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建锋  谷永兴  刘永雷  黎丽  刘军  曾鸿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6,(4):11-13,17,145,146
秋里塔格构造带是库车坳陷最重要的油气接替勘探领域,受古隆起控制,中生界沉积变化快,南天山冲断体系构造发育空间受限,两套滑脱层分布差异大,东、西两段构造变形特征明显不同。依据构造样式和油气勘探特点差异,秋里塔格构造带可分为两大段——西秋段和东秋段,可进一步细分为五小段——佳木段、西秋西段、西秋东段、东秋段和迪那段,不同段的油气勘探方向不同。  相似文献   

2.
复合大陆内部的山前冲断特征及其结构分带研究是探索山前带油气富集分布规律的有效方法。通过对中国中西部地区主要山前带深部地质结构与沉积盖层构造变形特征的分析,认为陆内山前冲断变形受控于不同层次的滑脱层、复合陆块空间几何形态与位置。复合陆内山前冲断是在板块边缘构造挤压应力作用下,由造山楔向盆地方向沿不同深度的滑脱层发生阶梯式拆离冲断引起的构造形变。基于此认识,建立了以"主滑脱层深度为主、兼顾变形样式"为原则的复合陆内山前冲断变形4分带模式,即复合陆内山前冲断变形由古造山带向盆地依次划分出厚皮带、过渡带、薄皮带,其中过渡带又可划分为过渡Ⅰ带和Ⅱ带。变形带在变形构造层、构造样式、断层破裂机制、褶皱方式、断层相关褶皱原理与几何学模式等方面均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陆内冲断变形带结构类型与油气聚集成藏有明显的关联响应:规模油气发现主要分布在过渡带;过渡Ⅰ带多为残留或调整型油气藏,成藏过程具有边聚集、边调整的特点,带内前缘油气相对富集;过渡Ⅱ带以晚期成藏为主,断裂形态及其与盖层的匹配样式是油气成藏富集的关键,带内中部是油气富集相对有利部位。中西部山前厚皮构造向薄皮构造转换的过渡部位是山前地震勘探技术攻关与勘探部署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走滑断裂及其相关构造与油气聚集分布有着密切联系。受基底性质、断层形态及地层能干性影响,走滑断层具有明显分段特征,深、浅断裂组合样式也存在明显差异。利用砂箱实验讨论基底走滑断层形态、软弱层对盖层走滑变形带的影响。模拟实验表明:基底断层走滑位移量对盖层构造变形强度、构造变形样式有明显控制作用。地层岩性、盖层厚度控制浅层走滑剪切范围及变形幅度。走滑变形带宽度与软弱层厚度成正比,断层受阻部位软弱层厚度大则形成褶皱,反之发育断块构造。基底断层走向变化导致的局部应力条件差异是走滑断裂分段及构造变形差异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4.
秋里塔格构造带是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带之一,勘探前期在东西两侧发现了迪那2大型凝析气田和却勒1油藏、东秋8浅层气藏,之后16年持续勘探始终未获油气发现。秋里塔格构造带地表刀片山体沟壑纵横,地下复合盐岩层变形强烈,二维地震资料品质差,难以准确落实构造。围绕"落实圈闭"这一主要勘探技术瓶颈,强化区域地质综合研究,理清构造分段特征,聚焦秋里塔格构造带中秋段勘探领域;强化二维宽线采集处理攻关,批量发现圈闭显示,锁定突破口;科学决策、超前部署东秋8山地三维,精准落实盐下中秋1构造圈闭,部署上钻中秋1风险探井,在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实现了战略突破,展示了秋里塔格构造带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5.
明确塔里木盆地秋里塔格构造带东部箱形褶皱的变形特征与形成机制,可为该构造带的演化过程恢复及油气勘探提供重要参考。根据地震资料反映出的深部地质结构以及箱形褶皱内部的断层和裂缝特征,分析了秋里塔格构造带东部地表箱形褶皱的力学机制及构造演化过程,并讨论了褶皱内部断层和裂缝的成因以及对油气勘探的启示。结果表明:秋里塔格构造带地表箱形褶皱是在喜马拉雅中期和晚期自北向南的强烈挤压背景下,在盐上构造层发生共轭膝折而形成的构造,经历了库车组沉积前的构造平静期、库车组沉积早中期的褶皱雏形期和库车组沉积晚期—现今的褶皱定型与抬升剥蚀期3个演化阶段。箱形褶皱前翼发育的北倾逆冲断层和网状裂缝体系形成于库车组沉积早中期,受深部高矿化度地层水影响被石膏大量充填,但断层的后期活动可将充填物错开;核部上端发育北倾张性断层及近EW向张性裂缝,下端发育小型背冲构造和近NS向的剪切裂缝,中性面位于褶皱中下部;后翼发育南倾反冲断层和层间滑脱作用形成的近EW向层间剪切裂缝;褶皱核部和后翼受高矿化度地层水波及较小,发育的断层及裂缝均未见明显的矿物充填。膝折带及附近地层的储集和渗流能力较强,具有形成油气藏的潜力,正确地解释出覆盖区的膝折带,有望拓展原有油气藏的规模或发现新的油气勘探领域。秋里塔格构造带深层和浅层断层体系相互连通使深部油气向浅层运移成藏,潜在的勘探领域包括在古近系薄砂层和下白垩统上部形成的构造—岩性油气藏,以及在盐上浅表背斜砂岩段形成的构造油气藏2类。  相似文献   

6.
