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礁灰岩油藏隔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珠江口盆地流花11-1油田是底水驱动的块状生物礁油藏,已处于油田开发中期,礁灰岩油藏内部的隔夹层是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之一,也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根据岩心、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将该油田生物礁储集体中隔夹层划分为4类,分析隔夹层的成因及分布特征,揭示了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在综合分析油藏动、静态因素的基础上,主要根据隔夹层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剩余油潜力区,并在潜力区部署了侧钻井位,实际生产与研究结果一致,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
南海流花11-1礁灰岩油田储层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砂岩油储层敏感性评价方法,对南海流花11-1礁灰岩油田B1和B3层进行了速敏性、盐敏性、酸敏性、碱酸性、温度敏感性以及应力敏感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油田开发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礁灰岩储层渗透率确定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流花11-1油藏生物礁灰岩的储层储集空间以孔隙型和溶洞-微裂缝-孔隙型为主,孔隙结构呈双峰分布.采用岩心渗透率对测井和地震渗透率逐级刻度的方法,确定了5m×5m三维地震分布范围的孔隙渗透率.然后利用反映地下储层的动态测试渗透率刻度地震孔隙渗透率,得到非单重介质渗透率,从而得到了既具有地震资料广泛分布特点又具有准确体现地下储层流体渗流特征的非单重介质渗透率地质模型.生产动态分析和油藏数值模拟证实非单重介质渗透率比孔隙渗透率能够更好地反映地下储层流体的渗流特征,在油田开发和剩余油分布研究中应用效果更好.该方法在类似油藏中值得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井楼油田一区核三段Ⅲ油组经过多年的蒸汽吞吐开发,已进入开发中后期,储层非均质性导致剩余油呈现总体分散但局部富集的特点,文中得用SPSS因子分析法,确定了用于描述储层质量及几何形态的关键参数,在此基础上引入储层综合评价参数,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综合、定量描述,揭示了储层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的影响。研究表明,针对评价指数超过0.6的层位进行封堵,控制其汽窜影响,能有效启动潜力层;评价指数为0.3~0.7的区域具有较好的地质条件,水淹程度较低,是剩余油进一步挖潜的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5.
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形态复杂、次生变化大,具有严重的非均质性,而目前对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是一大技术难题。为此,对现有定量表征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的4种方法进行了介绍,指出了这些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并根据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的不同对孔隙、裂缝和溶洞储层提出了分类表征的新方法,认为利用孔隙度贡献率和渗透率贡献率描述储层的非均质性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形态复杂、次生变化大,和砂岩储层相比,具有更严重的非均质性。对于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的表征不仅有渗透率变异系数(Vk)、渗透率突进系数(Tk)、渗透率级差(Jk)和夹层密度(Dk)等常规方法,而且还出现了不少用作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的新方法。本文对定量表征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并进行了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7.
胜坨油田坨21断块沙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论述了运用非线性映射方法计算非均质综合指数,并定量表征了胜坨油田坨21断块沙二段储层非均质特征。结果表明,非均质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克服了单因素非均质参数之间的相互影响,解决了各种参数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贡献及其权重较难确定的难题;研究区目的层各小层及韵律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差异中等,层间非均质性呈较强一中等,平面非均质性则以中等一较强为主,而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呈中等程度。研究成果在研究区应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严科  杨少春  任怀强 《石油学报》2008,29(6):870-874
针对当前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参数计算数值无界、表征角度各异、表征方法定量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储层物性参数累积分布特征的宏观非均质定量表征新参数。通过对任意一组空间分布相对均匀的渗透率数据降序排列,计算出渗透率贡献百分数及其对应的序数百分数,并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制出渗透率累积分布曲线。通过倒数坐标变换,将不同形态的渗透率累积分布曲线转换成斜率为0~1的直线,将直线斜率值定义为储层非均质程度系数。该值与储层非均质程度成反比。应用结果表明,非均质程度系数可应用于各种级次储层宏观非均质程度的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9.
流花11-1油田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演化模式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南海流花11-1油田发育生物礁、生物滩两种沉积相类型,并可细分为珊瑚藻礁、珊瑚礁、珊瑚藻-珊瑚礁、有孔虫滩、生物碎屑滩及珊瑚藻屑-有孔虫滩6种沉积微相。岩心观察及薄片鉴定结果表明,生物礁体在海底成岩环境、大气淡水成岩环境及区域地下水-埋藏成岩环境中发生的成岩作用包括粘结、溶解、胶结、压实-压溶、重结晶、白云化及“白垩化”作用等。结合沉积相分析结果及成岩作用各个阶段对储集性能的影响,将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演化过程划分为8个时期:iv期成礁、早期暴露-溶蚀、 期成礁、中期暴露-溶蚀、早期成藏、晚期溶蚀、晚期成藏及区域地下水溶蚀。这种特有的演化模式形成了垂向上的8层储层结构,即4个高孔渗段和4个中-低孔渗段间互沉积,4个中-低孔渗段A,B2,C及E段以胶结作用为主,岩性相对致密,隔夹层广泛发育;生物礁体暴露过程中,处于渗流环境的B1,B3及D段由于溶蚀作用形成高孔渗段,区域地下水进一步溶蚀和“漂洗”形成的高孔渗段F段为水层。  相似文献   

