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设计压力是压力容器设计的前提,也是设计换证施工图重点审查的指标,设计压力的确定直接关系容器的安全可靠与经济合理。文章以管壳式换热器设计为例,对设计压力的确定进行了讨论,提出《换热器数据表》不仅要给出容器的工作压力,尚应考虑"系统附加条件"后给出容器的设计压力。  相似文献   

2.
采用主螺栓连接的双锥密封结构高压容器,由于受到筒体端部上主螺栓承载能力的限制,每一种封口直径的双锥密封结构,在不同的设计温度下,存在一个最大设计压力即极限设计压力。虽然我国的压力容器设计规范规定的双锥密封结构的最大设计压力为35MPa,但是,由分析计算可知,当容器的封口直径≥DN2200时,即使布置的主螺栓使总截面积达到最大,且选用设计温度下许用应力最高的主螺栓材质,容器的最大设计压力均达不到35MPa,容器的封口直径越大,其极限设计压力就越小。如果需要设计的高压容器设计压力大于相应的极限设计压力,则该工况的容器无法按常规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3.
基于GB/150.1-2011、TSG 21-2016、TSG ZF001-2006、GB/T 12241-2005等相关容器标准及释义,结合相关教程,对内压容器设计压力、最高允许工作压力、安全阀整定压力、气密性试验压力的定义及规定进行了归纳、分析和比较,提出了相应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4.
轻烃的特性与组成和液化石油气相类似 ,其设计可以参考液化石油气储罐的设计。轻烃储罐储存量小于 5 0 0m3 ,或单罐容积小于 15 0m3 时 ,一般选用圆筒形储罐 ,本文仅讲述地上卧式轻烃储罐的设计。1 设计压力选取设计压力指设定的容器顶部的最高压力 ,其值不低于工作压力。对装有安全阀的轻烃储罐的设计压力选取时要考虑到设计压力、最大工作压力、安全阀开启压力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不能用设计压力反推最大工作压力 ,对于可做组分分析的轻烃 ,其设计压力应按实际组分 5 0℃饱和蒸汽压力的 1 0 5~ 1 1倍取值 ,实际组分的 5 0℃饱和蒸汽压力只…  相似文献   

5.
对夹套容器设计中设计压力、计算压力、试验压力参数的选取进行了探讨,对过程设备强度计算软件SW6中带夹套容器内筒的试验压力与标准规定取值的不同进行了讨论,以期进一步完善GB 150.1~150.4—2011《压力容器》中关于夹套容器的设计内容。  相似文献   

6.
在一些小直径塔的设计中,塔体筒节之间需用法兰连接,该法兰除承受内压外,还承受较大的轴向力和外力短(如立式设备的重量、风载荷、地震载荷或管道引起的力和力矩等),这时仅按设计压力来设计或选用法兰是不安全的,而须用当量设计压力代替设计压力。根据JB47lO-92钢制塔式容器》和GB15O-89《钢制压力容器》的规定,归纳出塔器法兰当量设计压力的计算方法。1.法兰的当量设计压力计算公式法兰的当量设计压力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只——当量设计压力,MPa;P——设计压力,MPa;M——外力矩,应计入法兰截面的最大力矩Mdal’,管…  相似文献   

7.
我国三个主要钢制压力容器标准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JB4732—1995《钢制压力容器应力分析法设计标准》和JB/T4735—1997《钢制焊接常压容器》我国三个钢制压力容器标准的适用范围和主要区别。详细论述了超高压容器、快速开关盖式容器等超出GB150适用范围容器的设计原则,指出应根据设计压力、设计温度和工作条件等选用合适的压力容器设计标准。对凸形封头和热卷圆筒的成型厚度、压力容器最大允许工作压力和试验压力的确定方法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8.
压力试验时钢制薄壁内压圆筒形容器可靠性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应用可靠性设计方法 ,对压力试验时钢制薄壁内压圆筒形容器初始静强度的最小可靠度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9.
简述日本超高压设备技术标准的发展完善过程,介绍已广泛应用的日本高压可燃气体保安协会超高压(100~350MPa)设备标准的概要以及超高压设备的三个重要设计原则,并结合破坏试验的实测值与几种设计方法的计算值进行的对比,阐述容器材料屈强比和容器外径内径比值对设计压力与破坏压力的影响关系,推荐了在不同条件下设计压力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确定钢制薄壁内压球形容器的安全系数与试验压力,是构建压力容器可靠性设计体系的基本内容。考虑容器静强度与载荷的不确定性,根据静强度在耐压试验和正常操作时的许用可靠度,建立了确定容器静强度安全系数与试验压力的方法。研究表明,对于钢制薄壁内压球形容器,屈服与抗拉安全系数应分别不小于1.45与1.90,试验压力系数在气压试验与液压试验时应分别不大于1.15与1.29。  相似文献   

