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展望盆地模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苏北溱潼凹陷、松南长岭凹陷及东海西湖凹陷的实践,因循盆地原型及其并列叠加关系的地质分析约束建模,采取地质形象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结合的模拟思想,运用多模块组合、多方案运行,进行盆地地质作用和油气响应关系的"TSM"盆地系统模拟。目前,这一方法已在断-坳原型盆地叠加地质领域实现了断陷二维沉降过程的模拟,揭示了不同原型叠加导致地质作用的变化及其对油气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指示了油气运移的路径,预测了油气聚集的地带,发现了苏北的台南油田,并在松南的达尔罕反转构造获得相当经济产量。虽然"TSM"盆地系统模拟已经初步实现了面向实际,为油气勘探预测未知的决策服务,具有本质预测的功能。但只是"浅尝了一口梨",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发工作,诸如挤榨前渊、走滑拉分和陆内坳陷等原型盆地模拟的研发,以及不同原型的叠加模拟更有待探索。尽管如此,"TSM"模拟已经探索到一条跨越已知到未知的鸿沟,它将成为油气勘探领域重要的创新科技链环之一。  相似文献   

2.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岩性油藏勘探方向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是江汉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富烃凹陷。潜江组勘探程度高,岩性油藏已成为主要的勘探对象与目标。该文通过对潜江组岩性油藏发育条件、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的分析,指出潜江凹陷构造斜坡带、构造反转区、断裂发育带及挠曲带是岩性油藏的有利勘探方向。发展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建立以相控砂体预测为核心的岩性圈闭识别与评价技术,推广薄油层改造技术是深化潜江盐湖岩性油藏勘探的主要对策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第二轮油气资源评价成果表明:江汉盆地下第三系具有较丰富的油气资源,从勘探层系分析,新沟咀组至沙市组油气资源所占比例大于潜江组目的层,应作为今后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潜江凹陷潜江组勘探程度高,探明储量多,但剩余资源仍较多,应继续作为增储上产的重要勘探领域之一。综合分析成油气地质条件及油气资源潜力,指出江陵凹陷荆沙构造带,潜江凹陷马王庙地区,周返断裂带及沔阳凹陷彭场构造带等油气勘探重点区带;同时指出潜北断裂带、拖谢、老新等地区勘探程度虽高,但仍有相当的剩余资源,应继续坚持老区挖潜;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碳酸盐岩储层油气资源丰富,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勘探新领域。  相似文献   

4.
江汉油田经过50余年的勘探,勘探难度不断加大。但科技人员仍然通过深化盐湖地质认识、开展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储层预测等技术攻关,在潜江凹陷潜江组岩性油藏勘探上取得重要进展,相继钻探严7、黄17、广43—1等井均获成功。目前,已呈现出以王场油田为中心,向四周的黄场、严河、广华三个油田叠合含油连片的分布趋势,揭开了江汉盆地岩性油藏勘探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酒泉盆地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断裂系统复杂,断层精细刻画及目标落实难度大;盆地内各凹陷具有多物源、相变快的沉积特征,发育多种类型储层,有效储层难以预测。应用GeoEast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系统,针对酒泉盆地青西凹陷鸭儿峡白垩系复杂岩性,开展多属性综合分析,预测有效储层;通过构造导向滤波技术及相干、曲率等属性精细刻画营尔凹陷长沙岭构造带K_1g_1复杂断块;在"双重滤波"基础上开展相干体、曲率属性分析,提高了鸭儿峡古近系小断层识别精度,落实了古近系小断层发育体系。基于GeoEast地震解释平台,酒泉盆地多个领域地质综合研究取得进展,油气勘探获得新发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叙述了江汉盆地内首批油田的发现史。江汉盆地的油气勘探经历了区域勘探、选凹、定带、重点突破几个阶段.选凹:经历了勘探重点从潜江凹陷转向周缘凸起,又转回潜江凹陷的过程;定带:江汉盆地最好的生油层是下第三系潜江组(Eq),潜江组生油最有利的地区是潜江凹陷,潜江凹陷生储油相带配置最良好的地区是凹陷北部.一旦选凹定带部署正确,油田便接连被发现。 1965年发现江汉盆地首批油田——王场油田和钟市油田,盆地第一口工业油流井为王场油田王2件;第一口自喷油井为钟市油田钟11井。  相似文献   

