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煤层──一种陆相盆地中的成因层序边界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吴因业 《石油学报》1996,17(4):28-35
在煤沼环境的沉积作用分析基础上,提出区域性分布的煤层具有可对比性和等时性,这种煤层可以作为成因层序边界.以吐哈盆地侏罗系为实例,研究了这种层序边界的特征,进行了层序和体系域的划分,从而为层序地层学研究奠定基础,为油气生储盖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划分探讨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划分的各种方案进行回顾与对比,总结了层序地层划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阜东斜坡及其外围地区的侏罗系层序地层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新的侏罗系层序地层划分方案。该方案将侏罗系划分为6个层序,两个构造层序。   相似文献   

3.
胜利油田埕东-飞雁滩地区新近系馆陶组上段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3个体系域、10个准层序组、23个准层序,层序界面,最大湖泛面、初次湖泛面和准层序界面控制了岩性油气藏分布。研究各级层序地层单元中的岩性油气藏分布特征,认为:岩性油气藏的分布与各体系域的特征相关,低位域和湖侵域砂体发育(高位域砂体不发育),故岩性油气藏发育,但低位域砂体缺乏良好封盖层,只发育小型油藏,而湖侵域砂体的封盖条件好,因此是岩性油藏主要赋存的层位;岩性油气藏的分布还受准层序的控制,如湖侵域中主要发育向上粒度变粗的准层序,而储集砂体分布于准层序的顶部,所以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准层序顶部。图5参6  相似文献   

4.
东营凹陷古近系岩性地层油气藏层序地层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分析了东营凹陷古近系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诸要素及分布规律。研究认为,层序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生、储、盖、运移和聚集等成藏诸要素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岩性地层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坡折带之下、不整合面和湖泛面附近;体系域和沉积基准面旋回对油藏类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湖侵体系域发育以地层为主的油气藏,低水位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发育以岩性为主的油气藏;不同级别层序界面附近砂体成藏率不同。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地处陆梁隆起北部至乌伦古坳陷,侏罗系西山窑组和八道湾组煤层厚度大、分布较广,埋藏2 000 m以深。准东地区白家海凸起彩探1H井西山窑组深层煤层气试获工业气流后,拓宽了准东北缘煤层气勘探新领域。综合分析区内多口探井勘探和试气资料,发现煤层在地震剖面上连续强反射、测井响应明显、录井气测异常突出、含气性好,认为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具有较好的深层煤层气勘探前景。提出准北1井区、陆6井区和乌参1井区西山窑组,伦5井区八道湾组为深层煤层气勘探有利区。建议开展煤样取心工作、开展煤岩地球化学特征和岩性、物性、电性、含气性等“四性”关系分析,为区内深层煤层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侏罗系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和隐蔽圈闭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侏罗系沉积时期,存在地形坡折带。根据不整合面、稳定分布的厚煤层等标志将侏罗系中下统划分成 4个沉积层序。以地层叠置样式、局部分布的煤层以及地形坡折带在沉积层序中的位置,细分出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以深切谷(辫状河)沉积为特征;湖侵体系域以广泛分布的湖相沉积为特征;高位体系域发育进积式三角洲。在建立具地形坡折带的陆相湖盆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模式和分析成藏条件的基础上,预测低位体系域深切谷和高位体系域三角洲前缘远端透镜状砂体是隐蔽圈闭发育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下第三系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钻井、三维地震等资料为基础,运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理论及方法,建立了沾化凹陷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1个一级层序、4个二级层序、17个三级层序、51个体系域、70个准层序组和109个准层序。根据地震反射终止结构特征、准层序组叠加方式的转换和岩性剖面,识别出层序边界、首次洪泛面和最大洪泛面等关键界面。根据准层序组的叠加型式及地震相区分沉积体系类型,恢复了沉积体系。在层序地层格架内,低位体系域沉积体系类型丰富,以三阶坡折控制的冲积扇-扇三角洲(三角洲)-低位楔-低位扇为特征;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的沉积体系具有继承性。每个体系域的沉积体系组合具有成因上的连续性。强烈断陷期发育的沉积体系与不整合面、断层面相配置的地区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东北地区中—下二叠统层序地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岩性地层、沉积相和可容空间变化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对川东北地区宣汉县渡口镇羊鼓洞中—下二叠统剖面的层序地层进行研究,识别出3种类型6个层序界面,将中—下二叠统划分为2个Ⅱ级、5个Ⅲ级层序地层,其中在梁山组、栖霞组和茅口组分别识别出1、2和2个Ⅲ级层序地层。在II级层序中,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滨岸沼泽相沉积,海侵体系域沉积相主要为局限台地或碳酸盐缓坡,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开阔台地沉积。同时,在层序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了川东北地区中—下二叠统的层序地层格架。将可容空间变化曲线与露头层序地层划分之间进行对比,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这也佐证了层序地层划分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在国外成因地层学研究中早已提出将陆相盆地中区域性分布的煤层作为一种层序边界识别标志,为了验证该理论在中国陆相盆地地层层序划分中的适应性,特选择吐哈盆地红台地区进行研究。利用录井、测井、岩心、钻井等资料对红台地区地层划分和沉积相进行研究,研究层段主要为中侏罗统三间房组和七克台组,主要发育有湖泊相的滨浅湖亚相和辫状河三角洲相等沉积相类型。研究区内存在2期较为明显的低位煤层,各期煤层的发育均有旋回性特点,并且煤层中硅质碎屑含量也存在旋回性变化,所以煤层能够作为一种层序边界的识别和对比标志。利用煤层作为层序边界将目的层划分为2个半三级层序,在此基础上根据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和研究区目的层位的旋回性特征,将研究层段的层序细分至体系域。  相似文献   

