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深水大气田形成关键要素与勘探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新发现的大气田位于中央峡谷乐东-陵水段,具有气层厚度大、储层物性好、纯烃含量高、单层测试产量高等特点。研究认为煤系烃源岩供烃、重力流水道砂岩储集、底辟近源垂向运移是形成中央峡谷深水大气田的三大决定性因素。古近系崖城组海陆过渡相煤系烃源岩广泛分布,成熟度高,是主力烃源岩;高温高压凹陷深埋藏烃源岩仍具较好的生烃潜力。中央峡谷是南海北部深水区独特的重力流沉积体系,具有分段式发育、多物源汇聚、多期次充填特征,重力流水道砂形成了该深水区厚层优质储层;且水道砂岩被后期泥质水道切割、块体流改造,与峡谷壁联合形成了多个岩性圈闭。深部异常高压促使凹陷内底辟、裂隙比较发育,底辟作为垂向高效沟源通道,油气可直接运移至中央峡谷内的岩性圈闭聚集成藏。深水区烃源条件优越、储集条件良好、勘探目标成群成带分布,天然气总潜力超2×1012m3,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乐东-陵水凹陷以及宝岛-长昌凹陷的海底扇形成的构造-岩性圈闭群是继中央峡谷之后的深水区下步有利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2.
陵水17-2大气田位于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深水区。该凹陷是继承性深大凹陷,面积达5 000 km2,新生界最大厚度达13 km。凹陷内发育始新统、下渐新统崖城组、上渐新统陵水组3套烃源岩,其中崖城组是主力烃源岩,包括煤系和海相泥岩。陵水凹陷是高温凹陷,崖城组烃源岩底部温度可达250℃以上,烃源岩镜煤反射率可达2%~5%。开放和封闭体系的高温生烃模拟实验显示,该套烃源岩生气下限Ro值可达4.38%以上,约为4.4%,因此崖城组主体处在生气窗内,资源量近万亿立方米,是富生烃凹陷。莺歌海组-黄流组是陵水凹陷首选勘探目的层,储层主要发育于中央峡谷水道内。该峡谷长约425 km、宽度3~25 km、深度270~700 m,平行于陆坡近东西走向。峡谷水道内共充填了5期次级水道,发育轴部砂、侧向加积砂、天然堤和侵蚀残余砂4类储集体,物性极好,并形成岩性或构造-岩性圈闭。陵水凹陷北部边缘和南部边缘发育两个串珠状分布的底辟带,类型为泥-流体底辟,南部底辟带沟通了深层崖城组烃源岩与浅层峡谷水道砂岩,崖城组生成的天然气垂向运移至水道砂体,再在水道储层内发生侧向运移,呈T型运移模型,在圈闭内形成天然气田。  相似文献   

3.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受新生代大陆边缘拉张、印一欧板块碰撞、南海海底扩张等多种构造活动控制与影响,琼东南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形成了多凸多凹的构造格局.该盆地深水区负向构造单元主要有乐东、陵水、北礁、松南、宝岛、长昌等6个凹陷,正向构造单元主要包括陵南低凸起、松南低凸起和北礁凸起.通过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研究以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深水区凹陷内普遍发育始新统湖相泥岩和渐新统崖城组海岸平原相-半封闭浅海相泥岩2套主力烃源岩,存在渐新统陵水组、中新统三亚组2套区域储盖组合和滨海相砂岩、扇三角洲相砂岩、盆底扇砂岩、中央水道砂岩、生物礁(滩)灰岩等5种类型储集层,发育由一批大中型背斜、断背斜构造圈闭及大型地层岩性圈闭组成的6个有利构造带.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划分出以陵水、松南一宝岛、长昌、北礁凹陷为烃源灶的深水区4个含油气子系统,优选出中央峡谷构造一岩性圈闭带和长昌凹陷中央背斜构造带作为勘探首选的2个有利构造带,提出以钻探陵水X-1、长昌Y-1等目标为突破口,通过解剖中央峡谷构造一岩性圈闭带和长昌凹陷中央背斜构造带推动深水区勘探进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勘探获得较大突破,针对白云深水区构造-岩性油气藏发育机理及成藏主控因素认识模糊的现状,通过对白云凹陷已证实的构造-岩性油气藏的解剖,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及深水环境下储层发育特征,对白云深水区东部的构造-岩性油气藏特征做了总结。