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隐蔽油气藏的概念与分类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22,自引:18,他引:4  
目前国内外都非常重视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中国隐蔽油气藏勘探前景广阔, 已经成为中国油气储量增长的重要方向。笔者把很难依据现有资料或地质理论判明圈闭和油气存在的油气藏称为隐蔽油气藏。可以按隐蔽油气藏判别的难度、隐蔽方式、油气富集动力学机制等对其进行分类。“隐蔽油气藏”是勘探范畴的术语, 是据圈闭的隐蔽性和油气藏寻找的难易程度提出来的, 随着勘探技术和勘探理论的发展, 隐蔽油气藏圈闭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的。在勘探实践中, 需要注意不能把岩性地层油气藏、非构造油气藏与隐蔽油气藏等同起来, 仅强调后两者的研究, 某些特殊类型的油气藏的勘探容易被忽视。岩性地层油气藏在目前仍是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主体, 而隐蔽油气藏是各类以非构造为主的圈闭类型的一种通俗表达, 也包含某些目前识别和评价难度较大的构造油气藏。  相似文献   

2.
摘要:为加快台北凹陷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展了主要含油层系三间房组沉积特征分析。 综合研究古地形、古气候、沉积物供给、古水深及湖平面变化。 结果表明,三间房组沉积期,凹陷西、南缘发育多个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从鄯善弧形带勘探实践总结出浅水三角洲勘探启示:前陆盆地前缘斜坡区浅水三角洲树枝状“窄河道、薄砂体”决定了构造-岩性油藏为主要油藏类型,“满盆砂”为前渊区岩性油气藏提供储层条件,精细储层描述是勘探的核心工作。  相似文献   

3.
含油气盆地缓坡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指向区,明确各类缓坡带油气分布样式对于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渤海湾盆地为例,基于构造分区影响下的缓坡带基底产状,将缓坡带划分为简单型缓坡带、过渡型缓坡带和复杂型缓坡带3种类型。研究表明,简单型缓坡带构造活动弱,基底形态呈单斜式,倾角小,油气藏类型以构造-岩性、岩性油气藏为主,油气富集层系单一,以早期成藏为主,具有典型的“一字型”油气分布特征;过渡型缓坡带构造活动较强,基底呈双斜式,油气藏类型以构造、构造-岩性为主,存在少量地层油气藏,富集层系跨度较大,油气借助于断层和砂体配置运移,具有“阶梯型”油气分布特征;复杂型缓坡带构造活动强,基底形态呈三斜式,油气藏类型以构造、岩性-构造为主,且地层油气藏数量相对较多,油气富集层位跨度大,具有“梳齿型”油气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沉积层序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出发,在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中,提出了“富砂之外找贫砂,贫砂之内找富砂”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新思路。运用该思路并结合层序地层理论和相关目标评价技术,在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三叠系克拉玛依下亚组河流相中,认为中期旋回MSC2为有利的“贫砂”层系,在该层系中高弯曲指数的河道砂体为有利的“富砂”目标,针对目标提交了红山4井并获得工业油流;同样在新近系沙湾组三角洲沉积相中,认为三级层序NSQ2中的湖侵体系域为有利的“贫砂”层系,层系中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有利“富砂”目标,针对目标提交车89井并获得油气突破。这一思路指出了“贫砂”地层也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的重要场所,对我国陆相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济阳坳陷第三系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7,自引:10,他引:27  
作为典型的陆相断陷盆地,济阳坳陷经受了复杂的构造活动和沉积作用,隐蔽油气藏十分发育。通过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的研究,提出了三个重要的理论认识:其一,断裂主导的盆地构造活动形成的陡坡和缓坡断阶、盆内和凸缘坡折控制了储集岩的形成与分布,成为隐蔽圈闭目标区带优选的基础,亦即“断坡控砂”;其二,网毯式、“T”型、阶梯型、裂隙型等输导类型在盆地特定的时空域发育和产生作用,构成了复杂的油气输导网络体系,成为隐蔽油气藏勘探方向评价的条件,亦即“复式输导”;其三,相(接受条件)、势(动力条件)存在的耦合关系,决定了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和不同特点,成为勘探目标评价的关键,亦即“相势控藏”。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思维的核心,有力地指导了“十五”期间济阳坳陷的隐蔽油气藏勘探。  相似文献   

6.
