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鱼山-久米断裂带性质及其对东海地质构造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断裂位于鱼山列岛到久米岛一线,它横贯东海中部,长400km 以上,宽约100km;由三条左旋平推正断层组成,其最大平移距离达50km,深切地壳。它从白垩纪开始形成,至今仍在强烈活动。断裂带本身为具有重、磁力高值的地垒,其南北海区的地球物理场、新生代沉积、构造特征、岩浆和地震活动以及莫霍面深度等均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2.
基于余弦变换的密度界面重力异常正反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针对提高重力资料处理的精度问题,本文提出利用余弦变换研究密度分界面重力异常正、反演问题,从理论上推导出二维、三维常密度单界面重力异常余弦变换谱正演公式及其界面深度反演公式。为探讨该方法的反演精度,分别利用Parker—Oldenberg法和余弦变换法反演了常密度单界面理论模型的深度,并进行了误差对比分析。Parker-Oldenberg法反演的界面深度相对于理论模型深度的计算点最大误差和均方差分别为0.148km、0.013km,而余弦变换法反演为0.041km、0.003km,最大误差和均方差分别降低了0.107km、0.010km,这说明余弦变换法的反演精度明显高于Parker—Oldenberg法,其反演精度提高了3倍多。  相似文献   

3.
论中地壳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9,自引:9,他引:20  
地壳深 部结构开始引起重视。中地壳与油气、金属矿床、地震之间的关系特别受到关注。地震低速、高导低阻、低密度是中地壳的主要地球物理特征。研究表明:当中地壳地震波速v,<6.0km/s,密度ρ<2.75g/cm3时,有油气生成及油气藏;而当中地壳地震波速0>6.0km/s,密度ρ>2.75g/cm3时,则有金属Fe、Cu、Ni、Au等成矿。深入研究中地壳的地球物理体的地质属性对油气、金属成矿、地震等的预测有重大意义,特别对大型、超大型油气田、金属矿床的勘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与地球深部动力系统的演化过程有密切关系。地球深部动力系统主要包括岩石圈、软流圈以及莫霍面。岩石圈的厚度、有效弹性厚度以及流变性决定了它对构造活动、热活动以及变形的响应,控制了拆离带的深度,影响了盆地的热结构,进而影响到盆地的结构类型。软流圈不仅对岩石圈底部产生熔蚀作用,使岩石圈变薄,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岩石圈的热学性质。莫霍面是一个动态的界面,从大的方面看,反映了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地壳结构;从小的方面看,指示了盆地的形成模式。在中国东北地区,从早、中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早期形成众多的断陷盆地,早白垩世晚期于松辽地区形成大型坳陷盆地。这些盆地沿松辽盆地-辽北-辽西一线呈有规律的排列,其含油气性由西北向东南由断陷含气坳陷含油,过渡为含气断陷不含油坳陷,到最后断陷中不含油气。油气的这种分布规律表面上看与盆地类型有关,实际上是受盆地深部地球动力系统的控制。主要体现在:(1)松辽盆地岩石圈厚度约50~60km,平均比辽西地区薄25km;岩石圈厚度越大拆离带的深度就越大;折离带深度越大,岩石圈的强度越大。由此可见,松辽盆地的岩石圈强度明显低于辽西地区,因此更易发生挠曲变形而形成坳陷盆地。(2)由于盆地的基底存在较大的差异,松辽盆地与辽西地区的地热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松辽盆地地慢热流(Qr)为58.1 mW/m2,且Qr/Qs=77%,辽西地区地慢热流仅为36.8 mW/m2, Qr/Qs=59%;壳慢边界的温度也是松辽盆地(744.4℃)比辽西地区(644℃)高。这一地热结构是造成松辽盆地与辽西地区热沉降幅度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可从常用数据只读存储器(CD-ROW)提取有关数据,其中存储了包括整个北美区域大陆和海洋方面有关地球物理学科的广泛内容。地形测量学包括以5′网格表现的隆升和水深测量值;也能提供以30″网格表现的毗邻美国及其沿岸水域的数据集。重力资料包括以6km或2.5′网格表现的自由空间异常和布格异常。也能方便地提供美国本土以4km和2.5′网格表现的均衡异常、自由空间异常和布格重力异常。磁异常资料能提供以2km和2.5′网格的磁异常;同时亦能提供由MAGSTAT地球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东坪气田花岗岩在区域地质演化研究及资源开发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因而对东坪花岗岩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东坪花岗岩可分为2类:一类为高Sr、低Yb的埃达克质花岗岩,具有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源区存在石榴石、金红石、角闪石的残留,无或仅有少量斜长石残留,推测可能为加厚下地壳的含金红石榴辉岩部分熔融形成,熔融深度大于50 km;另一类为低Sr、低Yb的喜马拉雅型花岗岩,源区残留相为石榴石、角闪石及斜长石,可能是由加厚下地壳的麻粒岩部分熔融形成,熔融深度大致为40~50 km。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两类花岗岩的结晶年龄在418 Ma左右,是同一次岩浆活动侵位的结果,而且构造判别图解显示,两类花岗岩均属于同碰撞花岗岩。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认为418 Ma左右南阿尔金洋已经闭合,转而进入陆内俯冲碰撞造山阶段,造成地壳相互叠置加厚,加厚下地壳由于受到地幔物质的底侵加热,在不同深度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东坪两类不同类型的花岗岩。东坪及其邻区尖北、牛东气田中氦气的成因及含量与基底花岗岩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氦气主要是由基底花岗岩及花岗片麻岩中的U、Th等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基底花岗岩类岩体形成时代越久远,气田中的氦气含量越高;在碰撞造山构造背景下,由纯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岩具有更高的U、Th含量,生氦潜力更强。  相似文献   

