌与古物源恢复图叠合分析,可准确划分沉积体系的成因类型,进而解决储集体平面定位与规模预测的难题。"风-源-盆"三元耦合优质储集体预测方法解决了传统方法在非主力物源区、非大型构造区难以指导油气勘探的难题,实现了隐蔽型优质储集体的精准预测。  相似文献   

13.
古潜山是中国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渤中凹陷B区块是近年来中国东部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凝析气田,该区块为太古宇暴露型潜山,古地貌在储层形成及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受古地貌控制,变质岩潜山遭受风化作用时间及强度存在差异,进而影响了风化带储层的发育,尤其是影响了潜山风化带裂缝的形成。在岩心描述、成像测井裂缝解释结果、潜山古地貌恢复及古地貌划分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古地貌对潜山风化带储层裂缝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古地貌相对高部位风化淋滤作用较强,裂缝密度较大,古地貌直接影响了风化带裂缝的发育,削弱了内幕带储层的岩石力学性质,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控制了内幕带裂缝的发育;(2)古地貌对潜山风化带的影响深度存在差异,控制了潜山不同深度带的裂缝形成,B区块古地貌呈现明显的东、西区差异,西区风化裂缝带厚度(平均为277 m)明显大于东区(平均为193 m),西区古地貌影响的风化裂缝带深度也大于东区;(3)古地貌与各组系(期次)的裂缝密度呈明显相关性,即风化带的裂缝发育不仅受古地貌控制,还与各期的构造活动有关,特别是早期的构造活动(印支期)与古地貌共同控制了风化带早期裂缝的形成;(4)B区块发育...  相似文献   

14.
裂缝性油气藏是大庆油田古龙-徐家围子地区主要的油气藏类型之一,营城组是该区深层找气的主要目的层。影响本区营城组构造变形的构造事件确定在晚白垩世早期的青山口组一段沉积后。用石英晶格位错密度法测试得到了该期的构造差应力值,采用弹-塑性增量法对该期构造应力场进行数值模拟表明,该区晚白垩世早期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构造应力值在平面上整体呈近南北向带状分布。预测古龙-徐家围子地区营城组构造裂缝发育区带位于古龙地区西部及徐家围子地区的西部和北部,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15.
南堡凹陷是渤海湾内小型断陷盆地,近年来油气勘探取得不断突破。相对而言,对于其整个盆地构造和沉降演化规律的认识仍十分薄弱,而研究构造活动控制下的沉降史对于研究油气特征及有利区带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回剥法对南堡凹陷的构造沉降速率进行恢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构造期次的划分。研究认为受到区域构造运动的控制,南堡凹陷总体上可以划分为裂陷期、凹陷期和裂后加速沉降期三个阶段,其中古近系整体表现为幕式沉降的特征,即Es_3~(4+5)为裂陷Ⅰ幕、Es_3~3-Es_2为裂陷Ⅱ幕、Es_1为裂陷Ⅲ幕、Ed_3-Ed_1为裂陷IV幕。回剥法是进行地史恢复的有效方法,为研究构造活动控制下的沉降史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新近系三亚组和梅山组是莺歌海盆地烃源岩发育的重要层系,研究其古构造地貌是预测烃源岩分布和油气资源潜力的基础。应用"构造应力体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盆地内古构造地貌继承性发育"的思想,在确定莺歌海盆地新近纪构造变形应力体制及其演化的基础上,应用"将今论古"和"比例补偿"的思想和方法,分别以盆地现今地貌特征和地层厚度分布为基础资料,并以单井资料确定局部古海水深度作为约束条件,恢复莺歌海盆地新近纪的古构造地貌(古海水深度)。指出莺歌海盆地在三亚组和梅山组沉积时期是半封闭的局限海湾环境,有利于烃源岩的发育;提出古构造地貌研究的新方法——比例补偿法,可应用于其他盆地古构造地貌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应用地震资料解释数据,通过层拉平技术、古地层厚度计算可以实现古构造恢复和构造演化的精细研究。该技术是在研究地层及地震波组反射特征基础上,通过对多口探井制作合成记录,从而准确标定出主要目的层的反射波组,再利用地震剖面层拉平技术研究不同层的构造剖面演化,利用目的层底、顶的三维地震解释数据恢复关键沉积构造期的古构造形态并进行立体显示,在平面上精细刻画出关键构造期的构造变化特征。利用该技术恢复的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的古构造特征合理解释了该区现今的油气分布规律。侏罗系沉积前,该区已经发育多个鼻状隆起,且其后的沉积地层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上三叠统延长组烃源岩在经历了中侏罗世晚期的热事件后进入生烃门限,并开始排烃,于早白垩世中晚期达到生油高峰时,油气有利聚集区已经形成,主力烃源岩在生烃增压作用下产生的石油就近运移进入延长组长81、长9段等油层组河道砂岩,形成自生自储自盖型油藏。对该区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为下一步的有利圈闭优选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大民屯凹陷构造应力场及其与油气运聚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大民屯凹陷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运聚的关系,根据其地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建立了研究区三维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太古界和元古界的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等应力分布,在此基础上结合油气运移理论对研究区的油气富集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油气运移与富集的方向为从地应力场的高值区向低值区和从流体势场的高势区向低势区;应力低值区、流体势场低势区和油气运移所经由的靠近断裂带的圈闭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综合预测结果和已完钻井的产能情况表明,油气井中的高产井区与地应力场和流体势场的低值区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依据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从构造形变的角度出发,采用井震结合、层面追踪及三维建模的方法,对塔河油田海西运动早期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塔河油田古生界可分为2个形变构造层,一个是寒武系—奥陶系形变构造层,呈平缓背斜构造;另一个为石炭系—二叠系形变构造层,呈褶皱链式构造披覆于奥陶系之上。印模法不适用于塔河油田岩溶地貌的恢复,基于现今奥陶系顶面构造形态,建立构造等效圆弧曲线方程,依据不同构造阶段挤压形变压缩率,采用等弧长积分法,有效去除了岩溶期后的构造形变量,恢复了岩溶期地貌形态。海西运动早期,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地貌北高南低,西倾东翘,其构造幅度为现今构造幅度的70%,具继承性演化特征,2个高耸带状峰丘高地与其间低缓箕状河丘谷地以及南部平坦开阔岩溶湖,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岩溶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