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2 毫秒
1.
电成像测井在珠江口盆地西部低阻油层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丰富的电成像测井资料及其优势,结合岩心和常规测井资料,对珠江口盆地西部珠江组一段上部低阻油层段的岩性相进行了分析,划分出了6种岩性相,即薄互层砂泥岩、似层状砂泥岩、混杂状砂泥岩、平行纹层粉砂岩、块状泥质粉砂岩和粒序粉砂岩.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低阻油层段储层物性评价、沉积层序划分和宏观地质成因分析,认为3类储层中Ⅰ、Ⅱ类质量较好而具有开发价值,原始沉积环境的水体较深、能量较低导致储层岩性细、泥质含量高并多呈现砂泥岩薄互层以及和现今所处的低幅度构造背景的相互叠加影响是形成低阻油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NMR测井在复杂砂泥岩地层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赵文杰  原宏壮 《测井技术》2000,24(5):323-327,332
在简要论述了核磁共振(NMR)测井技术特点和应用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分析,说明NMR蝇在评价复杂砂泥岩油气层中的应用。这些应用包括低孔低渗油气层、高含水水淹油层、复杂砂砾岩地层,低电阻率薄油层等。由于NMR测井的应用,极大地改进了复杂砂泥岩储层的测井评价能力。  相似文献   

3.
辽河油田曙光区兴隆台油层隔层特征及其封隔能力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辽河油田曙光区兴隆台稠油油层中隔层按岩性可分为泥岩类、砂(粉砂)质泥岩类、泥质砂(粉砂、砾)岩类.不同类型隔层的特征明显不同,渗透率以泥质砂(砾)岩类最高,其次为砂质粉砂质泥岩类,泥岩类最低;突破压力以泥岩类最高,泥质砂(粉砂、砾)岩类最低,砂(粉砂)质泥岩类介于中间;热导率、比热容和热膨胀系数以泥岩类最高,次为砂(粉砂)质泥岩类,泥质砂(粉砂、砾)岩类最低.根据隔层的突破压力、中值半径、小孔隙含量、渗透率和厚度等将本区油层隔层分为3类、6个亚类,其中泥岩类为Ⅰ类(封闭型)隔层,对蒸汽的阻隔能力最强,砂(粉砂)质泥岩为Ⅱ类(限制-封闭型)隔层,阻隔能力介于Ⅰ类与Ⅲ类之间,泥质砂(粉砂、砾)岩类为Ⅲ类(限制型)隔层,阻隔蒸汽能力最低.根据Ⅰ类和Ⅱ类隔层分布系数、<1m厚隔层分布系数及隔层分布连续性,综合评价认为,兴隆台稠油层7套隔层中有4套为好隔层,1套为较好隔层,2套为差隔层.  相似文献   

4.
大庆长垣南部葡萄花油层储层预测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针对大庆长垣南部葡萄花油层高泥、高钙、砂泥岩薄互储层的特点,以建立油层组级层序地层格架作为反演约束的前提条件,结合时频分析、中频井约束波阻搞模型反演和高频非红性拟测井参数反演,并以钻井、测井和油田生产资料为基础建立地质模型,对砂、泥岩薄互层进行横向综合预测,从而实现从低频到高频,从宏观到微观,从地层组、耗支组到单油砂体,依次刻画薄互储层目的。此项技术可以预测出1.0~3.0m的陆相泥、高钙、砂泥岩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东部沙—帐地区上二叠统平地泉组主体为滨浅湖—三角洲相粗砂泥岩沉积建造,按沉积旋回和岩性、物性特征分为四个层段:平一段为巨厚灰色、绿灰色泥岩,属区域性盖层;平二段为灰黑色泥岩、夹不等厚砂岩,为生、储油层;平三段上部为灰黑色富含有机质的泥岩、夹有较多砂岩层,下部为深灰色富含有机质泥岩、夹油页岩,是重要的生、储油层;平四段为河流—浅湖相灰色砂岩、含细砾岩,试油出水,未获工业油流。  相似文献   

6.