研究表明:白云深水区东部发育继承性近东西向鼻状古隆起构造背景,珠江组下段SQ21低位体系域沉积期,在陆坡深水环境下发育近南北向展布的水道复合体砂岩、扇朵叶砂岩储层及大型泥质充填深切峡谷,在这种构造背景及沉积环境下,发育3类构造-岩性油气藏:水道型构造-岩性油气藏、水道侧封型构造-岩性油气藏、扇朵叶型构造-岩性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发育主要受控于优质深水砂岩储层、长期古隆起背景和“流体底辟+断裂+构造脊+不整合+砂体”复合油气输导体系;白云主洼生成的油气,在晚期活动断裂和底辟作用下,由深部运移至珠海组—珠江组横向疏导层,沿长期鼻状隆起带的构造脊向鼻状构造带的高部位逐渐爬升,油气在运移途中被SQ21水道型、水道侧封型及扇朵叶型构造-岩性圈闭捕获,多种类型油气藏在同一构造背景下,形成由西向东逐级抬升的“阶梯状”复式构造-岩性油气藏带。该研究对中国深水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较好的借鉴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底辟多为受断层影响的次生底辟,而尼日尔Termit盆地早期断层不发育,同生底辟现象明显。通过实验模拟证实研究区泥岩底辟形成机理为:区域应力场压性分量为主动力,挤压塑性层上拱,再辅以不均匀负荷两侧挤压造成。根据受力类型及所处构造位置,将研究区底辟分为坡折—挤压型、低凸—引张差异负荷型和凹陷—差异负荷型。泥岩底辟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主要为:①欠压实高压泥岩具有生烃潜力,在达到生烃门限后,可以生烃;②底辟上拱改善了油气垂向运移能力,产生的微裂缝利于高压流体排出;③泥岩底辟形成的圈闭主要为辟顶背斜和辟边岩性遮挡圈闭;④坡折带的中斜坡临近生烃凹陷,砂体条件优越,该部位底辟形成的圈闭为油气的有利聚集区。勘探实例表明:在底辟活动程度最强的东部坡折带,靠近Moul凹陷一侧的下组合探井,试油均获成功。  相似文献   

6.
针对白云凹陷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的系统性不足等问题,利用大量地震、钻井和地质等油气勘探资料,对影响油气聚集成藏的关键因素展开分析,认为油气富集受到以下因素控制:(1)巨型烃源岩为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2)烃源岩差异生烃及油气差异聚集作用控制油气有序分布及聚集:生烃空间差异性控制"内气外油"总体平面分布格局,而油气差异聚集作用控制了白云东洼"内气外油"的油气平面分布;生烃时效性控制"上气下油"的油气差异分布;(3)晚期断裂/底辟带和继承性构造脊控制新近系油气优势汇聚:晚期断裂/底辟带控制新近系圈闭形成及油气纵向高效输导,继承性构造脊控制新近系油气富集。以上认识有力指导了白云凹陷及周边地区的勘探实践,为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或其他类似凹陷或盆地的勘探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勘探获得较大突破,针对白云深水区构造-岩性油气藏发育机理及成藏主控因素认识模糊的现状,通过对白云凹陷已证实的构造-岩性油气藏的解剖,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及深水环境下储层发育特征,对白云深水区东部的构造-岩性油气藏特征做了总结。研究表明:白云深水区东部发育继承性近东西向鼻状古隆起构造背景,珠江组下段SQ21低位体系域沉积期,在陆坡深水环境下发育近南北向展布的水道复合体砂岩、扇朵叶砂岩储层及大型泥质充填深切峡谷,在这种构造背景及沉积环境下,发育3类构造-岩性油气藏:水道型构造-岩性油气藏、水道侧封型构造-岩性油气藏、扇朵叶型构造-岩性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发育主要受控于优质深水砂岩储层、长期古隆起背景和“流体底辟+断裂+构造脊+不整合+砂体”复合油气输导体系;白云主洼生成的油气,在晚期活动断裂和底辟作用下,由深部运移至珠海组-珠江组横向疏导层,沿长期鼻状隆起带的构造脊向鼻状构造带的高部位逐渐爬升,油气在运移途中被SQ21水道型、水道侧封型及扇朵叶型构造-岩性圈闭捕获,多种类型油气藏在同一构造背景下,形成由西向东逐级抬升的“阶梯状”复式构造-岩性油气藏带。