10.
采用钻/测井、地震及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的方法,对柴达木盆地跃进斜坡区下干柴沟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下干柴沟组可分为上下两段,可识别出9个层序界面,进而划分出8个四级层序。根据岩心观察认为柴西南跃进斜坡区为辩状河三角洲沉积,研究区主体处于辩状河三角洲前缘相带。结合砂体展布、构造及地震反演,在下干柴沟组层序Ⅲ预测2个可能的岩性圈闭有利区带,是进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1.
目前,对三工河组层序地层的划分以及三工河组二段砂体的成因类型存在一定的争议.从沉积相研究入手,通过野外露头剖面的观察,结合岩心、测井以及相序组合特征的分析,认为三工河组主要为滨浅湖沉积,而三工河组二段砂体为陆上辫状河沉积.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层序界面的识别结果以及层序划分的基本原则,把侏罗系三工河组重新划分为5个三级层...  相似文献   

12.
断陷盆地层序格架中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特征   总被引:36,自引:8,他引:28  
冯有良 《石油学报》2005,26(4):17-22
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渤海湾盆地东营、沾化、南堡和西部凹陷的岩性及地层油气藏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层序界面控制了地层油气藏的发育,主裂陷幕三级层序湖扩展域优质烃源岩控制岩性油气藏发育的层段,盆缘沟谷和构造坡折带控制的层序低位域和高位域砂体是岩性油藏的主要储集体,该砂体发育带与湖扩展域优质烃源岩的有效配置部位就是岩性油气藏的富集带.高异常流体压力封存箱保留了原生孔隙,有机酸产生了次生孔隙,流体压裂、幕式排烃以及高异常流体压力有利于克服储层毛细管阻力,这些特性使得有高异常流体压力封存箱发育的受坡折带控制的岩性油气藏富集、高产.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盆地北部含油气组合上白垩统嫩江组勘探步伐逐渐放缓,原因之一是对该套地层的层序地层样式认识不够深入造成的。依据地震、岩心及测井资料,应用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对嫩江组进行层序界面识别并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同时创新性地建立了不同因素控制下的层序地层成因模式,提出不同模式具有不同的储层发育特点,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为研究区储层预测及油气勘探提供依据。研究认为,嫩江组可以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10个体系域;创新性地认识到嫩江组发育2种独特的层序模式,分别是非海相坳陷湖盆海侵主控层序地层模式与陆相平缓坳陷湖盆层序地层模式。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地震-测井层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一套黑色页岩沉积,是潜在的页岩气储层发育段。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根据自然伽马和声波测井曲线,结合地震资料,开展了该区龙马溪组层序地层学研究,并预测有利页岩气储层发育段的分布。结果表明,龙马溪组可以划分为5个地震层序和22个测井层序。通过合成记录将测井层序划分结果与地震层序进行对比,并以地震层序框架为约束,开展井间测井层序对比分析,可在该区建立一个3层结构的层序模式,即2个低频超层序、5个中频地震层序和22个高频测井层序。综合分析每口井的伽马测井曲线特征,建立起了该区页岩气储层发育的层序地层模式:伽马曲线表现出升高和降低两种形态,分别解释为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或海退体系域,优质含气页岩主要发育于最大海泛面附近的凝缩层内。根据层序地层学原理,该区有利的页岩气储层主要分布于龙马溪组底部,对应于超层序1或地震层序1的中下段以及测井层序2~5。该研究成果对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勘探及其他地区页岩气储层的预测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层序地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合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 将沙湾组划分为二套三级层序。不整合面作为沙湾组的层序界面, 主要从地震剖面和钻井剖面来识别。体系域划分的关键是根据地层上下叠置样式的变化、岩性、测井曲线来确定最大湖泛面的位置。研究区构造为一大型的斜坡, 见不到明显的坡折带, 因此可以建立起无陆架坡折的缓坡盆地层序地层模型。在单一的构造格局控制下,沉积物供应速率、气候和湖平面变化控制了沙湾组层序的发育。结合车89 井、车95 井出油层位的特点, 利用层序地层基本理论, 预测了有利的储盖组合区。  相似文献   

