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酒泉盆地南缘推覆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酒泉盆地南缘推覆构造是玉门油田今后勘探突破的一个关键地区。在概述了国内外逆掩推覆构造油气勘探的现状及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酒泉盆地南缘推覆构造的特殊性和油气藏分布规律,并就今后的勘探方向和地震构造解释方法提出了建议。酒西地区在勘探推覆构造带前级地带的同时,还需向推覆构造的内部和下部发展,在青西凹陷寻找构造裂缝复杂油气藏,在寻找以白垩系为油源的油气藏的同时,还要考虑石炭-二叠系生油的可能性;在酒东地区的生油凹陷内应注意自生自储型油气藏的勘探;充分利用遥感、野外地质、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建立研究区的构造模型,利用钻井、地震资料建立地质-地震模型,利用平衡剖面反演和地震模拟正演技术对上述模型进行独立模拟,通过不断的修改,获得合理的构造解释。  相似文献   

2.
东濮凹陷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勘探开发信息资料,分析研究了东濮凹陷地质演化历史与盆地结构的特征,并结合找汪需要,相应地提出油气成藏系统归类方法的新概念。文章最后结合盆地沉积构造与石油地质条件,评估了东濮凹陷油气勘探探有前景从而提出了今后应以“深层油气为主,深浅分探”为原则的石油勘探建议,并从整体上指出出深,浅油气分布的有利区域,也是中原油区当今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区。  相似文献   

3.
萨拉瓦提盆地位于东印度尼西亚鸟头岛地区,为印度尼西亚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在综合研究区域地质资料基础上,结合盆地地震、测井资料及盆地油气田等数据,对萨拉瓦提盆地石油地质特征、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萨拉瓦提盆地大致经历了早期裂谷、中期挤压沉降和晚期挤压褶皱、局部逆冲几个演化阶段;萨拉瓦提盆地主要烃源岩为中新统Klasafet组的海相页岩,主要储层为中新统Kais组碳酸盐岩礁体;Kais组沉积经历3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沉积的台地碳酸盐岩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萨拉瓦提盆地发育3个有利的油气富集带;油气差异聚集控制盆地油气田的分布,平面上具有"内气外油"的特征;盆地发育的向西北生烃凹陷倾没的近NW—SE向构造鼻是控制盆地成藏的关键因素,盆地未来主要勘探方向为位于构造鼻上的KOI地区。  相似文献   

4.
西昌盆地奥陶系上统大箐组白云岩厚度大,分布面积广,多见溶蚀孔洞,周边野外露头可见沥青,井下取心多段见气泡冒出,表明其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目前西昌盆地大箐组勘探程度低,油气地质条件尚不清楚,有待持续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因此根据野外剖面、钻井取心与测井等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对西昌盆地大箐组油气地质条件开展系统研究。结果认为:①西昌盆地大箐组发育大套厚层滩相晶粒白云岩,溶蚀孔洞较为发育,为较好储集层;②上覆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灰黑色页岩厚度大,可为大箐组白云岩良好烃源与直接盖层;③大箐组白云岩野外与镜下均见沥青,表明大箐组具备油气成藏条件;④位于米市坳陷中部区域七里坝背斜带未见通天断裂,油气保存条件相对较好。结论认为:七里坝背斜带可作为该区大箐组下一步天然气勘探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5.
