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麦盖提斜坡石炭系碳酸盐岩微地震相特征与储集层预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麦盖提斜坡石炭系碳酸盐岩(Tg2′和Tg2″反射波组)非均质性严重,非储集层段基本为强振幅连续微地震相,而储集层发育段为弱振幅的连续或不连续反射微地震相。利用目的层微地震相特征,可寻找有利的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带。根据井下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段与过井地震剖面的地震-地质层位标定结果,建立了麦盖提斜坡微地震相特征与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段的相关模式。对斜坡西部群苦恰克地区石炭系小海子灰岩段底的Tg2′反射波组和斜坡东部石炭系巴楚组生屑灰岩段底的Tg2″反射波组进行微地震相分析,结合已知井下碳酸盐岩沉积相与储集层发育特征、储集层所处构造(古构造、现今构造)位置,预测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有利地区。研究认为群苦恰克地区石炭系小海子灰岩段岩溶发育带主要分布在巴什托普背斜构造带的西南翼;玛扎塔克构造带以南地区石炭系巴楚组生屑灰岩段有利储集层发育区主要分布在该区4个潜山区及其附近。图3参2(周路摘)  相似文献   

2.
河西务东主断层的扭动特征及与油气勘探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务东主断层的断面,在地震剖面上呈现直立状,断层的上部断开上第三系至第四系地层的反射波,下部断过基底古生界地层的反射波;其伴生的断层呈叠瓦状,朝上向两侧撇开,在锥状形变区,断层的落差深层大、浅层小,整体表现为花状结构。在河西务构造带各地质层位的构造图上,走向北东的断层呈雁行斜列排布,与北北东向延伸的东主断层斜交,而且东主断层附近地层中的辉绿岩被断层搓碎,这说明东主断层是一条右旋扭动基底断层。受东主断层的制约,河西务构造带各层系的油气藏也呈雁行斜列带状分布。根据这种构造特征寻找新油气藏,可大大提高该区的石油勘探效率。  相似文献   

3.
大多数地震地层解释或地震岩性解释系应用于碎屑沉积。碳酸盐岩由于其独特的沉积学和矿物学特征,较难用地震资料来加以研究。现在,对碳酸盐沉积物及其岩石物性参数日渐增多的知识和高质量的地球物理方法的采用,使我们可以用地震图象更好地了解碳酸盐岩。本文按不同环境(从盆地到潮上带)逐一描述碳酸盐岩地震相的特征。1、深海沉积物(页岩和微晶灰岩层)表现为具有明显高频的连续、平行的反射波。白垩沉积的顶部和底部显示出高振幅的连续反射波,其中间则为无反射带。2、坡麓沉积物以高振幅的不连续、倾斜反射波为特征。碳酸盐岩屑流产生带波状起伏表面的杂乱反射波。水下峡谷以切割侵蚀为特征。3、礁堤是堤状的生物沉积,表现为边缘超覆的反射波。上覆的反射波披盖着礁,下伏反射波则显示出拖曳效应。也可能出现绕射双曲线。4、台地边沿砂是中等高振幅的小丘状倾斜反射波。5、内陆架地层以具有典型低频率的平行、连续反射波为特征。片礁可以在内陆架体系中鉴别(小丘状反射波、上覆反射波的披盖、速度异常和假同相轴)。6、从潮间相到潮上相,白云岩化的地方表现为“大理石状”带——一个实际上的无反射带,其间有一些不连续的反射波。成岩作用事件,如古岩溶带,可以用包括振幅偏移变化的特殊分析来圈出。碳酸盐沉积环境和岩石物性特征的研究提供了对沉积盆地(包括海平面的相对变化)的较完整的地质认识。这种研究对分析碳酸盐储集层及其古地理环境来说是基础性的。  相似文献   

4.
塔中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富含礁滩沉积体,由于礁体具有丘状外形,因此人们普遍将其北西部台缘外带的丘状地震反射体解释为生物礁。本文通过地震地质综合分析,认为上奥陶统生物礁个体较小,其厚度小于1/8波长,宽度小于1个菲涅尔带半径,在常规地震资料中不能直接辨别,真正的礁滩沉积体总是隐伏于代表大套灰岩层顶面的极强反射波(T74)及其之下的1~2个弱反射波之中。那些位于极强反射波(T74)之上,内部为低频强振幅层状反射波结构的丘状体,其地层结构表现为灰岩(或泥质灰岩)与泥岩互层,为低能与高能过渡带的沉积环境的产物,内含礁滩沉积体的概率也很低。精细解释表明,此类丘状体是低倾角逆断层构造、斜坡滑塌堆积及浊积扇等非礁滩沉积体的地震响应。  相似文献   

