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确定苏里格气田盒8段多期叠置辫状河致密砂岩储集层构型和空间展布,利用测井和岩心资料,参照现代河流,确定了研究区辫状河储集层的构型划分方案,分级次精细解剖了储集层构型单元;利用基于象元法和基于目标法联合模拟,建立了包含多级构型单元的辫状河储集层构型三维模型,精细刻画了不同类型储集层构型的空间展布。研究区盒8段储集层为多期辫状河道砂体垂向和侧向切割叠置形成,单一辫流带内心滩呈透镜状,内部被不连续的落淤层分隔,辫流水道环绕心滩分布。依据三维模型,储集层可分为不同级次构型体,其中有利储集层为盒84小层,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和西部南北向展布的两大辫流带内,优质砂体在辫流带内部呈透镜状分布。研究结果应用于水平井部署和地质导向,钻探结果与模型预测符合率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山西省大同市吴官屯侏罗系辫状河沉积露头观察、测量及成因分析,对该露头进行了3~5级构型解剖。此处沉积体垂向发育三期辫状河道砂体,期次之间发育稳定的细粒沉积物;在单期河道砂体内部,发育辫状河道和心滩两个4级沉积构型单元,其中,心滩主要为辫状河砂体类型;在单一心滩内部,发育多个增生体,增生体之间界面处发育沟道及落淤层,均为细砂岩充填,未见泥质夹层。在以上解剖基础上,综合其它同类型辫状河心滩沉积特征,最终得到了粗粒辫状河心滩级次及内部细粒沉积单元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3.
辫状河储层是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开发的主要对象,受储层砂体规模小及井网井距限制的双重影响,储层定量表征难度大,砂体规模论证缺乏有力证据,表征结果可靠性不高。为此,以苏里格气田SSF密井网区石盒子组盒8下亚段(以下简称盒8下亚段)为例,在充分挖掘干扰试井资料蕴含的地质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测井、录井资料,开展基于多源信息融合储层构型解剖,论证了不同级别砂体规模及连通关系,为高精度三维地质建模提供有效支撑并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该密井网区辫状河道宽度下限约1 010.0 m,心滩砂体长度下限约650.3 m;(2)辫流水道的砂质充填能够沟通相邻心滩砂体,泥质充填则对相邻心滩砂体间流体渗流起到阻隔作用,充填类型直接影响了相邻心滩砂体连通性;(3)参照表征结果,结合压降传播速率,建立了4种砂体连通模式;(4)在激动井为同一口井的干扰井组中,压降传播速度以单砂体内部连通模式最快,井间砂质辫流水道连通次之,河道下切连通模式最慢;(5)高精度地质模型实现了井位优化部署及水平井轨道设计,在井位动态跟踪和随钻地质导向方面应用效果较好。结论认为,基于动静态信息融合的辫状河储层构型表征及地质...  相似文献   

4.
在区域沉积背景分析基础上,应用研究区丰富的岩心、测井等资料,深入解剖切16块路乐河组下段干旱型冲积扇内部沉积构型,总结构型单元剖面及平面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顺物源剖面上,整体在砂组级别呈退积正旋回特征,优势相为扇中辫流水道,主要发育在顶部1砂组的1、2小层,剖面上连续性好,延伸距离远;②垂直物源剖面上,辫流水道呈顶平底凸状,水道宽度300~900 m,空间叠置关系呈现四种构型样式,分别为孤立状辫流水道、辫流水道-辫流水道叠置、辫流水道-辫流水道对接、辫流水道-漫流砂体对接;③平面上,从下至上各小层构型单元平面分布规律呈现明显退积特征,反应水进旋回,扇中面积占比越来越大,辫流水道形态从窄带状过渡为网状,顶部1、2小层辫流水道最发育。研究成果与动态资料吻合度高,纵向主力产油层、主力吸水层主要位于油藏顶部1、2小层,平面注水受效井主要集中在扇体西部辫流水道发育部位。该成果对区块注采井网的调整、新井部署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对同类油藏开发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加深对港西油田四区厚层辫状河储集层内剩余油的认识,更准确地评价储集层内剩余油开发效果,运用储集层构型理论和层次界面分析法,按级次分析了港西油田四区厚层辫状河储集层内辫流带、辫状河道构型要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育单一辫流带,主水道沿北东物源方向分叉形成2条河道主流线,平均砂厚10.9 m,长宽比约2.3∶1;辫状河道包括心滩坝和辫状水道2种(主要4级构型单元),提出了夹层配位差异、注采效应差异、砂体高程差异、沉积厚度差异4种单一心滩坝识别方法,总结了3种辫状水道充填模式(分别为砂质、半泥质和泥质充填),该区以半泥质水道充填沉积为主。通过单一心滩坝和辫状水道识别,对4级构型要素进行平面组合分析可知,该区辫状河储集层平面呈现"宽坝窄河道"特征,心滩坝内部发育丰富落淤层,局部发育坝上沟道,且因半泥质和泥质充填河道,对流体渗流形成一定范围的隔挡。该研究结果为区内注采井网部署及射孔方案设计提供了参考,也为该区剩余油挖潜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6.
