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年来在东非鲁伍马盆地深水区古近系深水沉积砂体中连续发现大型天然气藏,该盆地已成为全球天然气勘探热点地区。但是鲁伍马盆地勘探程度低,深水沉积砂体研究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下一步油气勘探工作。基于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建立了东非鲁伍马盆地陆坡深水区渐新统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分析水道-朵体沉积特征,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水道、朵体等富砂深水沉积的控制因素,并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鲁伍马盆地渐新统自下而上划分为SQ1、SQ2和SQ3共3个三级层序,水道-朵体沉积发育在每个层序的低位域。研究区SQ1和SQ2层序发育水道、朵体沉积,SQ3层序以水道沉积为主。受始新世末东非大陆抬升及全球"冰室"气候影响,盆地物源供给增加,三角洲向海进积,引发陆坡水道-朵体等重力流沉积。向北流动的南极底流改造水道-朵体沉积,通过淘洗重力流沉积提高水道和朵体的砂地比,并在水道北侧形成侧积砂体和漂积体,限制了后期重力流沉积,导致水道向南侧向迁移、朵体向南延伸。研究结果可以为鲁伍马盆地乃至整个东非陆缘盆地深水储集砂体预测及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岩性圈闭类型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鄂尔多斯上古生界砂体主要发育于SQ8(山2段)和SQ11(盒8下油层组)的低位体系域,发育河口坝砂体圈闭、泥岩超覆圈闭、受沟谷地貌控制的河道充填砂体圈闭以及辫状河下切谷砂体圈闭。SQ8(山2段)下切谷和地形坡折带控制优质储层的发育和气藏的分布。下切谷河道砂体的两侧为分流间湾、沼泽泥岩所围限,上覆层为河漫泥岩,形成凸镜状岩性圈闭。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叠置砂体的发育受控于水下地形坡折带,发育由侧向封堵和湖侵泥岩超覆形成的复合圈闭。SQ8(山2段)气藏主要分布于盆地的中东部,河道的限制性较强,含气区带相对集中。SQ11(盒8下油层组)气藏分布明显受侧向遮挡带和岩性致密带控制,气藏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西部,由于辫状河道的摆动性很强,含气砂体广布连片,高产富集区为下切的高能河道砂体。  相似文献   

3.
陈家洼陷是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内的一个生油洼陷,洼陷内沙三段下亚段发育有多套浊积砂体和厚层泥岩,具有自身发育地层岩性圈闭的条件。利用地震属性分析、地震分频处理和模型约束波阻抗反演等技术,对沙三段下亚段的砂体沉积规律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描述,预测了砂体分布的优势区。在此基础上,结合钻井、测井和岩心资料,对沙三段下亚段4~(th)SQ2和4~(th)SQ3层序顶界面的有利砂体进行了预测。结合沉积相划分结果,对沙三段下亚段地层岩性圈闭的形成模式进行了分析,预测了有利圈闭的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4.
通过岩心观察,结合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 8 2 小层的沉积特征,恢 复了其沉积环境及沉积演化过程。 结果表明:长 8 2 小层属 SQ2 长期旋回的水退体系域,为 1 个完整的湖 进-湖退中期旋回;早-中沉积期发生湖进,水体相对较深,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河口坝微相比 较发育;晚沉积期为平原沼泽化沉积过程,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微相,砂体厚度较薄,物性较差;由湖岸线控 制的河口坝砂体的快速堆积是形成长 8 2 小层厚层砂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南苏门答腊盆地J区中新统进积三角洲成因砂体叠置样式及空间演化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区非构造油气藏的精细勘探。基于高精度成因地层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岩石相类型、测井响应及地震特征,识别进积三角洲成因单元类型,根据其空间展布规律建立反映进积三角洲砂体结构的沉积模式,并提出三角洲砂体成因-结构分类方法和砂体叠置样式约束下的储层预测方法。研究区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分流河道间和前三角洲泥等5种成因单元。进积三角洲沉积初期发育单成因孤立砂体,可形成上倾尖灭岩性圈闭、多层薄砂反向断块-岩性圈闭;沉积中期以双成因叠加复合砂体为主、单成因孤立砂体为辅,可形成多层反向断块-岩性圈闭;沉积后期以多成因切叠复合砂体为主、双成因叠加复合砂体为辅,可形成多层复杂断块-岩性圈闭、块状地层不整合圈闭;从下到上呈单成因孤立-双成因叠加-多成因切叠砂体叠置样式。  相似文献   

6.