5.
灰岩储层孔缝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灰岩储层的岩石物理特征与砂岩不同,灰岩储层的声学特征主要与孔隙度有关,而与孔隙中的流体成分关系不大。利用地震资料可以唯一地研究储层孔缝发育带的分布范围,其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反射波的振幅或由振幅反演得到的合成声波测井信息,直接预测孔缝发育带;二是通过在常规地震剖面上解释小断层间接预测孔缝发育带。本文通过陕甘宁盆地天池地区和百色盆地上法油田的两个实例,详细讨论了上述方法的具体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利用地震资料预测灰岩储层孔缝发育程度的效果是好的。上述方法也适用预测固结的非碎屑岩储层的孔缝发育带。  相似文献   

6.
SN地区位于苏北盆地北斜坡北部外坡带,整体勘探程度较低,勘探潜力大,具有较大的探索意义。但是该地区处于构造转换部位,构造破碎。通过对该地区地震资料进行分析研究,采取针对性处理对策,最终处理成果地震剖面的地质结构反映清晰,地震反射波组特征明显,目的层分辨率得到提高,断点清晰,断层归位准确。  相似文献   

7.
泌阳凹陷杜坡地区近年来断层-岩性油藏不断取得新发现,该区处于多物源交汇区,沉积相带变化快,储层展布复杂;在地震剖面上地震反射波常表现为相对较弱振幅特征,地震反射能量弱,储层识别和预测难度较大。通过沉积微相、砂体展布及各类储层预测技术的应用,精细研究杜坡地区的储层展布,探索适合该区的断层-岩性油藏识别技术,包括储层地震响应特征识别、储层演化地震属性分析、频谱分解技术、多子波分解技术等。  相似文献   

8.
采用数字地震仪记录地震资料就有可能研究反射波的局部振幅异常,并利用这些异常来寻找油气田。在很多情况下,振幅的增强与高空隙度的气饱和砂岩有关(A.○.达什耶夫,M.P.霍博特,1975)。还有资料证实,振幅异常与碳氢化合物饱和区,褐煤夹层、硬质淤泥、石灰岩或砾岩有关。为了弄清区域构造的普遍地质规律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产生振幅异常的原因,必须用钻探资料来补充地震勘探资料。  相似文献   

9.
拟海底反射层(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简称BSR)是水合物底界的地震反射标志,其上部的振幅空白带是含水合物地层的反射特征,下部的高振幅异常区代表了下伏的游离气区(Free Gas Zones,简称FGZs)。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描述了毛里塔尼亚滨海地区的BSR和FGZs的地震反射特征及其与周边沉积构造单元的关系。BSR在底辟构造上部出现上拱现象,在靠近峡谷两壁时BSR位置快速变深。据分析,在底辟构造带,沿断裂体系向上运移的热流体改变了此处的水合物稳定条件,导致水合物稳定底界向上变浅。而峡谷对周边沉积物的冷却作用使当地的水合物稳定条件发生与底辟构造带处相反的变化,导致水合物稳定底界向下发生移动,在地震上表现为BSR深度的增加。另外,研究发现BSR和FGZs在流体运移通道较发育的地区,如断层、气烟囱和底辟构造带地区更加发育,证明流体运移体系在该地区对水合物和FGZs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供了水合物体系的气源供给。  相似文献   

10.
杨品 《新疆石油地质》1995,16(2):127-134
T8反射波组是塔里木盆地色力布亚地区最显著和最稳定的地震反射层宇之一, 可分为强振幅高连续多相位、强振幅高连续汉相位和中振幅中连续减薄尖灭三种地震相类型, 地质层位归属下第三系, 气映了一套以泻湖相石膏及膏泥岩为主的沉积, 色力布亚西南部则可能发育正常的海相灰岩。T8波组中的地震异常反射, 依据外形可分为丘状、透镜状和滩状, 其农因可归结为方地貌响应、岩性响应和断层响三个方面。T8层序不具备有利的储集条件。而可作为良好的区域性盖层。  相似文献   