秋南-亚肯地区横跨库车前陆冲断带的前锋带和前缘外围带,油气地质条件良好,但构造变形复杂。综合应用地表露头、地震剖面和钻井等资料,根据构造-地层组合及变形特点,划分了上部(新近系库车组至第四系)、中部(下白垩统至新近系吉迪克组)和下部(基底至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三个构造变形层。该区自上新世库车组沉积以来至少经历了两期挤压构造变形,造成不同构造变形层和不同构造样式的垂向叠置,形成了受多滑脱层控制的分层差异变形构造。结合油气成藏条件和已钻井分析,指出构造分层差异变形对该区油气纵向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油源断裂的沟通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中部和下部构造变形层勘探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7.
在区域构造、盆地演化与沉积充填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天山南、北缘地震大剖面进行了精细构造变形几何学与年代学的解析。揭示出中-新生代以来天山南、北缘虽然具有相似的构造演化过程、沉积充填特征和油气地质条件,但是受沉积地层介质的力学性质差异和印-藏碰撞远距离效应的空间位置差异的影响,天山南、北缘新生代构造变形启动的时间与构造变形样式存在明显的差异,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油气聚集的不同。新生代天山隆升并向两侧扩展,冲断构造沿滑脱层向克拉通盆地内传播,构造形成的时间从造山带向克拉通方向依次变晚。库车前陆冲断带的构造变形时间早于准南,因此库车冲断带内构造圈闭的油气充注时间长、充满程度高,容易形成高丰度大型气藏。库车冲断带盐下发育多个切过中生界煤系烃源岩的逆冲断层,它们不仅控制了多个褶皱侧向上台阶状叠置,形成盐下堆垛的构造样式,而且成为深部中生界油气向浅层运移聚集的通道;膏盐岩保证了盐下构造圈闭的完整性和封盖条件。准南冲断带主要的构造变形样式是层间滑脱与构造位移量反向冲断的楔形构造,水平滑脱断层封隔了上、下含油气系统,限制深部油气向中浅层运移;大型背斜内部发育多个小型叠置的楔形构造,破坏了构造圈闭的完整性。因此准南山前东端隐伏的燕山期古构造与二、三排新生代构造核部以及库车秋里塔格西段中生界印支期古构造和克拉苏-依奇克里克新生代较早形成的构造带是成藏的有利部位;库车盐下储盖组合是油气富集的有效构造层,准南深层中生界中的大型、完整的构造圈闭是油气勘探大突破的场所。  相似文献   

8.
库车坳陷东秋里塔格构造带隐伏构造定量化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库车坳陷膏盐层下伏是油气富集区,由于盐层遮蔽作用,盐下地震反射信息模糊,构造解释存在争议。依据临界楔理论测量克拉苏、迪那构造带盐下逆冲构造楔顶面坡度角α和底部滑脱层倾角β,线性拟合盐下构造楔回归直线,求解岩性强度和底部滑脱断层摩擦强度。东秋里塔格构造带与克拉苏、迪那构造带相邻,构造特征和变形机制一致,岩性强度和底部滑脱层强度参数相近。东秋里塔格构造带盐下逆冲构造楔顶面坡度角α为6°,底部滑脱面倾角β为7°,推断东秋里塔格背斜盐下发育低缓逆冲断层,逆冲断层沿中生界底部滑移。依据沉积楔构造缩短量计算方法,迪那构造带中生界缩短6.5 km,迪那背斜吸收全部缩短量,东秋里塔格构造带中生界缩短9 km,东秋里塔格背斜吸收6 km,剩余3 km需要断层吸收,预测东秋里塔格背斜下伏发育小规模逆冲断层。  相似文献   

9.