研究区位于中扬子板块东北部,处于东秦岭—大别山和江南—雪峰2个造山带及其前陆冲断带联合而成的复合盆山体系中,区域构造演化具有构造应力场的多重性、构造活动的多期性、构造变形的多层次性等特点,具有"两山夹一盆"的区域地质结构,整体具有对冲干涉、南北分带、纵向叠置的结构特征。通过对工区二维地震资料解释与研究,通过平衡剖面技术深入构造演化及变形特征的研究,分析构造演化对区内局部构造分布规律及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酒泉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酒泉盆地在新生代受祁连山褶皱带由南往北的逆冲推覆作用,在横向上形成了复杂的前陆盆地结构,依次有南缘山前冲断带、南部前陆拗陷、前陆斜坡、黑山-合黎山前缘隆起和花海-金塔隆后拗陷;在纵向上表现为新生代前陆构造层叠置在中生代伸展构造层之上的双层结构特征。本文主要通过对地震剖面及地面露头资料的综合研究,重点分析了自晚第三纪以来酒泉盆地的地质结构特征、构造变形特征及下步油气勘探方向,并获得以下认识:南缘山前冲断带构造变形表现为多个逆冲推覆带侧向叠置,并且由于调节断层的分割作用,构造变形及结构具有明显的东、西分段特征,构造变形强度总体表现为西强东弱,推覆体广泛逆掩于下白垩统之上;南缘山前冲断带石油地质条件优越,是盆地内最主要的油气聚集区,其中逆冲推覆体下盘掩伏构造是下步油气勘探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7.
黄海前第三系及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黄海前第三系可划分为北黄海盆地区中朝地块型和南黄海盆地区扬子地块型。重、磁反演和地震地质综合解释表明,黄海前第三系分布受近东西向构造和北东向构造控制,表现为近东西向的前寒武系--古生界分布区及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青龙群残留凹陷分布区和北东-北东东向分布的侏罗系--白垩系断陷盆地分布区。研究区属多旋回的残留盆地,具备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含油气系统。盆地和隆起区因演化史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油气系统,近期主要勘探方向应是南黄海北部盆地和北黄海盆地。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楚凸起构造特征及含油气远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塔里木盆地巴楚凸起地震地质条件较复杂,勘探程度较低。通过对巴楚凸起全区地震地质资料解释研究,发现了一些的构造圈闭,认为该区的断裂及局部构造成排成带分布。在划分了构造带,描述了构造的形态和圈闭类型的基础上, 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及各构造带含油气远景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为该区今后的勘探描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阿克库勒凸起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阿克库勒凸起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重要的地质成果,但受研究区多期构造运动叠加改造的影响和资料的限制,对该区的构造发展演化过程缺乏系统、统一的认识。在最新的3D、2D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平衡剖面恢复,结合古构造变形特征的复原.进一步厘清了阿克库勒凸起的构造演化过程。加里东中期-海西期为鼻凸形成、抬升、剥蚀期;印支-燕山期,继承性发展;喜山期构造调整定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油气分布和勘探情况,发现阿克库勒凸起油气成藏受构造演化发展的控制明显.形成了4个油气成藏期。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南缘冲断带地区的地震资料长期以来由于基准面、填充速度不统一,存在地震解释层位不闭合,新、老资料难以统一使用的问题,各年度的地震地质成果解决的也仅是局部构造的分布问题,不适应该区以"整体评价、重点突破"为指导思想的油气勘探、开发的需要。基准面统一处理后的地震资料较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使该区的地震资料能进行区域性的速度分析、速度建模和构造转深连片成图,变速成图技术在该区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解释成果也能从较大区域上连片成图及构造分析研究,区域成图和构造转深的精度有较大提高;还发现了玛北潜伏构造及霍、玛、吐下盘构造,较客观地查明了南缘冲断带各构造的形态、圈闭规模、构造细节变化及构造间的接触关系。为该区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ɶ��������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琼东南盆地经过多年的勘探与研究,已发现丰富的油气资源,且在勘探上取得了较大突破。但由于该区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海洋油气勘探程度很低,勘探成本高,石油地质研究水平也比较低。在崖13-1大气田发现后,对琼东南地区的油气资源潜力有了新的认识,分析认为区内有巨大的油气资源前景,但油气运移方向和路程均不清楚,勘探重点的选取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地层流体受两大流体系统的控制——压实流和重力流,利用流体势分析系统研究地下流体势及压力分布可克服井资料不系统的局限性,有效地进行油气资源的预测评价。