该研究对中国深水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较好的借鉴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盆地白云—荔湾深水区的天然气勘探已经历了5个阶段,经地质综合研究认为:①白云凹陷具备优越的烃源条件,经历了断陷—断坳—坳陷3大构造演化阶段,断陷期沉积的文昌组—恩平组具有巨大的生烃能力,断坳期和坳陷期受渐新世和中新世2个陆架坡折带的控制,形成的渐新世珠海组浅海三角洲—滨岸沉积体系和中新世珠江组—韩江组深水扇沉积体系,是深水区最有利的2套储盖组合;②该深水区油气的成藏规律不同于北部浅水区,陆架坡折带、构造脊+断裂+砂体+不整合+流体底辟复合油气输导体系及晚期构造运动是控制该区油气运移和成藏的3大要素;③荔湾3-1深水气田是上述成藏条件共同作用下的典型代表,优越的圈闭条件,受陆架坡折带控制的三角洲分流河道相优质储层,断层+底辟构造构成的垂向输导体系和上覆巨厚的海相泥岩盖层,是大气田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进而指出近期该区天然气的勘探方向:①凹陷中央的深水扇体系;②白云凹陷主洼东西两侧的隆起区构造—地层复合圈闭群;③主洼西南侧断阶带上一系列的大型构造圈闭群;④南侧荔湾等一系列凹陷的超深水新区。  相似文献   

9.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资源丰富,前期已在深水西区乐东—陵水凹陷发现超千亿立方米大气田,但深水东区宝岛—长昌凹陷由于储层埋藏深、物性差,成藏地质条件认识不深入,导致深水东区勘探一直未获突破。近期部署在宝岛凹陷北部断阶带的风险探井BD21井在陵水组三段试获日产凝析油200.2m~3、日产气73.12×10~4m~3的高产油气流,实现了30多年来在深水东区勘探的首次重大突破。基于BD21井钻探成果,系统分析了宝岛凹陷北部断阶带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和富集规律。研究表明,宝岛凹陷发育崖城组规模烃源岩,成熟度高、生烃能力强;受神狐隆起控制,陵水组沉积期北部断阶带发育优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集体,储层厚度大、物性好;两期油气充注时期断裂活动性弱,构造演化与供烃时机匹配,储层和沟源断裂形成垂向+短侧向高效油气输导体系;区域性盖层覆盖了成藏系统内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全空间范围,油气运移输导封闭条件好。宝岛凹陷北部断阶带是有利的勘探方向,展现了深水斜坡区构造—岩性油气藏规模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0.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存在陵南低凸起、松南低凸起和北礁凸起,其上及其倾没端圈闭非常发育,这些(低)凸起被长昌凹陷、松南-宝岛凹陷、乐东-陵水凹陷、华光凹陷和北礁凹陷包围,呈典型的凹间凸构造格局。深水区烃源岩主要是下渐新统崖城组,其次是上渐新统陵水组和始新统,沉积相-岩性类型主要是潮坪和泻湖相暗色泥岩、煤层、碳质泥岩,中深湖相和浅海相泥岩,具"早期生油、晚期生气"特征。深水区北部的长昌凹陷、松南-宝岛凹陷和乐东-陵水凹陷南侧缓坡带古近系输导体发育好,其上覆新近系岩性以半深海相泥岩为主,断裂不发育且地层超压,凹陷内生成的油气主要沿古近系输导层侧向向松南低凸起、陵南低凸起聚集;深水区南部的华光凹陷和北礁凹陷结构均呈南断北超,凹陷内生成的油气也主要向松南低凸起、陵南低凸起运移。因此,松南低凸起、陵南低凸起及其倾没端为周缘凹陷所生成油气汇聚的主要方向,是深水区寻找大中型油气田最有利的成藏单元和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1.
