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哈得逊地区东河砂岩测井资料隔夹层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隔夹层是导致储集体非均质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长期开发的油田,剩余油形成与分布受隔夹层的成因类型、空间分布和非均质性控制。针对东河砂岩低阻、非均质性较强的储层特征,以岩心一测井为依据,将HD4油田隔夹层分为三类:钙质夹层、泥质夹层、含钙泥质砂岩夹层,其中主要以含钙泥质砂岩隔夹层为主,其次为钙质隔夹层,泥质隔夹层较少。建立了该区隔夹层的测井识别标准,并进行了单井纵向隔夹层识别,为HD4油田选择合理开发层系、制定最佳开发方案、提高原油采收率,改善开发效果,以及进一步寻找有利勘探区块和开发对策,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根据文昌C油田ZJ2I油组储层钙质、泥质隔夹层分布广泛、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对储层钙质、泥质夹层纵向、平面分布进行了分析,用Petrel确定性建模技术建立隔夹层三维模型,以测井解释小层为单元,选取孔隙度、渗透率、渗流系数、储存系数、有效厚度、饱和度、流动带指标等参数做聚类分析,将储层划分为四类流动单元;研究认为,中、底钙质隔夹层和上部泥岩夹层对开发井含水上升有控制作用,结合流动单元划分,能较好解释开发井含水上升特点。  相似文献   

3.
王官屯油田中生界厚油层内隔夹层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黄骅坳陷王官屯油田中生界巨厚砂岩的岩性、物性、电性和开发动态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本区主要发育有泥质隔夹层、钙质砂岩隔夹层和钙质砂砾岩隔夹层,利用泥质含量、声波时差及电阻率的交汇图,建立了隔夹层识别模式,开展了对全区隔夹层的识别,把研究区隔夹层分为稳定隔夹层、次稳定隔夹层和不稳定隔夹层等三种类型,分析了各类隔夹层在注水开发中的作用及影响,并为该类油藏制定合理调整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官屯油田中生界厚油层内隔夹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骅坳陷王官屯油田中生界巨厚砂岩的岩性、物性、电性和开发动态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本区主要发育有泥质隔夹层、钙质砂岩隔夹层和钙质砂砾岩隔夹层,利用泥质含量、声波时差及电阻率的交汇图,建立了隔夹层识别模式,开展了对全区隔夹层的识别,把研究区隔夹层分为稳定隔夹层、次稳定隔夹层和不稳定隔夹层等三种类型,分析了各类隔夹层在注水开发中的作用及影响.并为该类油藏制定合理调整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储层中隔夹层发育情况制约着剩余油的分布,针对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面临长期水驱开发后注气提高剩余油采收率的难题,以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Ⅳ-3—Ⅳ-5小层为例,通过对岩心、测井和测试分析等综合研究,明确隔夹层类型特征及成因,建立隔夹层识别标准,在此基础上刻画了隔夹层的空间展布特征。研究表明:尕斯库勒E31油藏主要发育泥质和钙质2类隔夹层,以泥质隔夹层为主,其成因主要受高频旋回所控,钙质夹层分布相对较少,多形成于胶结作用。基于构型层次结构分析,尕斯库勒E31油藏隔夹层可划分为小层间隔层、单砂体间夹层和单砂体内夹层3个层级。在对GR、SP、AC、RLLD等测井曲线归一化的基础上建立了泥质隔夹层和钙质夹层的定量识别标准。小层间隔层连续性好,基本在全区均有分布,厚度大;单砂体间夹层连续性较差,仅在局部地区连续分布;单砂体内夹层零星分布,厚度最薄。该研究成果可为尕斯库勒E31油藏气驱开发提供一定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陆相碎屑岩储层隔夹层成因、特征及其识别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陆相储层隔夹层是形成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储层精细表征的重要内容。全面认识隔夹层的成因、特征、分布和识别方法对精细表征油藏地质特征,研究剩余油分布,进而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都具有重要意义。陆相储层隔夹层主要分为泥质隔夹层、钙质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3大类。根据岩性和物性特征,可识别取心井隔夹层类型;根据不同隔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可识别非取心井的隔夹层。隔夹层的各种电测曲线绘制成蜘蛛网图模式,泥质、钙质和物性隔夹层具有不同的网形模式,可作为隔夹层的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7.
河流相储层中夹层的发育规律及预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夹层束缚了油水在储层中渗流,是控制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该文以济阳坳陷馆陶组上段河流相储层为例,总结了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泥质砾岩夹层3类夹层的岩性、电性特征,建立了各类夹层的识别标准,其夹层的物性特征明显(渗透率为(50~100)×10-3μm2,孔隙度为15%~20%)。沉积作用控制了夹层发育,河流相储层的夹层主要是沿着3~4级层序界面发育。运用韵律层对比、物性截断和条件模拟的方法能够预测夹层的分布,探讨了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综合利用露头、岩心、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碳氧稳定同位素、常规测井和地层倾角测井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哈得油田东河砂岩钙质隔夹层的岩石学特征、测井响应特征、成因模式及分布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区钙质隔夹层主要为钙质细、粉砂岩,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都较高,钙质成分包括方解石、铁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硬石膏等。虽然钙质隔夹层一般厚度较薄,但结合常规测井和地层倾角测井资料仍可将其识别。建立了3种钙质隔夹层的成因模式:浅埋藏淡水环境隔夹层、蒸发作用隔夹层和深埋藏期隔夹层。结合沉积相带发育情况,认为钙质隔夹层在临滨、后滨较为发育,容易连片,井间易连续;结合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特征,认为东河砂岩岩层组界面钙质隔夹层具体产状主要有5种:"上钙下泥"型、"上泥下钙"型、"钙-泥-钙"型、钙质单层界面型和钙泥质界面型。  相似文献   