根据沉积标志、砂体结构、测井响应及盆地底形等特征,认为鄂尔多斯盆地长8油层组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具有地层厚度稳定、植物化石及动物遗迹化石发育、浅水沉积构造明显等特点;由于水体较浅,湖岸线迁移频繁且迁移范围大,在长82油层沉积期形成沿湖岸线分布的坨状砂体(滩坝砂),在长81油层沉积期分流河道砂体交汇连片,且向湖中心延伸较远;这些砂体为有利储集体,是勘探评价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7.
番禺地区B目标主要目的层是发育在SQ21.0层序陆架坡折带上的低位楔三角洲砂体,其单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针对该区地震资料分辨率低、砂体尖灭边界较难落实的问题,从具有典型沉积特征的地震剖面入手,建立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并通过模型参数的正演,探讨了砂体顶部钙质高速层以及不同泥岩隔层厚度下的砂体尖灭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属性分析和叠前同步反演等技术对砂体尖灭线进行了精细描述;最后结合实际资料和钻探结果的检验,进一步证实了该技术组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箕状断陷盆地多发育前积地震相,而前积地震相与岩性地层油气藏密切相关。以彰武断陷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为基础,识别出斜交前积、下超充填前积和小型叠瓦前积3种地震相,并分析其特征及其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规律:斜交前积,发育在构造平静期(九佛堂3—4砂组),向湖盆推进较远,规模大,代表远岸扇沉积,前积层的中部和上部含油气性好,可以发育有利的岩性地层油气藏;下超充填前积,发育在构造活动期(九佛堂5—7砂组和2砂组),为靠近主干断裂下盘快速充填的近岸扇沉积,扇中—扇根的相变带为潜在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区;小型叠瓦前积,发育在较深水地层单元(九佛堂5—6砂组),解释为扇体末端或侧缘沉积,以泥质沉积为主,含油气性差。识别出的前积地震相特征及其含油气规律可以为勘探程度较低的箕状断陷盆地油气勘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伦坡拉盆地的地震、测井、岩心、露头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建立了伦坡拉盆地牛堡组的层序地层格架,将牛堡组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3个二级层序(对应于牛一段、牛二段、牛三段地层),7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依次为SQ1、SQ2、SQ3、SQ4、SQ5、SQ6和SQ7);依据牛堡组的层序地层特征,归纳出弯折带型和断坡带型2种层序构成样式。弯折带型层序构成样式中,高位体系域在缓坡区发育的扇三角洲、低位体系域在坡折内发育的大型低位扇,以及断坡带型层序构成样式中,坡折内发育的高位辫状河三角洲与大型低位扇,为勘探储层的有利目标。通过对各层序的沉积体系时空展布的研究,建立了研究区牛堡组沉积期的沉积模式,并认为该时期主要发育3大连片砂体,即北部、西南部和东部砂体,砂体的展布受坡折带控制明显。   相似文献   

10.
基于岩心、薄片、测录井及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开展川中二叠系长兴组层序识别与对比,明确台内滩的典型沉积构型,系统研究各层序台内滩的纵横向发育规律,进而建立滩体的沉积演化模式。研究表明:(1)川中地区长兴组发育两个完整三级层序,SQ1层序整体为北厚南薄,SQ2层序呈“两厚三薄”的厚度分布特征。(2)川中地区长兴组发育台内滩、滩间海和台内洼地亚相,台内滩在垂向上主要发育稳定叠加型和高频互层型两种典型沉积序列。(3)台洼边缘滩带发育稳定叠加型沉积序列,由两个成滩期构成,分别位于SQ1和SQ2层序的高位域;台洼南侧滩带发育高频互层型沉积序列,由4个成滩期构成,主要位于SQ2层序的高位域。(4)SQ1层序沉积时期,台内滩主要发育在研究区北侧的台洼边缘,南侧整体为滩间海亚相;SQ2层序沉积时期,台内滩在区内广泛沉积,形成两个近于平行的台内滩带。研究结果为川中地区长兴组台内滩勘探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系多发育陆相河道砂体,砂体厚度小且横向连续性差,具有“一砂一藏”的特征,油水关系复杂,油气预测难度大,单一的地球物理信息难以准确确定河道砂体的分布特征和孔隙流体性质。为此,提出采用XGBoost算法从叠后地震剖面、叠后纵波阻抗和叠前纵横波速度比3种地震数据体中提取含油河道砂体的特征,以有效描述这类河道砂体含油性的空间展布特征,降低了利用常规单一地震属性对含不同流体砂岩储集层预测的多解性。通过模型测试证明了该方法在识别陆相河道砂体的含油气性方面的可行性,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西非下刚果盆地深水水道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水水道体系是从大陆斜坡到深海盆地“源-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国际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储层类型。对下刚果盆地中新统深水水道沉积特征、充填演化和控制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盆地动力学过程的认知和提高深水储层的预测精度。通过应用三维地震、测井和录井资料综合分析,基于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地震地貌学研究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下刚果盆地中新统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深水沉积单元、深水水道发育类型、复合水道体系发生、发展、衰退和消亡的演化过程,以及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下刚果盆地中新统地层以最大水退面和初始水进面为层序界面,可以划分出14个四级层序,其中四级层序SQ1L,SQ2L,SQ3L,SQ4L,SQ5L,SQ6L和SQ7L是深水水道发育的主要时期。