11.
吉尔嘎朗图凹陷吉东地区腾二段地震储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白垩统腾格尔组二段为吉尔嘎朗图凹陷吉东地区主要含油气层之一,该区断裂发育,腾二段储层受断裂控制,横向连通性差。通过对地震、地质和测井等资料的对比分析,在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提取并优选出地震反射强度、均方根振幅 、平均能量、平均峰值振幅、振幅变化共5种地震属性,同时对腾二段进行地震波阻抗反演和伽马属性反演,综合地震属性和地震反演结果,对腾二段储层的几何形态和空间展布进行预测,并结合圈闭分布特征认为:LIN20井南和JI86井南为吉东地区腾二段油气勘探较有利地区;JI67井南部腾二段砂体分布范围和厚度相对较大,且砂泥岩匹配关系良好,应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2.
曲堤地区煤层发育,是胜利油区最有潜力的煤成气勘探目标之一。该区钻井资料较少,煤层的横向厚度难以控制,其资源量计算有困难。根据不同岩层的地震属性及本区煤层发育特点,尝试了利用地震瞬时振幅、瞬时相位和瞬时频率信息计算煤层厚度。计算结果与钻井已知煤层厚度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An analysis of multi-channel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integrating reflection tomography,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AVO analysis, seismic modelling and seismic attribute analysi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Miocene – Quaternary stratigraphy of the Gulf of İzmir, western Anatolia. In this area, the east-west oriented Gediz graben intersects with the NE-SW oriented Bakırçay Graben. A velocity-depth model together with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allowed two seismic stratigraphic units (SSU1 and SSU2) to be distinguished. These units can be correlated with the stratigraphic succession at the offshore Foça-1 well and correspond to the Upper Miocene to Recent Bozköy, Ularca and Bayramiç Formations with a combined thickness of 1.75 km. The units rest on acoustic basement (SSU3) which has a basin-and-ridge morphology, and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Lower-Middle Miocene Yuntdağ Volcanics. A number of lateral velocity variations were identified. In particular, a ~90 m wide and ~500 m long lenticular-shaped low-velocity zone with an interval velocity of 1.68 km/s was identified in the Quaternary Bayramiç Formation. The structure is bounded by negative reflections whose amplitude increases with offset at the top and by strong positive reflections whose amplitude increases with offset at the base, interpreted as possible bright and flat spots respectively. These amplitude events point to the presence of gas-saturated sediments within the study area. The lenticular structure is bounded by strike-slip faults on either side, and by a Miocene – Pliocene unconformity surface below and by shales of the Bayramiç Formations above. It is therefore interpreted as a possible structural – stratigraphic trap. The strike-slip faults may allow the migration of hydrocarbons from source rocks located at greater depths. The presence of a low-velocity zone above the lenticular structure reaching up to seafloor may indicate the upward leakage of hydrocarbons from the trap. These observations will contribute to future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ctivities in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14.