南海北部陆缘白云凹陷深水区油气勘探逐步揭示超压发育,超压对中深层油气成藏影响的研究受到重视。基于最新钻井、地震和地质资料,分析了白云凹陷超压发育特征、形成控制因素及其对中深层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认为,超压主要发育于白云主洼珠海组及以下中深层地层中,超压分布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特征;生烃增压和砂岩致密封闭是白云凹陷中深层超压产生的主要原因,构造演化与沉积中心控制超压平面分布;白云凹陷中深层超压提供了油气运移动力,促进断裂、底辟等油气运移通道的形成,并控制形成了白云凹陷深水区"双层"油气成藏系统;指出下组合地层超覆领域、古潜山领域以及高温超压"甜点"储层区是白云凹陷规模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12.
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流体动力场特征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的地下流体动力场特征表明该区古地温梯度大于今地温梯度,泥岩压实可划分为正常压实-常压型、单段欠压实-弱超压型和双段欠压实-强超压型3大类;现今剖面压力系统由浅部正常压力.中部弱超压和深部强超压3部分组成,断裂系统、不整合面和相互连通的孔隙系统及底辟构造组成了凹陷内流体纵、横向输导的复杂网络系统;古压力场演化经历超压原始积累和释放2大阶段,断层对压力的演化与分布起重要的控制作用;流体势在剖面上呈"双层"式结构,洼陷为供流区,斜坡带为主要泄流场所.  相似文献   

13.
南海西部深水区天然气地质与大气田重大发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加快我国深海油气勘探的步伐,"十一五"以来,综合利用大面积三维地震、测井、钻井岩心(屑)和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系统研究了南海西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沉积过程、烃源岩形成和生排烃过程,取得了"烃源条件优越""储集条件良好""大型勘探目标成群成带分布"3个创新性认识。研究结果表明:①该深水区位于琼东南盆地的中南部,其形成受印支欧亚板块碰撞与喜马拉雅隆升、南海扩张等多重构造事件控制,经历了古近纪裂陷和新近纪坳陷期;②始新世断裂活动强烈并伴有湖泊沉积,早渐新世裂陷继续发育,沉积环境为海陆过渡相和滨浅海相;③以生油为主的始新统湖相泥岩和以生气为主的下渐新统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为两套主力烃源岩;④根据对热演化程度、生烃量及生烃强度指标的分析结果认为,乐东、陵水、宝岛和长昌等4大凹陷属于潜在富生烃凹陷,其中乐东和陵水凹陷的良好生烃潜力已得到钻探证实;⑤深水沉积学和成藏动力学研究成果表明,该区纵向上发育古近系和新近系两大成藏组合,横向上发育中央峡谷岩性圈闭带(群)、长昌环凹圈闭带(群)和宝岛南部断阶带等有利成藏区带;⑥中央峡谷岩性圈闭带成藏条件优越,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应作为首选目标实施钻探,南海北部最大天然气田——中央峡谷气田的发现验证了上述观点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对于海上新勘探区,特别是需要高投入的深水区,资源潜力和成藏规律的认识决定了勘探的信心和投入的规模。