深水水道具有侵蚀界面、水道充填、内天然堤、外天然堤、末端朵体、远洋沉积和滑塌块体7类深水沉积单元,其中水道充填和末端朵体是砂质沉积单元。研究区深水水道可以划分为单期下切、单期加积、垂向加积复合、侧向迁移复合4种基本类型,其中垂向加积复合水道和侧向迁移复合水道同时出现在四级层序SQ7L内,指示了水道充填演化中“自旋回”因素的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构造隆升是形成深水富砂水道体系的原动力,西非海平面变化控制着三级层序的发育,制约着深水水道复合体的发育规模。气候由温室转变为冰室的交替变化控制了深水砂质重力流沉积和深海泥质沉积的四级层序发育部位。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中新统重力流体系内部结构及演化特征等问题,开展了层序地层划分、重力流体系沉积特征阐述及控制因素讨论的研究。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在建立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识别区内重力流沉积的岩相特征、构成单元,揭示其沉积演化过程并探讨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区内中新统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SQ1、SQ2、SQ3、SQ4),所发育的重力流沉积在岩性上主要为硅质碎屑和泥质岩等,沉积单元主要包括水道内部滑塌变形层,块体搬运沉积、重力流水道充填、天然堤-溢岸沉积和前缘朵叶体沉积等。早中新世(SQ1)区内多发育鸥翼形、弱受限—不受限的沉积型水道-堤岸复合体和朵叶体等,中中新世早期(SQ2)区内多发育W形、弱受限的侵蚀-沉积型分支水道(多期叠置),中中新世晚期(SQ3)区内多发育U形、受限的侵蚀型水道,晚中新世(SQ4)区内多发育V形、深切的侵蚀型孤立水道。气候变冷、海平面持续下降,致使研究区由下陆坡-盆底到下陆坡、中陆坡和上陆坡,进而影响了重力流作用的强弱。西非海岸发生的3次构造抬升作用和气候变冷,为重力流沉积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物源。盐构造的多期活动,对重力流沉积的发育具有重要改向、限制、封堵或破坏等作用。明确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中新统大型重力流沉积体系特征、演化及其控制因素,可为研究区内深水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柯克亚气田的主力含油气层新近系西河甫组八段为一套辫状河砂泥岩沉积,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属于岩性控制的凝析气藏,预测砂体的空间展布已成为该气藏开发调整的瓶颈。为此,在理清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开展了如下工作: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技术进行了西河甫组小层划分;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进行精细层位标定确定砂体(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遵循等时原则1×1加密解释到砂层组;利用储层反演和三维可视化技术追踪河道砂体的分布范围;借助开发井丰富的动、静态资料,采用综合研究方法对砂体进行匹配分析,预测出了有利砂体的分布范围。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研究成果在西八段凝析气藏的开发调整中取得了明显效果,为该区河道砂体追踪预测提供了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5.
深水水道体系沉积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是揭示大陆边缘“源—汇”过程和取得深水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中新统发育有大型深水水道沉积,基于A区块的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利用地震属性分析等手段,阐述了中新统层序地层格架内深水水道体系的沉积特征、演化规律并讨论了其控制因素。区内中新统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SQ1-SQ4),大体对应于下中新统、中中新统下段、中中新统上段及上中新统。深水水道体系岩性上以砂岩为主,沉积单元包括水道、天然堤—溢岸、末端朵体和块体搬运沉积等。SQ1以发育弱受限—不受限的加积型水道或末端朵体为主,SQ2主要发育弱受限的侵蚀型—加积型水道,SQ3以受限侵蚀型水道的发育为主导,SQ4多见孤立侵蚀型过路水道。构造隆升与剥蚀、冰期气候以及海平面变化等因素,为深水水道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物源并可能导致了该地区古地貌的坡度变化,从而影响了重力流作用的强弱并控制了深水水道体系的发育和演化,盐构造活动对深水水道的发育具有重要的改向、限制、封堵、迁移或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石树沟群河道砂体发育,具有“断裂通源、岩性控藏”的特征,不同砂体间产量差异大,常规技术方法预测高产油藏困难。在新采集阜东5井区三维“两宽一高”地震资料基础上,通过分析河道砂岩地震响应特征,首先在河道砂岩内运用叠前AVO派生属性区分油水,定性识别出油层;其次,运用核磁共振测井的有效孔隙度和渗透率综合计算得到孔渗参数,与储集层产量建立相关关系,并在油层内通过孔渗参数地质统计学反演区分出低产、中产和高产油层,定量预测产量,最终得到高产油层预测结果。形成了阜东斜坡区侏罗系河道砂岩高产储集层预测配套技术,有效指导了研究区后期高产井位的部署。  相似文献   

17.
