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生界及以上地层主要经历了三叠系-侏罗系、侏罗系延安组-直罗组、侏 罗系-白垩系和白垩系-第四系地层不整合面对应的 4 期地层抬升与剥蚀事件。 综合利用压实曲线外 推法及地层趋势对比法估算了三叠纪以来 4 期构造抬升事件导致的地层剥蚀厚度,并对其进行了对比 与验证,采用盆地模拟方法恢复了研究区长 8 油层组顶面构造演化过程。 结果表明,三叠纪末延长组地 层剥蚀厚度为 345~465 m、中侏罗世末延安组地层剥蚀厚度为 150~220 m,侏罗纪末安定组地层剥蚀 厚度为 160~250 m,晚白垩世-新近纪末志丹群剥蚀厚度为 980~1 280 m。 构造沉降及抬升与剥蚀共 同控制了研究区延长组地层的构造形态,自三叠纪以来,其表现为掀斜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生界剥蚀厚度恢复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认为地层剥蚀厚度能否根据压实规律来恢复,其决定因素并非是新沉积层厚度是否大于剥蚀厚度;当不整合面以上新沉积层对不整合面以下老地层施加的压力大于被剥蚀地层(剥蚀前)对不整合面以下老地层施加的压力时,不整合面以下老地层的压实规律被破坏,无法用声波时差法恢复剥蚀厚度,否则可以恢复。据此,以用声波测井资料恢复的地层剥蚀厚度为依据,结合未被剥蚀地层厚度趋势延伸法、盆地构造演化分析法,对柴达木盆地北缘中生界剥蚀厚度进行了恢复,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剥蚀量从西向东增大,昆特依坳陷和冷湖构造带的剥蚀量(约500m)大于其东部南八仙、鱼卡等地区(约100m),潜西—冷湖四号地区剥蚀量最大(最大可超过1400m)。图5参4(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3.
根据不同剥蚀量恢复方法的特点和松辽盆地滨北地区实际地质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滨北地区T5和T4不整合面进行剥蚀量恢复。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法和体积平衡-沉积速率法相结合对T5不整合面进行剥蚀量恢复;应用镜质体反射率法、地层趋势分析法和沉积速率法相结合对T4不整合面进行剥蚀量恢复。研究结果表明T5不整合面因经历较长时间的剥蚀,剥蚀量较大,剥蚀量在700~2800m之间;T4不整合面剥蚀量多在200~1000m,在经历剥蚀时间较长的地区和靠近断陷盆地边缘的地区剥蚀量大。  相似文献   

4.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恢复地层剥蚀量的几个重要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利用Ro恢复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的原理。对某一构造层恢复其顶面剥蚀厚度时,在使用Ro数据恢复剥蚀厚度的前提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直接将该构造层的ln(Ro)-H线性回归关系外推至ln(0·2)处而得到近似的古地表位置,古地表位置与不整合面位置的距离即为剥蚀厚度。通过图解说明,上、下构造层古地温梯度的大小关系不同,下伏构造层Ro的补偿过程就不同;只要Ro没被完全补偿就能够用来恢复地层剥蚀厚度,但当下伏构造层被进一步压实而Ro仍未被补偿时,应对结果作适当校正。  相似文献   

5.
阿克库勒凸起不整合结构类型与油气输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克库勒凸起受多期构造运动变形叠加,形成了中-下奥陶统顶面、奥陶系顶面、和志留系顶面、三叠系底面等4期主要不整合面,按照地震反射终止方式将其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隆起区体现整一-削蚀特征,而斜坡区则呈现上超-削蚀特征.不整合面的微观结构为典型的"三层结构",其中底砾岩中连通孔隙和半风化岩石中的卸荷-风化裂缝系统是构成不整合面侧向油气输导的双重通道.根据不整合界面上下地层岩性、渗透性以及接触关系,识别出8种结构类型,并详细分析研究区不整合面平面展布特征和空间演化过程,明确不整合演化与油气输导模式、效率的关系,指出T74、T60、T50不整合面是油气侧向运移、调整并最终成藏的重要输导通道.  相似文献   

6.
利用塔中地区钻井、地震和岩心资料,结合合成地震记录、VSP资料,证实了T47和T07为复合性界面,在塔中的不同区带性质不同,大致可分为岩性界面、等时界面和岩性等时界面3类。不同性质的不整合面,其地震反射特征、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结接型式、岩性构成都有所不同,则对储层有着不同的控制和影响作用。而T47不整合面下岩溶型储层正是塔中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7.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不整合面剥蚀厚度恢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晚中生代末期以来,经历了裂陷阶段、坳陷阶段和区域沉降阶段,形成了多个广泛分布的区域性不整合面(地震反射界面):T20,T24,T30等,地层遭受了强烈剥蚀。以东海西湖凹陷为例,对声波时差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法求取地层剥蚀厚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地层剥蚀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对该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怀远运动不整合面的油气成藏意义及勘探前景,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野外露头/岩心观察、测井资料分析,结合二维、新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研究了该盆地不整合面的时空分布特点、结构面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该不整合面主要形成于早奥陶世弗洛期,广泛存在于中下奥陶统马家沟组下伏的贾汪组底部、三山子组顶部;相关构造作用持续时间约30 Myr;(2)盆地边部不整合面之上主要发育厚度不超过1 m的底砾岩、砂岩,盆地腹部不整合面之上主要发育薄层泥岩、泥质云(灰)岩及泥灰岩;(3)不整合面具有3层结构特征,自上而下为底砾岩层、古土壤层、碳酸盐岩风化及半风化层,其中碳酸盐岩风化及半风化层厚度介于20~90 m,发育溶蚀缝洞,可形成优质储层;(4)不整合面发育一系列大型沟谷地貌,下切下奥陶统—上寒武统;(5)不整合面可作为良好的烃类运移通道,并且在鄂尔多斯盆地古隆起范围与加里东运动不整合面汇合,有利于该盆地西侧地区不同来源的烃类再次沿其向东运移并聚集成藏。结论认为,与怀远运动不整合面相关的下古生界深层有望成为鄂尔多斯盆地一个重要的天然气勘探新领域。  相似文献   

9.
大塔场沿层切片沉积微相解释与储层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地球物理技术方法,对大塔场三叠系一侏罗系的部分地层属性切片进行地震沉积微相分析,并预测有利储集体的平面分布。选取同时作为年代地层界面的岩性地层界面提取振幅属性切片,以平行不整合面为依据,使得所选取的属性切片位于沉积面上。因此,选取了雷口坡组顶面、须家河组顶面、沙溪庙组底界面和遂宁组底界面。然后结合区域沉积背景、测井相与录井岩性对切片进行沉积学分析,并勾绘出雷口坡组顶面海相台地蒸发岩相、须家河组顶面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沙溪庙组沙一段底的曲流河亚相,以及遂宁组席状分布的浅湖浊积砂泥岩形态等的理想化地质模式图。最后综合分析实现了对各研究目的层的有利储集体平面分布位置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
文中综合应用声波时差法和地震反射结构外延法对T22不整合面进行剥蚀趋势恢复,进而探讨其构造活动强度及对油气运移和成藏的影响.研究表明,剥蚀厚度沿主干断裂边缘及古隆起斜坡带呈NE-SW向分布,最大剥蚀厚度位于南部苏德尔特断隆东缘,可达900m,紧邻斜坡的低洼处剥蚀较小,约150m.剥蚀量大小和分布形态与区域构造活动密切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