景安语 《海洋石油》2020,40(1):6-11
为了明确埕岛地区上古生界的勘探方向,应用油气成藏综合分析技术,利用地震和井眼等资料,研究了其构造特征、地层残留和储层发育,探讨了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受多期构造运动控制,上古生界呈"纺锤型"分布,断层和地层匹配形成构造和构造-地层圈闭,沙南油源沿断层和不整合面形成的运移网络运至潜山圈闭成藏。油源和运移条件是成藏的首要条件,盖层条件控制成藏的具体层位,圈闭和保存条件是成藏的  相似文献   

10.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褶皱带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与油气圈闭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秋里塔格褶皱带是南天山库车前陆冲断带的前缘隆起。通过对地震反射资料的时间—深度转换,结合遥感资料的倾角处理成果及野外实测产状数据,建立较为精确的二维构造剖面,详细阐述了断层相关褶皱在秋里塔格褶皱带的分布及其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研究表明,秋里塔格褶皱带东段、中段深部构造变形表现为台阶状逆断层及其相关褶皱,台阶状逆断层的断坡受早期断陷盆地边缘正断层规模和沉积厚度的控制,断坡高度自东向西由3km递减为1km,构造变形样式相应由单阶断层转折褶皱转换为双重叠加构造;而在秋里塔格褶皱带西段,构造缩短主要被下第三系库姆格列木组内部滑脱断层及下伏枕状膏泥岩所吸收,台阶状逆断层及其相关褶皱消失,东、西段构造类型的差异对“西油东气”的分布格局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秋里塔格构造带位于库车坳陷中部,受南天山造山作用的影响,发育一系列冲断构造,具明显的分层变形特征。依据地面露头和地震资料,秋里塔格构造带以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及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岩为中心,可划分为盐上构造层、膏盐岩构造层和盐下构造层;受挤压作用,膏盐岩差异流动,在地表形成多排线性褶皱带,盐上构造层则发育逆冲推覆及反冲构造,而盐下构造层的变形特征主要受控于挤压应力和古生代古隆起,具有明显的分段性。中秋—东秋段位于新和—牙哈古隆起北坡,盐下构造层发育与克深构造带相似的冲断构造,可形成幅度高、规模较大的断背斜圈闭,油气勘探潜力大;佳木—西秋段位于温宿和西秋古生代古隆起之上,盐下构造层不发育冲断构造,盐下圈闭以低幅度断背斜和断块为主,规模不大,勘探潜力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2.
西秋-却勒冲断褶皱带为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前缘构造带,整体表现为由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膏盐滑脱层控制的3套构造层剖面结构,即盐上浅层冲断褶皱构造、盐内盐流动聚集构造和盐下复杂构造。浅层结构表现为东段的反冲和下盘背形构造,向西逐渐转换为南秋反冲(局部倒转)、北秋楔体构造以及夹于二者之间的向形构造,至却勒构造段转换为上盘正向大型逆冲推覆和下盘背斜的组合结构。深部结构表现为中生界古隆起构造的再活动。盐下构造可以划分为东部新生代晚期冲断构造段、中部古隆起构造段以及西部却勒古构造复活段。深、浅层构造平面分段的一致性和剖面垂向叠置关系揭示西秋地区盐上冲断结构与深部结构在空间上可能存在耦合关系。钻井资料显示西秋-却勒地区存在着多套勘探目标层位,即深层的下白垩统、盐内夹层以及古近系苏维依组。构造分析表明西秋里塔格构造带东段的薄皮叠瓦逆冲带以及却勒塔格构造带的深层冲断构造带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秋里塔格构造带是重要的天然气勘探领域,但由于地面、地腹地质条件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造成构造不落实,影响了对该构造带的勘探进程。为此,在高精度地震采集数据的基础上,针对山前带地表、地腹双复杂构造,开展针对性的地震处理技术攻关,形成了极低信噪比条件下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系列,并开展了现场应用及效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形成了山地高陡地区复杂地表高精度综合静校正技术、低信噪比条件下的保真去噪技术和起伏地表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系列,极大地提高了秋里塔格构造带三维地震资料品质;②明确了白垩系及其下伏地层以基底卷入式形变,并沿中新统吉迪克组、古新统—渐新统库姆格列木群膏盐层或膏泥层顶板滑脱,F1断层上盘发育中秋、东秋等构造,下盘发育断块构造;③精准落实了中秋①等5个圈闭,总面积为125 km~2,其中中秋①构造的圈闭面积为20 km~2,圈闭可靠度高,具有风险勘探价值;④支撑部署实施的中秋1风险井在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获得天然气勘探重大突破。结论认为:①所形成的双复杂构造处理系列技术提高了构造解释精度,主要目的层井震相对误差为0.5%,对类似地质条件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②秋里塔格构造带勘探面积大,类似有待勘探的构造、圈闭多,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4.