针对大庆长垣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辫状河砂体,应用现代沉积、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和动态生产资料,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内部构型研究方法,由沉积单元、辫流带、辫状河道和心滩坝、心滩坝内部构型4个层次分级描述,精细研究辫状河砂体内部构型,首次确定长垣辫状河砂体为“浅的砂质辫状河”,并建立了辫状河砂体构型要素定量分布模式.采用序贯指示模拟与人机结合再处理的方法建立了精密网格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实现了辫状河河砂体内部构型三维定量表征.研究表明,长垣辫状河为浅的砂质辫状河三期叠加沉积,西部发育大规模下切带,辫状河内部心滩坝宽约400m,辫状河道宽约80m,心滩坝内部夹层呈窄条带状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辫状河沉积体系不同级别的建筑结构特征,更好地指导开发调整和剩余油挖潜,在河流相沉积界面分级体系的指导下,将东辛油田营13断块辫状河沉积分为6级储层构型界面,并确定3—6级储层构型界面的成因及分布特征。根据储层构型界面的级别不同,通过层序地层学分析、河道砂体叠置模式分析、储层构型要素分类及心滩坝内部解剖等多种方法,将研究区辫状河储层构型模式由大到小划分为辫状河复合砂体、河道砂体、河道砂体内部及心滩坝内部4种不同级别。营13断块东二段发育4期辫状河复合砂体,可以划分为深切大面积叠置型、浅切小面积叠置型、非下切交错叠置型、非下切层状叠置型以及孤立型共5类辫状河河道砂体储层构型模式。在辫状河河道砂体内部发育河道充填、顺流增生、砂质底形、砂席和溢岸细粒沉积共5种储层构型要素,而心滩坝由辫状河河道砂体内部最重要的顺流增生构型要素构成,其内部储层构型呈现明显的顺流加积特征。  相似文献   

8.
苏里格气田盒_8下亚段(H_8x)辫状河储层砂体连续性和连通性差,非均质性强,为了更高效地进行气田开发,应用储层构型理论,以试验区苏××井为例,开展地下辫状河辫状水道、心滩识别及内部结构精细解剖,明确有效砂体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心滩含气性明显好于辫状水道,辫状水道和心滩内部结构、局部岩性、物性差异共同控制有效砂体分布;辫状水道有效砂体主要位于下部粗粒沉积内;心滩迎流面除夹层外,均为有效砂体,心滩核部整体以有效砂体为主,非有效砂体局部分布,心滩背流面整体含气性最差,有效砂体主要分布在粒度较粗的中下部。心滩迎流面、核部及辫状水道下部应作为苏里格气田下一步精细开发的主要目的砂体。研究成果为苏里格气田水平井优化设计和气田高效开发提供精细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气藏石盒子组8段、山西组1段主体为河流相沉积,河道多期切割、叠置,形成了规模较大的“辫状河体系”。根据沉积条件和沉积特征的差异,可分为叠置带、过渡带和体系间3个辫状河体系带。研究深化并发展了辫状河体系带的概念及沉积内涵,建立了沉积相-辫状河体系-辫状河体系带的多级沉积格架,提出了辫状河体系带的多参数定量划分标准。综合分析岩心、测井、钻井等资料,认识到辫状河体系带对沉积微相展布和规模、砂体的叠置样式、有效砂体的类型和集中程度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是控制气田沉积、储层的关键地质因素。叠置带心滩发育频率高,规模大,砂体多期叠置,有效砂体富集,是气田开发的主力相带单元,过渡带河道充填发育,有效砂体以孤立型分布为主,辫状河体系间砂体零星发育,开发潜力较差。分别针对叠置带、过渡带建立了水平井地质目标优选标准,优化了井轨迹,为水平井随钻地质导向提供了更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大港油田官80断块孔一段枣Ⅱ油组为例,应用取心、测井及动态资料,对研究区辫状河储层4级构型单元进行研究;识别辫状河单一成因砂体,并刻画了辫状水道砂体与心滩坝砂体构型单元的空间叠置关系;研究了砂体分布对油水运动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辫状河沉积环境中,心滩是油气储集的重要场所,如何从已钻井资料中识别心滩并进行平面组合,进而预测河道内部心滩平面展布规律,是正确认识辫状河沉积的基础。