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胜利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的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37,自引:6,他引:31  
通过技术探索、研究试验、工业化推广和新驱油体系技术攻关,三次采油技术已成为胜利油区老油田持续稳产的主导技术,截至2006年3月,累计增产原油达到1150万t。经过多年攻关研究,发展了化学驱油理论,胜利油田化学驱由单一的聚合物驱发展为多个复合驱油体系,并形成了具有胜利油田特色的化学驱配套技术。目前,胜利油田三次采油面临着聚合物驱优质资源接替不足、三次采油技术接替难度大、三次采油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及已实施化学驱单元的效果差异较大等问题,需要增强化学驱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强化储备技术攻关、拓宽三次采油技术发展空间,抓好注聚项目管理、提高降水增油效果,强化先导试验研究、加快三次采油技术接替。参15  相似文献   

2.
胜利油田稠油热采主要采用蒸汽吞吐的方式。其中新开发稠油区块注汽压力高、注汽干度低和老区多轮次吞吐后采收率低、油汽比低是影响热采效果的主要因素。油水之间的高界面张力导致蒸汽驱替效率低是多轮次吞吐后开发效果变差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以上问题开展石油磺酸盐复合体系提高稠油开发效果室内研究,对石油磺酸盐复合体系配方进行优化研究,通过高温岩心驱替实验研究磺酸盐复合体系降低注汽压力的能力,研究石 油磺酸盐复合体系提高注入蒸汽驱替效率和岩心采收率的能力,研究不同注入方式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石油磺酸盐体系可有效降低蒸汽注入压力,提高驱替效率和岩心采收率。2004年在胜利油田单家寺油田、孤岛油田、孤东油田现场应用12井次,单井降低注汽压力0.5~2.6MPa,周期采油量增加190~480t,截至2004年底已累计增油4600t。  相似文献   

3.
石油磺酸盐复配体系在胜利油田稠油热采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利油田稠油热采主要采用蒸汽吞吐的方式。其中新开发稠油区块注汽压力高、注汽干度低和老区多轮次吞吐后采收率低、油汽比低是影响热采效果的主要因素。油水之间的高界面张力导致蒸汽驱替效率低是多轮次吞吐后开发效果变差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以上问题开展石油磺酸盐复配体系提高稠油开发效果室内研究。对石油磺酸盐复配体系配方进行优化研究。通过高温岩心驱替试验研究磺酸盐复配体系降低注汽压力的能力。研究石油磺酸盐复配体系提高注入蒸汽驱替效率和岩心采收率的能力。研究不同注入方式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石油磺酸盐体系可有效降低蒸汽注入压力。提高驱替效率和岩心采收率。2004年在胜利油田单家寺油田、孤岛油田、孤东油田现场应用12井次。单井降低注汔压力0.5~2.6MPa.周期采油量增加190~480t.截至2004年底已累计增油4600t。  相似文献   

4.
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四次采油问题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2  
建议及早考虑和研究在三次采油之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四次采油问题.以聚合物驱三次采油后注表面活性剂体系和液晶体系驱油为例,在微观和宏观模型以及天然和人造岩心上进行实验,初步探索研究了三次采油后进行四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的可能性.探索研究表明,只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即使只用当前的强化采油方法,四次采油的前景也是不错的.  相似文献   

5.
胜利油区几大主力油田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后,三次采油已成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主导技术。对活性聚合物SAP-2进行了物化性能评价及驱油试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活性聚合物兼普通聚合物的增稠能力和表面活性剂的洗油能力于一体,注入地层后既可通过改善不利的油水流度比,扩大波及体积,又可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洗油效率。初步认为可用于聚合物驱过的油藏再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有望改善胜利油区三次采油矿场应用效果,在高含水油田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方面有很大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从国内外三次采油技术现状出发,以提高油田采收率为目标,在分析各类化学驱特点的基础上,研究YC系列双子型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机理、适用条件和注剂工艺。通过岩心驱油实验、储层水配伍性实验、原油乳化实验等室内研究发现,YC-3表面活性剂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提高注水洗油效率和油田采收率。通过延长油田坪74站等多个注水区块现场应用及评价,YC-3表面活性剂虽能达到延缓产量递减、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但开始见效都在半年以上,注入方式和注入浓度还需针对不同的油藏进一步优化。根据研究结果,延长油田表面活性剂驱技术的发展方向为油藏精细化、注入参数优化、驱油模拟化、复配体系优化及新型表面活性剂研发。  相似文献   