胜利油区低电阻率油层类型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实验结果和测井曲线特征,分析了胜利油区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机理。结果认为:高矿化度地层水、双孔隙系统、粘土的充填方式、层状导电矿物、砂泥岩薄互层以及泥浆侵入,是造成油层电阻率低的主导因素,沉积环境是形成这些主导因素的基础。同时总结了各类低电阻率油层的特征,并提出了定性识别低电阻率油层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叠前地震属性在薄互层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属三角洲平原沉积,河道广泛发育。河流的频繁改道及多期河道的纵向叠置使扶杨油层的储层呈砂泥岩薄互层复杂的沉积序列,单期河道砂体厚度一般小于5m。近年来利用叠后地震属性预测扶杨油层的储层发育状况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尚不能满足勘探开发的需求。随着叠前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不断成熟,探索了应用叠前地震属性进行薄互层储层预测的方法。通过对叠前地震属性参数的分析,研究薄互层砂体的AVA/FVA、AVO/FVO变化规律,实现薄互层砂体的定性识别与描述,利用叠前弹性波阻抗反演结果定量预测了薄互层砂体的空间分布。松辽盆地北部GTZ地区的应用结果表明,AVA/FVA、AVO/FVO属性砂体的分布规律与叠前弹性波阻抗反演结果定量预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并且砂体定量预测结果与两口后验井的平均相对误差在10%左右。由此表明了叠前地震属性在砂泥岩薄互层储层预测中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针对准噶尔盆地陆梁油田陆9井区呼图壁河组多层系单砂体刻画难度大、低阻超薄油层识别难度大、水平井实施风险大等诸多开发难点,综合应用地质学、测井、油藏工程、地质建模、录井、水平井地质导向等多学科理论和技术,以砂层组为单元建立了低阻油层电性识别标准,刻画并落实了多层系超薄油层展布形态,结合数值模拟研究成果,确定了水平井开发部署参数,按照"新老直井分注+水平井采油"的方式进行了整体开发部署。通过超薄层水平井精细设计及实施优化,实现了水平井轨迹精确控制。在29个超薄层低阻油藏成功实施57口水平井,平均油层钻遇率达到90.4%,平均单井初期日产油为13.0 t/d,建成产能12.4×10~4t/a,取得了显著效果。该技术的成功实施可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岩性圈闭类型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鄂尔多斯上古生界砂体主要发育于SQ8(山2段)和SQ11(盒8下油层组)的低位体系域,发育河口坝砂体圈闭、泥岩超覆圈闭、受沟谷地貌控制的河道充填砂体圈闭以及辫状河下切谷砂体圈闭。SQ8(山2段)下切谷和地形坡折带控制优质储层的发育和气藏的分布。下切谷河道砂体的两侧为分流间湾、沼泽泥岩所围限,上覆层为河漫泥岩,形成凸镜状岩性圈闭。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叠置砂体的发育受控于水下地形坡折带,发育由侧向封堵和湖侵泥岩超覆形成的复合圈闭。SQ8(山2段)气藏主要分布于盆地的中东部,河道的限制性较强,含气区带相对集中。SQ11(盒8下油层组)气藏分布明显受侧向遮挡带和岩性致密带控制,气藏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西部,由于辫状河道的摆动性很强,含气砂体广布连片,高产富集区为下切的高能河道砂体。  相似文献   

10.