7.
二连盆地已有多个凹陷在火成岩储层中发现油气,成为二连探区石油勘探新领域。针对以乌兰花凹陷为代表的二连探区火成岩储层岩性复杂、孔隙类型多且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结合三维地震、测井、钻井等资料,利用GeoEast解释系统的BP神经网络反演、三维地质体雕刻、相干体属性、体曲率属性、碳氢检测等技术,对乌兰花凹陷阿尔善组安山岩开展了岩性识别、微断裂系统预测及含油气检测等多方面研究.实现了安山岩有利储层的预测。  相似文献   

8.
酒泉盆地中生代为拉张断陷盆地发展阶段,形成了一系列NNE向东断西超的早白垩世次级凹陷,表现为中国东部断陷湖盆的特征,具备形成构造-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地质背景。以往的油气勘探主要针对构造油气藏,虽获得一些重大发现,但近年勘探效果并不理想。文中针对该区储层非均质性强、地震资料品质差的特点。充分利用钻井资料,采用地震属性分析、水平切片、倾角测井和成像测井、层序地层学等技术对青西、营尔两个凹陷的构造-地层油气藏进行了勘探、研究。通过精细的断块构造解释和沉积相、储层预测。发现了一批构造-地层圈闭。分别在青西凹陷、营尔凹陷优选出YX1、C3两口区域探井,经钻探均获商业油流,使酒泉盆地构造-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9.
应用热解技术识别油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对潜江凹陷新沟咀组5个含油区25口井130块不同含油级别的砂岩储层样品的分析,并结合录井、电测及试油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建立了江汉盆地识别评价油层的热解参数标准。  相似文献   

10.
地震属性技术在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江汉盐湖盆地潜江组为一套由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盐岩所组成的半咸和咸水条件下的内陆盐湖沉积。研究区位于潜江凹陷蚌湖向斜西翼,该区潜江组储层薄,横向变化快。广北油田为该区内典型的岩性油藏,该岩性油藏的储层沉积类型、储层展布规律长期以来一直是困绕着该区的深化勘探的难题。在进行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后,利用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多参数地震属性分析,应用振幅属性切片与波形分类属性分析等方法,综合研究了该油藏储层的沉积微相及其储层展布特征,成功地恢复了广北古河道形态,认为该区为陡坡扇三角洲—水下河道沉积体系,在此成果上布署的G43-1井获高产工业油流,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国陆相盆地页岩油资源丰富,页岩油作为国家油气资源接替的新阵地,加强陆相盐湖盆地盐间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可为中国东部陆相盆地页岩油勘探提供重要依据.为此,以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盐间页岩油为例,突出烃源层系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的有效性与创新性,优选出以TSM盆地模拟法为主,辅以体积法、热解参数法及资源丰度类比法的页...  相似文献   

