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河流相储层常具有较难描述的几何结构,这往往可归结为砂体伴随着复杂的沉积环境。在开采过程中,主要流动路径是通过砂岩进行的,在特定的井位构形下,砂岩的连通性和非均质性对于油气采收率至关重要。以slg气田砂质辫状河盒8储层为实例,采用确定性内插与随机模拟相结合的建模方法,建立的地质模型揭示了河流相叠置砂岩分布连通性和传导性的一般特征。由于具有多个沉积微相分布的储层属性参数有较大差别,通过沉积微相的条件约束模拟,合理体现了微相内地质特征的相似性,使地质模型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2.
随机建模在大牛地气田新区早期气藏描述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属于典型的低渗透致密气田,具有储量规模大、发育气层多、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在早期地质资料较少的情况下,如何客观地预测储层分布及其含气性成为难点。文中的研究对象为大牛地气田新区盒1段河流相致密砂岩储层,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和地质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根据现有的钻井、测井、地震、岩心、露头等资料,在基础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相控随机建模,以相邻开发成熟密井网区精细储层地质模型作为原型模型,通过地质类比分析,确定新区的储层统计特征参数,建立精细可靠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同时结合储层物性下限预测各小层有利储层的分布,为大牛地气田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储层表征技术及其发展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储层表征与建模是油气田开发领域的一项关键技术,致密砂岩气藏因其特殊性,储层表征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主力产气层下二叠统石盒子组8段由多期河道砂体叠置而成,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强非均质性的地质特征,随着水平井的规模开发,更加精细的储层表征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借鉴油藏表征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的地质特点及多年的开发实践,提出了该气田储层表征的技术思路:①精细地层划分对比,建立等时地层格架;②以刻画砂体、有效砂体为重点,建立储层地质知识库;③优化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建立精细地质模型。根据苏6区块历年地质建模效果和当前国内外河流相储层的地质建模方法,总结归纳出了不同开发阶段、含不同生产资料的相控建模技术。最后结合气田开发实际,展望了致密砂岩气藏储层表征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非均质性强,沉积微相规律性差,地质建模难度大。参考其他随机性地质建模方法,优选多点地质统计学地质建模,综合基于目标和基于象元的优势,提出了"井-震-地质统计学规律"的综合一体化随机性地质建模思路。在苏里格气田西区s48-17-64区块,基于前期地质认识和密井网砂体解剖,以盒8下辫状河沉积微相模式作为多点地质统计学的训练图像,三维地震资料为软约束体,离散化测井数据为硬数据体,井震结合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并采用不断完钻的气井验证地质模型,二次建模。经过验证,该方法建立的地质模型精度高,降低了随机建模离散化问题,在开发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丘东气田三间房组上段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末端沉积,砂体厚度薄,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储层精确识别和横向预测存在诸多困难。研究采用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以井震结合精细地层格架和测井相解释成果为依据,在地震体约束下,综合利用多种资料,建立了三间房组上段三维精细地质模型,为下一步气田合理开发调整提供了有利的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潍北油田孔一段储层随机建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潍北地区孔一段油藏描述中,应用地质统计学随机模拟技术对孔一段储层物性参数进行了研 究,建立了能够反映储层非均质性的地质模型。潍北地区孔一段主要沉积类型为扇三角洲,相变快,沉积 环境不稳定,储层非均质性很强。通过对该地区地层、测井和沉积特征的深入研究,划分出精细的小层 单元,并结合储层宏观和微观非均质性研究,选择出合适的建模方法,建立砂体分布及储层参数模型, 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校验。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三维储层精细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是大牛地气田低孔、低渗透岩性气藏的主要产气层之一,分析其储层的非均质性,精细描述储层的各种属性特征,是气田进一步开发的关键。为此,综合利用地质、地震、测井等各种资料,应用三维随机建模技术,根据两步法建模理论和地质统计结果,采用地震、沉积模式控制等多信息融合约束的建模方法,建立了研究区储层的沉积微相模型,精细描述了下石盒子组辫状河沉积特征,剖析了各沉积微相砂体的展布形态与叠置关系;依据相控建模方法,分析各微相下的属性分布特征,统计属性分布变密度函数,以已经建成的沉积微相模型为基础,完成各属性的随机模型,分级、分层次详细地描述储层的非均质性,并指出心滩沉积的粗砂岩、砂砾岩等为相对高孔、高渗带,是主要的产气砂体。  相似文献   

8.