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低煤阶煤层气勘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连盆地群低煤阶煤层气资源丰富但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煤层气富集和主控因素认识不足,制约了开发实践。以吉尔嘎朗图凹陷为重点,对二连盆地群的构造、沉积、水文、物性和含气量分布进行精细解剖,总结了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二连盆地群具有断陷小湖盆和残留盆地的特点,分割性强。煤系主要发育中、下侏罗统阿拉坦合力群及下白垩统巴彦花群赛汉塔拉组两套含煤建造,以辫状河三角洲相为主,煤层层数多且与砂泥岩叠置发育,煤层倾角平缓。针对研究区"浅部低煤阶、平缓厚煤层、多层砂煤组"的特点,建立了符合吉尔嘎朗图"斜坡区正向构造带富集模式",提出在煤层气勘探中应注意优选埋深适中、相对高渗、高含气量的"甜点区",并需要规避断层,在向斜两翼、背斜和单斜地层中寻找高产区。优选部署的吉煤4井在埋深430~470 m煤层段获得大于2 000 m~3/d的产气量,证实中国低含气量、厚煤层的褐煤区煤层气可以获得高产工业气流,有助于推进低煤阶煤层气资源的勘探进程。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埋藏深,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寒武系—奥陶系深层走滑断裂形成的绕射波场能量弱,成像难度大。针对研究区深层走滑断裂的成像需求,从深层走滑断裂低频弱振幅的地震响应特征出发,在保护低频信号下的噪声压制和低频信号增强的子波一致性处理的基础上,结合断裂控制约束速度建模与层析速度反演技术,并利用宽频逆时偏移成像技术,有效提高了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沙漠地表覆盖下深层走滑断裂的成像质量,从而降低勘探风险,为圈闭落实和井位部署提供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16.
利用模式识别方法解释微小断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利用模式识别方法(包括模糊综合评判、模糊模式识别、模糊聚类分析、线性模式识别及模糊分段线性模式识别等五种)解释煤层中的微小断层。该方法充分利用地震波动力学特征参数(包括振幅、频率、相位、波形曲率等),将模糊数学理论与模式识别技术应用到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中。通过两个矿区的地震资料处理和重新解释,对小断层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推测,查明了一批新断点(垂直落差均在5m左右),其中部分已被井下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7.
塔中西部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多年勘探发现了一批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是塔里木盆地下步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由于碳酸盐岩储层多与岩溶作用相关,优质储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串珠状”异常的地震反射特征。这些“串珠状”地震异常反射在地震波形、振幅能量等地球物理参数上不尽相同,往往指示着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程度的差异性,以前作法是在一个包含储层发育段时窗内,提取振幅能量属性,定性认为振幅能量值高,储层发育,反之振幅能量值低,储层不发育。为此提出一种储层发育指数计算公式,给出了定量评价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程度方法思路,根据研究区已钻地震“串珠”井解释成果,确定出研究区储层发育指数大于17500,波谷振幅能量大于9000区域为高效区,落在该区内的“串珠”井钻探储层发育,试采情况很好,均为高效井;储层发育指数大于17500,波谷振幅能量小于9000区域和储层发育指数小于17500,波谷振幅能量大于9000区域为有效区,落在该区内的井钻探“串珠”储层较发育,试采情况良好,为有效井;储层发育指数小于17500,波谷振幅能量小于9000区域为低效区,落在该区内的“串珠”井钻探储层欠发育,试采情况较差,为低效井。研究成果有利于指导碳酸盐岩稳产高产井位部署。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低煤阶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李勇  曹代勇  魏迎春  王安民  张强  吴鹏 《石油学报》2016,37(12):1472-1482
准噶尔盆地南缘(准南)中低煤阶煤层气资源丰富但勘探程度相对较低,气体富集和主控因素认识不足,制约了开发。基于对准南地区构造、沉积、水文、物性和含气量分布的精细解剖,总结了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准南煤系主要发育在天山山前断褶带,EW向断层和背斜密集;煤系沉积以冲积扇和河流相为主,煤层层数多且与砂岩叠置发育;煤层倾角大(部分地区大于50°),风氧化带深延(大于400~600 m);构造切割作用明显,多个水文地质单元发育;煤岩孔径较大,孔隙连通性好。针对研究区“深部低煤阶、急倾厚煤层、多层砂煤组、构造断煤区”的特点,提出了符合东部阜康等地区“急倾斜煤层自吸附-水力封堵型”,中部构造密集区“断冲褶皱带多煤层压力封闭型”,和西部大埋深地区“构造-岩性圈闭煤系多源气混合型”富集成藏模式。在煤层气开发中应优选相对构造高点和缓倾斜,并考虑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稳定过渡带。多层次模糊评价表明东部四工河-乌鲁木齐河区段的煤层气资源、储层和保存条件均相对有利,可优先开发。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T2”断层系及青山口早期伸展裂陷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T2”地震反射层面是泉头组顶面或青山口组底面,“T2”反射结构是指其同相轴不连续且错迭的现象。这种反射结构不是前积成因,而是“T2”断层系的反映。“T2”断层为的形成是青山口期NEE-SWW向伸展裂陷过程中,先存NNE向断裂产生扭张运动,导致上覆层变形有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在东濮凹陷西洼南部被称谓“找油禁区”的地方找到了场面较大的有利勘探区,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对深层强地震反射波组提出质疑,进而对豫深1井地层时代进行了细致分析,系统展开了沉积相的研究、资源潜力分析、构造格局重新认识、局部构造落实、圈闭描述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