用地下流体力场和势分析的方法可以统一处理和定量解释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规律,明确预测油气运移的主通道,确定有利的油气勘探靶区,显著提高钻探成功率。综合研究剖面、平面流体势及压力特征,结合其他有关地质资料,找出最有利的勘探目的层位。该方法在琼东南盆地松东地区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南黄海盆地发育厚度大、分布广的中生代—古生代海相地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对象,然而受地质条件复杂、地震采集环境恶劣等因素的影响,地震成像品质不佳的问题突出,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的进程。为了破解上述技术难题,通过开展科研攻关,形成了南黄海盆地中生界—古生界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综合解释等3项关键技术系列。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立体地震资料采集、 广角反射地震信号提取、广角反射波成像处理、地震综合解释等技术以及海上试验应用,获得了该盆地中部隆起和北部坳陷海相下构造层的有效反射和成像,满足了地质科学研究和地震成像的要求;②取得了对南黄海盆地海相下构造层分布、构造特征等的一系列重要新认识,为该盆地海相地层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及勘探指明了方向;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CSDP-2科学钻探井位,在海相中生界—古生界中钻遇厚度较大的烃源岩和多套储层油气显示,证实了该项技术的可靠性。结论认为,该项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可以为南黄海盆地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提供技术支撑,应用前景广阔,并由此坚定了在该盆地进行海相油气勘探的信心。  相似文献   

13.
由于三维地震勘探具有高密度采集、高精度以及多种灵活的显示方式等优点,因此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研究地层岩性变化,预测物源方向,划分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带,寻找砂岩发育区,评价含油气有利区块,已经是油气勘探的客观要求。本文所研究的三维地震工区位于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部,至储层研究工作开展以前,已钻井4口,获得的油气产量甚低,结果难以令人满意。为此,以全三维地震偏移资料为基础的岩性圈闭研究得以开展。该项研究立足于三维地震工区的地质特点,结合钻井、测井等资料,利用地震微相、沉积微相、成藏条件分析等方法,确定了砂体的平面展布特征,预测了隐蔽的岩性圈闭,指出了研究区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4.
西昌盆地上三叠统白果湾组沉积相与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昌盆地是我国油气勘探的潜力区,但目前对于该盆地上三叠统白果湾组沉积的认识程度低,油气勘探尚未取得重大突破。为了加快对该盆地白果湾组油气勘探的进程,基于该盆地和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的露头、钻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系统研究了该盆地白果湾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沉积体系与砂体展布,探讨了其与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关系,并评价了油气勘探前景。研究结果表明:(1)西昌盆地白果湾组以砂岩和泥岩沉积为主,可划分为4个岩性段,与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三段—六段相对应,白果湾组二段砂岩发育;(2)白果湾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和湖泊等3类沉积体系,在西昌盆地内以湖泊和河流三角洲为主,发育三角洲前缘砂体和砂坝砂体;(3)白果湾组沉积期,西昌盆地与四川盆地是一个整体,沉积体系相同,构造演化基本一致,水体主要从四川盆地流向西昌盆地;(4)白果湾组泥质烃源岩厚度大、生烃潜力较好,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湖泊中的砂坝砂体具有一定的油气储集能力。结论认为,西昌盆地白果湾组源储一体、大面积叠置,源储配置良好,具备较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普遍发育低幅度、线性分布的正向构造,依附于断裂、斜坡和大背斜翼部发育。这种正向构造整体不能自成圈闭但对油气分布有着强烈的控制作用,是重要的勘探目标。通过构造特征分析将其归为构造脊,并细分为断背脊、鼻状脊和断块脊3种类型,确定了构造脊的脊线、长度、幅度、宽度、面积5个几何要素,丰富了构造脊的内涵。通过研究构造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探讨了构造脊控藏理论,指出构造脊是油气输导的优势通道,建立了构造脊与薄储层、窄河道配置的油气成藏模式。通过在松辽盆地杏西-哈尔温地区和江桥地区中-浅层油气勘探中应用构造脊地震识别技术,发现并落实了一批构造脊勘探目标,多口井获得高产油流,拓展了油气勘探领域,支撑了大庆油田在中-浅层油气勘探中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6.