针对苏里格气田苏X区块小层划分与对比、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等精细地质研究不够深入和单井产量及最终采收率均较低等问题,基于测录井、野外露头和现代卫星图片等资料,在精细划分地层的基础上,利用单期河道砂厚中心连线法、心滩测井相分异法、心滩雷达图和心滩预测技术对研究区进行单期河道和钻遇心滩的识别与刻画、心滩雷达图的绘制以及预测心滩的刻画。结果表明:研究区盒8下1-1和盒8下1-2单层均发育3支河道;河道内心滩分别给定长厚比60∶1~80∶1、宽厚比30∶1~40∶1、长宽比2∶1~3∶1,心滩长度一般为300~1 100 m,宽度一般为150~550 m;单期河道砂厚与心滩在单一河道内发育的个数呈反比。后期加密井钻探结果显示心滩雷达图和心滩预测技术均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上述方法可提高心滩钻遇率,便于后期加密井及水平井的大规模部署,有助于提高油气采收率,为相似地层结构和井网密度的工区在研究砂体平面分布和空间叠置规律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根据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分析认为饶阳凹陷中北部沙三—东一段主要发育河流、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等沉积相,并将其细分为若干亚相和微相。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出不同沉积类型储集体的物性特征,发现储层在东营组以中高孔、中高渗为主,在沙一、沙二段以中孔中渗为主,到沙三段逐渐变为中低孔中低渗储层。储层受沉积作用控制非常显著,优质储层一般分布于较高能量下的沉积环境,河流相中的河道砂体、辫状河三角洲相的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以及湖泊相中的滩坝砂体,具有较好的储集物性,是有利的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13.
砂岩油藏沉积相带分布及其引发的储层非均质性已经成为制约油藏滚动勘探和开发生产的瓶颈。在系统观察岩心的基础上并结合钻井、测井资料研究了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群Ⅰ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特征和分布。结果表明,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群Ⅰ油层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以及湖底扇主沟道、主沟堤等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为最主要的沉积微相。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沉积微相与储层物性、油气分布的关系,指出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砂体为该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直井信息进行砂体定量研究时,往往由于井间对比的不确定性,导致对砂体规模的认识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水平井对储层砂体横向预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是常规直井难以达到的。因为水平井可以揭示砂体横向变化,从而为我们在砂体定量表征、岩相单元划分等定量化地质研究方面提供帮助。针对研究区辫状河储层特点,结合直井岩心、直井与水平井的测井信息,首先确定出4类岩相单元,进行直井与水平井岩相单元划分;然后结合直井与水平井信息,进行砂体定量研究,确定了心滩和辫状河道砂体的形态及发育规模,进而建立了心滩长宽比、心滩与河道宽度比、夹层与心滩宽度比等定量关系;随后以水平井钻遇砂体信息为约束,进行储层地震波阻抗反演;最后结合砂体定量表征与波阻抗反演结果,进行岩相单元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水平井信息可以精细刻画储层内部岩相分布特征,提高储层砂体定量研究与内部非均质性描述的精度;水平井段信息增加了参与地震储层反演的样点数量,从而减小了井间储层预测的不确定性,可以明显提高储层内部地震反演精度和可靠性,并可以提供更为可靠的储层岩相模型。  相似文献   

15.