高北隐蔽油气藏特征及勘探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北隐蔽油气藏位于南堡凹陷高尚堡潜山北翼。过去一直认为该油藏为受断层控制的构造油气藏。但通过对骨架砂岩厚度和物源方向重新分析后发现,该油藏为“泥包砂”型,是典型构造背景下的岩性油气藏。油气藏具有初期产能高,后期递减快的特征。该油气藏的勘探过程表明在寻找隐蔽油气藏时,应从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入手,对储层进行地震反演,利用综合分析结果确定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7.
为寻找老区勘探新领域,开展了胜北构造带油气成藏特征研究。在综合分析构造、储层、油气分布及试油试采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胜北构造带喀拉扎组及以浅地层发育调整型常规油气藏,七克台组和三间房组发育低饱和度非常规油气藏”的新认识,并得出“逆冲断裂发育段的背斜、断背斜圈闭为喀拉扎组及以浅地层有利勘探目标,走滑断裂间继承性正向构造背景为三间房组成藏有利区带。以水平井与大型压裂为主导的储层改造和保护工艺技术为该层系非常规油气规模动用的主要研究方向,远砂坝储层精细预测是七克台组自生自储型岩性油藏规模勘探的关键”勘探启示,为该区规模储量发现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一点测试法”使用原则及其在气藏产能评价中的偏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点测试法”在我国探井和开发井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理论基础大多是基于二项式产能方程推导得来,其方程中的变量无法利用一点测试资料获得,往往是通过统计回归方法或是直接由经验方法获得α的值,特别是对于新探井,不论储层物性变化,直接采用其它气田统计回归值或经验值必将存在较大误差。文章从储层油气渗流理论出发,论述了各种产能试井的评价方法和原理,重点分析了“一点测试法”在目前气田勘探阶段产能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缩短测试时间的探井测试设计思想,这为储层产能测试设计、探井评价以及气井勘探开发方案编制和勘探开发部署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9.
长庆低渗透油气田分支井钻完井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支井技术是水平井、侧钻井技术的集成和发展,是继水平井之后的又一重要的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有效手段,它将会在油气田开发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分支井技术及相应的钻完井技术和储层改造技术、工具的发展,长庆油田认真分析长庆“三低”油气藏地质特点和分支井的应用优势,逐步展开了分支井的应用试验,完成了多口分支井施工,不断探索适合于长庆“三低”油气田勘探开发的分支井钻完井关键技术和相应的配套工具。分支井技术将是长庆油田继水平井之后的又一重要的提高和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及原油采收率的先进技术。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但勘探开发对象是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产"油气藏.由于储层物性差、油气藏隐蔽性强及复杂的黄土、沙漠地表条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勘探开发难度愈来愈大.近年来,长庆油田成功实现了0.5×10-3μm2以上的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的突破,形成了高分辨率地震预测、隐蔽性油气藏综合勘探、井网优化、超前注水等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配套技术系列.  相似文献   

11.