波形分类技术在隐蔽油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几年综合应用地震信息预测储集层及其含油性的技术也日趋发展。过去多采用波阻抗反演等方法研究隐蔽油藏,但在勘探早期阶段,尤其是在井资料少的情况下,波阻抗反演结果多解性往往较强。笔者在对冀中探区的大王庄隐蔽油藏的预测研究中,应用Stratimagic波形分类方法,提高了预测的符合率,根据预测结果部署的3口井,实施钻探均获商业性油流。  相似文献   

17.
川东侏罗系——四川盆地亟待重视的一个致密油气新领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盆地侏罗系油气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川中和川西地区,长期以来对川东地区侏罗系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与勘探潜力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四川盆地近60年的勘探开发历史中,川东侏罗系至今几乎还是一片尚待开发的油气资源处女地。事实上,川东地区许多钻井在钻遇侏罗系时都曾发现过大量的油气显示,少量钻井经测试甚至获得过工业油气流。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川东地区侏罗系具有与川中地区侏罗系十分相似的油气成藏条件,其烃源岩厚度大、储层致密、油气资源丰富,是四川盆地内除川中侏罗系之外还有希望找到原生油藏的一个有利地区。建议尽快将川东侏罗系油气藏作为四川盆地一个重要的致密油气勘探新领域,开展整体评价研究,实施专层勘探,并采用非常规油气勘探评价技术与方法,在油气保存条件较好的低缓、潜伏构造以及宽缓的向斜区,优选有利区块,开展水平井钻井与储层改造先导性试验。与目前在渝东南等构造复杂区开展的页岩气勘探相比,川东侏罗系油气勘探的地质风险与开采成本将更低,探明油气资源并投入商业开发的成功率与机遇更大,更具有找到规模性油气田(藏)的现实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西昌盆地是一个油气勘探新区,而七坝1井则是西昌地区目前惟一的油气钻井。因此, 对该井有关资料的研究对今后西昌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岩心观察、显微镜薄片鉴定和实验室测试分析, 详细研究了该井古生界的岩石学、储集物性、测井和录井等特征, 进而对古生界的储层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 七坝1井下二叠统栖霞组发育多种类型的储集层;下志留统韩家店组和石牛栏组发育多段裂缝性储集层。由此认为,古生界应是西昌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位。  相似文献   

19.
为了查明西昌盆地南部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保存优选区,针对研究区构造变形等特征,对研究区进行构造分区,得出研究区受到强烈的挤压-走滑构造变形和大幅度的隆升剥蚀等构造强改造作用,具有强变形、强隆升、强剥蚀等构造特征,后期构造改造和变形为制约页岩气保存的关键因素。以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从物质基础、构造演化等方面对页岩气保存条件进行研究,得出米市盆地轿顶山向斜地区和布拖—火烈宽缓褶断带变形较弱,褶皱表现为宽缓-开阔的样式,剥蚀厚度主要小于3000 m,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并初步建立了页岩气保存条件的综合评价指数体系,为西昌盆地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野外剖面、钻井剖面的精细对比,结合宽带约束的地震资料反演,对四川盆地东南地区中、下寒武统膏岩盖层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在四川盆地及周缘构造演化的基础之上对中、下寒武统膏岩盖层的封盖有效性进行了探讨。四川盆地东南地区中、下寒武统膏岩连片分布,呈北东向展布,发育两个膏岩厚度中心,膏岩展布和圈闭分布完全匹配。在加里东期和印支期,四川盆地东南地区中、下寒武统膏岩层未遭受破坏,能够有效封盖震旦系古油(气)藏;在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则膏岩层遭受破坏,失去了对丁山-林滩场地区古油(气)藏的封盖作用。同时指出,七跃山断裂以西地区膏岩层在后期构造运动中未被完全破坏,能够对盐下油气藏起到封盖作用,是川东南地区寒武系盐下的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