7.
延宇  张旺  高磊 《石化技术》2023,(4):163-165
通过对烃源岩、储层、油气运移等方面的研究,评估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地层长7期的油气勘探潜力,以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原位放电扫描电子显微镜、平衡深度法为目的来评估其潜力。  相似文献   

8.
孟加拉湾含油气盆地——南亚潜在的烃类储藏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加拉湾含油气盆地是南亚巨型含油气盆地之一,它的面积达40×104km2,其中15×104km2以上面积位于孟加拉湾海区。目前,对这个有高度前景的含油气盆地研究较少。已进行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发现一系列证明盆地内存在巨大石油和天然气聚集的特征,而厚沉积盖层中浊流层的产出和其中烃类含量的评估(超过12×108t)证明了这个地区的巨大潜力。本文基于不同作者的研究成果、深海钻探计划“格洛玛·挑战者”号在陆坡和坡脚处进行的217号和218号钻孔所获得的资料、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以及科考船“库尔恰托夫院士”号第32航次中所获得的…  相似文献   

9.
东濮凹陷的古近系充填在由兰聊断层控制的一个复式半地堑断陷中。兰聊断层总体上为铲式断层面形态,但是沿东濮凹陷轴向断层面形态和拆离深度有明显变化。北段为浅层相对缓倾的铲式正断层,拆离面深度约9~12 km;中段为浅层相对陡倾的铲式正断层,拆离深度约为14~16 km;南段为坡坪式正断层,浅层的拆离深度约8 km,深层拆离深度约11~13 km。不同区段的兰聊断层在古近纪不同时期的运动学特征也具有明显的差异,中段的伸展量相对较大。由于兰聊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沿东濮凹陷轴向发生变化,导致凹陷的构造样式、沉积作用、石油地质条件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霸县地区是地热资源富集区,其以"雄县模式"为示范引领,成功打造了中国第一个"无烟城"。为指导下一步地热能的勘探开发,基于大量油田钻井实测温度和压力数据,对该区现今地温梯度及温度、压力平面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温压场与地热资源的关系。结果表明:(1)该区现今地温梯度介于21.8~73.5℃/km,平均值为33.5℃/km;(2)霸县地区地层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其平面变化特征与地温梯度展布特征相似,两者都与基底起伏形态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对于同一深度,牛驼镇凸起温度最高,而廊固凹陷和霸县凹陷则较低,牛驼镇凸起北部、霸县凹陷中部及廊固凹陷中东部普遍存在高异常温度区,是潜在的地热资源有利开发区;(3)霸县地区现今地层压力以常压、弱超压为主,其平面分布规律随深度变化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廊固凹陷南部和霸县凹陷南部在深度4 000 m处普遍发育中—强超压带,在开展下一步的地热能开发时需要格外注意。  相似文献   