12.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潜34-10韵律盐间细粒沉积岩是页岩油勘探开发有利层系。基于页岩油专探井/兼探井取心段分析结果与前人资料,阐述潜34-10韵律盐间细粒沉积岩总体是一套好—优质烃源岩,有机质以腐泥组无定形体组分为主,类型主要为Ⅱ1、Ⅰ型,现今处于生排油高峰期;其储集条件优越,与国内外主要页岩油产层储集条件相当,尤以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相最佳;盐间细粒沉积岩上部和下部连续分布的厚层盐岩构成了盐间页岩油优质的顶板和底板封盖层。潜34-10韵律盐间细粒沉积岩层系发育层内侧向运移富集型和原位—近源聚集富集型2类页岩油,前者发育于王场背斜构造带,后者发育于蚌湖洼陷的深洼与南斜坡带。提出了2类页岩油富集类型的地质甜点评价关键参数与指标,为潜江凹陷其他盐间细粒沉积层系页岩油勘探开发评价提供依据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江汉盆地始新统潜江组盐间页岩油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为了明确盐间页岩储层岩相及其储集物性,综合运用岩心观测、岩石薄片鉴定、X衍射、高压压汞和页岩孔渗等资料,对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页岩油储层岩相发育特征及其对储集物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该区盐间页岩油储层主要包括富碳纹层状泥质白云岩相、富碳纹层状云/灰质泥岩相和钙芒硝充填富碳纹层状云质泥岩相3种不同类型的岩相类型,前2种岩相的孔隙度明显高于后者。不同岩相孔径分布差异明显,富碳纹层状泥质白云岩相以孔径大于41 nm的孔隙为主,中值孔喉半径为219 nm;而富碳纹层状云/灰质泥岩相和钙芒硝充填富碳纹层状云质泥质相则以孔径小于41 nm的孔隙为主,中值孔喉半径为21 nm。富碳纹层状泥质白云岩相岩性均一,具有良好的储集空间和较大的孔喉结构,页岩储层中的含油性较高,为盐间页岩油储层中的优势岩相,是研究区最有利的页岩油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4.
通过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压汞—液氮吸附联合测定及微米CT三维重构等实验手段,对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页岩油储层的矿物组成、岩相组合、孔缝类型、孔隙结构及孔隙发育规律进行研究。盐间古近系潜江组三段4亚段10韵律页岩油储层主要岩相有纹层状泥质白云岩相、纹层状云(灰)质泥岩相和钙芒硝充填纹层状云质泥岩相;储集空间主要包括层间缝、晶间孔、晶间溶孔等。盐间页岩油储层孔隙的发育主要受岩性、岩相控制,钙芒硝充填纹层状云质泥岩相—纹层状云(灰)质泥岩相—纹层状泥质白云岩相孔隙发育程度依次增强。纹层状泥质白云岩相孔隙中宏孔最为发育,孔隙连通性最优,含油性最佳,为盐间页岩油储层中的优势岩相,是盐间页岩油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5.
以南堡1号构造东营组一段油藏为例,针对工区油藏特征和现有资料情况,确立地震、测井和地质综合一体化油藏描述和评价思路.通过井一震结合,搭建层序地层格架,进行层序界面解释和层序约束叠前反演,建立工区储集层地质概念模式;利用储集层地质建模软件,建立等时地层框架构造模型和储集层定量地质知识库;通过对比优选随机建模方法,设计9个实现模型,开展确定性条件约束随机建模的沉积相模拟和相控物性模拟,进行油藏储量估算和评价以及主要油砂体精细描述.结果显示,东一段油藏为一受构造控制的层状边水油藏,其砂层厚度大,物性好,发育多套油水系统;9个实现模型所估算的地质储量是一组服从某种统计概率分布的蒙特卡洛实现,利于合理评价油藏储量规模.  相似文献   