位于陆坡深水区的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最大的沉积凹陷。白云主洼为具有张扭背景由2组相对雁列展布的阶状断裂构造带控制的大型宽地堑,发育大型三角洲—中深湖相沉积体系。钻探揭示了凹陷北部恩平组的大型三角洲相带和东南部文昌组淡水湖相藻类富集的泥岩沉积。北部和东部已发现天然气的母质类型主要为腐殖-腐泥混合型(Ⅱ型)。白云凹陷具备成为大型油气勘探区的烃源潜力。珠海组、珠江组—韩江组两大陆架坡折带和三级层序变化控制的陆架边缘三角洲及陆坡深水重力流砂岩是白云深水区的理想储层。在埋深较浅的南部,文昌组—恩平组也能成为有效勘探层位。白云凹陷是一个高温超压的深水凹陷,多种现象表明存在与生烃等有关的超压和流体底辟,以及与断裂活动有关的压力释放过程,晚期断裂和(或)底辟带与长期古鼻隆高带是白云凹陷已发现油气藏油气输运和汇聚的主控因素。高温超压凹陷应有特殊的成藏规律,油气主要受压力场驱动从高势区向低势区流动和富集,超压场顶面压力过渡带及其关联的输运聚体系控制了主要的成藏带。确定温压场,以及超压带顶面、低势区和低势层的位置,是白云深水区发现大油气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东营凹陷的沙四上亚段和沙三中下亚段烃源岩主要分布在超压封闭系统内,大多不与储集层直接接触。本文根据岩心和薄片观察,明确了东营凹陷存在裂缝输导体系。东营凹陷的泥岩裂缝受构造应力和异常压力控制,在二者的耦合区,易于形成裂缝和微裂缝。根据泥岩裂缝的主控因素和形成条件,建立了裂缝输导体系输导能力量化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对岩性圈闭含油性进行钻前定量预测。该成果对于陆相断陷盆地的岩性油藏勘探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烃源岩分布特征不明、大型构造圈闭缺乏、成藏层系单一和储层条件复杂是南海北部陆缘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包括白云凹陷和荔湾凹陷)油气勘探面临的关键问题。从构造、沉积到成藏的综合性研究表明,陆缘岩石圈强烈薄化背景下的伸展拆离作用控制了陆缘深水区盆地的形成与演化,陆缘岩石圈强烈伸展的结构特征控制了裂陷期规模烃源岩的分布,陆缘地壳强烈薄化带控制了拗陷期陆架坡折带和深水储层的发育与分布,从而导致白云深水区的深部结构、沉积充填及油气成藏等具有特殊性,与典型陆相断陷及国外深水地质差别明显。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白云深水区大型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重力流体系油气成藏模式,认识到生烃过程中形成超压、晚期断裂活动和底辟带泄压是有利的成藏动力过程,继承性古鼻状隆起带和断裂-构造脊复合输导体系控制了油气富集成藏,从而导致白云深水区呈现油气兼生、内气外油的特征,形成了白云东洼油气区、白云西洼油气区、白云北坡气区和白云东油气区等四大油气优势聚集带,同时还发育了白云西南断阶带、白云南洼、荔湾凹陷及南部超深水勘探潜力区。  相似文献   

17.