苏6区位于苏里格气田中部,投产时间早,地质认识程度高,是建立精细地质模型和开展井网优选等数值模拟工作的最佳区块.该区块属于辫状河沉积体系,有效砂体分布呈分散状,且砂体规模小,连续性差,具有低渗、强非均质性的特点.针对该类气藏特点,从目前的技术水平和认识程度,设计了33套不同排距和井距的开发方案.随机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800 m×600 m井网为最优井网,可以实现单井累计采气量和区块生产井数最大化;同时针对该类气藏砂体分布规模小、连续性差的特点,建议布井方式宜采用井间加密布井,可以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同时随着开发工作的逐步深入和地质研究工作的逐步加深,采用井间加密布井方式可以有效提高钻井成功率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9.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即在三维空间上表征储层的各项地质特征,是油气藏勘探开发过程中揭示储层特征、寻找有利目标的基础。针对四川盆地龙岗气田鲕粒滩型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且研究区井网密度小等特点,形成了以单井解释数据为硬数据,地震属性体资料为约束,高度综合地质、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的碳酸盐岩相控储层建模技术系列。该方法将纵向上小尺度精细井资料与地震资料高横向分辨率的优势有效结合,增加了井间预测的合理性,提高了地质模型的精度。建模结果再现了油藏三维空间展布特征,为油田详探、制订和调整开发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盒8段和山2段储层是受河流作用控制为主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河道侧向摆动频繁、迁移改道明显,河道间相互叠置交错普遍,传统的径向模型往往难以取得满意拟合效果。文章针对辫状河沉积体系砂体特征,结合储层沉积背景,辫状河心滩、分流河道和边滩等微相不同的空间展布形态,建立了包括充分大砂体多层非均质模型和透镜状砂体多层非均质模型在内的多个单井地质概念模型;结合单井数值模拟对生产动态资料进行拟合,修正了储层参数,得到了能够反映储层真实情况的精细地质模型,评价了单井控制范围、控制储量、分析储层非均质性,深化了地质认识。研究认为,考虑物性网状低渗带分布的透镜状砂体多层非均质模型更适合辫状河沉积储层的特点,通过多模型对比评价,在油气藏开发评价初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河流相砂体横向相变快,连续性和连通性差,储层非均质性强,严重影响了河流相储层的开发效果。依据储层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对苏里格气田苏14井区盒8段河流相砂体展布与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苏14井区盒8段属于早期辫状河沉积向晚期曲流河沉积逐渐转化的沉积背景,其主要沉积微相包括河道滞留沉积、心滩、边滩、决口扇、天然堤、河漫砂及泛滥泥。受基准面升降与沉积物供应的共同作用,该区河流相砂体演化呈阶段性变化,大致经历了辫状河繁盛发育期、辫-曲共存转化发育期及曲流河繁盛发育期3个阶段,其中辫状河繁盛发育期的心滩砂体与辫-曲共存转化发育期的心滩及边滩砂体是主力含气储层。研究区优质储集砂体的发育受沉积微相展布与基准面旋回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热德拜油田是中国石油在哈萨克斯坦收购的MMG公司的两个主力油田之一,已经投入开发40多年。前人认为热德拜油田侏罗系储集层为浅海相或滨海相沉积,这与目前油藏开发过程中出现储集层非均质性强的现象相矛盾。利用构造、岩性、测井等资料建立了沉积相模式,分析认为,侏罗系储集层为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并识别出了沼泽、河道间、心滩和分流河道等微相,其中分流河道微相发育了主要的储集体。研究认为沉积微相对开发效果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砂岩油藏沉积相带分布及其引发的储层非均质性已经成为制约油藏滚动勘探和开发生产的瓶颈。在系统观察岩心的基础上并结合钻井、测井资料研究了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群Ⅰ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特征和分布。结果表明,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群Ⅰ油层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以及湖底扇主沟道、主沟堤等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为最主要的沉积微相。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沉积微相与储层物性、油气分布的关系,指出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砂体为该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14.