邓铭哲  方成名  邓棚  张永  朱建峰 《石油学报》2020,41(9):1089-1099
多个构造带的复合叠加过程及其形成的地质结构是陆内构造变形研究的前沿问题。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处于古亚洲洋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位置,是研究这一问题的良好窗口。小宽断裂带是梨树断陷内具有代表性的构造单元,与区域内的油气藏关系密切,其地质结构和演化过程仍存在争议。研究通过开展三维地震数据解释和地震相干切片分析厘定了小宽断裂带的地质结构和演化过程;通过总结前人认识和区域大地构造演化背景分析了走滑-逆冲活动的成因机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认为:①小宽断裂带整体向西倾,可分为南段、中段、北段3部分;②在早白垩世,小宽断裂带经历了早期伸展构造变形和末期左行走滑-逆冲构造变形,断裂带的走滑-逆冲构造活动导致梨树断陷中央构造带内形成多个背斜;③小宽断裂带形成于中国东北地区由古亚洲洋构造域主导向太平洋构造域主导的转换过程,受控于早白垩世晚期古太平洋板块的加速俯冲;④小宽断裂带走滑-逆冲构造活动所形成的背斜构造是梨树断陷中央构造带内油气富集的重要构造。小宽断裂带南段发育封闭性良好的背斜构造,生-储-盖条件较好,具有成为梨树断陷下一步勘探方向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是东海陆架盆地反转构造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也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利用地震资料解释结果和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发育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并解剖了宁波背斜构造带的形成过程。依据变形特征将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由北向南划分为嘉兴、宁波、黄岩和天台4个构造段,对应构造带形态由紧闭背斜逐渐变为比较宽缓的背斜,且反转构造带的发育范围也逐渐扩大。西湖凹陷基底的不均一性和东部边界断层产状的变化对中央反转构造带的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基底刚性异常体的位置影响了中央反转构造带的背斜分布,东部边界断层的产状及其与基底刚性异常体之间的距离影响了背斜形态及反转强度。受基底刚性异常体的影响,宁波背斜的发育具有递进式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玉北1井构造带形成过程与变形机制的解析,是揭示该带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与展布规律的重要环节。断层及背斜轴面分析表明,该带发育两种类型构造。一种是贯穿南北的正花状构造;另一种上下构造层构造形态差异明显。上部为对称背斜,受高角度走滑断层控制;下部为不对称背斜,受沿寒武系膏盐层发育的逆冲断层控制。研究表明,玉北1井构造带定型期为中加里东期,此后至少叠加了晚加里东期与海西晚期两次区域变形。构造带沿走向主干断层倾向发生变化,自北向南由逆冲向走滑构造转变。在两条主干断层交汇部位背斜最发育,其核部有寒武系膏泥岩的汇聚,形成了剪切-挤压断层转折背斜。由此推断,构造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层系不仅存在加里东期、晚海西期两期隆升剥蚀,而且在剪切-挤压背斜顶部、层间发育的高角度、低角度裂缝都为岩溶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库车前陆盆地东秋里塔格区带盐相关构造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库车前陆盆地的东秋里塔格构造带新近系中广泛分布着厚层膏盐,典型地震剖面解释发现,盐上地层、盐层和盐下地层分别具有不同的构造样式和变形机理.分别进行的地质模型研究表明,盐上层构造地质模型主要有逆冲断层和断层传播褶皱、顶板反向逆冲断层、逆冲推覆体、盐上向斜等构造;盐层构造地质模型主要有盐枕构造、鱼尾构造、盐推覆构造等;盐下层构造地质模型主要有断层转折褶皱、背冲断块构造、Ⅰ型三角带构造、逆冲断块构造、逆冲断裂带等.盐上层、盐层和盐下层共同组成的构造样式有Ⅱ型三角带,具有明显的三位一体的构造特征.盐相关构造形成各种各样的盐相关构造圈闭,这些盐相关构造圈闭与阳霞凹陷烃源岩生气期相匹配,在盐下构造圈闭中形成大量的天然气藏.  相似文献   

18.
冷湖构造带西段新生界构造模型及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地面地质调查和钻井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北缘 4-5号构造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精细解释,厘定了构造要素,建立了构造模型。4-5号构造总体表现为近南北向被断层复杂化的背斜,但南北深浅层次构造又有所不同,4号构造是一被断裂复杂化了的箱状背斜,5号构造总体表现为斜歪背斜,但上下层变形样式不同,组合成复杂的构造叠置; 4号、5号构造过渡区为断裂斜歪背斜。4-5号构造带复杂的构造样式受控于褶皱作用和剖面“X”型断裂作用的联合影响,断层的发育程度决定着构造样式。不整合和断层组合显示构造的形成主要在下油砂山组沉积后的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受南西– 北东向挤压,且构造的形成与侏罗系的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