扶杨油层砂体综合预测技术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8  
以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为例,论述了以河流相沉积为主的砂泥岩薄互层砂体综合预测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对扶杨油层河流相砂体富集规律及其分布特点分析研究,提出了继承性发育的分流河道砂体是形成主力油层的先决条件。立足于地震反射层的地质属性研究,在波形分析的基础上,优选反映岩性变化的主要地震特征参数,采用聚类分析和关联度分析实现了薄互层砂体的定量预测,预测符合率达86.5%,使地震,地质,测井砂体综合预测符合率达到92.2%,该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预测砂体的发育规模,而且对含油富集区的确定和开发区块的优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综合运用地震、测井和钻井资料,将塔中40油田东河砂岩划分为均质段、上交互段和含砾砂岩段,识别出含砾砂岩段底部不整合面,确立了东河砂岩不整合复合体层序及岩性结构分类方案,并进一步定量分析不整合复合体不同层序结构地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研究结果认为,研究区东河砂岩不整合复合体层序地层结构为Ⅰ1和Ⅰ2型,部分区域发育Ⅰ4型。岩性结构属于Ⅰ2和Ⅱ2亚类。不整合复合体下伏海侵体系域(TST)以砂岩沉积为主,孔渗好,含油性相对较差;高位体系域以砂岩沉积为主,孔渗和含油性均较好,顶部有一套泥岩和粉砂岩隔层,发育有断层-不整合遮挡型油气藏和断层-背斜型油气藏。不整合复合体上覆地层低位体系域(LST)中,砂泥交互沉积,砂岩孔渗和含油性相对较好,以断层-岩性型油气藏为主。海侵体系域中,泥包砂,孔渗较差,含油性一般,以断层-岩性型油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12.
以一东区克拉玛依组砂砾岩油藏为例,研究了非均质砂砾岩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在岩心、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单砂体精细刻画和储层内部构型方法,细化了不同沉积微相与岩相的关系,得出该区储层岩相主要有五种:辫流线砾岩相、辫流线砂砾岩相、漫流带砂质泥岩相、分流河道砂砾岩相和分流间湾泥岩相。结合该区储层宏观和微观非均质性特征,将冲积扇扇中沉积的砂砾岩油藏剩余油分布类型分为三种:I型辫流线砂砾岩相储层,中孔-中喉型,II型漫流带含泥砂岩相储层(细孔-细喉型),III型辫流线砾岩相储层(中孔-细喉型),其中I型和II型是目前剩余油挖潜的重点类型,剩余油多分布在该类储层中上部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的区域,呈网状或斑状分布。III型剩余油多分布在该类储层内部物性差、非均质强的区域,一般呈条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13.
广西田林潞城中三叠统深水沉积露头发育厚层砂岩相、中厚层砂岩相、薄层砂岩相、砂质条带岩相、块状泥岩相、薄层泥岩相和中厚层泥岩相等 7 种岩石相类型。 根据砂岩和泥岩的组合关系,在剖面上识别出了厚层砂岩相和块状泥岩相组合、厚层砂岩相和薄层泥岩相组合、中厚层砂岩相和薄层泥岩相组合、中厚层砂岩相和中厚层泥岩相组合、薄层砂岩相和薄层泥岩相组合、薄层砂岩相和中厚层泥岩相组合及中厚层泥岩夹砂质条带组合等 7 种岩石相组合。 深水沉积地层具有千层饼式的地层构型特征,发育了厚层砂岩叠置样式、厚层和中厚层砂岩叠置样式、中厚层砂岩叠置样式、中厚层和薄层砂岩叠置样式、薄层砂岩叠置样式、薄层砂岩和泥岩叠置样式及泥岩夹砂质条带样式等 7 种地层构型样式。 深水沉积虽然构型样式简单,但有着十分复杂的储层非均质性,既有可能形成常规油气藏,也有可能形成非常规油气藏。上述认识对深水沉积油气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砂泥岩薄互层的电阻率受泥岩影响,导致直接应用阿尔奇公式计算的含油饱和度偏低.针对砂泥岩薄互层内部沉积结构特征,将储层看作多个不同岩性薄层交互分布的层状介质,考虑层间耦合与层内泥质的共同导电效应,提出了一种横向、纵向双"泥质指示因子"导电等效模型,由此建立了砂泥岩薄互层饱和度计算模型.通过处理分析实际测井资料可知,利用该模型计算的含水饱和度比阿尔奇公式计算结果低10%~20%,更接近于岩心试验分析结果.研究表明,新建立的饱和度模型可降低薄互层层内及层间泥质对含水饱和度计算的影响,适用于砂泥岩薄互层测井资料的处理解释,对于厚砂岩层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改进布尔模拟的曲流河点坝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勇  李少华  李君 《断块油气田》2010,17(3):274-276,292
曲流河点坝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储集层,其中的泥岩侧积层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定量表征曲流河点坝内部侧积层的分布对于剩余油的挖潜有着重要意义,目前的建模方法尚难以较好地对其进行模拟。通过对曲流河点坝砂体的细致研究及各种模拟方法的比较,决定采用布尔模拟方法使其模拟效果更好。布尔模拟方法是一种简单的基于目标的随机建模方法。在布尔模拟方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进,通过改变模拟砂体宽厚比、中心点位置等,使模拟砂体更符合真实的地质体形态,更能够模拟曲流河侧向迁移的过程,进而模拟泥岩侧积层的分布。文中提出的算法从点坝砂体内部泥岩侧积层形成机理出发,较好地模拟了泥岩侧积层的分布。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延长组长8岩性油藏分布进行预测,在明确主要烃源岩为长7,中下部高阻纯泥岩基础上,限定了油藏有利区和油藏富集区的概念,认为岩性油藏富集区具有优先定位优势储层特征,首次探索性地提出,一种利用同一砂带上已知油藏富集区预测未知油藏富集区的储层等水动力定位方法。该方法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藏富集区预测中较为实用,并能对试油出水情况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7.