7.
传统方式的化学驱项目一般采取“2+3”的协同方式,也就是先通过水驱井网调整一次到位,再实施化学驱,受剩余油认识和预测精度的影响,会出现部分低产低效井,化学驱含水谷底平台期短,提高采收率幅度有限。为此,胜利油田通过基础攻关和探索实践,创新提出了化学驱与动态优化调整加合增效的“3+2”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该技术是指在化学驱过程中,充分发挥和利用驱油体系扩大波及体积、提高驱油效率、调整动态非均质性的特点,主动培育、壮大动态剩余油富集区(“油墙”),适时井网调整、重构流场、均衡注采,高效动用、采出“油墙”,最大程度延长化学驱含水谷底平台期,实现三次采油和二次采油(“3+2”)适配优化、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目的。通过大量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明确了“井网-驱油剂-剩余油”适配优化提高采收率的机理。该技术在胜坨油田二区东三段5 砂组进行了应用,通过优化“3+2”井网调整方式、驱油体系和注入参数等,预计区块含水谷底平台期从3 a 延长至8 a,最终采收率为60.5%,比原方案采收率再提高7.5 百分点。该技术是老油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关键技术,可以为中外同类型油藏延长化学驱见效高峰期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综合分析了水溶性分子沉积膜的表面及界面特性、吸附特性、表面zeta电位、破乳作用和驱油机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资料认为应用分子沉积膜驱油荆不降低水溶液的表面张力,能够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但降低幅度不大,能够降低油水界面粘度,有自组织破乳作用,能自发吸附在呈负电性的岩石表面上并放热,能通过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来剥离残余油提高采收率。指出了分子沉积膜驱油荆在三次采油中的主要应用领域,提出了分子沉积膜驱油技术在聚合物驱油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孤岛油田中一区Ng4注聚后石油磺酸盐驱试验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工艺技术,胜利油田有限公司通过室内试验,深入开展了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研究,对石油磺酸盐复配体系进行了筛选,并进行了驱油效果试验。2001年4月在结束注聚的孤岛油田中一区Ng4单元筛选了8个井组、10口注入井、23口受效油井,进行了注石油磺酸盐矿场试验,针对注石油磺酸盐后生产动态状况,实施调驱结合、注采调配等相应措施,有效发挥了石油磺酸盐驱油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三次采油的角度探讨了提高采收率的问题。文中指出,化学法在胜利油田应用的可行性最大,其中尤以聚合物驱对胜利油田的条件最为适宜,进而重点介绍了胜利油田根据多数油藏具有油稠、出砂、渗透率高、非均质严重等特点而研制的交联聚合物、粘土胶和黄原胶等驱油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常规聚合物驱油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联聚合物驱,在高含水期可以改善水驱效果,提高采收率。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立足国产聚合物、交联剂和配制注入流程的注交聚合物新工艺。  相似文献   