9.
通过大量的岩心、薄片观察,依据填隙物的种类和含量,将东河1油藏东河砂岩隔夹层分为钙质隔夹层、(含)泥钙质隔夹层和泥质隔夹层3类,以钙质隔夹层和(含)泥钙质隔夹层为主,泥质隔夹层相对不发育。隔夹层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早成岩期的碳酸盐胶结作用。碳酸盐胶结物类型包括方解石、菱铁矿、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根据岩相学和阴极发光特征的不同,识别出4期碳酸盐胶结物,各期碳酸盐胶结物成因和流体来源存在一定差异。第Ⅰ期胶结物为连晶或粗大片状的无铁无镁方解石,Fe、Mn元素含量很低,形成于未埋藏或浅埋藏与海水沟通的开放、氧化环境,钙质来源于海水;第Ⅱ、Ⅲ期胶结物沉淀于点-线接触的颗粒间,Mn元素含量显著上升,形成于半封闭-封闭的成岩环境,钙质流体来源于第Ⅰ期胶结物或同沉积期的碳酸盐颗粒的溶解;第Ⅳ期胶结物为铁方解石、铁白云石,具交代石英、长石矿物的特点,Fe元素含量远高于Mn元素含量,形成于相对深埋的还原环境,其形成与长石的溶解有关。  相似文献   