16.
济阳坳陷岩性油气藏成功勘探表明,岩性油气藏受"相"和"界面势能"的双重控制。相控油气作用表现为高孔渗优相控藏,势控油气作用表现为低界面势能控藏,只有优相和低界面势能耦合区才能形成岩性油气藏。通过对沾化凹陷埕913、牛庄洼陷牛35-牛20-王70等典型岩性油气藏解剖表明,只有相—势耦合控藏指数(FPI)大于0.5,岩性圈闭才能聚集油气成藏,成藏临界条件呈现为"双低"或"双高"的标准,即优相指数(FI)低、界面势能指数(PIS)低,或优相指数(FI)高、界面势能指数(PIS)高。一般FPI越大,圈闭含油饱和度也越高,越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根据济阳坳陷73个岩性圈闭和54个浊积砂岩透镜体岩性圈闭含油气性的统计及其相势特征的分析,分别建立了2类岩性圈闭的含油饱和度(So)与FPI定量关系模型,利用该模型预测了东营凹陷13个岩性圈闭的含油饱和度,预测偏差率小于20%的准确率达84.6%,应用效果较好,可以用于岩性圈闭含油饱和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17.
陆梁油田陆9井区西山窑组一段为以构造控制为主、局部受岩性影响的底水油藏,通过试油试采和开发试验,油藏表现出供液能力和含水率平面差异大、纵向油水分布复杂的特点。为落实可供开发的有利部署区,亟需开展精细三维地质建模研究。基于岩心、测井、试油试采等资料综合研究成果,以Petrel建模软件为载体,建立研究区三维精细地质模型,落实油层及相关储集层参数的空间展布特征。根据模型预测结果,优选岩性和物性均较好的优势储集层区域部署开发井。经检验,地质模型与实际资料较吻合,为油藏开发部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页岩油储层微观孔隙储集特征是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资料。采集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罗69井沙河街组三段页岩油层段18块岩心样品,利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实验,研究页岩油储层孔隙发育特征。沾化凹陷沙三段页岩油层段为泥岩和灰岩的过渡岩性,以灰质泥岩、泥质灰岩和含泥灰岩为主,夹少量灰岩薄层。页岩油层段主要孔隙类型包括泥质碎片间微孔和碳酸盐矿物的溶蚀孔、晶间孔和晶内孔。页岩油层段的储层孔隙主要由泥质部分提供,泥质粒间孔提供的面孔率贡献最大,方解石溶蚀孔对面孔率有一定贡献,晶间孔和晶内孔的面孔率贡献最低。页岩油储层孔隙的孔径属于纳米级和微米级,纳米级孔隙数量占绝对优势,然而储层孔隙面积主要由数量较少的微米级孔隙提供,即页岩油开发的储集空间应该以微米级孔隙为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9.
潜山油气藏具有多种油气来源和充注成藏方式。为揭示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潜山油气藏的形成过程,以油气物性、地球化学特征为基础,分析了埕岛—桩西潜山带的油气来源及充注方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原油来自低等生物为主的湖相烃源岩,天然气为腐泥型干酪根在热解生烃过程中产生的原油伴生气;受多源供烃的影响,油气物性和地球化学特征在不同层系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在不同构造带间差异显著。埕北11潜山原油中4?甲基甾烷不发育,是埕北凹陷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埕北断层垂向注入而形成;埕北20潜山的原油成熟度相对较低、伽马蜡烷含量高低不等,为来自沙南凹陷沙一段和沙三段的混源油,通过不整合侧向充注而聚集;埕北30潜山和桩海潜山的原油成熟度高,是黄河口凹陷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埕北30断层和供烃窗口充注而形成;桩西潜山的油气来自孤北洼陷沙三段,经桩南断层从供烃窗口充注进入潜山。  相似文献   

20.
潜江凹陷页岩油储层储量丰富,其孔隙中富含多种可溶性矿物,采用CO2-纯水吞吐进行开发,不仅能利用CO2的超临界特性驱油,而且有利于提高CO2在目的储层中的埋存,有效减少CO2排放。但CO2-纯水体系能否进入页岩微纳米孔隙,并有效动用孔隙中的原油是该方法能否实施的关键。通过设计CO2、CO2-纯水和CO2-地层水的吞吐实验,基于核磁共振方法,明确了注CO2、注CO2-纯水和注CO2-地层水组合的吞吐特征,总结了不同孔隙的原油动用规律和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注CO2-纯水体系比纯CO2吞吐效率高8.62个百分点,比CO2-地层水组合高12.66个百分点,CO2-纯水组合形成的酸性流体会溶蚀孔隙表面的可溶性矿物,改善孔隙连通性,提高储层渗流能力,并且能有效提高小于0.01 μm、0.01~0.10 μm孔隙中的原油动用程度。多周期吞吐后,产出液中的离子物质的量浓度明显下降,表明后续注入纯水并未扩大波及体积,只是提高原油动用效率。该研究证实注CO2-纯水体系可以有效提高页岩油藏采收率,为陆相页岩油有效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