元坝气田上二叠统长兴组气藏是目前国内埋藏最深的条带状生物礁大气藏,现阶段开发井网已经基本完成,已进入气藏开发初期阶段。因此需要建立精度相对较高的储层模型,从而为气藏数值模拟、优化开发实施方案、优化配产及开发指标服务。针对礁相储层非均质性强、气水关系复杂、井少、井距大等难点。为此,以“分区”“等时”“相控”“震控”“确定性结合随机性”等建模原则为基础,并充分结合生产动态数据,形成了以礁群为建模单元的“多级双控”复杂生物礁气藏三维精细地质建模技术。该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在稀井网条件下复杂条带状生物礁气藏建模精度,建立符合气藏实际生产情况的储层模型,对同类型气藏建模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是储层较致密和勘探难度较大的层系。 以野外剖面及钻井岩 心描述、薄片鉴定和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为基础,结合岩相古地理、测井和孔渗等资料,研究了大安寨段 的储层特征,确定其为特低孔、特低渗裂缝-溶蚀孔、洞、缝型非常规储层,位于浅湖介壳滩与半深湖-深 湖过渡带的湖坡为有利储层的发育相带,储集空间由不同尺度的各类裂缝,溶蚀孔、洞、缝,粒缘孔(或 缝)、粒内孔和晶间孔等次生孔隙,以及泥页岩中的纳米-微米级有机质孔(或缝)和黏土矿物层间孔(或 缝)组成。 储层发育条件可归结为“层、相、位”三要素:“层”要素为区域分布较稳定的大二亚段,其厚度较 大,泥页岩中有机质与脆性矿物含量均较高和基质岩中纳米-微米级有机质孔与黏土矿物层间孔(或缝) 均较发育;“相”要素为黑色泥页岩与介壳灰岩不等厚互层组合的湖坡相带,该相带在成岩过程中因差异 压实作用往往可形成分布较密集的成岩压裂缝;“位”要素为多类型与多期次破裂作用和溶蚀作用追踪 叠加发育的部位,该部位是大安寨段致密储层中相对优质储层的分布位置,即大安寨段页岩气(油)非常 规储层勘探与开发的“甜点”位置。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隐蔽油气藏逐渐成为东部老油田的重点勘探对象。板桥地区由于构造复杂、储层横向变化快,隐蔽油气藏的勘探难度较大。因此,采用储层综合预测技术,在宏观沉积背景及宏观井震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井震关系和岩电关系确定储层的地震响应,进而利用地震资料以及多种储层预测技术精确预测出储层展布范围。储层综合预测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搞清了该区砂体分布状况,为勘探部署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4.
Sureste盆地处于墨西哥湾南部,目前相关的研究资料较少,为探讨该研究区的油气成藏模式,基于一手的钻井、油田资料,对典型油气藏进行解剖,并结合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盆地内油气藏主要包括断块、挤压背斜、盐刺穿相关和滚动背斜4种类型。建立了“断层+储层”沟通侧生旁储、断层沟通下生上储、“盐岩+断层”沟通下生上储、“断层+储层”沟通自生自储4种油气成藏模式。指出盆地未来主要的勘探潜力包括位于盆地深层的“断层+储层”沟通侧生旁储的断块油气藏和深水区的“盐岩+断层”沟通下生上储的盐刺穿相关油气藏。该研究结果为后期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我国储层保护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开展,使我国储层保护技术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取得了一批具有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此后的大规模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更新了技术观念,使各项作业的技术水平上升至一个新高度。文章总结了“九五”以来我国在探井保护油气层技术、欠平衡钻井储层保护技术、裂缝性致密砂岩气层保护技术、增产改造储层保护技术、开发生产及EOR保护技术等领域的重要新进展,其科技进步标志着我国储层保护技术已经实现了从孔隙型向裂缝性储层、从常规中低渗油气藏向非常规油气藏、从油气开发井向探井、从钻井完井过程为主向以增产改造和开发生产及EOR过程为主的跨越。文章还分析了目前储层保护技术需求,指出了非常规、复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应以最大程度地减小储层损害为基本目标,以储层保护的思路统领各项工程作业,不断完善优化,并形成系列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6.