10.
钙质夹层研究对油田开发初期井网布置、后期增储上产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观察、测井资料分析等手段,对甘泉油田延长组长8段钙质夹层岩性、电性、分布成因及其对储集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钙质夹层发育受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控制,主要发育在砂体顶部和底部,具有稳定性较高、厚度较大等特征,此外,具有低自然伽马、低声波时差、高电阻率的测井响应特征。钙质夹层发育主要受控于2期方解石胶结,第一期与同生成岩期方解石的过饱和沉淀有关,此时期,壳类生物残体的溶解、河流携带的Ca2+及CO23-、大气中CO2的溶解等是方解石胶结的物质来源;第二期方解石胶结为中成岩阶段B期的孔隙式胶结,地层中残留流体的Ca2+及CO23-、不稳定组分溶蚀、黏土矿物转化等为钙质胶结提供了Ca2+及CO23-。钙质夹层的发育增强了储集层砂体的层内非均质性,导致砂体垂向连通性变差和油水关系复杂。在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钙质夹层与相邻非渗透性隔夹层斜交形成有效隔挡,形成局部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11.
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沙一上亚段Ⅲ,Ⅳ油组发育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砂体,其内部结构影响着油藏的开发,但该区河口坝内部结构和隔夹层的分布情况缺乏系统的研究。利用岩心资料、测井数据、生产数据等多种资料,在识别和分析沉积微相的基础上,对河口坝、泥质隔夹层的结构特征及油藏特征进行解剖,明确了河口坝的内部结构对油藏开发的影响,建立了油藏模式。结果表明:大王庄地区沙一上亚段Ⅲ,Ⅳ油组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水下分流间湾3种微相。不同期河口坝之间和同一期河口坝内部发育泥质隔夹层。在顺物源方向上,河口坝呈S型叠置前积;在垂直物源方向上,多期河口坝纵向上叠置堆积;河口坝间发育泥质隔层,单个河口坝内部发育泥质夹层。研究区一共发育3种类型的油藏:断层控制油藏、岩性控制油藏、断层-岩性复合油藏。不同期次河口坝间的泥质隔层作为油气的隔挡,是造成油水界面不统一的原因,而河口坝内部的夹层厚度较薄,规模小,不影响连通性。  相似文献   

12.
于奇西地区砂泥岩薄互层反演方法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林 《石油物探》2008,47(2):186-190
于奇西地区三叠系上油组埋藏深,井控程度低,且为砂泥岩薄互层,储层物性变化大,储层与围岩在声波曲线上没有明显的差异,采用常规资料难以进行准确储层预测和评价。为此,在于奇西地区开展了反演方法储层预测研究。对各种反演方法进行了分析,认为基于重构技术的反演方法比较适应于奇西地区的特点。利用自然电位曲线重构了拟声波曲线,进行了伪波阻抗反演,获得了显著的地质效果,反演剖面清晰地描述了砂泥岩薄互层。利用反演结果,综合构造、沉积、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等信息,确定了上油组含油层①号砂体的分布范围和油气有利分布层段。  相似文献   

13.
The occurrence of interbeds in thick oil formations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that cause the difference of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A quantitative method for predicting interbeds was proposed and the sedimentary origin and division criterion were demonstrated.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rbeds in different types of sedimentary sand bodies were predicted and analyzed by combining the theory of sedimentology and reservoir bed architectural-element analysis. The interbeds in a single well were recognized from high resolution well logs, and inter-well interbeds were predicted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cyclothem correlation, physical properties truncation, and conditional simulation. Finally a 3-D model of interbed was built. Application to the Gudao Oilfield was successful.  相似文献   

14.
坨七断块9~1储层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胜坨油田坨七断块沙二段9~1层为例,通过对储层层内韵律性、层间差异性、层内层间隔夹层进行定量评价,揭示了9~1砂体储层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特征,指出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到沉积相带、砂体展布和隔夹层分布的控制。研究了在储层非均质影响下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在层内、层间非均质性影响下,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物性较差注采不完善的储层中;在平面非均质性控制下剩余油分布在平面上非主流线部位和渗透率较差的侧缘相带。  相似文献   