11.
埋地卧式容器与地上卧式容器不同的是要承受土壤所施加的外压力。如果它被部分或全部置于地下水位以下,那么地下水对其有浮力作用。因此,在设计中这两个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将埋地卧式容器的设计分为两种情况,当卧式容器本身承受内压时,可以将容器分别按照承受内压的卧式容器和承受外压的卧式容器分别进行设计计算;当卧式容器本身承受外压时,可以将容器自身的外压与土壤所施加的外压之和作为容器所承受的压力进行设计计算。同时介绍了埋地卧式容器的抗浮设计。  相似文献   

12.
基于爆破失效准则的薄壁容器试验压力系数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应用基于概率统计理论的可靠性设计方法,根据爆破失效准则,在最苛刻的试验压力条件下,分析了按标准设计的薄壁内压容器可接受的爆破强度最小初始可靠度范围。从控制薄壁内压容器在不同工况下最小初始可靠度的角度,对其试验压力系数与安全系数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为了简化内压容器的设计工作,本文依据我国现行的压力容器标准和规程,分别针对三种试验压力值公式,探讨了容器进行液压试验和气压试验时可以免作应力校核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1.提出的问题 一台容器带有夹套,内压圆筒的设计数据为:设计压力p=0.564MPa;设计温度t=150℃;圆筒内直径Di=2000mm;材料Q235-B;设计寿命10年;腐蚀裕量C2=5mm(内表面3mm、外表面2mm);焊接接头系数(φ)=1.00mm;钢材厚度负偏差C1=0mm.  相似文献   

15.
压力容器壳体选材在考虑操作条件 (如设计压力、设计温度、介质特性和操作特点等 )、材料的焊接性能 ,冷热加工性能 ,热处理以及容器结构等条件的前提下 ,还考虑经济合理性。1 一般规定一般情况下 ,下列规定是经济合理的 :(1)所需钢板厚度小于 8mm时 ,在碳素钢与低合金钢之间 ,  相似文献   

16.
基于模糊可靠度分析的球形容器试验压力系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基于随机-模糊概率模型的可靠性设计理论与方法,从控制钢制薄壁内压球形容器爆破强度在压力试验和正常操作时最小模糊可靠度范围的角度,对其试验压力系数和安全系数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1)基于模糊可靠度分析的抗拉安全系数nb可取≥1.80,屈服安全系数ns可取≥1.45;(2)球形容器试验压力系数的范围,在气压试验时可取1.08≤λ≤1.15,在液压试验时可取1.08≤λ≤1.29。  相似文献   

17.
确定钢制压力容器试验压力的可靠性理论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基于钢制内压容器静强度在压力试验时的可靠度分析,建立了统一确定钢制压力容器试验压力的可靠性理论.认为钢制压力容器进行压力试验的目的有三个(1)使试验压力可能的最小值大于设计压力的可靠度不小于95%;(2)把试验压力可能的最大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尽量让容器在试验时不出现不必要的事故,并把容器在试验时不出现事故的可靠度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确保容器在试验时的安全性;(3)通过压力试验,预测性地把容器在正常操作时的可靠度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确保容器操作时的安全性.在不同失效的准则下,对钢制压力容器静强度的可靠度、试验压力大小与安全系数的关系进行定量探索.结果表明,文中对试验压力系数的取值与我国的标准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影响汽包水位测量的因素,分别介绍了单室平衡容器、双室平衡容器和改进型双室平衡容器在差压法测量中的应用,通过比较说明了各自的优缺点。重点讨论了改进型双室平衡容器与传统差压变送器相结合测汽包水位的方法,论述了该平衡容器的固有补偿特性,通过设计合适的平衡容器结构参数,并在DCS中建立压力补偿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汽包"虚假水位"的影响,达到提高测量精度的目的,同时强调了应对平衡容器和测量管路做合理保温。  相似文献   

19.
在高温、超高压条件下,3腔压力在一个容器内难建立、难传递。设计了一套三腔压力分隔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能够稳定建立3腔压力,模拟地层环境及井筒压力与孔隙压力之间的有效传递。为射孔试验提供可靠设备。  相似文献   

20.
压力容器分析设计的实施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制压力容器的分析设计方法是基于塑性失效准则及弹塑性失效准则的设计方法。主要适用于设计压力不大于100MPa或具有交变载荷的容器。是以应力分析报告为基础的设计方法。分析设计的实施方法是,先对容器及部件进行载荷分析、结构分析和应力分析,再进行强度校核、应刀分类和评定,最后写出应力分析报告。并以此为基础做结构设计和确定容器壁厚。这对于新颁布的《钢制压力容器一分析设计标准》(JB4732—95)的执行,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