南海北部陆缘白云深水区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烃源岩分布特征不明、大型构造圈闭缺乏、成藏层系单一和储层条件复杂是南海北部陆缘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包括白云凹陷和荔湾凹陷)油气勘探面临的关键问题。从构造、沉积到成藏的综合性研究表明,陆缘岩石圈强烈薄化背景下的伸展拆离作用控制了陆缘深水区盆地的形成与演化,陆缘岩石圈强烈伸展的结构特征控制了裂陷期规模烃源岩的分布,陆缘地壳强烈薄化带控制了拗陷期陆架坡折带和深水储层的发育与分布,从而导致白云深水区的深部结构、沉积充填及油气成藏等具有特殊性,与典型陆相断陷及国外深水地质差别明显。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白云深水区大型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重力流体系油气成藏模式,认识到生烃过程中形成超压、晚期断裂活动和底辟带泄压是有利的成藏动力过程,继承性古鼻状隆起带和断裂-构造脊复合输导体系控制了油气富集成藏,从而导致白云深水区呈现油气兼生、内气外油的特征,形成了白云东洼油气区、白云西洼油气区、白云北坡气区和白云东油气区等四大油气优势聚集带,同时还发育了白云西南断阶带、白云南洼、荔湾凹陷及南部超深水勘探潜力区。  相似文献   

18.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重力流沉积体系及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深水油气勘探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深水沉积重力流理论的研究亟待加强。为此,利用地震、新钻井岩心、壁心、岩屑化验分析及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重力流发育条件、沉积特征,并围绕烃源、储层、运移等制约深水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对深水区中央坳陷重力流领域成藏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深水区大型储集体发育,主要发育了中央峡谷黄流组浊积水道砂沉积体系、乐东陵水凹陷梅山组莺歌海组海底扇沉积体系和长昌宝岛凹陷陵水组、三亚组海底扇沉积体系等三大重力流沉积体系;②该盆地早渐新统崖城组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和半封闭浅海相泥岩地层是深水区重要的烃源岩,渐新统上新统深水区发育的陵水组海底扇、三亚组海底扇、梅山组海底扇、黄流组峡谷水道、莺歌海组海底扇砂岩与上覆半深海、深海泥岩形成了5套区域性储盖组合,近源底辟、近源断裂是深水区两种垂向高效通源模式;③中央峡谷陵水17-2气田的勘探成功,揭示了以中央峡谷为代表的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重力流领域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结论认为,乐东一陵水凹陷和宝岛一长昌凹陷海底扇领域同样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是深水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19.
区域构造-沉积背景分析及大面积三维地震资料处理结果表明,渐新世早期受红河断裂走滑侧翼拉分作用,琼东南盆地乐东、陵水凹陷形成了大规模的崖城组海陆过渡—半封闭浅海相烃源岩。该区主要勘探目的层系为中新统深水沉积储层,其中,上中新统黄流组轴向水道分为海南隆起水系提供主要物源的早期水道和昆嵩隆起秋盆河提供主要物源的晚期水道,2期水道砂岩具有不同的空间展布规律和沉积形态;中中新统梅山组坡控海底扇受物源和古地形影响发育斜坡水道型、盆底扇型和底流改造型等3种沉积样式,不同沉积样式控制不同的储层沉积和物性特征。这2种类型深水储集体在沉积和差异沉降作用下形成4种类型岩性地层圈闭,其下伏深部地层由于水热和生烃增压作用而形成区域范围的裂隙网络,从而沟通了深部烃源岩地层,使天然气在超压和浮力作用下运移到中新统岩性地层圈闭富集成藏。  相似文献   

20.
区域构造-沉积背景分析及大面积三维地震资料处理结果表明,渐新世早期受红河断裂走滑侧翼拉分作用,琼东南盆地乐东、陵水凹陷形成了大规模的崖城组海陆过渡—半封闭浅海相烃源岩。该区主要勘探目的层系为中新统深水沉积储层,其中,上中新统黄流组轴向水道分为海南隆起水系提供主要物源的早期水道和昆嵩隆起秋盆河提供主要物源的晚期水道,2期水道砂岩具有不同的空间展布规律和沉积形态;中中新统梅山组坡控海底扇受物源和古地形影响发育斜坡水道型、盆底扇型和底流改造型等3种沉积样式,不同沉积样式控制不同的储层沉积和物性特征。这2种类型深水储集体在沉积和差异沉降作用下形成4种类型岩性地层圈闭,其下伏深部地层由于水热和生烃增压作用而形成区域范围的裂隙网络,从而沟通了深部烃源岩地层,使天然气在超压和浮力作用下运移到中新统岩性地层圈闭富集成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