15.
一种特低渗透油层有效厚度标准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低渗透储层有着不同于常规储层的测井响应,其测井响应中来自油气的成分少,有生产能力的低孔隙度储层与无效层段之间的差异很少,测井解释的难度很大。针对白豹油田长3、长4+5低渗透油层有效厚度及其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利用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声波时差、密度、中子、微电极等多种测井曲线,结合岩心分析、地质及试油等资料综合对比研究,充分利用了测井资料识别影响低渗透储层参数变化的地质因素及特点,建立了有效厚度的物性、电性下限和夹层扣除标准。通过该区目的层段80多口井低渗透储层的精细评价处理,有效地剔除了钙质夹层、泥质夹层、致密层、千砂层和不够标准的差油层,确定了各井油层有效厚度,提高了该区目的层段油藏测井解释和有利区预测的精度,为该区特低渗透油田增储上产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高台子油层三砂组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大量岩心、录井及测井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西部高台子油层三砂组发育的沉积相类型有湖泊相和三角洲相。湖泊相中发育滨浅湖亚相,滨浅湖亚相又可区分为砂质滩坝、混合滩和泥滩3种沉积微相。三角洲相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河口坝和远砂坝微相。高台子油层三砂组时期,受齐齐哈尔物源、北部物源、西部物源和西南物源供应的影响,形成了5个三角洲朵体。其中齐齐哈尔物源、北部物源和西南物源形成的三角洲规模较大,而西部物源形成的三角洲规模较小。三角洲以前缘亚相为主,主要发育河口坝和远砂坝沉积微相。在富62井—富13井一带、杜408—杜45井一带和杜431—塔4井一带,发育滨浅湖砂质滩坝沉积微相。其中沿最大湖岸线带状分布的富62井一富13井一带的滨浅湖砂质滩坝规模较大。其余地带,以富泥的滨浅湖混合滩微相为主。在江36井和来54井附近分别发育了滨浅湖泥滩微相。砂地比对沉积微相具有较为敏感的反映。在河口坝和砂质滩坝沉积微相发育区,砂地比普遍在0.4以上,在远砂坝发育区,砂地比在0.3左右,在滨浅湖混合滩发育区,砂地比在0.2左右,在滨浅湖泥滩发育区,砂地比普遍小于0.1。  相似文献   

17.
砂泥岩薄互层的电阻率受泥岩影响,导致直接应用阿尔奇公式计算的含油饱和度偏低.针对砂泥岩薄互层内部沉积结构特征,将储层看作多个不同岩性薄层交互分布的层状介质,考虑层间耦合与层内泥质的共同导电效应,提出了一种横向、纵向双"泥质指示因子"导电等效模型,由此建立了砂泥岩薄互层饱和度计算模型.通过处理分析实际测井资料可知,利用该模型计算的含水饱和度比阿尔奇公式计算结果低10%~20%,更接近于岩心试验分析结果.研究表明,新建立的饱和度模型可降低薄互层层内及层间泥质对含水饱和度计算的影响,适用于砂泥岩薄互层测井资料的处理解释,对于厚砂岩层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18.
依据岩心资料与测井资料,研究了井点层内夹层的分类及其成因,建立了层内夹层岩电识别标准.根据沉积环境的差异,将夹层展布模式划分为连续型和随机型,研究了连续型的稳定夹层与随机型的不稳定夹层的分布规律,分别建立了这两类夹层井间分布的预测流程和方法,形成了井间夹层的定量表征技术.在此基础之上,采用不同的模拟方法进行夹层三维空间...  相似文献   

19.
以滨东地区沙四上亚段(Es4s)滩坝砂岩为例,首次提出了在地震相模式指导下,采用“二次标定法则”进行砂泥岩薄互层精细标定的方法。针对研究区滩坝砂岩位于油页岩集中段下部、岩性以砂泥岩薄互层为主、埋藏较深、延伸范围小的特点,在对地震剖面进行极性判断的基础上,以地震相模式为指导,利用“二次标定法则”与“时变子波”相结合的方法对砂泥岩薄互层进行精细标定,最后通过分析目的层段反射系数序列与振幅的对应关系验证精细标定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英买 32 区块蓬莱坝组白云岩油藏隔夹层的广泛发育增加了剩余油挖潜的难度。 由于隔夹层厚度薄,分布规律不清楚,准确预测其分布已成为该区研究的难点之一。在地震沉积学理论指导下,建立高频层序格架,利用谱反演处理后的地震资料和 90° 相位化,以及野外地质建模指导下的地层切片等技术,预测了该区隔夹层的分布规律。谱反演处理能有效提高地震资料对薄层的识别能力,且 90° 相位化后的地震同相轴与隔夹层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野外地质建模明确了隔夹层平面分布规律,且与钻井资料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能有效指导地层切片对井下隔夹层空间的分布预测。预测结果表明,隔夹层呈北西-北东向条带状分布于研究区的东北部,控制着研究区剩余油的分布。 通过钻井测试和生产资料验证,该方法预测的隔夹层分布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