赵爽  高倩 《天然气地球科学》2013,24(6):1253-1259
川西坳陷内中浅层岩性气藏勘探中,地震振幅亮点异常是储层识别的重要依据,但越来越多的钻井证实“亮点”异常,也可能是泥岩、薄互层、致密砂体等众多非储层带来的陷阱。以川西坳陷德阳向斜内,典型完钻井井震分析为基础,总结出不同物性砂体地震响应特征,建立起“顶部强波谷、底部强波峰”、相邻波峰反射能量“上弱下强”的优质储层识别模式,同时利用相邻波峰反射能量“上强下弱,双强”等特征来排除振幅“亮点”陷阱,提高基于地震反射能量的储层预测精度,该方法具有简单、直观,易实现等特征,同时经钻井证实,预测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南部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一段页岩纵、横向矿物组分差异大、储层非均质性强、有机质含量差异明显,造成测试产量差异较大,需要找准优质储层才能实现高效益的页岩气勘探开发。为此,以川南威荣地区、永川地区为例,基于精细小层划分的页岩岩石相标定,建立了川南可对比的7大类储层地质模型,明确了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地质+工程”Ⅰ类甜点储层参数及宏观、微观特征。研究成果表明:①五峰组建立了钙-硅-黏土混合型储层和硅质-黏土质储层2类,龙马溪组建立了硅质储层、黏土质-硅质储层、硅质-黏土质储层、硅质类向黏土质过渡型(混合型)页岩储层和黏土质页岩储层等5类;②纵向上位于龙马溪组底部的富有机质生物硅质页岩储层,具有“五高两低”(高有机质含量、高有效孔隙度、高含气量、高脆性、高脆性指数、低黏土含量、低地应力差异系数)的特征,为“地质+工程”Ⅰ类甜点储层,是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最有利的目标层系,被确定为最有利的水平井轨迹穿行位置。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主力气层下二叠统山西组山2段、山1段以及下石盒子组盒8段属于砂岩岩性气藏,具有“低孔、低渗、低丰度且非均质性强”等特点,气田规模开发存在较大难度。为此,在勘探程度较低的新区块规模开发前期,开展有针对性的评价工作,寻找含气相对富集区就显得尤为重要。苏77区块在开发前期针对区块面临的地震测网稀、井控程度低、区块内尚未提交任何级别储量、局部存在富水区、单井产能不落实、区块地质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等主要问题,开展了地震、评价井及开发试验等方面的开发评价工作。采用“地震-地质相结合”的技术思路,通过二维地震测线控制,结合评价井钻探及沉积相、成岩作用、储层综合评价研究成果,评价河道发育带,预测有效储层分布,进而筛选出含气富集区。2010-2011年在筛选的含气富集区内集中进行产能建设,完钻开发井Ⅰ+Ⅱ类井比例大幅度提高,开发效果良好。该区块开发实践表明所运用的开发前期评价技术行之有效,值得同类型气藏开发评价借鉴。  相似文献   

19.
八面河地区的油气勘探已进入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隐蔽圈闭勘探的关键是储层及圈闭的精细识别与描述。针对八面河地区不同类型隐蔽性圈闭的特点,将地质、地震、测井等资料相结合,利用三维可视化、频谱成像、等比例切片等核心技术,达到隐蔽性圈闭识别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徐深气田升深2-1区块火山岩气藏开发优化部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松辽盆地徐深气田升深2 1区块火山岩气藏的有效开发模式,提高气藏整体开发效果,以区块火山岩气藏主要地质动态特征为基础,通过开展井网形式、井型和井距优化论证研究,确定“按一套层系,以整体动用Ⅰ、Ⅱ类储层为主”,采用“不均匀井网形式、水平井与直井组合、稀井高产、高密低稀、高渗开采低渗”的滚动部署方式综合储层构造特征、火山机构地震反射特征、地震储层预测、地震属性分析和储层发育特征等预测成果,优选有利部位,分两批共优化部署开发评价井和开发井10口,区块平均井网密度达到0.64口/km2。钻探与测试结果表明,以优化方案所布的井均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