11.
月球重力的测量对科学研究及人类自身,其意义都是重大的。阿波罗的成功登月,使我们可以在40万km的基线上对重力进行高分辨率的测量。登月试验用的月球重力仪是在D型地球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精度达微伽级。登月前在地球上进行的试验效果良好,但是,当宇航员按登月计划在月球上布置好重力仪后,却不能正常工作。设计人员在查找原因时,发现了运算出错的部分,这一错误导致了月球重力试验的失败。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复杂新区和老油区挖潜,从3个方面阐述了以地震勘探为主的油气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在复杂地表及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震成像方面,非线性层析静校正和炮域地震资料处理流程能够较好地完成复杂地表及复杂地质条件下地震资料静校正,基于共反射点道集的偏移速度分析能够获得复杂地区较为准确的速度模型,而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能更好地实现对复杂地质体的偏移成像。在油藏综合地球物理技术方面,以高密度单点数字地震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以及时移地震技术为代表的油藏综合地球物理技术能为油气田开发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尤其是高密度单点数字地震技术,给地球物理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成为地震勘探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地震储层预测方面,应用叠前弹性波阻抗反演和地震资料的曲率属性能进一步提高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震储层预测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地震剖面的长度和记录时间可以作为偏移的输入,从而建立起将偏移剖面上可观测到的倾角与反射界面的空间位置联系起来的简单方程式。这种关系对于寻找临界地震倾角的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和研究大陆地壳性质的深部地壳地球物理学家都是重要的。人们观测到,在不少的情况下倾角随着深度减小并向着偏移剖面的边缘倾斜,实际资料的例子表明,这种现象可能与输入的规模有关。倾角随深度的进一步减小,那就可能具有地质意义了,通常我们假设射线是直线,以及在垂直入射的情况下反射射线是在炮检对的中点记录到的,第一个假设对能够记录的倾角估计小了,第二个假设则估计大了。上面叙述的问题都是为了在时间域和空间域计算可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求新的能源远景,查明冈瓦纳古陆分裂的准确时代这一更为重要的问题,南极条约成员国在南极区和南大洋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的地球科学研究计划。目前,一个深海钻探项目取得了有关南极陆架的地质发育状况及区域气候历史的新成果。该成果排除了威德尔海东部陆架区储存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可能性。据D.Futterer解释说,尽管在下部白垩沉积层中发现了潜在的生油层,然而其深度只有500m。在此深度,须有至少2km厚的沉积层的压实所产生的压力和温度才能将有机质转化为烃类,但是这些条件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第 6 5届EAGE年会中 ,有关碳酸盐岩勘探开发中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技术及其应用实例方面的论文 ,主要涉及了能改善陡倾角碳酸盐岩地层成像质量的各向异性深度偏移技术和叠前深度偏移技术 ,突出碳酸盐岩非均质储层特征的三维地震资料精细处理与解释技术 ,利于碳酸盐岩岩性和油气成因分析的岩石物理与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等。实例的结果说明 ,针对碳酸盐岩非均质特性 ,巧妙地利用现有技术 ,就有可能精确地描述碳酸盐岩储层。  相似文献   

16.
国外超深水钻采平台的发展给我们的启迪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地球表面积约为5.11亿km2,海洋占了70.9%,占了我们人类生活和活动面积与空间的三分之二以上。海洋平均深度为3730m,海深3000~6000m占海洋总面积的73.83%,而大陆架水深为0~200m,仅占海洋总面积的7.49%。不难看出,向深海要石油,即向深水域发展海洋石油钻井采油装备,是今后较长时间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固定式采油平台工作水深超过100m之后,造价越来越昂贵,其允许经济极限工作水深大约小于450m。发展移动式、特别是浮式钻井采油平台显得特别必要;加上某些边际油田的开发,需要发展移动式采油平台,以节省建造昂贵的固定式采油平台的投资,使之能…  相似文献   

17.
井间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显示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井间地震资料比常规地面地震资料具有更高的分辨率,井间地震反射波成像剖面可用于井间储层的精细解释。井间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显示是实现井间地震资料人机交互解释的必备工作,具体内容包括:①对井间地球物理数据在深度域作精细插值,并加载建库;②实现井间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显示;③对深度域井间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解释。实际资料应用表明,实现井间地震资料的综合显示,得到井间地震资料的属性分析、“三瞬”剖面、道积分等处理后的输出,都十分有利于井间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与井间储层的精细解释。  相似文献   

18.
本文总结了俯冲带内部的构造资料及人们对其现有认识。文中没有对俯冲作用的地球物理性质进行讨论,因为前人在基本地震学方面、在震源机制方面、在岩石圈-软流圈性质等方面已作了讨论,并据此提出了俯冲作用概念,还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  相似文献   

19.
研究地球排气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排气是在地球内(深)部不同深度(形成烃及其浮聚、运移和保存烃矿床等等)所发生过程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第65届EAGE年会中,有关碳酸盐岩勘探开发中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技术及其应用实例方面的论文,主要涉及了能改善陡倾角碳酸盐岩地层成像质量的各向异性深度偏移技术和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突出碳酸盐岩非均质储层特征的三维地震资料精细处理与解释技术,利于碳酸盐岩岩性和油气成因分析的岩石物理与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等.实例的结果说明,针对碳酸盐岩非均质特性,巧妙地利用现有技术,就有可能精确地描述碳酸盐岩储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