苏里格气田盒8下亚段气藏纵向多期河道砂体依次切叠,横向同一期次内不同河道砂体相互拼接、同一河道内辫状水道砂体与心滩砂体交错切割,形成了层次复杂的辫状河储层。沉积层次的复杂多样导致储层内部发育不同层次的隔夹层,其产状、规模及发育位置均存在较大差异。正确识别并“有效避开”这些隔夹层从而达到提高砂体钻遇率的目的是辫状河储层水平井地质导向的重点和难点。以苏里格气田中区下二叠统石盒子组盒8下亚段储层为研究对象,运用Miall的储层构型基本理论,将研究区隔夹层划分为3个层次:①垂向层间隔层;②侧向河间泛滥泥;③单砂体内部夹层。对不同层次隔夹层进行了成因分析,分别阐述了其空间分布、测井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水平井地质导向策略:钻遇垂向层间隔层适当角度(<1.5°)穿越泥岩;钻遇侧向河道间泥质体大角度(2°~3°)快速穿越或实施侧钻;钻遇单砂体内部夹层略微调整井斜(<0.5°)。2014年该套方法在苏里格气田某区块进行现场应用,与邻区相比砂岩钻遇率、有效储层钻遇率分别提高了5%和3%,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三工河组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目的层段沉积相研究是勘探目标优选的基础。以岩心分析和大量的钻井、测井、地震资料为基础,研究了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三工河组沉积相、微相构成及主要含油储层的沉积微相特征,认为三工河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等沉积相类型,储层主要为各类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支河道和河口坝。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内的试油资料,分析了主要目的层沉积微相的演化和平面分布,指出三工河组沉积中、晚期形成的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砂体和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是最重要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7.
塔河油田石炭系卡拉沙依组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炭系卡拉沙依组是塔河油田的重要储油层系。储层发育程度是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之一。控制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是沉积相,沉积微相不同,成岩作用不同,储层物性不同。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及厚层潮道砂体的岩性为中—粗砂岩,粒间孔及残余粒间孔发育,砂体物性好。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河道间砂体、潮间带砂坪、砂坝及薄层潮道砂体的岩性以粉—细砂岩为主,储层物性差。本区砂岩总体上属低—中孔、低—高渗型储层,且以中低孔、中低渗为主。纵向上卡拉沙依组可分为5个砂层组,Ⅰ、Ⅱ砂层组及Ⅲ砂层组下部物性较好;横向上3区、4区、6区为有利及较有利储层发育区。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盒3段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众多钻井岩心的详细观察,进行了岩相划分、沉积构造、剖面结构及测井相分析,进而将研究区下石盒子组盒3段划分为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相,并进一步细分出河床滞留、心滩、边滩等微相。根据研究区700余口井各小层砂体厚度的统计结果及井间沉积微相的对比研究,系统编制了大牛地气田盒3段不同时期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研究认为:受物源和古地貌控制,不同时期、不同位置的沉积微相存在差异,H3-1小层在西南区为辫状河至曲流河过渡带,具辫状河沉积特征;H3-1大部分、H3-2和H3-3为曲流河沉积。此研究成果为地层圈闭评价及进一步的开发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盘河断块区馆三段储集层为辫状河流相沉积,从岩性、沉积构造、砂体形态和非均质性质等方面对河流相沉积的性质作了论述.沉积构造有层理、层面构造,砂体形态以箱形及钟形为主.对各小层沉积微相及平面分布进行了研究,主要发育河床滞留沉积和心滩微相.储集性能与沉积微相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心滩主体砂体厚度大、物性好、含油饱和度高,其次为心滩边缘,废弃河道较差,储层的含油性还受构造及成岩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扇三角洲储层是一类重要的油气储层,其可动剩余油储量占我国碎屑岩储层可动剩余油储量的17.4%。目前国内关于扇三角洲储层,特别是扇三角洲前缘储层的构型研究甚少,难以满足此类油藏剩余油分布预测的需要。为此,以辽河油田曙2-6-6区块杜家台油层为例,应用岩心、测井和动态资料,分析了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单元的特征,明确了构型的分级系统,开展了复合砂体和单一砂体级次的构型解剖。研究表明:①研究区发育的储层构型单元包括辫状水道、河口坝和溢岸,不同构型单元形成的复合砂体存在3种平面分布样式。②复合砂体内部单一砂体的识别主要依据其垂向和侧向识别标志,其中垂向识别标志包括钙质夹层和泥质夹层2种,侧向识别标志包括曲线特征区域差异、砂体侧向叠置等6种。③不同类型单一砂体的规模分布存在差异,其中辫状水道厚度介于0.8~6.6m之间,宽度介于100~400m之间;河口坝厚度介于1.2~6m之间,宽度介于200~710m之间,2类砂体的宽厚之间均呈现较好的指数关系。最终,依据研究区储层构型的定性及定量解剖成果,建立了符合地质模式的三维构型模型,为寻找剩余油及挖潜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