老爷庙地区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爷庙构造带为一滚动背斜构造带,发育3个级别的断层:(1)EWNE走向的控凹断层;(2)NNENE走向的控油断层;(3)NW-NW-W走向的控圈闭断层。沙河街组三段4~5亚段的深湖相泥岩及沙河街组一段至东营组三段的浅湖半深湖相泥岩为主力生油岩,此二套生油岩已进入成熟阶段,有机质类型以混合型及腐殖型为主,均具较高丰度,为较好好生油岩。辫状河道砂体、水下重力流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及深水浊积砂体为主要储集体,具高孔、高渗特征。油气藏的类型主要受控于裂陷盆地的伸展程度、同生断层及沉积相带。裂陷旋回控制含油气系统的分布,同生断层使含油面积扩大,储集体相带的配置决定油气的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18.
苏北盆地断层封堵类型及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北盆地断层十分发育,油藏形成与断层通道和封堵多重控制作用密切相关,油藏以复杂断块圈闭为主。通过解剖油藏和落空断块的断层封闭性数据集特征,归纳出断层封闭有4类基本模式,即砂泥对接封闭型(A型)、砂泥混接封闭型(B型)、时间配置封闭型(C型)和主压力封闭型(D型)。在此基础上,对B型、C型和D型按其形成机制和主控因素细化分类,指出了影响断层封闭性的4项主要参数,据此建立相应的断层封闭性定量评价体系。新认识在油气勘探开发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林镇地区长4+5油层组油气成藏条件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林镇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油气藏的油气生成、储层条件、运移条件、圈闭和聚集成藏等方面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该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并总结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林镇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油气主要来自长7烃源岩;储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各种成因类型的砂体,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广泛发育的水下分流间湾暗色泥岩、致密粉砂岩以及粉砂质泥岩可形成良好的盖层;运移的动力主要来自长7泥岩形成的异常高压。长7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高剩余压力的驱动下,通过垂向叠合砂体与微裂缝向上运移进入长4+5储层,并沿连通的三角洲前缘砂体横向运移进入圈闭成藏,形成鼻隆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以及构造-岩性油气藏,其形成受烃源岩、沉积相带、微裂缝、鼻隆构造以及剩余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深化西湖凹陷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研究,以主力勘探目的层——平湖组为研究对象,对沉积体时空配置、成藏条件和油气运移聚集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平湖组烃源岩丰富,广泛发育暗色泥岩和煤,多期发育的潮坪砂、潮道砂和三角洲前缘席状砂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平湖组砂泥岩薄互层明显,纵向上形成旋回式生储盖组合,且泥岩累积厚度大、分布稳定,利于形成区域性盖层。平湖组形成于后裂陷期,裂陷期形成的断裂体系为油气运移提供垂向输导,形成了自源—直排式和自源—垂向侧向式岩性油气藏。平湖斜坡带发育的平湖组潮坪及三角洲砂泥岩薄互层有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可沿油气运移路径探索砂岩上倾尖灭、透镜状等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