通过岩心、测井、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及其层序界面的划分,歧南洼陷西斜坡,发育沙河街组滩坝砂、近岸水下扇及重力流水道等多种类型砂体。沙河街组底超、顶剥、中间相变明显,易形成多个层系、多种类型非构造圈闭。歧口凹陷西斜坡为继承性发育构造斜坡,是歧口凹陷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区,供油条件优越。广泛分布其间的的沙河街组三段滩、坝砂体平均孔隙度24.8%。平均渗透率175.5×10-3μm2,具有高孔高渗特征。而且,滩、坝砂体沉积后没有遭受大规模构造运动破坏,油气保存条件有利。多年来的勘探成果,区内发现以歧647井油藏为代表的不整合油藏、以联盟为代表的上翘尖灭型油藏,以歧南9-1井为代表的构造-岩性油气藏等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具备形成一定规模隐蔽油气藏的成藏条件。根据岩心相、测井相和地震相研究,预测歧南西斜坡沙三段低水位水下扇砂体及歧北斜坡的坡折带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地区。其中,扣50南岩性圈闭及庄43井断块是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8.
河道解释中的陷阱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河流在平原上总是通过频繁的摆动改道来铺平其携带的沉积物。而盆地的下沉速率却是非常之慢,于是曲流河和辫状河就像翻耕土地的机器那样,不断地来回搬运、倒腾着地下的沉积物。几万年后,盆地里的沉积物就变成一个杂乱无章的“混合物”,平面上是找不到一条完整的河道的,也说不清哪里是心滩,哪里是牛轭湖。因此,我们利用地震勘探技术很难找到一条陆相的河道。但是在合适的条件下,通过地震勘探能够笼统地指出哪里河道砂更发育一些。实践表明,只有海洋中及深湖里的浊流河道才容易被找到。本文结合国内外的解释实例,指出了当前河道解释中存在的陷阱。特别是在层位追踪对比时,不要把跨相位所形成的振幅差异在三维切片上误认为是河道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不平坦的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来自露头和地下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长剖面发育的三叠系延长统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平面上呈席状,垂向上表现为砂泥岩互层,剖面上可见不同规模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岩透镜体。大庆油田三角洲前缘席状砂解剖发现.即使在外前缘相带.席状砂仍然具明显的水道特征。由于湖盆三角洲受波浪和潮汐的作用较小,受河漉作用较强,分流河道向前延伸直至三角洲的前端,貌似平坦的席状砂前缘实际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分流河道,河道的迁移就形成了由多个宽厚比极大的对称或不对称的透镜状单元叠加而成的三角洲前缘席状砂。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的建筑结构分析表明,貌似平坦简单的席状砂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非均质体.储层物性的非均质变化受砂体建筑结构的控制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规律。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下石炭统的东河塘组-巴楚组共同构成“东河砂岩”,在盆地范围内对东河砂岩进行追踪和对比,并对其沉积演化规律展开精细研究,是当前盆内油气勘探所关注的重点。以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为研究对象,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指导下,利用盆地中大量钻测井、录井、岩心以及地震资料,对东河砂岩层序地层及格架内沉积演化规律进行详细分析。研究认为:东河砂岩共识别出两类层序界面,划分出1个二级层序和6个三级层序(SQ1—SQ6),并建立盆内层序地层格架,发现层序的分布受古地貌影响较大,SQ4—SQ6在全盆保存完整。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共识别出包括三角洲与滨岸相等5类沉积相,并对层序格架内沉积相的平面演化进行研究,发现SQ1—SQ6时期,东河砂岩沉积面积逐渐扩大,顺南地区的SQ4砂体、顺西SQ5砂体以及顺托地区SQ6砂体都有较好的岩性圈闭发育条件,是下步勘探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