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储层主要发育平行层理、交错层理、斜层理等层理类型,韵律特征为多期次正韵律叠加;从上到下沉积相属于从曲流河相到辫状河相的过渡,从上到下小层非均质性增强,推测由于辫状河比曲流河河道变化更加频繁,沉积更加复杂导致;研究区平面上的非均质程度较强,对油田的实际开发生产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5.
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岩心资料,对乐安油田草4块沙三段-沙二段储层的沉积特征与非均质性及隔层和夹层对特稠油油藏开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储层沉积特征和非均质性是影响该单元特稠油构造-地层油藏开发生产的重要因素.研究区沙三段-沙二段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是储层分布的主体相带.储层层内、层间非均质性强,平面非均质性较弱,砂体连通性较好.隔层和夹层主要为沉积成因,纵向上沙三段隔层和夹层较沙二段不发育,构造高部位因剥蚀造成隔层缺失,水下分流河道部位因冲刷造成隔层不发育.隔层和夹层的平面、垂向分布特征对特稠油油藏注蒸汽热采具有直接影响,沙三段2和3小层的顶底隔层发育,其内部的夹层不发育,应作为主要的提高采收率热采层段.  相似文献   

16.
以精细的小层对比为基础,通过对岩心相、地质录井相、测井相的研究,明确了河西务油田Axx断块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沉积微相主要为辫状河道、分流水道、席状砂;通过储层非均质性、沉积微相的分布、油层分布的研究,表明沉积相带的展布决定了平面的非均质性以及高渗条带的分布,油层分布特征表明油层的分布受构造、砂体的双重控制。沉积微相的研究指导了本断块的开发。  相似文献   

17.
东辛油田营66断块沙河街组二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砂体发育频繁,非均质性强,剩余油分布复杂。文中采用层次分析法及建筑结构要素法,对辫状河三角洲进行了详细剖析,识别出层状砂砾岩、交错层理中砂岩、波状层理细砂岩等6种岩相,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主体、水下分流河道侧缘、河口坝主体和坝缘等4个3级构型单元。早期阶段,河道分岔频繁,河道下切河口坝,形成"河在坝上走"的沉积模式;中期阶段,河道分支由岔口分流向河道侧向决口演变;晚期阶段,河道侧向决口明显增多,主河道侧向侵蚀叠置。根据储层解剖分析,建立了区内辫状河三角洲储层近端—中端—远端构型模式,可为后期剩余油的挖潜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分析认为研究区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沉积主体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只在研究区北端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研究区Guaduas组经历了两期湖平面的升降旋回,十几个短期旋回.由于辫状河道频繁改道,河漫滩以及水下分流河道间湾沉积形成的隔夹层分布广泛,储层的连通性变差,形成非常复杂的油水系统.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19.
辫曲过渡型河流是发育于辫状河向曲流河演化过程中的一种河流类型。综合现代沉积类比、构造演化分析、岩心分析与地震正演,对渤海湾盆地辽东湾坳陷东北部新近系馆陶组沉积体系类型及沉积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在层序分析的基础上,对馆陶组辫状河、曲流河与辫曲过渡型河流等3种沉积类型的宏观和微观沉积特征、成藏条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辽东湾坳陷东北部馆陶组沉积时期,沉积体系由辫状河向曲流河逐渐过渡,其中在馆中段沉积期发育辫曲过渡型河流沉积。②辫曲过渡型河流具有水动力较强、垂向加积与侧向加积相复合、储层发育程度与成熟度适中、砂泥岩低频互层、测井曲线呈箱形与钟形相叠加的沉积特征。③相对于辫状河与曲流河储层,辫曲过渡型河流储层横向连通性好,垂向上间隔发育规模性泥岩夹层,具备更好的储盖组合条件,更有利于油气规模性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