10.
以洛伦兹曲线法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利用渗透率洛伦兹分布曲线求得的数据进行e的负次幂变换处理,定义了一种新的非均质综合表征参数,该参数值介于0~1,具有对比性强、能定量化表征非均质程度、适用于任何类型油藏等优点。应用该方法对M油田开展了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并针对其储层非均质特征制定了开发调整思路,应用后综合调整效果显著,实现了在含水率降低9%的同时,日产油量增加约1 200 m3的调整目标。  相似文献   

11.
受成岩作用与构造作用等因素的影响,礁滩型储层非均质性较强,而定量表征其非均质性对储层预测及油气田开发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普光气田礁滩型储层为例,通过优选综合指数法及渗透率参差系数法对该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进行了定量表征。结果表明:2种表征方法的结果一致,且与地质认识相符。避免了单参数表征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也避免了表征参数无界的影响。以上方法实现了对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真实地反映了普光气田礁滩型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较强的特点,并可为国内外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流花油田是南海东部海域深水生物礁灰岩稠油油田,具有沉积环境复杂多变、构造不确定性大、灰岩储层物性评价困难、横向非均质性强、储层裂缝发育、双孔介质特征明显等诸多特点。为了研究该油田储层裂缝分布特征,在礁灰岩沉积演化及相带划分的基础上,利用岩心、地震、钻井和成像测井资料,建立了礁灰岩三维裂缝网络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流花油田储层中礁相主要发育低角度压溶缝和溶蚀缝,裂缝开度较大,而滩相多发育高角度成组缝,以构造缝和构造溶缝为主,优势走向为北西-南东向。影响中国南海珠江口盆地流花油田礁灰岩裂缝发育的既有构造因素,又有成岩后生作用。研究结果与开发动态情况对比表明,该研究方法可有效指导油田的开发。  相似文献   

13.
运用数值模拟法预测非均质油藏开发指标及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的工作量大,耗时长,技术要求高。考虑实际油田井网布置的不规则性及储层的非均质性,基于油藏工程理论,推导并建立了考虑储层非均质性的水驱油藏开发指标预测方法。该方法根据注采井配置关系和渗流阻力,将油田动态劈分为多个注采单元,对各注采单元的渗透率、孔隙度、储层厚度等非均质参数进行等效处理,再将各注采单元转化为均质单元;采用物质平衡原理和Buckley-Leverett径向水驱油理论预测各单元开发动态,计算含水率和剩余油饱和度等指标,进而得到整个油藏的开发指标。与传统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相比,新方法占用内存少、速度快、效率高。对断块老油田进行实例验证分析表明,新方法预测单井和全油田10 a含水率变化与数值模拟结果的相关系数达0.993 4~0.999 6,预测10 a剩余油饱和度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4.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8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自产生以来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①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由早期的分类及储集空间刻画,向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及剩余油的影响扩展;②研究领域逐渐拓宽,由常见的河流、三角洲和滩坝等,向古潜山、礁灰岩、砂砾岩体等更加复杂与隐蔽的储集体延伸;③研究方法与技术日益成熟,由定性分析向半定量及定量研究过渡,由单一的描述手段向多种技术配套、多个学科结合的趋势发展。随着油气田勘探形势的日益严峻,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将向更深层次发展,储层在油气藏形成时期的原始面貌及其受成岩、构造等因素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将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文华  孙娜 《特种油气藏》2011,18(1):51-53,137
提出了一种综合微相定量系数、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级差、夹层频数、夹层分布密度、砂层厚度、分层系数、砂岩系数、有效厚度、有效厚度系数、渗透率、孔隙度、饱和度等14种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参数,并采用随机多步建模技术建立定量的气藏三维非均质储层综合指数模型的新方法。将储层非均质性综合指数模型应用到苏53区块气藏储层非均质和剩余气分布规律描述中。研究表明,盒8段非均质性强于山1段,盒8下段非均质性强于盒8上段,剩余气饱和度高值区与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剩余气储量富集于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向较弱过渡的区带,即综合指数适中的区域是剩余气分布的有利相带。综合指数大于0.5的区域原始储层物性及含气性较好,对应较高渗带。而剩余气主要集中在非均质综合指数大于0.4低于0.5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