11.
针对胜索油田二区9-10单元的层间非均质和平面非均质性,运用水动力学方法,采用周期注水及增压注水改善单元的水驱油效果。经过6a的实施,单元的开发形势趋好,单元采收率提高9.62%,增加可采储量341.5kt,对同类型非均质性油藏改善水驱油效果,提高最终采收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用测定油水界面张力、防膨率和驱油率的方法,筛选出合适的防膨剂和驱油剂体系,并对防膨剂与驱油剂进行了配伍性研究。结果表明,防膨剂与驱油剂具有较好的配伍性,水溶性好,且防膨剂和驱油剂可随注入水同时注入地层,防膨率在80%以上,界面张力达超低,水驱后转注0.3PV防膨剂/驱油剂复配体系,驱油率增幅达12%以上。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大庆油田二厂南四-8(弱碱)和四厂三元-6(强碱)三元复合驱采出水水质、含油量-沉降时间关系和驱油剂-油滴粒径关系等进行测定分析,得到了三元水的基本性质及驱油剂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碱对三元水稳定性影响具有双重性,随着碱量增大,小粒径油滴分布增多,少部分油滴粒径已达到胶体粒径范围,碱量增到一定值,采出水油滴会发生聚并而分离;表面活性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促进油滴分散,其长链分子间存在斥力,可阻碍油滴聚并;聚合物增加采出水黏弹性,增大油滴聚并阻力,减小上浮速度。碱和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可使原油中的活性物质发生皂化,同时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聚合物自身水解,增大界面活性,使得采出水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14.
产能低、注水开发困难、采收率低是深层低渗油藏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探索特低渗透油藏有效的开发方式和提高采收率途径,针对濮城油田沙三中油层深层低渗的特点,进行了系列驱替实验。研究了水驱油、气驱油特征及其对采收率的影响,分析了影响驱替特征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较大的驱替速度和净覆压使驱油效率和采收率降低;特低渗油藏气驱采收率明显高于水驱采收率,采取注气开发可以提高其开发效果和采收率。这一研究成果对濮城油田经济、高效开发低渗透油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糠醛抽出油为原料制备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糠醛抽出油为原料,通过磺化制备了一种表面活性剂KOCS。界面张力测试结果表明,在强碱NaOH存在的条件下,当KOVS含量为0.2%,碱含量在0.6%~1.4%范围时,KOCS体系与大庆四厂原油可形成超低界面张力(-10^-3mN/m)。在无碱条件下,KOCS表面活性剂单独用于大港油田枣园1256断块原油时,油-水界面张力可达到10^-2mN/m。KOCS能够满足不同油田化学驱对表面活性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渗吸驱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储层岩性致密,裂缝发育,非均质性强,注水开发效果差,利用水的自发渗吸作用驱油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开发手段。文中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田西区采油厂的天然露头岩心,通过自发渗吸实验,研究了边界条件、润湿性、温度、原油黏度、界面张力及渗透率等因素对渗吸驱油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润湿性、黏度、界面张力及渗透率是影响渗吸驱油的主要因素,岩石越亲水,原油黏度越低,渗吸驱油效果越好。对于亲水岩心,渗透率相近时,界面张力为0.04 m N/m时渗吸效果最佳;岩石渗透率差异明显时,渗透率为2.94×10~(-3)μm~2时渗吸效果最佳。实验结果为鄂尔多斯盆地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渗吸驱油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OCS表面活性剂中试产品在强碱NaOH条件下应用于大庆不同原油时的油-水界面张力特性。结果表明,对于大庆采油一厂至四厂的原油,OCS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在0.1%~0.3%、NaOH质量分数在0.6%~1.2%的范围内,油-水界面张力可达到超低(约10~(-3)mN/m数量级),能够满足大庆油田复合驱用表面活性剂使油-水界面张力达到超低的要求。研究结果还表明,聚合物的加入有利于原油-表面活性剂体系间超低界面张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化学调驱技术在高含水期复杂断块油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岔河集油田岔12断块东三段、沙一段油藏为中孔低渗常压高饱和压力非均质复杂断块油气藏,其断层发育、构造破碎,砂体横向分布稳定性差且分布范围较小,油层分布零散。目前油田开发已进入高含水期。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在认清剩余油分布的基础上,立足于注水开发,油井措施逐渐由补孔为主转向提液、卡水为主,水井措施则由转注、完善补孔、分注为主转向重配、深度调驱为主。实施结果表明措施效果显著,对油田稳油控水、挖潜上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表明,对于象岔河集这样的复杂断块油田,在中高含水期,层间、层内剩余油分布极为零散的情况下,深度调驱技术是挖掘高含水主力大砂体剩余油极为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稠油驱油体系乳化能力和界面张力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定量表示表面活性剂体系乳化稠油难易程度的参数"乳化最小转速"。在55℃下测定了7种不同驱油剂与桩106-15-X18普通稠油组成的体系的油-水动态界面张力和乳化最小转速,并对其中5种驱油剂-稠油体系进行了室内驱油实验。结果表明,驱油剂-稠油体系乳化最小转速与其油-水动态界面张力没有对应性,而且,驱油剂-稠油体系的油-水动态界面张力与其采收率也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乳化最小转速与采收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乳化最小转速的体系采收率高,即乳化能力高的体系驱油效果好,乳化能力低的体系驱油效果差。  相似文献   

20.
层内生成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具有封堵高渗透层、热解堵、驱替等多重作用,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有效运用此技术可起到控水稳油作用。该技术施工工艺简单,适合于海上油气田在狭小作业空间下进行。在渤海绥中36-1油田尝试运用了此技术。经渤海绥中36-1油田H5井组的现场作业,取得较好的增油控水效果,实施后3个月增产幅度近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