16.
基于钻测井、岩心观测、地震剖面及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结果等资料综合分析,运用小波分析对西湖凹陷平湖组进行了米氏旋回划分,探讨了平湖组煤系烃源岩发育规律,总结了煤系烃源岩发育的控制因素,建立了西湖凹陷平湖组聚煤模式。研究表明:平湖组可划分为3个长期旋回(与平湖组的段大致相当),并进一步划分为12个中期旋回和48个短期旋回,进而将平湖组划分为12个聚煤周期、48个煤组,聚煤周期发育受米兰科维奇周期控制,米氏周期右拐点即气候相对温暖湿润时期是聚煤的理想时期,凹陷范围内可追踪对比,煤层等煤系烃源岩的发育严格受沉积相带展布控制。指出强烈的同沉积断裂活动是平湖组煤层薄、层数多的主要原因,相对海平面上升时期是成煤关键期、相带演化控制聚煤中心迁移、废弃三角洲是煤层最有利的聚集场所。  相似文献   

17.
由于缺乏与陆架边缘的直接联系,深水层序划分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成为难点。东非鲁武马盆地渐新统含气砂岩储层为深水沉积环境的重力流沉积,合理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法可以指导有利目标层系的解释及区域油气勘探。以混合层序地层模型为指导,以三维地震资料应用为主,多种资料综合分析开展深水层序地层学研究,揭示渐新统深水沉积过程和沉积体系的成因联系。根据地层的终止类型、凝缩段、块体搬运沉积等识别层序边界,通过分析沉积物性质、规模以及形成深水沉积的浊流密度差异,确定沉积结构单元与体系域的对应关系,建立渐新统等时地层格架,分析深水沉积演化规律。鲁武马盆地渐新统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强制海退的早期在近陆架边缘陆坡上均形成大规模局部发育的块体搬运沉积,之后在不同层序沉积特征表现出差异性。下渐新统三级层序以粗-中粗砂岩为主、具有高砂/泥比、高密度的大型朵体为强制海退晚期产物。堤化水道体系沉积于低位体系域及海侵早期,顶部为凝缩段沉积,使下渐新统层序具有完整体系域组成;受研究区数据范围影响,上渐新统三级层序缺少大型朵体,层序内缺少下降期体系域晚期沉积,其他体系域内沉积结构单元与下渐新统具有较好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8.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地区高家河三维区下二叠统山西组二段下部为例,阐明了利用地震信息研究沉积体系平面分布特征的方法。首先基于岩石物性研究,利用时间-频率扫描分析技术,在90°相位地震数据体中,研究煤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其次通过设计特定的滤波器,进行地震滤波,抑制煤层对地震反射特征的影响(压制地震干涉左右),将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相结合,在三维地震数据体中创建精细(高频)等时地层框架;最后结合地质特征、测井响应和地震相分析,对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频率的等时地层切片进行沉积分析,采用混合频率显示技术,研究沉积相空间分布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延长地区高家河三维区山二段下三角洲平原亚相中分流水道主要表现为3个走向:(1)呈先南北、后东西、再南北走向,沿S229、S228、S232、S208、Y124井边缘分布。在该分流河道中,在S231井附近可能发育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曲流边滩。(2)呈北西-南东走向,主要沿S212、Y127、S209井一线分布。(3)呈近东西走向,在沿S210、S226井发育一规模较大的河道侧向迁移带。   相似文献   

19.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通过对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及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在层序界 面识别的基础上,将富县地区延长组划分为 1 个超长期、4 个长期、22 个中期旋回层序及若干个短期旋回 层序。 其短期旋回层序可细分为非对称型和对称型 2 种基本类型及 7 种亚类型,并详细分析了不同短期 旋回的堆砌样式、沉积相及空间分布模式。 选择中期旋回层序界面和最大湖泛面作为等时地层对比的优 选位置,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为研究区砂体、烃源岩展布规律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震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依据Cross 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 将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层划分为1 个二级层序, 5 个三级层序。二级层序的顶界面为侏罗系与三叠系之间的不整合面, 底界面为延长组的底, 最大湖泛面为盆地内部广泛发育的张家滩页岩。在二级层序内部, 依据沉积间断面、湖泛面、冲刷面、沉积转换面及岩性转换面, 可识别出三级层序, 并总结了层序界面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 依此特征对地震大剖面进行了层序解释, 分析了延长组地层纵向上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